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加工基础知识
中药饮片专业知识

中药饮片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可直接用于调配或制剂的中药材及其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品。
中药饮片包括部分经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在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
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必需的传统武器,也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其独特的炮制理论和方法,无不体现着古老中医的精深智慧。
炮制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制、制剂、贮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将药材加工成饮片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传统制药技术。
炮制方法包括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
水制的目的主要是净选、软化或调整药物性状。
火制主要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改变其性状或提高疗效。
水火合制主要包括蒸、煮、淬等,目的主要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便于制剂贮藏等。
以上是中药饮片的一些专业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药饮片培训课件ppt

中药饮片的炮制和加工是中药饮片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包 括净制、切制、炮炙等,加工方法包括干燥、包装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药饮片的炮制和加工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步骤 。例如净制过程中需要将药物清洗干净,去除泥沙和其他 杂质;切制过程中需要将药物切成不同规格的片状或颗粒 状;炮炙过程中需要将药物进行加热处理,以改变其药性 和药效。同时,中药饮片的加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干燥和 包装等环节,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保存期。
中药饮片的用法与用量
01
用法
中药饮片的服用方法包括煎煮、泡水、研末等, 不同的药物需采用不同的服用方法。
02
用量
中药饮片的用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 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04
中药饮片的产业发展
中药饮片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产现状
中药饮片是一种传统的中药产品,目前国内中药 饮片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但生产工艺和 设备相对落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损伤等。
妇科领域
中药饮片常用于治疗 月经不调、痛经、产 后调理等妇科疾病。
儿科领域
中药饮片在儿科领域 可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小儿惊风等疾病。
中药饮片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原则
中药饮片的配伍需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根据病情 需要合理搭配药物。
禁忌事项
在配伍过程中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 良反应。
02
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
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与规范
01 国家标准
中药饮片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国药 典》和部颁标准。
02 地方标准
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各省市可以制定更加严格 的中药饮片地方标准。
方药基础知识

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
属阴,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五味
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
化湿等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开
窍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如干姜、香附、川芎
、石菖蒲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 调和药
“证候禁忌”。
3· 妊娠禁忌凡能损害胎元或引起流产的药物,都应
作为妊娠用药的禁急。
4.服药禁忌 俗称“忌口”,是指服药期问对某些
食物的禁忌。
中药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主要指每味药的成
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也即相对剂量。 1.计量单位中药大多以公制重量单位千克、克、毫克 为计量单位。 2.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在里—宜清热泻下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的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如: 辛—归肺经 甘—归脾经 酸—归肝经 苦—归心经 咸—归肾经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二、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
方剂的组成
君药(主药):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起主要作
用的药物
臣药(辅药)是配合主药加强疗效,起协同作用
的药物
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缓解、消除主药
的毒性、烈性,抑制主药副作用的药物
使药:是引经,调和、矫味的药物
方剂举例:麻黄汤
•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中药组方的基础知识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方
总结词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方通常以平肝熄风、活血化瘀为原则,通过调节血压、改善血管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治疗高血压的中药组方通常包括钩藤、天麻、石决明等平肝熄风的中药,以及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的中药。这 些中药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同时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动脉硬化。
意义
中药组方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通过 中药组方,可以针对不同疾病和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中药组方 具有药效稳定、副作用小、价格实惠等优势,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
中药组方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药组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中医药学,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中药组方也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古代,中药组方通常是由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和中医药理论进行组方配伍,流传至今的经典方剂有数百种之多。
针对不同中药组方中的特定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
通过化学手段,研究中药组方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高中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药组方的临床研究
01 临床研究中药组方在特定疾病或症状中的疗效及 其安全性。
02 针对不同的疾病或症状,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 评估中药组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组方的剂量与配比
总结词
中药组方的剂量与配比是中药组方的核心,直接关系到 中药组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中药组方的剂量与配比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症和个体差异 来确定。一般来说,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 大则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在中药组方时需要严格 控制各味药材的剂量与配比,以确保中药组方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个体差异进 行个性化给药方案的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基础知识试题

