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中药材基础知识试题

中药材基础知识试题

中药基础知识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___一、不定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以下哪些情况不属于植物类中药材变质现象?A、虫蛀B、生霉C、变色D、走油E、风化F、吸潮G、成分降解2、中药片剂包括。

A、全粉末片B、提纯片C、全浸膏片D、半浸膏片E、中药饮片3、中药药性五味指。

A、苦、咸、甘、酸、涩B、辛、甘、酸、苦、咸C、麻、辣、酸、甜、苦D、淡、甘、辛、苦、咸4、根和根茎类中药通常宜在采收。

A、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者果实未成熟前B、春末夏初,光合作用旺盛期C、秋、冬季植物地上部分枯萎时和春初发芽前或者刚露苗时D、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期E、果实种子类:自然成熟或者近成熟时5、以下检验项目中,哪些为中药片剂独有?A、含量均匀度B、崩解时限C、微生物限度D、硬度E、脆碎度6、中药炮制品净度要求:所含杂质和非药用部位限度,通常不得超过。

A、1%以下B、2%~3%C、3%~5%D、6%~8%7、以下哪几项不属于中药炮制常用液体辅料?。

A、酒B、醋C、糖水D、生姜汁E、食盐水F、甘蔗汁8、板蓝根药材为利用植物哪一部位?A、根茎B、根C、根皮D、根须9、板蓝根药用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它性、味应该为A、温B、热C、寒D、凉E、辛F、甘G、苦H、咸10、属于制药工业常用中药提取溶剂有。

A、水B、甲醇C、乙醇D、氯仿11、切制厚片要求厚度是。

A、05mm以下B、1~2mmC、2~4mmD、5~10mm12、学说为中医理论核心。

A、辩证施治B、扶正祛邪C、阴阳五行D、对症下药13、中药炮制品水分通常控制在。

A、7%~13%B、3%~5%C、10%以下D、6%~10%14、以下不属于传统中药剂型为。

A、六味地黄丸B、复方丹参滴丸C、藿香正气水D、桂林西瓜霜E、板蓝根颗粒15、中药片剂包衣类型有。

中药材基础知识

中药材基础知识

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
1 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 2 进行初步处理使药材干燥 3 通过整形和分等;筛选出不同等级;便于按质论价 4 形成一定的商品性状
• 药材的产地加工对于药材商品的形成 饮片和中 成药等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市场流通和临床使用 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材产地加工的常用方法
• 如人参叶在夏天采收;叶浓绿而茂盛 但桑叶需经 霜后采收;枇杷叶 银杏叶需落地后收集
5花类药材
• 一般宜在花含苞待放时采收;不宜在花完全盘开时采收; 更不可在花衰败欲落时采收 因为后两种情况不仅影响药 材性状 颜色 气味;更重要的是药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 减少
木槿花
• 如金银花 辛夷花 丁香 槐花米等都应在花含苞待放 时采收
• 根皮在冬季采收;如牡丹皮 地骨皮 有些药材取皮;可 在取伐木材时收 根皮 树皮的采收;容易损害植物生长;应注意采收方法; 树皮不可整圈剥;否则破坏输导系统;造成树木死亡; 根皮是挖根后再剥取
4叶类药材
• 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或在花蕾将开放时;或在花盛 开而果实种子尚未成熟时采收;此时植物已经完全长成; 而且生命力最旺盛
• 海藻在夏 秋季采捞
动物类药材
• 动物类药材的采集;因药材的种类不同而异 如昆虫类药 物;必须掌握其孵化发育活动季节
• 如蝉衣在夏秋季黑蚱蝉蜕化之时收集; • 桑螵蛸须3月前收集;过时虫卵孵化成虫; • 蚯蚓68月刚开始活动时捕捉; • 蜈蚣在清明节前后捕捉较好;
• 一般有翅昆虫;大多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憩息于植物 上;不易起飞;易于捕捉;如斑蝥 虻虫等
2茎 木类药材
• 一般在秋 冬季落叶后初春萌芽前采收 如大血藤 鸡血藤等;
• 与叶同用的槲寄生 忍冬藤等茎 木类药材;应在植物生长 旺盛的花前期或盛花期采收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讲义前言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材:是天然根源未经加工活仅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药物,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三类。

中药饮片:是依据治疗疾病的需要,将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或炮制后的加工品。

伪品:是指正品品种之外根源的假冒正品入药者。

中药制剂又称中成药。

中成药根源于中医方子,拥有独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常用的分类方法按剂型分类和功能分类。

正文一、中药与中成材中药的种类众多,根源包含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

很多品种相像可是用途作用却不同样样,比方:【川牛膝与川续断】川牛膝:甘、微苦,平。

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逐淤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

