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模式分析
辽宁盘锦新近系馆陶组地下热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遵化市汤泉地热资源综合评价

遵化市汤泉地热资源综合评价李学云;刘百红;陈浩辉;王林海【摘要】为了查明汤泉地区地热资源的分布范围,确定汤泉地区地热田的地热地质条件、热储层分布特征及导热和控热构造,开展了地面地质调查、高精度磁测、高精度重力勘探、井中温度测量、抽水试验、水质分析与同位素分析等工作,最终基本查明了汤泉地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热流体的动力场、温度场和流体化学场特征,进而明确了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分布范围.【期刊名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4(011)006【总页数】8页(P893-900)【关键词】汤泉;地热;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作者】李学云;刘百红;陈浩辉;王林海【作者单位】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天津300191;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03;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天津300191;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1 引言遵化市汤泉乡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古长城脚下,因泉水沸腾如汤,故称汤泉。
尽管截止2011年底已有10余口地热井被开发利用,并且近年来,对于该区地热资源的评价也开展了一些[1~3]。
例如在水源、热源、热储、控水、导水构造、地温场等方面都有一些论述,但并不是很系统,缺乏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印证。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汤泉地热资源,本文在收集和研究该区地质、物性、重磁等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展了地面地质调查、高精度磁测、高精度重力勘探、井中温度测量、抽水试验、水质分析与同位素分析等工作,不仅查明了汤泉热田的水源、热源、热储、控水、导水构造、地温场等特征,而且这些特征的相关证据之间可以互相印证。
2 技术方案与思路采用的方法技术有:①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温场等地热地质条件研究;②岩性、地层、密度等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磁数据采集与处理解释,进而开展工区地质构造、地温场、热储层的研究[4~16]。
3 地层与物性分析3.1 地层条件分析为了进一步掌握工区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更好地为物探资料提供较可靠的解释依据,进行了物性标本的采集和测定工作。
河南省鲁山县百里温泉地热资源的成因分析

摘要:车村-下汤断裂带是鲁山县百里温泉形成的主要控热构造。
从地热形成特点出发:车村-下汤断裂带应由北部的车村-下汤断层、南部的二郎庙-汤温庙断层及其以东的糜棱岩带和两大断层之间的强破碎带组成,它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带,新构造期仍有活动。
文章认为,百里温泉高氟、高偏硅酸主要来源于岩浆中的氟与硅,百里温泉的出露主要受断层交汇破碎带和水压力控制。
关键词:百里温泉车村-下汤断裂带热源热储地热流体鲁山1概况河南省鲁山县百里温泉位于鲁山县城西约10km 以西的外方山和伏牛山之间的沙河河谷两侧,其在约30km 距离内等间距的出露于上汤、中汤与温汤庙、下汤和碱场(图1)等地。
除温汤庙温泉以单一泉出露外,其余均呈泉群出露,共计有19个泉眼。
实测其总自流量为180.62m 3/h,泉水温度26~62℃,水化学类型为HCO 3·SO 4-Na 型,PH 值7.8~9.04,矿化度0.36~0.57g/L,氟含量15~24.85mg/L,偏硅酸含量为52~97.5mg/L,属氟、偏硅酸医疗热矿水。
因此,研究鲁山县百里温泉地热资源的成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Pt 2xn中汤车村-下汤断裂温汤庙Pt 2ry Pt 2ry QE 昭平台水库Pt 2xnPt 2xn 碱场γ5γ2下汤γ5γ5γ2二郎庙-温汤调、水磨主-栗村断裂赵村上汤二郎庙Pt 2ry Q Pt 2xn z γ5∈第四系上元古界汝阳群相对阻水边界深断裂一般断裂地热流体流向上元古界熊耳群寒武系震旦系燕山期花岗岩温泉地层界线晋宁期花岗岩上元古界洛峪群γ2Pt 3ly 图1河南省鲁山县五大温泉出露条件示意图2关于车村-下汤断裂认识问题鲁山县百里温泉出露于车村-下汤断裂带内部,地热资源形成与温泉出露严格受车村-下汤断裂带控制,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地热地质工作者的共同认识。
虽然对车村-下汤断裂有较多的研究,但也存在不同认识,断裂带边界确定和新构造活动研究不足。
南阳盆地地温梯度与大地热流值特征