中药基础知识试题中药基础知识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中药的特点? A. 来源于天然药 B. 经过加工制成药品 C. 具有不良反应 D. 由单一植物或动物制成答案:C. 具有不良反应2、下列哪一种药材不属于常用中药? A. 人参 B. 阿胶 C. 丹参 D. 藏红花答案:D. 藏红花3、关于中药的分类,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 B.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药 C. 动物药包括虫类药物 D. 中成药不属于中药答案:D. 中成药不属于中药4、下列哪种中药的用法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A. 当归 B. 黄芪 C. 陈皮 D. 冰片答案:D. 冰片5、以下哪一项不是中药的用途? A. 治疗疾病 B. 预防疾病 C. 滋补保健 D. 化学合成答案:D. 化学合成二、简答题6、请简述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什么?答案:中药的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61、请简述中药的配伍原则是什么?答案:中药的配伍原则是以“君臣佐使”为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药物组合。
“君臣佐使”是指主药、辅药、协药和引导药的组合。
在配伍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作用、用量、用法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611、请简述什么是中药的“十八反”和“十九畏”?答案:“十八反”和“十九畏”是中药配伍的禁忌,其中“十八反”是指一些药物在配伍时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半夏反乌头等;“十九畏”是指一些药物在配伍时会产生毒性反应,如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等。
6111、请简述什么是中药的“剂量”?答案:中药的剂量是指一次给药的量,常以克为单位。
剂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剂量必须严格控制。
61111、请简述什么是中药的“毒性”?答案:中药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一般情况下,毒性反应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有关,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中毒反应。
中药学综合知识和技能

