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

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强调“治未病”,在保持健康的过程中,养生非常重要,因为健康是一切的基础。
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包括:防病先防寒,促进新陈代谢,平衡饮食,调节心理,锻炼身体,和谐生活环境。
首先,防病先防寒。
这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因为寒邪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源。
所以,我们应该避免寒冷的气候、饮食和生活环境。
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温度适宜,增加衣物来避免感冒等疾病。
其次,促进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维持正常身体生理功能所必须的,中医认为新陈代谢旺盛才能有足够的精气神。
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人体代谢,例如饮食、睡眠、运动等方面进行调节,使新陈代谢正常运转。
第三,平衡饮食。
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平衡饮食就是食物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食品选用新鲜、绿色、天然、富含营养的食品,尽可能避免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的食品。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职业,应该选择不同的营养组合。
第四,调节心理。
心理健康是中医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要保持心情舒畅,释放压力,保证睡眠质量,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以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第五,锻炼身体。
中医养生以运动为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强调身体需要适度锻炼。
身体锻炼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和抵抗力,使身体机能更加协调,预防疾病。
最后,和谐生活环境。
养生需要和谐的生活环境,包括饮食、服装、住房、家庭、社交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都应该和谐协调,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总之,中医养生的六个原则不仅是保持健康的方法,而且是终身养生的规律。
人的生命是很宝贵的,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珍惜生命,活出幸福和健康。
中医治未病养生

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中医治未病 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公众对中医治未病养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度仍需进一步 提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同时,中医治未病养生行业也需要加强规范化和
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痰湿质
加强运动锻炼,多吃化痰利湿食物, 如薏米、红豆等。
常见体质调理方法
气郁质
保持心情舒畅,多吃行气解郁食 物,如柑橘、玫瑰花等。
血瘀质
多做有氧运动,多吃活血化瘀食 物,如山楂、桃仁等。
特禀质
避免接触过敏原,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免疫力。
PART 03
饮食养生法
食物性味归经理论
1 2
性味
指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和辛、甘、酸 、苦、咸五种味道,与人体脏腑经络和生理功能 密切相关。
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 调整养生策略。
常见体质调理方法
平和质
保持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 ,适当锻炼。
气虚质
避免过度劳累,多吃益气 健脾食物,如黄芪、党参 等。
阳虚质
注意保暖,多吃温阳食物 ,如韭菜、生姜等。
常见体质调理方法
阴虚质
保持充足睡眠,多吃滋阴食物,如绿 豆、冬瓜等。
湿热质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多吃清热利湿食 物,如苦瓜、黄瓜等。
运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
运动量适中
根据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 适当的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
和损伤。
循序渐进
运动强度和时间应逐渐增加, 不宜突然进行剧烈运动。
持之以恒
坚持长期锻炼,才能取得良好 的养生效果。
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养生治未病中医养生,治未病之道,源于我国千年文化的精髓。
自古以来,中医便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养生已成为每个人关注的焦点。
以下,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养生治未病的世界,探寻那些蕴藏其中的智慧与奥秘。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构成。
养生之道,在于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气血。
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强调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首先,中医养生注重情志调养。
古人云:“百病生于气。
”情志不畅,易导致气血失调,百病丛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练习瑜伽等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其次,中医养生强调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五谷杂粮、水果蔬菜等天然食物具有滋养身体、调和阴阳的作用。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注意食物的搭配,合理膳食,避免过量摄入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疗方,如脾胃虚弱者可食用红枣、山药等;肝肾不足者可食用枸杞、核桃等。
再者,中医养生重视运动养生。
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如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
此外,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也是养生保健的好方法。
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起居有常。
古人云:“不卧不安,不食不饱。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有利于人体阴阳平衡。
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
同时,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以免损伤身体。