南阳盆地地温梯度与大地热流值特征张富有【摘要】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特征是研究盆地地热地质特征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对南阳盆地6眼浅层测温井及8眼地热井进行实地温度测量,分析研究了南阳盆地浅层地温场特征和地温梯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阳盆地浅层地温梯度为3.4℃/100m,恒温带深度为30m,恒温带温度为16.6℃,地热井地温梯度平均值为2.4℃/100m.同时对地热井岩石热导率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南阳盆地岩石导热率值平均值2.623W/mK,从而计算出地热田平均大地热流值为63.0mW/m2(1.51 HFU),略高于地球表面平均热流量(1.2 ~1.4 HFU).在可及深度内(以3000 m深度为准),不具有高温地热资源形成的条件,属低温(25℃~90℃)地热资源.【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3页(P1-2,122)【关键词】地温梯度;大地热流;恒温带;热导率;南阳盆地【作者】张富有【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地理信息院,河南郑州4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5南阳盆地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与华夏类型构造反接复合部位,是燕山构造运动晚期形成的以古近系为主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
南阳盆地三面环山,向南开口,面积约1.7×104 km2[1]。
盆地的基底岩石为太古代太华杂岩,沉积盖层主要有中—晚元古代官道口群、栾川群、汝阳群和洛峪群。
盆地沉积层在中部较厚,最厚超过6 000 m,向盆地边缘渐薄。
南阳盆地内呈两隆(师岗、新野凸起、唐河低凸起)、三凹(南阳、泌阳、襄枣断陷)基本构造格架[2]。
南阳盆地地热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但目前对该区地热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对地热地质特征,尤其是相关地热地质参数尚无精确测试,地热资源计算基本是以参考经验值作为参考依据。
本文依托河南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对南阳盆地恒温带深度、恒温带温度、地温梯度、热储温度、岩石热导率、大地热流量等参数进行了详细测试和计算,试图对南阳盆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相关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四川地热资源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

四川地热资源类型、分布及成因模式罗敏;任蕊;袁伟【摘要】从区域地质构造及地热地质背景出发,将四川省的地热资源归属为隆起山地型和沉积盆地型.对这两大类型地热资源的地质构造条件、分布、产出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四川地热资源分布和产出主要受构造和地形地貌控制的规律.通过两大类型地热资源典型区进行成因模式分析,为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36)001【总页数】5页(P47-50,59)【关键词】地热;类型;成因模式;四川【作者】罗敏;任蕊;袁伟【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72;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72;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我国西南部位于欧亚板块内部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在强烈的构造运动作用下,呈现高热流异常[1]。
四川处于这样的地质构造和热背景区域,全省有三大构造体系:西部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头部至中部的转折部位;北部一系列叠置的弧形构造;东部新华夏和华夏系。
其间的界线为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和南北向安宁河断裂带,它们在泸定以南交汇成“Y”字型(图1)。
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使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并伴有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尤其是四川西部,出现若干南北向岩浆岩带,反映了南北向断裂处于引张状态,这是四川热水形成与分布的主要构造线方向[2],具有产生强烈水热活动和孕育高温水热系统必要的地质构造条件和热背景。
地热资源类型按热储介质、构造成因、水热传输方式可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王贵玲研究员在综合分析已有地热资源分类的基础上,将我国地热资源分为沉积盆地地热资源、隆起山地地热资源、浅层地温能和干热岩四大类型[3]。
根据四川所处的地质构造和地热地质背景分析,地热水主要由大气降水通过岩石的断裂裂隙系统循环至地下深处,受不同类型热源加热后,在静水压力和热动力驱动下,回升至地表形成温、热泉或埋藏在一定深度形成热水层的水热系统[4]。
地热勘查主要技术方法及要求

地热勘查主要技术方法及要求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地热勘查主要技术方法及要求第一节区域地质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地热资源的埋藏分布大多与区域构造断裂,基底埋藏分布,深部地层岩性等密切相关,广泛搜集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及已有石油,煤炭的勘查资料,是开展地热勘查的必备工作,进而确定地热勘查区所处地质构造部位,基底埋藏特征、地层岩性特征、地热水储存和运移特征等,为地热勘查提供基础地质条件。
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1:20万—1:5万区域地质测量成果。
2、1:20万—1:5万重力、航磁、电法物探资料。
3、石油勘查成果资料,主要有地震勘查时间剖面及其解释推断剖面平面成果图件,勘探孔资料(钻孔柱状图、测井资料、参数井获取的各种参数)。
4、煤炭勘查资料,主要有地震勘查、钻探、测井、测温等成果。
自治区在各盆地中大多进行了煤炭勘查,资料比较丰富。
第二节航卫片解译航卫片的解译可以判断地热勘查区地质构造基本轮廊及隐伏构造;可以显示泉群和地热溢出带位置,地面水热蚀变带的分布,热红外解译可判断地表异常分布等。
在勘查面积较大,已有地质资料较少地区,可提供较多的地热地质信息。
该方法在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呈带状分布的地热田勘查中更加有效适用,应采用不同时段的高分辨率的数据源(如我国已启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资源三号卫星数据)进行解译。
第三节地热地质调查一、地热地质调查的工作比例确定地热地质调查比例尺调查阶段一般为1:20万—1:5万,预可行性勘查阶段一般为1:5万,可行性与开采勘查阶段一般为1:5—1:1万。
二、不同类型地热田调查重点1、主要受断裂控制的带状地热田,着重调查断裂带的位置、类型、规模、产状、断距、力学性质、活动性及断裂带附近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断裂带充填物、胶结情况,测定断裂带附近的地温及水化学成分,调查侵入岩、火山岩的分布、岩性及其与构造的关系,圈定地热异常区。
河北省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分布研究