用于经闭瘸痂,脓衣不下,跌朴损害,风湿痹痛,足痿痉挛,尿血血淋。

川续断:苦、辛,微温。

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跌扑损害,筋伤骨折,崩漏,胎漏。

酒续断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扑损害,筋伤骨折。

盐续断多用于腰膝酸软。

【天花粉与山药】天花粉:甘、微苦、酸,微寒。

入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生津,润肺化痰,排脓消肿。

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因此必然进行鉴识与判断。

负责中药材采买及查收等的人员应具备鉴识中药材真伪利害的能力。

中药判断采纳显微、理化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真伪鉴识和纯度检查。

中药性状判断的方法有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

中药的正品是指法定的品种及其特定的部位。

购入的中药材,每件包装上应有显然标签,注明品名、规格、数目、产地、采收(初加工)时间等信息,毒性中药材等有特别要求的中药材外包装上应有明显的标记。

中药材的等级标准以质量最好的为一等品,较好的为二等品,以此类推,最次(符合药用标准的)为末等品。

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亲密有关,应该对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严格控制;在炮制、储蓄和运输过程中,应该采纳举措控制污染,防备变质,防备交叉污染、混杂、差错。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材基础必学知识点1. 中药材的分类和命名:中药材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按照性能可以分为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功效等方面的分类。

2. 中药材的采集和加工:中药材的采集时机、采集方法和采集部位很重要,通常要在药用部位丰满而质量最佳时采集。

采集后需要进行晒干、炒制、熏制等加工方法来保持其药性和防止霉变。

3.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外观、气味、质地、色泽、含水量、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评估,一般要符合药典的规定。

4. 中药材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中药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药理活性和药效可以通过不同途径研究,例如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促进新陈代谢等。

5. 中药材的药用禁忌和副作用:不同的中药材有不同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还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

了解中药材的禁忌和副作用是使用中药的重要考虑因素。

6. 中药材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等。

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7. 中药材的药用配伍:中药材的药用配伍是根据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合理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8. 中药材的现代研究趋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中药材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现代研究趋势包括药物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药效机制的研究、药物制剂的开发等。

9. 中药材在临床应用中的实践:中药材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中药煎剂、中药颗粒、中药注射剂等。

对中药材在临床中的应用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可以进一步提高中药的疗效。

10. 中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药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中药发展的重要议题,包括合理利用药材资源、保护药材生态环境等方面。

中药材基础知识

中药材基础知识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用于中药制剂和草药治疗的原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关于中药材基础知识的详细介绍。

### 1. **定义与分类**:- **中药材定义**:中药材是指用于中医药制剂的药材,主要来自于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

它包括药用植物、动物性药材和矿物等多个类别。

- **分类**:- **药用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如人参、黄芩、枸杞等。

- **动物性药材**:主要来源于动物的各个部位,如鹿茸、牛黄、蛤蚧等。

- **矿物**:如硫磺、雄黄等。

### 2. **药材质量标准**:- **外观特征**:药材的色泽、形态、气味等。

- **理化性质**:包括含水量、灰分、挥发性成分等。

- **微生物限度**:检测是否受到微生物污染。

- **农药残留**:检测是否有农药残留。

- **重金属含量**:检测是否含有过量的重金属。

### 3. **采收和贮藏**:- **采收时间**:药材的采收时间关系到其药效成分的含量,通常在植物的生长旺季采集。

- **采收方法**:应采用科学的方法,保持药材的完整性,避免损伤。

- **贮藏条件**:应避免阳光直射、潮湿,通风干燥的环境最为适宜。

### 4. **常用中药材**:- **人参(Panax ginseng)**:滋补强身,提高免疫力。

-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炎症等。

- **枸杞(Lycium barbarum)**:滋补肝肾,明目益气。

- **当归(Angelica sinensis)**: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5. **加工与炮制**:- **炮制方法**:对一些中药材进行炮制,如炙、炒、熬等,以增强其药性或改变性质。

- **加工手段**:包括炒、曝、晒、醋制等,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用途进行选择。

### 6. **药材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复方制剂**:中药材常用于制作复方制剂,以增强疗效或减轻药物的毒性。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药性-配伍及中药调剂

中药学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概述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以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尤以植物为多。

故传统的中药专著称之为“本草”。

我国地域辽阔,跨寒,温、热三带,天南地北,平原,高山,丘陵,盆地,各处有着非常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世界著名的天然药材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目前使用的中草药已达五千多种。

一、中药药性中医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用药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理论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及有毒无毒等。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性”。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与热,寒与凉是性质相同仅在程度上的差异。

