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城市学院小区给排水系统及热水、饮水供应教案
给排水课件4建筑内部热水供应工程1

4. 5.2第二循环管网 (1)配水管网
计算设计秒流量(同冷水) 按流速0.8~1.5m/s(管径≤25mm,0.6~0.8m/s),查热水管道水力 计算表 局部水头损失按沿程水头损失的25~30%计
(2)回水管网 比相应位置的配水管网管径小1级,并不小于20mm
(3)循环水泵
4.6 饮水供应
饮水管道应采用铜管、不锈钢管、铝塑复合管、聚丁稀管
4. 2热水的加热设备
4.2.1 锅炉、太阳能集热器 4.2.2 水加热器
容积式水加热器 快速式水加热器 半容积式水加热器 半即热式水加热器 加热水箱
管道转弯处可作 为伸缩器;
排 止气气4的阻. 作 和3用 腐热: 蚀水防 ; 管道的布置、敷设及管材
0.5m:施工方便 和最上用水点少
第四讲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工程
4.1 热水供应系统的组成和供水方式 4.2 热水的加热设备 4.3 热水管道的布置、敷设及管材 4.4 加热设备的计算 4.5 热水管网水力计算 4.6 饮水供应
特点:
热水:
• 水加热系统 • 温度变化--使管道变形—管道补偿
--水体积变化—膨胀管/罐 --排气 • 保持水温--循环
排冷水 体积膨胀、管道伸缩补偿、保温、排气
• 干线的直线段应设置足够的伸缩器(变形量1mm/m,水平50m, 立管30m) • 立管与横管连接应采用乙字弯 •上行下给式系统配水干管的最高点应设排气装置 下行上给式热水配水系统,应利用最高配水点放气;其回水 立管应在最高配水点以下0.5m与配水立管连接 • 热水横管的坡度不应小于0.003,以便放气和泄水 • 热水管穿过建筑物顶棚、楼板、墙壁和基础处,应加套管 • 热水管道一般为明设 •冷热供水系统在配水点处应有相同的水压
给排水课件-4-建筑内部热水供应工程

环保要求与处理方法
废水处理
对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排 放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
减少化学品使用
尽量减少在热水供应过程中使用 化学品,如减少阻垢剂、杀生剂 等的使用量,以降低对环境的负
担。
噪声控制
对热水供应系统中的噪声进行控 制,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智能化控制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未来热水供应系统将实现智能 化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性能。
经济节能
优化系统设计,降低能耗和运 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环保卫生
遵循相关卫生和环保标准,确 保水质安全和节能减排。
灵活可扩展
系统设计应具备灵活性和可扩 展性,便于后期改造和升级。
热源选择与系统配置
电热源
利用电能转换为热能,如电热水器、电锅炉 等。
太阳能热源
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热能,如太阳能热水 器等。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符合设 计要求。
02
注意施工现场安全,采取必要的 安全措施。
系统调试与验收
系统调试
在完成安装后,对整个热 水供应系统进行调试,检 查各部分是否正常运行, 确保满足设计要求。
验收流程
按照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 ,对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 进行测试和评估,确保系 统质量合格。
注意事项
在调试和验收过程中,发 现问题应及时处理,确保 系统性能稳定可靠。
定义
热水供应系统是指为满足人们生活或工业生产过程中对热水的需求,通过集中 或分散的方式,将热源产生的热水输送到各个用水点所涉及的设施的总称。
分类
根据热水供应的范围,可分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和区域热 水供应系统;根据热水的来源,可分为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 、燃气热水器等。
热水及饮水供应系统

注意事项
确保验收过程公正、公开、公平,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04
04
系统维护与保养
日常维护保养
1 2
定期检查
每天检查热水及饮水供应系统的运行状况,确保 设备正常运行。
清洁设备
定期清洁设备表面,保持设备整洁,防止污垢和 细菌滋生。
3
检查水质
定期检测热水及饮水的水质,确保水质符合卫生 标准。
热水及饮水供应系统
目录
• 系统概述 •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 系统设计与安装 • 系统维护与保养 • 系统安全与环保 • 系统应用与发展趋势
01
系统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热水及饮水供应系统是指用于提供热 水和饮用水的设备和设施的总称。
功能
满足人们日常热水和饮水的需求,提 供安全、卫生、可靠的水源。
分散供热
利用小型热水器或电加热器为单个用户提供 热水。
太阳能供热
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能,通过热交换 器将热能传递给水。
储水设备
即热式热水器
直接将冷水加热至设定温度,无储水功能。
储水式热水器
储存一定量的热水,通过电加热器加热至设 定温度。
饮水机
储存饮用水的设备,通常配有加热和制冷功 能。
输送管道
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水温异常