河北省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分布研究齐晓飞;张国斌;上官拴通;苏野;田兰兰;李翔;乔永超;刘旭【摘要】干热岩作为重要地热资源的组成部分,具有清洁、稳定、可再生的资源优势及巨大的高温发电潜力.基于河北省地温场分布特征,地热地质背景、大地热流、酸性岩体分布及盖层特征,初步认为省内基岩构造凸起区或山间盆地构造活动区存在低孔隙度、渗透性而缺少流体的隐伏高温变质岩系.综合分析初步圈出了6块干热岩地热资源赋存潜力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干热岩成因机制分析将河北省干热岩地热资源的赋存类型分为沉积盆地型、沉积盆地型叠加高温放射型、近代火山型和板块俯冲型4种成因模式.【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8(030)011【总页数】9页(P47-54,73)【关键词】干热岩;潜力区;成因机制;河北省【作者】齐晓飞;张国斌;上官拴通;苏野;田兰兰;李翔;乔永超;刘旭【作者单位】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河北邢台 054000;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河北邢台 054000;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河北邢台 054000;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河北邢台 054000;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河北邢台 054000;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河北邢台 054000;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河北邢台 054000;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河北邢台 0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4干热岩是指地下高温但由于低孔隙度和渗透性而缺少流体的高温(>150℃)岩石(体)。
相关研究表明,干热岩热储载体主要是各种变质岩或结晶岩体,变质岩系主要包括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等;结晶岩体主要包括花岗质片麻岩、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中酸性岩体[1-5]。
干热岩的勘探、开发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1972年,美国在墨西哥州北部打了约4 000m深的斜井,拉开了干热岩研究的序幕[6];随后法国、日本、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关于干热岩发电方面的研究。
中深层地热供暖技术工程应用分析