在中医养生中,还有一些独特的疗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
这些疗法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总之,中医养生治未病,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养生方法。
它不仅关注人体本身,还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

“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中就提出来的防病谋略,是至今为主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发生、发展的方法;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①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②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渊源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主张调神养形、“小炷留灯”;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这是一种低代谢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拼命、拼搏,事实上会影响你生命内一些积极的、良好的因素;因此,应改变原有的观念,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养生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的,是“治未病”;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膳食金字塔”相一致;第三是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胀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实践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4.“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5.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大众养生要走出理念误区最近,随着一些所谓养生名家蒙人、误人、坑人的丑行被曝光,人们开始思考这一怪现象的根源;很多人认为其根源在于医改滞后,大众就医难未得到解决;也有人认为,根源在于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缺位;这些观点都很有道理,确实道出了问题的一些症结所在;但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重要根源就是大众对养生的错误认识;误区一把养生作为替代一切医疗行为的万应灵丹众多养生书籍的热销就是这一错误理念的体现;人生了病以后,是不是仅靠自己揉揉某个穴位,调节一下饮食就能完全解决问题比如一个人生了阑尾炎或肠梗阻,医生告知必须手术治疗,他却说我自己解决,人们肯定会认为这样做不对;可是我们的大众却偏偏犯了常识错误,以致不少人生了病,真的按照这类书的指导去自我按摩、自我食疗导致延误治疗,甚至因中毒而被抢救;为什么人们会轻信所谓的养生专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把养生保健与医疗混为一谈;其实养生和医疗在中医自古以来就分为两门学科;尽管养生、医疗都与人体健康有关,但养生却不能取代医疗,养生家也不能等同于医家;医家可以兼通养生,而单纯养生家却不能取代医生;正确的按摩、食疗可以健身防病,但按摩、食疗绝对不能取代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疗法;正确的养生,尚且不能代替医疗,谬误的养生就更不能代替医疗;把养生当作解决一切医疗健康问题的万应灵丹,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错位;误区二对养生刻意追求,并寄望功毕一役大众有句谚语:一口吃不成胖子;养生与此同理,也不可能有什么灵丹妙术,让你短时间内达到养生的目的;而我们很多人却犯了认识上的错误,专门热衷于所谓灵丹妙术;今天听说吃某种食物或药物对身体有益,马上就购来食用;明天听说某种妙术对身体有益,马上就跟着实施,成了典型的追风族;还有的人十分在意生活中的对与错,常常刻意去追求怎么才能健康长寿;也有的人忙时玩命,闲时就翻出养生书,按图索骥去养生;殊不知,正确的养生在于时时处处均应遵循养生之道,长年顾护身体才会成功,并非毕功于一时一役;人们常把养生之道比喻成一根燃烧的蜡烛,必须时时防风顾护,既不让大风吹灭又不让风助燃,以期能最长时间地燃烧;此外人的精神要放松,不要总是绷紧一根弦,怕得病,怕短寿,须知养生不是刻意追求所能达到的;据传清代有一个百岁老人,当皇帝问他是怎么达到高寿时却全然答不出;这便是不追求养生,养生却在其中;上述这些养生道理不仅可以印证于古代的养生成功者,也同样可以验证于现在的一些长寿老人;很多长寿老人之所以长寿,就是生活有规律,动静得宜,并没有常年去吃什么补品或特殊食品,且心态极为平静,对生老病死常能泰然处之,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延年益寿;误区三重术轻道,舍本逐末,急功近利中华养生之所以称为养生之道,不称养生之术,是有道理的;中华养生的灵魂,在于悟道、明道、遵道;所谓道,就是规律;那么,中华养生的道在哪里呢在于两个字——“顺天”;“顺天”也可以称为顺应自然;其一是顺应自然节律;如夏天热,人毛孔大开,出汗散热,你却用空调,把室温调得如同春天或秋天,甚至冬天,把热留在体内,并让寒气入侵则必然生病;此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一切动物乃至植物都应遵循的时间节律,如反其道而行之必然生病;其二是顺应生命规律;从远古燧人氏开始就用火,以熟食为主;这在人体肠胃已形成规律,并且古人也指出多食生冷易伤脾胃,而你却按某些所谓养生家的说法长期大吃生茄子、生泥鳅、生萝卜,与生命规律去对着干,对身体绝没好处;顺应规律是道,吃什么,喝什么,怎么做,怎么动是术;术应服从道;否则,术就失去依存,并易转为害;我们大众热衷的往往停留在术的层面,而忘记道;原因在于急功近利的驱使和大众文化素质不高,所以轻道、昧道;误区四违背中国哲学的恒变规律和应变智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从时间上看,今天和明天不一样,明天和后天也不一样,时间就是在不一样的变化中,由春至夏,至秋,至冬;从生命个体来看,人与人不一样;同样是冬天,有人穿厚棉衣还嫌冷,有人穿薄棉衣还怕热;同样一个人的体力,年轻时和中年时不一样,中年时和老年时不一样;面对事物的不断变化和这些个体上的差异,应对事物变化的措施也应不一样;这在中国哲学上称为恒变和应变规律;易经就是谈事物的恒变和应变智慧,只有学会应变,遵循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才能取得成功;养生同样如此;然而,目前的现状却与此背道而驰;我们明知人与人差异很大,却采取亿万人一个样,不管什么体质、体内有没有火,也不管什么季节,用统一的方法去清热、补虚;这本身就违背了不同质的矛盾应采取不同解决方法的辩证法原理,也同样违背了中国哲学中的恒变规律和应变智慧;中医养生重和谐人与天地相参中医的魅力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中医的精髓就体现在“和谐观”上;这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着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古代先贤以其独特的智慧发现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时空观,准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的生理变化和疾病谱的异动;近年来,生态环境被破坏,水源、大气遭污染,致使气候变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自然灾害频发,疾病谱亦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几年泛发全球的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非典”,不都是明显的例证吗另外,