检查加热器是否正常工 作,如有问题及时更换。
水流不畅
检查管道是否有堵塞, 及时清理或更换管道。
设备漏水
检查设备密封圈是否老 化或损坏,及时更换密 封圈。
定期检查与维修
定期检查
01
每季度对热水及饮水供应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系统正常运
给排水课件4建筑内部热水供应工程

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经应系统应便于维 护和管理,方便故障排
查和维修。
适应性强
系统应具备适应不同建 筑类型和规模的能力, 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热水的制备方式
直接加热
通过直接加热热媒(如燃气、 电等)将冷水加热成热水。
间接加热
通过热交换器将热媒与冷水进 行热交换,从而将冷水加热成 热水。
选择加热设备时需要考虑设备 的换热效率、耐腐蚀性、维护
便利性等因素。
加热设备的数量和容量应根据 热水需求量进行合理配置。
储热设备
储热设备的作用是储存热水,以满足 建筑用热的需求。
选择储热设备时需要考虑设备的容量、 材质、保温性能等因素。
常见的储热设备包括水箱、储水罐、 蓄能水池等。
储热设备的容量应根据建筑用热需求 进行合理配置,并考虑适当的余量。
可靠性和稳定性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对热水供应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故障,可能会影响正 常的医疗工作。因此,医院应选择品质可靠、性能稳定的热水供应设备,并加强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输配管材与附件
输配管材与附件是热水供应系统中输送和分配热水的重 要部分。
选择输配管材与附件时需要考虑材料的耐腐蚀性、导热 性、使用寿命等因素。
常见的输配管材包括钢管、不锈钢管、铜管等,附件包 括阀门、管件、接头等。
输配管材与附件的选型应根据热水系统的工艺要求进行 合理选择,并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03
04
选择热源设备时需要考 虑设备的能效、安全性、 可靠性以及环保性能等 因素。
热源设备的容量应根据 建筑用热需求进行合理 匹配,避免过大或过小。
加热设备
01
给排水课件-4-建筑内部热水供应工程

漏水处理
发现漏水现象,及时关闭阀门,进行维修。
温度异常处理
发现水温异常,检查加热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及 时维修。
压力异常处理
发现压力异常,调整压力阀,确保系统压力稳定。
系统优化与改造
节能改造
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系统的能效,降低能耗。
设备更新
根据需要更新设备,提高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系统升级
根据实际需求,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系统的使用效果。
根据热源类型、热水需求 量和安全要求等因素,选 择合适的加热设备类型和 规格。
能效标准
选择符合国家能效标准的 节能型加热设备。
储水设备选择与设计
储水设备类型
水箱、水罐、保温水池等。
储水设备设计要点
根据热水需求量、水温要求和安全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储水 设备类型和规格。
保温措施
对于需要长时间保持水温的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
管道连接
根据设计要求,将各种管道连接起来,确保水流顺畅,无渗漏现象。
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安装热水系统的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器、时间控制器等,并进行 调试,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系统调试与验收
试运行
在正式运行前,进行试运行,检 查热水系统的运行状况,确保各
部分工作正常。
调试与调整
根据试运行情况,对系统进行必 要的调试和调整,提高系统的稳
将热水传递给用户的设 备,如散热器、地暖等。
控制热水温度、压力等 参数的设备,如温度控 制阀、压力控制阀等。
热水系统的运行原理
01
02
03
04
热源制备热水
通过加热设备将冷水加热成热 水。
热水输送
热水通过热媒管道输送到各个 用水点。
建筑给水热水及饮水供应设计

建筑给水热水及饮水供应设计6 热水及饮水供应6.1 一般规定6.1.1 热水供应系统应在满足使用要求水量、水质、水温和水压的条件下节约能源、节约用水。
6.1.2 热水系统所采用的设备、设施、阀门、管道、附件等应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使用。
6.2 用水定额、水温和水质6.2.1 热水用水定额应根据卫生器具完善程度和地区条件,按表6.2.1-1确定。
卫生器具的一次和小时热水用水定额及水温应按表6.2.1-2确定。
表6.2.1-1 热水用水定额注:1 表内所列用水定额均已包括在本标准表3.2.1、表3.2.2中。
2 本表以60℃热水水温为计算温度,卫生器具的使用水温见表6.2.1-2。
3 学生宿舍使用IC卡计费用热水时,可按每人每日最高日用水定额25L~30L、平均日用水定额20L~25L。
4 表中平均日用水定额仅用于计算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器面积和计算节水用水量。
表6.2.1-2 卫生器具的一次和小时热水用水定额及水温注:1 一般车间指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中规定的3、4级卫生特征的车间,脏车间指该标准中规定的1、2级卫生特征的车间。