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是古时医家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一般属于凉性或寒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温性和热性。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原是通过口尝而得知的,逐渐发展为利用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古人在长期尝试药物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味道的药对疾病产生不同的作用;相同味道的药,其作用也有相近和共同之处,而后逐渐演变成中药药性的五味。

然而,中药的味,其实也是其所含化学物的滋味。

如含生物碱类的中药大多具有苦味,由于生物碱类物质大多具有良好的治病疗效。

含一些无机盐类如钠、钾、钙、镁的药物大都具有咸味。

含有机酸类如苹果酸、酒石酸、枸橼酸等的药物则具有酸味。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 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 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 多种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 种,集16 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 种,其中新增药物716 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 年,载药8980 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

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药名】:王不留行 • 【来源】:为石竹科植物 麦蓝菜的种子。 • 【功效】:行血通经,催 生下乳,消肿敛疮。 • 【主治】:治妇女经闭, 乳汁不通,难产,血淋, 痈肿,金疮出血。 通经下乳:用于经闭及乳 汁不下。王不留行治乳汁 多而不通;如乳汁少之虚 证,则需配用补益气血之 药。
• 【药名】:决明子 • 【来源】:为豆科植 物决明的成熟种子。 • 【功效】:清肝,明 目,利水,通便。 • 【主治】:治风热赤 眼,青盲,雀目,高 血压,肝炎,肝硬化 腹水,习惯性便秘。
• 【药名】:柴胡 • 【来源】:为伞形科植 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根。
• 【功效】: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主治】:主外感发热; 寒热往来;疟疾;肝郁 胁痛乳胀;头痛头眩; 月经不调;气虚下陷之 脱肛;子宫脱垂;胃下 垂
• 【药名】:桔梗 • 【来源】:为桔梗科 植物桔梗的根。 • 【功能主治】:宣肺; 祛痰;利咽;排脓。 主咳嗽痰多;咽喉肿 痛;肺痈吐脓;胞满 胁痛;痢疾腹痛;小 便癃闭
• 【药名】:朱砂 • 【来源】:为天然 的辰砂矿石。 • 【功效】:镇心安 神;清热解毒;明 目。 • 【主治】:。主癫 狂;惊悸;心烦; 失眠症;眩晕;目 昏;肿毒;疮疡
• 【药名】:赭石 • 【来源】:】本品为 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 赤铁矿,主含三氧化 二铁 • 【功效】:平肝潜阳, 降逆,止血。 • 【主治】:用于眩晕 耳鸣,呕吐,噫气, 呃逆,喘息,吐血, 衄血,崩漏下血。
雄石赭朱五芦 黄膏石砂倍荟 子
其 他 中 药
• • • • • •
• 【药名】:芦荟 • 【来源】:为百合科 植物库拉索芦荟、斑 纹芦荟、好望角芦荟 的叶汁经浓缩的干燥 品。 • 【功效】:泻下;清 肝;杀虫。 • 【主治】:主热结便 秘;肝火头痛;目赤 惊风;虫积腹痛;疥 癣;痔瘘;解巴豆毒