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非常重视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段最大限度地收集病人的“信息源”;这些信息源出于患者个体的自然流露,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机体的整体状况及机体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相关信息;正因为这些信息可以较真实地提供机体“健康曲线”的走向,所以是从整体上反映机体是否“和谐”的一面“反光镜”比如,生活环境比较寒冷、潮湿或恣食生冷寒凉易得痹证类风湿关节炎等、湿证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恶心、消化不良等及痛证腹痛、胃痛、痛经等;生活环境燥热或过食辛辣煎炸烧烤之物则易上火即易患口腔溃疡、长痤疮、便秘等,这是从大处着眼看中医的“和谐观”;阴平阳秘即和谐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充分彰显了这一理念;中医学非常重视机体自身的“和谐观”;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个“平”就是阴平阳秘,就是“和谐”,就是机体内部的和谐;机体出现病态就是人体内部“不和谐”造成的结果;有些人平素在工作紧张、压力大、情绪不好、饮食不均衡、生活无规律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导致不良因子中医所说的七情、内生五邪、饮食劳逸、痰湿瘀血等在体内“膨胀”,致使脏腑功能失调;人体这个“压力锅”在无法承受过多的“气压”,或“减压”的能力不足时,肯定得“炸锅”;比如情绪不好,气郁化火;或恣食煎炸烧烤之垃圾食品,抑或是过食寒凉以及肥甘厚腻之品,碍脾生湿、湿蕴化火;火热内蒸如燎原之势,犹如火山喷发,引发痤疮、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病变;而痰湿内停便是导致机体功能发生异常的“泥石流”,这种病理产物更是高血压、高血脂的罪魁祸首;机体出现“炸锅”、“火山喷发”、“泥石流”等现象的根源不除,这个时候疾病自然就会发生;中医把这个病理过程称之为阴阳失调或脏腑功能失常,也就是机体出现了“不和谐”的状态;祛邪扶正疏导减压如何应对这个不和谐的状态呢那就是“调”,把“不和谐”状态调整为“和谐”状态;如何“调”呢不是将不良因子导致的病变脏器拿掉,而是疏导或减压;当然,这里的病变主要指的是功能性的,那么,怎么疏导减压呢中医积累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技能和攻略,用天然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祛寒解表、渗湿泻热、活血化瘀、理气散结、化痰祛邪、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扶助正气等方法净化脏腑环境、协调脏腑关系;或通过针灸、推拿、气功、饮食、精神疗法,疏通经络,调节机体平衡,祛邪扶正,亦可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这是从小处着眼解决现实存在的疾病状态,展现中医“和谐观”在治病过程中独特的优势和魅力;总之,中医以其独特的“治未病”“养生”在疾病治疗、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大众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谢谢大家。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调理身体、养护心神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一、防病为主,强调预防中医养生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提倡在人体健康状态下就进行调理,主动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是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通过保持身心平衡、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调整体质,增强抵抗力,降低疾病风险。
二、因人而异,强调个体化中医养生认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相同,每个人的机能状态、环境条件也都有所差异,因此养生方法应因人而异。
个体化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强调在养生过程中根据个人体质、气候、季节等不同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例如,在调节饮食方面,中医提倡根据不同体质分辨食材的性味,选择适宜的食物搭配,以滋补调理身体,达到养生目的。
三、平衡调理,强调阴阳调和中医养生讲究阴阳平衡,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协调密切相关。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对立统一概念,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养生注重通过调理方式来保持阴阳平衡,如在饮食方面,适当搭配寒热性质的食物,避免过度偏颇,保持身体内外的阴阳平衡状态。
四、中医药搭配,强调内外结合中医养生注重内外结合,通过药膳、中草药等内服的方式来调理身体,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手段,达到养生的效果。
中医药搭配的原则是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调理的需要,综合运用中药的不同品种和用法,以达到改善人体机能、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全面养护,强调身心合一中医养生不仅关注身体的养护,也注重心理的调整。
中医认为,身体和心理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要保持身心的健康,需要重视情绪的调节和心理的平衡。
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心身合一,通过冥想、气功等方式,调整情绪,舒缓压力,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体现了“防病为主、因人而异、平衡调理、中医药搭配、全面养护”的特点。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原则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原则平时多对身体进行保养和调理能让我们很好的避免出现一些疾病,其中中医养生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一种方法,不像很多药物和保健品一样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身体出现问题进行调理也是呀掌握好方法,并且平时也要多疾病做好预防,下面一起了解下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原则。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原则1、治病求本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在临床运用这一治则时,必须正确掌握“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等情况。
2、扶正与祛邪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
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3、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
因此,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4、调整脏腑功能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因此,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5、调理气血关系气血是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