2 学生宿舍等建筑的淋浴间,当使用IC卡计费用水时,其一次用水量和小时用水量可按表中数值的25%~40%取值。
6.2.2 生活热水的原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规定,生活热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 521的规定。
6.2.3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原水的防垢、防腐处理,应根据水质、水量、水温、水加热设备的构造、使用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并按下列规定确定:1 洗衣房日用热水量(按60℃计)大于或等于10m3且原水总硬度(以碳酸钙计)大于300mg/L时,应进行水质软化处理;原水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为150mg/L~300mg /L时,宜进行水质软化处理;2 其他生活日用热水量(按60℃计)大于或等于10m3且原水总硬度(以碳酸钙计)大于300mg/L时,宜进行水质软化或阻垢缓蚀处理;3 经软化处理后的水质总硬度(以碳酸钙计),洗衣房用水宜为50mg/L~100mg /L;其他用水宜为75mg/L~120mg/L;4 水质阻垢缓蚀处理应根据水的硬度、温度、适用流速、作用时间或有效管道长度及工作电压等,选择合适的物理处理或化学稳定剂处理方法;5 当系统对溶解氧控制要求较高时,宜采取除氧措施。
建筑给排水工程(机工版)教案:第8章 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

第8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第8章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 8-1 热水供应系统的分类、组成和供水方式一分类 1 局部热水供应系统; 2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 3 区域性热水供应系统二组成热水供应系统由下列部分组成,见图。
(画图10-1 讲义) 1热媒系统(第一循环系统)发热设备——→加热设备 2 热水系统(第二循环系统)加热设备——→用水设备三热水供水方式1 按加热方式直接加热——热媒与冷水直接混合;间接加热——传热面传递能量。
2 按循环与否全循环——配水干管、立管均设回水管道,保证任意点水温;(见教材图P144T8-5a、b)半循环——只在干管设回水管道,保证干管水温。
(见教材图144t8-5cz 左图) 3 按循环动力自然循环——利用热网中配、回管网中的温度差形成自然循环作用水头,使管网维护一定的循环流量,以补偿热损失,保证一定的供水水温;机械循环——利用水泵强制水在热水管网内循环,造成一定的循环流量。
4 按管路布置图式上行下给下行上给 5 按热媒种类蒸汽热媒高温水热媒 6 按系统是否敞开开式热水系统——配水点关闭,系统仍与大气相通(见教材图P142-T8-2)闭式热水系统——配水点关闭,系统不与大气相通(见教材图P142-T8-3) 8-2加热设备和器材一加热设备 1 小型锅炉热水锅炉属于一次换热设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燃煤、燃气和燃油。
2 水加热器 1)容积式水加热器(二次换热设备)容积式加热器是内部设有热媒导管的热水贮存器,具有加热冷水和贮存热水两种功能。
见图8-10画图8-10 组成:①贮水罐:钢板、密闭压力容器。
②盘管:铜、钢热媒:蒸汽、高温水特点:① 具有较大的贮存、调节能力;② 出水温度稳定;③ 水头损失小;④传热系数小,热交换效率低;⑤ 占地面积大,容积利用率低。
适用范围:用水温度要求均匀、需要贮存调节用水量的场所。
2)快速加热器快速加热器就是热媒与被加热水通过较大速度的流动进行快速换热的一种间接加热设备。
建筑设备工程课件 第四章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4.1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
区域性热水供应系统
适用范围:建筑群、大型企业、住宅区 热源:城市热网、区域锅炉房 特点:热水量大、热效率最高、系统复杂、 投资很大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4.1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
4.1.3 室内热水供应方式
按管网有无循环管道的分类方式:
全循环
半循环
无循环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a) 全循环;(b) 立管循环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4.1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
4.1.1 热水水质和用水量标准 加热 储存 输配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室 内 热 水 供 应
4.1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
4.1.2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 加热设备
热 水 供 应 系 统 的 组 成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热媒管网 热水储存水箱
热水输配水管网与循环管网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4.1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
同程式全循环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异程式自然循环