• 【药名】:五倍子 • 【来源】:为漆树科植 物盐肤木、青麸杨和红 麸杨等树上寄生倍蚜科 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后 形成的虫瘿。 • 【功效】:敛肺;止汗; 涩肠;固精;止血;解 毒。 • 【主治】:主肺虚久咳; 自汗盗汗;久痢久泻; 脱肛;遗精;白浊;各 种出血;痈肿疮疖
• 【药名】:三七 • 【来源】:为五茄科 植物人参三七的根。 • 【功效】:止血,散 瘀,消肿,定痛。 • 【主治】:治吐血, 咳血,衄血,便血, 血痢,崩漏,癥瘕, 产后血晕,恶露不下, 跌扑瘀血,外伤出血, 痈肿疼痛。
• 【药名】:防风 • 【来源】:为伞形科植 物防风的根。 • 【功效】:祛风解表; 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 【主治】:主外感风寒; 头痛身痛;风湿痹痛; 骨节酸痛;腹痛泄泻; 肠风下血;破伤风;风 疹瘙痒;疮疡初起
• 【药名】:石膏 • 【来源】:为硫酸盐 类石膏族矿物石膏。 • 【功能主治】:解肌 清热;除烦止渴。主 热病壮热不退;心烦 神昏;谵语发狂;口 渴咽干;肺热喘急; 中暑自汗;胃火头痛; 胃火牙痛;热毒壅盛; 发斑发疹;口舌生疮; 痈疽疮疡;溃不收口; 汤火烫伤
• 【药名】:雄黄 • 【来源】:为硫化物 类矿物雄黄的矿石。 • 【功效】:燥湿;祛 痰;杀虫;解毒。 • 【主治】:主痈疽疔 疮;走马牙疳;喉风 喉痹;疥癣;缠腰火 丹;湿毒疮;痔疮; 蛇虫咬伤;虫积;惊 痫;疟疾;哮喘
• 【药名】:板蓝根 •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 物菘篮和草大青的根;或 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 根。 • 【功能主治】:清热,解 毒,凉血。治流感,流脑, 乙脑,肺炎,丹毒,热毒 发斑,神昏吐衄,咽肿, 痄腮,火眼,疮疹,舌绛 紫暗,喉痹,烂喉丹痧, 大头瘟疫,痈肿;可防治 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 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 髓炎。
• 【药 名】:益母草 • 【来 源】:为双子叶 植物药唇形科植物益母 草的全草。 • 【功 效】:活血,祛 瘀,调经,消水。 • 【主 治】:治月经不 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 产后血晕,痰血腹痛, 崩中漏下,尿血,泻血, 痈肿疮疡。
• 【药名】:车前草 • 【来源】:为车前科植 物车前、大车前及平车 前的全草。 • 【功效】清热利尿;凉 血;解毒。 • 【主治】主热结膀胱; 小便不利;淋浊带下; 暑湿泻痢;衄血;尿血; 肝热目赤;咽喉肿痛; 痈肿疮毒
常见中药名单
全 草 金紫仙细穿青淡车益薄 钱花鹤辛心蒿竹前母荷 类 草地草 莲 叶草草 丁 中 药
• • • • • • • • • •
• 【药 名】:薄荷 • 【来 源】:为双子 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 薄 荷或家薄荷的 全草或叶。 • 【功 效】:止痛止 痒、散热,辟秽,解 毒。 • 【主 治】:治外感 风热,头痛,目赤, 咽喉肿痛,食滞气胀, 口疮,牙痛,疮疥, 瘾疹。
• 【药名】:党参 • 【来源】:为桔梗科植 物常参、素花党参、川 党参、管花党参、球花 党参、灰毛党参的根。 • 【功效】:健脾补肺、 益气生津。 • 【主治】:主脾胃虚弱、 食少便溏、四肢乏力、 肺虚喘咳、气短自汗、 气微两亏诸证
• 【药名】:丹参 • 【来源】:为唇形科 植物丹参和甘西鼠尾 草的根。 • 【功效】:祛瘀止痛, 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 【主治】:用于月经 不调,经闭痛经,徵 瘕积聚,胸腹刺痛, 热痹疼痛,疮疡肿痛, 心烦不眠;肝脾肿大, 心绞痛。
• 【药名】:连翘 • 【来源】:木犀科植 物连翘的干燥果实。 • 【功效】: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 【主治】:痈疽,瘰 疠,乳痈,丹毒,风 热感冒,温病初起, 温热入营,高热烦渴, 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丹党桔柴防三人甘板延怀 参参梗胡风七参草蓝胡牛 根索膝
根 及 根 茎 类 中 药
• • • • • • • • • • •
• • • • •