调理气血是以“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为原则,使它们的关系恢复协调。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上面就是对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原则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是要掌握好方法,并且针对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人所产生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另外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不能自己盲目的食用药物,要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中医治未病讲座试题及答案

中医治未病讲座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什么?A. 对症下药B. 未病先防C. 辨证施治D. 对症下药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治未病的方法?A. 饮食调养B. 情志调摄C. 药物治疗D. 针灸治疗答案:C3. 中医治未病强调的“治未病”具体指的是什么?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预防疾病的发生C. 治疗疾病的初期D. 治疗疾病的末期答案:B4.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养生的原则?A. 饮食有节B. 起居有常C. 劳逸结合D. 过度劳累答案:D5. 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指的是什么?A. 身体的免疫力B. 身体的抵抗力C. 身体的抗病能力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医治未病强调“_______”,即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通过各种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
答案:未病先防2. 情志调摄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_______。
答案:惊3. 中医认为,饮食调养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其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_______。
答案:咸4. 起居有常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其中“常”指的是_______。
答案:规律5. 劳逸结合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其中“逸”指的是_______。
答案:休息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
答案: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养身体、预防疾病;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后,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瘥后防复是指疾病治愈后,防止疾病复发。
2. 请简述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答案: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包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情志调摄。
饮食有节指的是合理饮食,不过度摄入;起居有常指的是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指的是工作和休息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情志调摄指的是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浅谈中医养生“治未病”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养生理念

321 . 膳食结构要合理 . 膳食结 构要合 理 ,五谷为养, “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进 食 , 菜肴 时, 当有荤有素 , 素食为主 , 合理搭配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看 , 也 主张既要荤素搭配 , 又要以素为主。因荤素食的合理搭配 , 能满足人们 的营养需要 。食物除五味外 , 还有寒热温凉等不同的性质 , 食物属性的 阴阳寒热应互相调和 , 饮食入腹时的生熟情况或冷烫温度也要适宜 , 应 适合人体 的温度 。 322饮 食 要 有 节 . . 食饮 有节 , 是要求饮食 不可饥饱无度 , 且进餐要有规律 , 并 养成 定 时定量 的良好习惯 。 有规律地定时进食 , 以保证人体消化 吸收过程有 可 节奏地进行活动 , 使脾 胃功能协调配合 , 有张有弛 , 维持平衡状态 。 中医 学认 为,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依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 , 若饥 而不 能食 , 渴而不得饮 , 气血生化无源 , 脏腑组织失其濡养 , 则会导致疾 病 的发 生 。 3 3养 心 养生 当中, 最重要的是养心。也就是在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一颗平常 心, 有一个平 常的心态 ,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 的精神境界。 “ ,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中说 :怒伤肝” “ “ ,喜伤心” “ ,思伤脾” “ ,忧伤肺” , “ 恐伤肾” “ ,常观天下之人, 凡气之温和者寿, 质之慈 良者 寿, 量之宽宏者 寿, 言之简默者 寿。盖四者, 仁之端 也, 日仁者寿 ” 仁就是要做 到温 故 。 和 、 良、 善 宽宏 、 幽默 。仁心仁德 、 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
科技信息
音 体 美
浅谈 巾医荠 生“ 未病 " 想硇 科学 内 涵 及荠 生 理 矗 治 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三部分内容。 中医学一般是通过问诊、抓住主诉 作为突破口,以“但见一症便是”或采 取“以方测证”的方法进行辨洽和调摄,
健康浙商◆名医名家
常能取得理想疗效,这是中医学治未病 的一种特有手段。但对于多数尚未出现 明显不适症状而又无征象可辨的未病, 则应注重养生与预防。 2.中医未病养生理念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机体正气在 抗邪防病中的主导作用,指出“夫精者身 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气 存内,邪不可干”,把预防和养生有机地 融合在—起,如“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 根本也……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 气调神大论》);“无恚嗔之心,行不欲
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 形、气血周流、脏腑
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于健康的各种因