中药学综合知识和技能目录一、中药学基础知识 (2)1. 中药学基本概念与特点 (3)2. 中药的历史与分类 (4)3. 中药的作用机制与药理 (5)二、中药材的识别与鉴定 (6)1. 中药材的种类与来源 (8)2. 中药材的外观识别特征 (9)3. 中药材的性状鉴定方法 (10)三、中药的炮制与制剂技术 (11)1.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2)2. 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 (14)3.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15)四、中药的药效评价与临床应用 (17)1. 中药药效的评价方法 (18)2. 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19)3.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及功效 (20)五、中药配伍与禁忌 (21)1. 中药配伍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2)2. 中药的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 (23)3. 中药合理用药的实践应用 (24)六、中药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 (25)1.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与表现 (26)2.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27)3. 中药不良反应的防治策略与方法 (28)七、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应用进展分析扩散更多业务知识实时查看历史数据及外源网站让工作更高效30一、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科学,主要研究中草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中草药的资源开发、生产加工、质量控制、药物分析、药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中草药的植物形态、生理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
中药学起源于古代中国,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药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如炮制、配伍、鉴别等。
在唐宋时期,中药学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中药学家,如孙思邈、李时中等。
中药学逐渐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现代中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中药学体系。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第一节绪论中药化学研究什么?大纲要求: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1.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1)结构类型(2)理化性质与作用2.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1)提取分离方法(2)结构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1)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一、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中药化学成分源于天然产物,结构复杂,化合物数量巨大。
考试主要关注由二次代谢所产生的各类中药化学成分。
各类化合物分值分布2015年2016年2015年2016年生物碱9 7 萜类与挥发油类 3 2糖与苷类 1 2 皂苷类 5 4醌类 5 1 强心苷类 1 1苯丙素类 1 3 动物药 1 0黄酮类 1 6 有机酸0 1各类化合物基本结构单元:(补充知识点)二、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性状、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酸性、碱性、荧光性质、发泡性、溶血性、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水解反应、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中药化学常用提取方法1.溶剂法(1)常见溶剂分类(2)常见溶剂极性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水醇性大,氯苯醚小”最佳选择题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大的是A.石油醚B.氯仿C.水D.乙酸乙酯E.乙醚『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常见溶剂极性大小顺序: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苯>四氯化碳>石油醚。
所以本题选择的是C。
引申知识点——极性相关概念(了解)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一般介电常数越小,溶剂极性越小(3)常用溶剂提取法1)浸渍法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有效成分的方法。
2)渗漉法定义:不断向粉碎的中药材中添加新鲜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材,从渗漉筒下端出口流出浸出液的一种方法。
3)煎煮法定义:中药材加入水浸泡后加热煮沸,将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方法。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绪论部分【基本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难点: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皮类中药材
以皮入药的中药材品种一般采收后按规格趁鲜切成 一定大小的块或片,然后直接晒干。也有些皮类药 材采收后趁鲜立即刮去外皮再晒干,如牡丹皮、黄 柏等。还有些皮类药材采收后要经浸烫处理,如杜 仲、厚朴等,要先放入沸水中稍烫一下,取出叠放, 让其发汗,待内皮层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外 皮,然后切成丝、片或卷成筒状,最后晒干或烘干。
☺从事加工、包装、检验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患有传染病、皮肤病或外伤性疾病等不得从事直 接接触药材的工作。
1.7.3 文件管理 § 应有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标准操作规程 ; § 全过程均应详细记录,必要时可附照片或图象;
§ 收集所有相关的原始文件,如:与协作单位的 协议、购销合同,生产资料的说明书、合格证、 购销凭证,调运凭证,产品检验报告,等等;
2.3 以花入药的中药材
花类药材采收后一般可放置在通风处摊开 阴干或放在阳光下直接晒干,也可在低温条 件下快速烘干。但应保持其颜色鲜艳,花朵 完整,并注意防止有效成分的散失,要保持 浓厚的香气,如金银花、西红花、旋覆花等。 植物的花,一般含有糖和其他活性物质,较难 干燥,原来都采用硫磺熏蒸干燥,容易造成 成品的硫含量超标。可采用蒸汽杀青技术。 植物类药物生产质量控制点
1.4.1 栽培或野生采集的药用动植物,应准确鉴定其物种,包括亚种、 1.4.3 根据不同药用植物物种生长发育的需要有限度地使用化学肥料。
允许施用经充分腐熟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的农家肥禁止施用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 及医院垃圾和粪便。
变种或品种,记录其中文名及学名。 1.4.2 确定栽培适宜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种植规程。
1.2 业务管理部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中药材GAP认 证工作;负责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及相 关文件的制定、修订工作;负责中药材GAP认证 检查员的培训、考核和聘任等管理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以 下简称“局认证中心”)承担中药材GAP认证的 具体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 监督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药材生产企业 的GAP认证申报资料初审和通过中药材GAP认证 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中药材加工基础知识
前言
中药材生产的经济意义 广西中药材生产的优势 国家对药材生产的管理 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一、理解国家对中药材生产的法规
二、中药材加工(饮片加工)基础的基础知 识 三、中药材储藏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GAP对中药材生产的基本要求
1.1 GAP释义: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英文名称: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for Chinese Crude Drugs, 简称 中药材GAP) 与GAP配套的中药材行业的的认证还有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 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这两个认证强制推行。 GAP规范适用于中药材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 生产中药材 (含植物、动物药)的全过程,包括植物类、菌类药的种植,采收, 加工、储运,动物类、海洋类药的养殖、捕捉、加工、储运,矿物类 药物的开采、加工、储运。 本规范自2002年6月1日起施行,属自愿采用。
2.1.3刮皮:分级清洗后的中药材根茎,需要去皮的,应趁鲜及时 刮去外皮,然后晾干,使颜色洁白,防止变色。 2.1.4切片:对于质坚不易干燥的粗大根茎,应在采收后洗净,除 去残茎和毛须,趁鲜切成薄片晒干,如大黄、玄参、葛根等。
2.1根茎类中药材
2.1.5.烫:对一些肉质、含水量大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太子参等采收 后应放入沸水中浸烫片刻,然后再捞出晒干。通过沸水烫,可使细胞 内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破坏酶的活性,促进水分蒸发,利于干燥, 并可增加透明度,但要注意水温和时间,可根据块茎大小,灵活掌握 浸烫温度和时间,千万不能烫得太熟,以免影响质量和折干率。 2.1.6.蒸:有些中药材采收后须进行蒸煮,然后再晒干或烘干,如玉竹、 天麻、何首乌等。 2.1.7.熏:对于一些粉性程度较高而需要久存储藏保鲜的中药材品种,为 了防止虫蛀、变质,在干燥前可用硫磺熏蒸,以加速干燥、防止霉烂。 简易的硫磺熏蒸,可在室内外将药材堆积,中间放盛硫磺容器,点燃 硫磺后密闭,一般须熏蒸24~48小时,以熏透、熏匀为度。适宜熏 硫的中药材品种有山药、泽泻、白芷等。
1.4.4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
采用最小有效剂量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施用农药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 。
1.4.5 采用适当的农艺措施,创造适合药用植物生长的条
件。
1.5 动物类药物生产质量控制点 1.5.1 确定相应的养殖方式和方法,制定相应的养 殖规程和管理制度。 1.5.2 定时定量投喂。适时适量地补充精料、维生 素、矿物质及其它必要的添加剂,不得添加激素、 类激素等添加剂。饲料及添加剂应无污染。 1.5.3 选用适当消毒剂对动物的生活场所、设备等 进行定期消毒。药用动物的疫病防治,应以预防 为主,定期接种苗 。
§所有文件均应存档,至少保存5年。档案资料应 有专人保管。
第二节:中药材加工的基本工艺
2.1根茎类中药材 2.1.1分级:将药材的地下部分采收后,按不同大小进行分级,以 便于加工,如地黄、元胡、贝母等。 2.1.2清洗:将药材按大小分级后,洗净泥沙,除去残留枝叶、芦 头和须根。也可不水洗,只除去不能药用的杂物和劣质部分, 待其干后泥土自行脱落或在干燥过程中通过搓、撞除去泥沙。
1.5.4 禁止将中毒、感染疫病的药用动物加工成
中药材。
1.7.2 人员管理
☺ 生产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应有药学或农学、畜牧学
等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并有药材生产实践 经验。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有大专以上学历,并有药
材质量管理经验 。
☺从事中药材生产的人员均应具有基本的中药学、
农学或畜牧学常识,并应进行生产技术、安全及 卫生学知识定期培训与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