• 【药名】:肉豆蔻 • 【来源】:肉豆蔻科 肉豆蔻属植物肉豆蔻 的干燥种仁。 • 【功效】:温中行气, 涩肠止泻。 • 【主治】:用于脾胃 虚寒,久泻不止,脘 腹胀痛,食少呕吐。
• 【药名】:五味子 • 【来源】:为木兰种植 物五味子的果实。 • 【功效】:敛肺,滋肾, 生津,收汗,涩精。 • 【主治】:治肺虚喘咳, 口干作渴,自汗,盗汗, 劳伤羸瘦,梦遗滑精, 久泻久痢。
• 【药名】:金钱草 • 【来源】:为唇形科 植物活血丹的全草或 带根全草。 • 【功效主治】:清热, 利尿,镇咳,消肿, 解毒。治黄疸,水肿, 膀胱结石,疟疾,肺 痈,咳嗽,吐血,淋 浊,带下,风湿痹痛, 小儿疳积,惊痫,痈 肿,疮癣 行
果 实 种 子 类 中 药
• 【药名】:牛膝 • 【来源】:为苋科植 物牛膝的根。 • 【功能主治】:生用 散瘀血,消痈肿。治 淋病,尿血,经闭, 难产,胞衣不下,产 后瘀血腹痛,喉痹, 痈肿,跌打损伤。熟 用补肝肾,强筋骨。 治腰膝骨痛,四肢拘 挛,痿痹。
• 【药名】:延胡索 • 【来源】:为罂粟科 植物延胡索的块茎。 • 【功效主治】:活血, 散瘀,理气,止痛。 治心腹腰膝诸痛,月 经不调,癥瘕,崩中, 产后血晕,恶露不尽, 跌打损伤。
• 【药名】:淡竹叶 • 【来源】:为禾本科植 物淡竹叶的全草。5~6 月未开花时采收,切除 须根,晒干。 • 【功效】:清心火,除 烦热,利小便。 • 【主治】:治热病口渴, 心烦,小便赤涩,淋浊, 口糜舌疮,牙龈肿痛。
• 【药名】:青蒿 • 【来源】:为菊科植 物黄花蒿的全草。 • 【功效】:清热;解 暑;除蒸;截疟。 • 【主治】:主治暑热; 暑湿;湿温;阴虚发 热;疟疾;黄疸
• 【药名】:蜈蚣 • 【来源】:为蜈蚣科 动物少棘蜈蚣的全体。 • 【功效】:祛风止痉; 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 【主治】主惊风,癫 痫;痉挛抽搐;中风 口;破伤风;风湿 顽痹;偏正头痛;毒 蛇咬伤;疮疡;瘰疬
• 【药名】:土鳖虫 • 【来源】:本品为 鳖蠊科昆虫地鳖或 冀地鳖的雌虫干燥 体。 • 【功效】:破瘀血, 续筋骨。 • 【主治】:用于筋 骨折伤,瘀血经闭, 癥瘕痞块。
• 【药名】:仙鹤草 • 【来源】:为蔷薇科 植物龙芽草的地上部 分。 • 【功效】:收敛止血, 止痢,杀虫。 • 【主治】:主咯血; 吐血;尿血;便血; 赤白痢疾;崩漏带下; 劳伤脱力;痈肿;跌 打;创伤出血
• 【药名】:紫花地 丁 • 【来源】:为堇菜 科植物紫花地丁的 全草。 • 【功效】:清热解 毒;凉血消肿。 • 【主治】:主用于 疔疮肿毒;痈疽发 背;丹毒;毒蛇咬 伤
大钩通沉鸡 血藤草香血 藤 藤
茎 类 中 药
• • • • •
• 【药名】:鸡血藤 • 【来源】:为豆科植 物密花豆的藤茎。 • 【功效】:活血舒筋; 养血调经 • 【主治】:主手足麻 木;肢体瘫痪;风湿 痹痛;妇女有经不调; 痛经;闭经
• 【药名】:沉香 • 【来源】:为瑞香科 植物沉香、白木香含 树脂的木材。 • 【功能主治】:行气 止痛;温中降逆;纳 气平喘。主脘腹冷痛; 气逆员息;胃寒呕吐 呃逆;腰膝虚冷;大 肠虚秘;小便气淋
• 【药名】:穿心莲 • 【来源】:为爵床科植 物穿心莲的全草。 • 【功效】:清热解毒; 泻火;燥湿。 • 【主治】:主风热感冒; 温病发热;肺热咳嗽; 百日咳;肺痈;咽喉肿 痛;湿热黄疸;淋证; 丹毒;疮疡痈肿;湿疹; 毒蛇咬伤
• 【药名】:细辛 • 【来源】:为马兜铃 科植物辽细辛或华细 辛的带根全草。 • 【功效】:祛风,散 寒,行水,开窍。 • 【主治】:治风冷头 痛,鼻渊,齿痛,痰 饮咳逆,风湿痹痛。
谢谢观看
• 【药名】:地龙 • 【来源】:为钜蚓科 动物参环毛蚓和威廉 环毛蚓、通谷环毛蚓、 栉盲环毛蚓等的全体。 • 【功效】:清势止痉; 平肝熄风;通经活络; 平喘利尿。 • 【主治】:主热病发 热狂燥;惊痫抽搐; 肝阳头痛;中风偏瘫; 风湿痹痛;肺热喘咳; 小便不通
• 【药名】:水蛭 • 【来源】:为医 蛭科动物日本医 蛭和宽体金线蛭 等的全体。 • 【功效】:破血 逐瘀;通经消症。 • 【主治】:主血 瘀经闭;症瘕痞 块;跌打损伤
• 【药名】:甘草 • 【来源】:为豆科甘草 属植物甘草的根和根状 茎。 • 【功效】:清热解毒, 润肺止咳,调和诸药; 炙甘草能补脾益气。 • 【主治】:主治咽喉肿 痛,咳嗽,脾胃虚弱, 胃、十二指肠溃疡,肝 炎,癔病,痈疖肿毒, 药物及食物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