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条件对人体的影 响,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以 达到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离子世……外环涟珊≥于事,内无思想之患”
(《素问・上古天真论》);“是故谨和 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素问・生气通天论》)。治未病首先 应在疾病发生之初就积极采取措施,防止 疾病的发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 洽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 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 工,刺其未病者……故日,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这些未病先防、积极预防的 理念,要求健康之八在平时就应注意保养 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药王孙思邈也提 出,“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清代
盛转衰,工作繁忙,压力较大,养生应
注意静神少虑,切勿过劳,并节制房事。
进入60岁以后的老年期,脏腑初能衰退,
生理与心理适应能力减退,养生应注意 知足谦和、老而不怠,加强饮食调养, 生活起居有节,运动锻炼动静结合。就 性别而言,女性有月经、胎孕、产育、 哺乳等特点,养生自当有所区别。人的 体质又有偏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血瘀、痰湿、气郁之异,养生方法亦各 有特点。另外,人的体质、生活习惯又 受所处地域环境的影响,故养生尚需考 虑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采取相应的保
Z0
健康浙商◆名医名家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 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在两千多年前,<黄 帝内经)率先提出治未病原则,随着现 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的不断发展, 洽未病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人 口的老龄化和医疗负担的不断加重也给 中医学洽未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 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学强 调的运动、心理、饮食、生活方式、气
7.综台调养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 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 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妊须从整 体着眼,综合调养。综合调养包括顺四时、 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 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 面内容。如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
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正思虑、
徐晓峰
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中医科主任.国家 II缶床医生科普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
功等方面的中医未病养生理念对现代人 们的养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专长常见I>血管
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症等的防治、 营养治疗及健康管理。
一、中医“治未病"思想
1.未病的3种状态 根据中医学历代医著的表述,结合
健康浙商◆名医名家
药物均有四性五味,可以致病,也可以 治病,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苦味 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 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 4..运动养生 平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使 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的发生。近年内,我国糖尿病、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老年病已呈 年轻化趋势,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 是惊人,这些都与缺乏运动、过饱饮食、 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所以,应该 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的 好习惯,要适当地选择和运用锻炼身体 的方法,诸如《黄帝内经>所列举的导 引、吐纳,也可以xLl3nzc游泳、健身走、 “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形式。 运动养生要做到劳逸结合,动静结合, 应考虑季节、时间、年龄、体力及有无 疾病影响等诸多因素,做到科学安排, 量力而行,不可长时间从事某一种形式 的劳作,以防止“久视伤血,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从 而影响健康。 S.扶正避邪 因为疾病的发生涉及到正气和邪气 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 内在基础,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 条件。所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必须从 这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增强正气,提高 机体的抗邪能力。中医认为,生命的体 现是“气”,即元气,是构成机体维持 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的原动 力,具有抵御、驱除邪气,防止疾病发生, 促进恢复健康的功能。所以,中医养生 强调精气神的全面综合调养,以增强体 质,扶持正气,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其 次要采取多种措施防止病邪的侵袭。如 中医认为六淫、疠气各有主时,春风、 夏热暑、长夏湿、秋燥、冬寒,总结出
顺四时避六淫的措施来规避邪气。此外,
要戒娜艮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顺四时、
