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调整历程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变迁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变迁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发展和调整,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综述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转变和国际地位的演变,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一、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晚清时期,封建思想和保守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导致中国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使中国与外界隔绝,无法融入世界体系。
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和殖民体系的机遇,缺乏对外开放的思想和能力,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下降。
二、五四运动后的外交政策转变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的爆发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于民主、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使得中国开始反思封建思想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此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转变为主张独立自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方向。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调整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新时代。
新中国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均衡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国家的正当权益。
此外,新中国加强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增强了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这些努力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尊重,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大转折,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步摆脱了封闭状态,大胆进行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使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五、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亲诚惠容外交政策当前,中国秉持和平崛起和亲诚惠容的外交政策,旨在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全球事务,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3、2001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合作 组织”属于
A、区域经济集团 B、军事合作组织 C、区域政治集团 D、具有广泛合作领域的区域合作
组织
4.下列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哪一项 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A、独立自主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对外开放
5、当前,我国政府继续积极发展对外关 系的只要战略意图是( )
新时期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外交环境的变化 外交思想的变化
外交政策的 变化
1984年邓小平接见尼日尔元 首赛义尼时说: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 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 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 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问题: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他 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什么关系?为 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
2004年11月 APEC第12次领导 人非正式会议在智 利首都圣地亚哥举 行。
2005年11月, 在韩国釜山举行 的第13次领导
人非正式会议
2003年,APEC 第11次领导人 非正式会议在泰 国曼谷举行。
2002 年 APEC 第10次领导人 非正式会议墨 西哥举行。
2001年10月,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 中国上海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 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课堂讨论
《辛丑条约》签定
从清政府的“量中 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 心到”孙中山的“凡清政府与外 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再到今天中国奉行“和谐外交 ”的政策,多次向世界郑重宣告: “中国永远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不是世界的威 胁,而是世界的机遇。
通过以上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 论?谈谈你的看法。
新中国外交史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中国人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抗争与奋斗,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后,新政府废除了过去的满清政府及国民党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同时拒绝承认以前的一切屈辱外交,按照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扫清屋子再请客”的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新中国的外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初期外交

“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板书展示
独
立 自 主
新中国的外交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
策
的 和 平 外 交
新中国 1.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
的外交 成就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949—1955) 3.亚非万隆会议
探究3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 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 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 们大家都承认的……
和平、独立、发展经济 攻击中国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 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随堂训练
1.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D ( )
A.求同存异原则
B.互不侵犯原则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三个阶段:
▪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 二,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时期。
(20世纪70年代)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1949---1955)
知识结构
一、外交政策 二、外交成就:
情境引入
《马关条约》签订
《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势。 • (2)出色的外交才能为新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
提高了国际地位。
外交成就四:
时间、地点: 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性质(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提出方针: 求同存异 意义: 1、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后,全球各国对于中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制定新的外交政策,以适应新的时代。
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确立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旨在与其他国家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并在不同意的问题上保持独立。
中国试图通过友好的外交关系,抵制美国领导下的对华遏制政策,同时也努力解决与苏联之间的分歧。
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五项原则,这项提议得到了印度和其他新兴亚洲国家的支持。
印度的支持对中国在新兴亚洲国家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为在此期间,印度与中国的友谊常被视为全球第三世界运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关系。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外交政策,中国积极参与了亚非合作、非同盟运动和第三世界运动等国际组织和活动,为不发达国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发声权,努力提高其自身的国际地位。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对外经济合作,通过经济合作使中国从重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型。
在苏联短暂的援助后,中国便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在制定和引导新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中国不愿加入军备竞赛,更不愿意采取军事手段解决国家间的问题,这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这对于中国外交政策和全球秩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与全球的互动,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更积极地位。
同时,中国良好的经济表现使其在世界经济中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促使中国与更多国家建立更为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关系。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奠定了一个安定、和平的战略思想基础。
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采取了不同寻常的外交路径,这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并有助于中国理解并完善世界各国的认知和趋势。
新中国的外交,重大事迹,足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4)中国的作用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中国的作用: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5)意义: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 )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 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B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 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 形成了团结一致 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提出“求同存异”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历史资料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 屈辱”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 外交”同“屈辱” 外交 可 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 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 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 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 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 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 办外交呢? 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周恩来传》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苏联(1949.10.3) 印度(1950.4.1) 苏联(1949.10.3) 印度(1950.4.1) 第一个与中国建 保加利亚(10.4) 保加利亚(10.4) 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罗马尼亚(10.5) 罗马尼亚(10.5) 匈牙利(10.6) 匈牙利(10.6) 瑞典(1950.5.9) 瑞典(1950.5.9) 朝鲜(10.6) 朝鲜(10.6)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10.6) (10.6) 的 国家 (10. ) 10.16) (10.16) 国(1950.1.6) 国(1950.1.6) 中国的 国( 主 国(10. ) 国 尼亚( 3) 尼亚(11. 3) (1950.1.1 )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

0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两大阵营的对立,中国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 联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
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 、欧洲等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的外交贡献
01
02
03
促进地区和平
古代中国的外交实践有助 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避免战争和冲突。
推动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的外交活动促进 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 融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 发展。
树立和平典范
古代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 和实践为后世树立了和平 典范,对现代国际关系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 及基本经验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概述 • 中国近代外交政策转变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 •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经验
01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概述
古代中国的外交思想
和合思想
强调和平、和谐、合作的外交理念,主张以和平手段 解决争端,促进共同发展。
天下观
认为中国是天下中心,其他国家都是藩属国,应遵守 中国的领导和秩序。
华夷之辩
认为华夏文明高于其他民族,但主张以德服人,反对 以力服人。
古代中国的外交实践
朝贡体系
古代中国通过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建 立外交关系,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丝绸之路
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到达非 洲东海岸,与非洲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 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中国与亚非17国建立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原因:中美仍然处于敌对紧张的状态,;有很多亚 非拉国家脱离殖民统治独立。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 20世纪60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 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 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4.20世纪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原因:美国: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 于守势等。中国: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 巨大影响,对付苏联需要实现统一需要。 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 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5.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不结盟政策 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原因:国际: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中国的经 济建设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
“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 “一大片”团结广大第 三世界国家。
原因:(1)美苏争霸。美国继续敌视中国,阻挠大陆解放台湾;发动侵越 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霸权主义,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60年代,中 苏关系恶化,并爆发局部武装冲突,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3)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奉行相对独立自主外交 政策。 (4)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增多,不结盟运动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第三 世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1)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69年, 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五十个。中国已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一支重要力 量,在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与大国对抗,造成孤立,1968年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感慨地说: “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对小国外交主要靠经济援助,一 些小国一旦得不到满足,往往“背信弃义”;同时也增加财政负担,影响 人民生活。
新中国外交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方针,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1.建国初期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 倒”。
原因: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拒绝承认新中国,对 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 营,美苏两极对峙是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