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庐江县乐桥镇初级中学唐柱宣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收录于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其中的第二篇课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全文仅80余字,却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文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般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学习本文,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性,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文化积淀,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怀和旷达的胸襟。

二、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因此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能背诵并翻译此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阅读、赏析,结合作者的身世和生活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古人旷达的胸怀,培养学习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积累字词,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三、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的阅读分析还不到位,尤其是理解像这样借景抒怀的文章。因而对于本文的学习,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引导。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下面我就来谈谈对于本文的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诵读探究、提问讨论的方法。对于文言文,农村学校的孩子底子都比较薄弱,所以有些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

识和整体感受启发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采用设置问题、讨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效率也就提高了。另外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好的视听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扩充了教学容量。

诵读法:所谓“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听读——个读——析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短文优美的语言。

提问法:在学生的反复朗读理解中适时提出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合作探究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和求知心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透文意,体味文言的音节美、音韵美。另外通过课堂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节省了课堂时间。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由古人咏月诗词引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设计说明:诗句大都具有形象的可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能引发学生由此及彼或由浅入深的思考,用诗句来导入,“以诗启文”,不仅可以温故而知新,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意境。)

第二环节,采用学习小品文的分层四步读书法,以读来促进理解感悟,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的境界。

第一步:初读,正音,疏通文意。①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句通顺,其他同学圈出生字,然后正音。②利用多媒体,展示朗读动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③在听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小组内相互质疑问难,互帮互助,教师巡视,困难较大的由教师指点。

(设计说明:通过个读、听读,使学生对于文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小组间的合作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

第二步: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感知作者感情,从广度和深度理解文本内容。①再读课文,圈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妙处。设计问题:这个比喻句的本体喻体是什么?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问:“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那么又该如何去理解呢?借助此问让学生对作者的心境能有初步的了解。②走近苏轼。教师导语:古代的文人骚客往往在失意时对月抒怀,

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苏轼在他的《水调歌头》中就是如此。我们来看看此文中苏轼又是如何对月抒怀的。问题设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该如何理解?教师质疑:苏轼会是“闲人”吗?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链接”,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抓住“闲人”一词,自主思考,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

(设计说明:设计的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景入情,帮助学生领会了课文要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

第三步:诵读,加深理解。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和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基于此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

第四步:文本拓展延伸。设计问题: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事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设计说明: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人和事,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价值取向。我们对苏轼不应至其乐观豁达处即止,还要重视学生乐于质疑、探究的心理倾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个人的见解。)在上述四步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做出小结。

第三环节,布置作业。课下搜集关于月色和月光的诗词句,抄录在语文本上,并尝试着写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力求“一切景语皆情语”。

(设计说明:新课标提出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我设计了此作业,借此来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同时,布置文段写作的尝试,既检测了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又是对于文本内容的加深和拓展,让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写景——月色:积水空明空灵

竹柏:藻荇交横皎洁

抒情——贬谪的落寞

赏月的欣喜豁达、乐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