慎起居,驱除邪气,提高免疫机能。 6.惜精固本 肾为先天之本,肾所藏的先天之精 和后天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 殖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 保持肾精充盈,方能维护生命之本。中 医将精、气、神合称为人身之三宝,故 在养生中,中医学很重视保养精气以固 先天之本。要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 住两个关键环节。其一为节欲。e-Tfi.胃节欲, 是指男女间的性欲要有节制。自然,男 女之欲是正常生理需求,欲不可绝,亦 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 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 节欲的真正含义。节欲可防止阴精的过 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C、健康。 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 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若后天 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 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 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 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避免精气 伤耗,即可保精。在传统养生法中,调 扫匿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 均贯彻了:这—养生原则。
的协调统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 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顺应自然的 防病养生之道。 2.形神共养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 社会的多发病。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 健在养生“治未病”中的作用。形,指形体, 即脏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为特 征的心理活动。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 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全形,最终达到“形 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目的。现代 医学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 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 关系,而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恩、 悲、恐、惊七倩活动与五Jl庄有密切联系, 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 也就是说情志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 脏功能,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生病变。<黄 帝内经》提出“和喜怒而安居处”,因此, 中医养生“治未病”应从“守神”做起, 只有做到心情舒畅、乐观豁达,才能气 血流通,阴阳调和,身体健康。 3.饮食调理 这是“治未病”的上策。人体的营 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五味,而饮食不节 又易损伤脏腑。所以,饮食养生中强调 五味调和,不可过偏。一方面饮食以适 量为宜,不可饥饱不均;另一方面也要 合理地调节饮食品种,使人体能获取所 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饮食偏嗜。因 为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一定的亲和性,各 有其气味所偏,长期的饮食偏嗜,就会 导致体内阴阳失调或营养成分失衡,因 此容易发生疾病。即使因身体需要而多 食某些饮食,也要适可而止,不可过量 或过久地偏食,否则会影响健康。食物、
现代关于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未病可分为三种状态:①无疾之身,即 通常所说的健康机体;②隐而未发,即 孙思邋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所 说的欲病之病,指身体内已蕴含病理信 息或尚处于发病的萌芽状态,在当代, 应包含发病先兆、疾病高危人群以及亚 健康状态等;③发而未传,已出现病理 状态,尚未进一步迁延、发展,即在变 化转归上既未有脏腑经络间的相传也未 出现变证,对于将要被累及的脏腑来说, 尚属未病。其内涵多被解释为“无病先防,
‘‘
养生必须从整体着眼,综合 调养。综合调养包括顺四时、慎 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 动形体,lX及针灸、推拿描碧虽 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
,,
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药物为辅助作用, 强壮身体、益寿延年。中医养生从上述 各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 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 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 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平 衡统|_。 8.因人施养 不同的个体由于年龄、性别、体质、 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可有生 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所以,养生只有因 人施养,方能有益于健康,达到养生之 目的。如40".'60岁时,生命活动开始由
医家陈根儒认为,
“防其已然,防之耒西
然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采取各种综合措 施来顺应其变化,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 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
能止;不如防其未然,使不能传之”。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原则,是指实施养生活动时所 必须遵循的总的法则。中医在长期的养 生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研究人体的生命 活动现象和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研 究致病和导致早衰的原因和条件,逐渐 形成了一系列的养生原则。遵循这些原 则,对于养生方法的制订、运用及其发 展创新,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顾应自然 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 朔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 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气候变化和物候变 化所呈现的生长化收藏规律等。人类在 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 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并做出自 我调适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顺应自然 而摄生,各种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 节律有序而稳定,机体则处于阴阳和谐 的健康状态;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 功能节律紊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 邪能力减弱,易罹患疾病。中医在“天 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提出了 根据四季变化以调养形神的原则与方法, 并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要求在掌握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