(c) 干管循环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d) 无循环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4.2 加热设备及器材、附件
4.2.1 加热冷水的热源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4.2 加热设备及器材、附件
4.2.2 加热冷水的方式
加 热 冷 水 的 方 式
其他设备和附件
4.1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4.1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
热 水 供 水 系 统
局部热水供水系统 集中热水供水系统 区域热水供水系统
4 热水及饮用水供应
4.1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
局部热水供应系统 适用范围:用水量较少、用水点少或分散的建 筑,如住宅、食堂、旧建筑等。 热源:燃气,电,太阳能,蒸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物业设施设备管理教案 系 别: 工商管理系
专 业: 物业管理
课 程: 物业设施设备管理
城市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2014 年 10月 第三章 小区给排水系统及热水、饮水供应 [学习目标] 掌握小区排水系统的体制; 掌握小区给水、排水系统的组成; 掌握小区给水管道的敷设、热水管网的布置和敷设、 掌握小区给排水和热水供应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熟悉室内给水系统的验收及其管理与维护; 熟悉建筑给排水施工图的识读 了解水景工程和游泳池供水系统。; 了解集中热水供应方式和冷饮水处理系统, [学习内容] 第一节 小区给水系统 居住小区指由若干个居住组团构成的城镇居民住宅建筑区。根据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的标准,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组团,居住户数为300~1000户,居住人口数为1000~3000人;小区,居住户数为3000~5000户,居住人口数为10000~15000人;居住区,居住户数为10000~16000户,居住人口数为30000~50000人。 一、小区给水系统的组成 小区给水系统由给水水源、计量仪表、接户管、小区支管、小区干管、加压设备和贮水设备等组成。 接户管是布置在建筑物周围,直接与建筑物引入管和排出管相接的给水排水管道。小区支管是布置在居住组团内道路下与接户管相接的给水排水管道。 小区干管是布置在小区道路或城市道路下与小区支管相接的给水排水管道。 小区干管、小区支管和接户管布置如图3-1和图3-2所示。 二、小区给水方式及其选择 小区给水方式一般采用城市给水管网直接给水和小区集中或分散加压给水方式。 (一)城市给水管网直接给水方式 城市给水管网直接给水方式有两种情形,一是给水水压能满足的楼层采用直接供水;二是设置屋顶水箱利用夜间水压调蓄供水。 (二)小区集中或分散加压给水方式 城市管网压力过低,不能满足小区压力要求时,应采用小区加压给水方式。小区加压给水方式分为集中加压方式和分散加压方式,常用的有: 1.水池--水泵; 2.水池--水泵--水塔; 3.水池--水泵--水箱; 4.管道泵直接抽水--水箱; 5.水池--水泵--气压罐; 6.水池--变频调速水泵; 7.水池--变频调速水泵和气压罐组合。 选择小区给水方式时,应充分利用城市给水管网的水压,优先采用直接给水方式。当采用加压给水方式时,也应充分利用城市给水管网的水压。 (三)小区给水系统的选择 小区给水系统分为生活给水和消防给水系统。低层和多层的居住小区:一般采用生活和消防共用的给水系统。多层和高层组合的居住小区:大多采用分区给水系统。小区内高层建筑只有一幢或幢数不多,且供水压力要求差异较大:采用分散加压给水方式。小区内若干幢高层建筑相邻:采用分片集中加压给水方式。小区全部是高层建筑:采用集中加压给水方式。 选用小区给水系统时,应根据高层建筑的数量、分布、高度、性质和管理等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三、小区给水加压站 小区给水加压站和城市给水加压站的功能相似,但规模较小,一般由泵房、蓄水池、水塔和附属建筑物等组成,如图3-3所示。
小区给水加压站按其功能可以分为给水加压站和给水调蓄加压站。 小区给水加压站泵房的形状:圆形、矩形、地面式、半地下式、地下式、自灌式、非自灌式等。 一般选用半地下式、矩形、自灌式泵房。泵房内设置水泵机组、动力设备、吸水和压水管路以及附属设备等。 水池的有效容积,由小区生活用水调蓄储水量、安全储水量和消防储水量确定。 水塔(水箱)的位置要根据总体布置,选择在靠近用水中心、地质条件较好、地形较高和便于管理的地方,容积是生活用水和消防储水量之和。 四、小区给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居住小区给水管道的布置,包括整个居住小区的给水干管以及居住组团内的小区支管及接户管。 定线原则:首先按小区的干道布置给水干管网,然后在居住组团布置小区支管及接户通常采用枝状管网,支管的总长度应尽量短。 (一) 小区给水干管布置 参照城市给水管网的要求和形式。为保证供水安全可靠,小区干管应布置成环状或与城镇给水管道连成环网。 (二)小区支管和接户管的布置 ☆高层建筑居住组团及用水要求高的组团宜采用环状布置,从不同侧的两条小区干管上接小区支管及接户管,以保证供水安全和满足消防要求。 ☆给水管道与其他管道平行或交叉敷设时的净距,应根据管道类型、埋深、施工检修的相互影响、管道上附属构筑物的大小和当地有关规定等条件确定。 ☆生活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交叉时,给水管道应敷设在污水管道上面,且不应有接口重叠; ☆给水管道敷设在污水管道下面时,给水管道的接口离污水管道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m。 ☆在冰冻地区尚需考虑土层的冰冻影响,小区内给水管道管径在300mm以下时,管底埋深应在冰冻线以下(d+200mm)。 ☆居住小区内管线较多(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煤气管、热力管等),所以组团内的给水支管和接户管布置时,应注意和其他管线综合协调的问题。 第二节 小区排水系统 一、小区排水系统的分类 常用的小区排水系统有下面三种形式: (一)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的排水系统系统组成:由接户管、小区排水支管、小区排水干管、雨水口、排水检查井和化粪池等组成。 应用:小区污水的排放能够依靠重力流排入城市下水管道,可采用这种排水系统。 (二)设有排水提升设施的排水系统污水在管道中依靠重力从高处向低处流,当坡度大于地面坡度时,管道的埋深随着管线的延长会越来越大,小区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道就越困难,地形平坦的地区更为突出。为降低工程造价、减小埋深,应设置污水或雨水提升泵房。 (三)设有污水处理站的排水系统若小区污水不能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为使污水能达标排放,则必须设置集中污水处理站或局部处理构筑物,如化粪池、隔油池、降温池等。 二、小区排水体制 小区排水体制的选择,应根据城市排水体制及环境保护等因素进行综合比较,进而确定采用分流制或合流制。 分流制:指生活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分别采用不同管道系统的排水方式。合流制:指用同一管道系统接纳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分流制排水系统中,雨水由雨水管渠系统收集就近排入水体或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污水则由污水管道系统收集,输送到城市或小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放。根据环境保护要求,我国新建居住小区一般采用分流制系统。 小区内排水需要进行中水回用时,应设分质分流排水系统,即粪便污水和生活废水(杂排水)分流,以便将杂排水(废水)收集作为中水原水。 三、小区排水提升设备和污水处理 (一)排水提升设备和污水集水池 设置排水泵房时,应尽量单独建造,且距建筑物25m左右,以免污水、污物、臭气和噪声等对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应有卫生防护隔离带。 污水泵房机组的设计流量按最大时流量计算,雨水泵房机组的设计流量按雨水管道的最大进水流量计算。水泵扬程根据污水、雨水提升高度和管道水头损失及自由水头计算确定,自由水头可采用1.0m水柱。污水集水池的有效容积根据污水量和水泵性能情况确定,一般不小于最大一台泵5min的出水量;雨水集水池容积不考虑调节作用,按泵房中最大一台泵30s出水量计算。 (二)附属构筑物 污水排放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规定的要求,即达标排放。若小区内的污水排放不能达标,必须进行局部处理,甚至进行生物处理才能排入城市下水道,小区常见的附属构筑物有以下几种: 1.排水检查井:用于疏通和衔接排水管道。一般设在排水管道转弯处、管道交汇处及坡度改变处等地方。 2.雨水口:用于收集、排除地面雨水。 3.化粪池:用于截留生活污水中的粪便,使污泥在池中发酵腐化,便于污水排入城市排水管道。化粪池距建筑物外墙不小于5m,且与小区排水支管相连。 4.隔油池:用于去除食堂、厨房等污水中的生物和植物油等。 5.降温池:排放污水的温度较高时,给污水降温,达标后排放。 (三)小区污水处理设施的设置 小区内是否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应根据城镇总体规划,按照小区污水排放的走向,由城镇排水总体规划管理部门统筹决定,其原则是: 1.尽量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范围,城镇污水系统要及时敷设到居住小区。 2.小区污水能排入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污水,小区内可以不建污水处理设施。 3.小区污水在城镇规划的污水处理厂的服务范围之内,并已排入城镇管道收集系统,小区内亦不需建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是否建分散或过渡设施,应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按国家政策权衡决策。 4.若无法排入城镇污水厂服务范围的污水管道,应坚持排放标准,按污水排放去向,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方能排放。 5.如果污水中含有毒、有害物质或某些指标达不到排放标准,应设污水局部处理设施自行处理,达标后方能排放。 (四)小区污水处理技术 污水处理就是采用各种技术措施,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去除、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回收利用有用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 污水处理技术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化学处理法三种。物理处理法就是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的悬浮污染物质。其方法有筛滤、沉淀、上浮、气浮、过滤和反渗透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