中 深 层 地 热 能 供 暖。 国 家 能 源 局《 关 于 促 进 地 热 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 ( 征求意见稿 )》[3],提出 到 2025 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 2020 年增 加 50%,到 2035 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 2025 年翻一番。工程应用方面,截止 2017 年底, 全国水热型地热能供暖面积已超过 1.5 亿 m2,其中 河北省雄县水热型供热面积达 450 万 m2,可满足县 城 95% 的供热需求。预计至 2023 年,还将新增水 热型地热供热面积 1 亿 m2,体量稳居世界首位。截 止 2019 年底,中深层地埋管换热技术应用面积已 超过 1300 万 m2,在建项目超过 2000 万 m2[4]。
引言
根 据《 中 国 建 筑 节 能 年 度 发 展 研 究 报 告(2021)》[1],2019 年中国建筑总运行能耗为 10.2 亿吨标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 21%,其中北方 采暖能耗 2.13 亿吨标煤,占建筑总能耗的 21%。为 缓解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 以地热能为代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受到越来越多关 注。地热能可分为浅层地热能(深度 200 米以内)、 中深层地热能(深度 200~3000 米)和深层地热能(深 度大于 3000 米)三种类型,深层地热能的利用主 要是干热岩发电,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浅层地热 能土壤平均温度相对较低,冷热负荷易不平衡等特 点,制约了浅层地热能供暖的发展 ;随着勘探技术 的进步和钻探成本的降低,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
(3)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中深层地热供暖技 术的传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非稳态的传热过程, 中深层换热器深入地下数千米,地温梯度成为影响 传热的重要因素之一,中深层地热传热理论相比浅 层地热系统不同,需要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及地下热水成因模式分析
王泽龙1吕金波1周训2
(1.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北京;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小汤山地热田位于北京平原北部,在北西向南El—孙河断裂、北东向黄庄一高丽营断裂和北东东向阿苏卫_,J、汤山断裂交汇构成的三角形地块上,地热田面积86.5km2。热田属于岩溶裂隙介质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系统,有寒武系热储、蓟县系铁岭组热储和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3个基岩热储。本区地下热水的热源来自盆地深部较均一的热流,补给来源主要是在北部和西部燕山山区的大气降水。地下热水在黄庄一高丽营深大断裂附近与深部热源沟通,一部分继续向平原区深部的基岩储层运移,另一部分沿大柳树一葫芦河断裂和碳酸盐岩地层向北部运移、赋存,在阿苏卫--tl,汤山镇断裂处遇阻,沿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排泄,上升至地表,形成小汤山温泉。一个地区的地温状况是该区地质构造条件和地质历史的综合反映,本文针对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地下热水的成因,建立地热地质成因模式。关键词:地热,地温场,成因模式,小汤山
1序言北京市是世界上有地热资源的6个首都之一,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小汤山镇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东南,南距北京城区安定门约27km,其地热开发最早,至今仍在开发利用。小汤山地区较为系统的地热勘查工作始于1956年,20世纪内地质勘察部门对小汤山地下热矿水进行了多项专题研究。较有价值的是,1985年提交的《北京市小汤山地热田地下热水资源评价勘察报告》…和1998年完成的《北京市小汤山地区地热资源勘探报告》‘21。进入21世纪,伴随着该区地热勘查与开发工作的进展,一系列地热研究相继开展。2000年,潘小平等进行了地热温标的研究,指出地热温度的变化与热田水位动态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开采量稳定,水位趋稳,水温也趋于稳定¨o。2002年,增瑞祥等专题研究了热田开采与水位的关系,指出热田水位一直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78m,说明热田的补给量小于开采量,属消耗型地热田Hj。2003年,张道富等研究断裂构造与地温场的密切关系,描绘了大柳树一葫芦河断裂的形态和产状,指出它与地温场的关系怕。。2006年,吕金波等重点研究地下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京北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旧1。一个地区的地温状况是该区地质构造条件和地质历史的综合反映,因此,在已知区深入研究地下热水的地温场特征,分析其成因模式,可以为地热资源开发提供可参考依据,106降低地热开发风险。本文在此背景下,在前人勘查与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小汤山地区地下热水的地质一水文地质条件,针对北京小汤山地区地温场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因模式,建立热储层地质结构模型和地热模型,对促进本地区地热资源的科学规划与利用,维持地热资源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支持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提供地热研究实例,丰富地热学的相关理论。
2区域地质概况及地热地质
2.1区域地质概况小汤山地热田位于北京平原北部、马池口凹陷的东南侧;在北西向南口—孙河断裂、北东向黄庄一高丽营断裂和北东东向阿苏卫一小汤山断裂交汇构成的三角形地块上,地热田面积约86.5km2。
由图1可见,研究区的地层受区域性构造的影响,呈现了单斜构造的特征,由北而南,地层由老到新排列,依次是蓟县系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青白I=I系的下马岭组、龙山组、景儿峪组及未连续揭示的寒武系和侏罗系。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略偏东,倾角200一300,受断层的影响,局部呈小型褶曲,产状变化较大。
团-园z囹,因4田s圈s囤,回s回9回10囵··图1小汤山地热地质剖面图1一正断层;2—逆断层;3一地层界线;4—剖面线;5—侏罗系;卜寒武系;7一青白口系;
8—蓟县系铁岭组;9—蓟县系洪水庄组;lO一蓟县系雾迷山组;11—热水井
构造线走向以北东为主,局部为北西、近东西、北北东甚至近南北向偏转。这些构造形迹均为中生代燕山期和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所形成。中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使北东向黄庄一高丽营断裂和北西向南口一孙河断裂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对第四系沉积厚度控制作用明显07I。就与小汤山地热田相关的构造特征分述如下:黄庄一高丽营断裂是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之分界,为深大断裂。研究区附近,根据物探资料推断分布于洼里一燕丹一西王路一线,断裂走向25。~30。。新生代以来断裂具有较强的正断活动。南口一孙河断裂为区域性北西向断裂,其西北端止于北东向南I=i山前断裂,向东南经旧县、化庄、东沙各庄、海青落、上辛堡延至孙河,总体走向310。左右,全长40km。
阿苏卫一小汤山镇断裂呈北东东走向,长度约5km。基本上控制小汤山地热田的北
部边界,为逆断层,具有阻水性质。倾向南东,倾角450一500。大柳树一葫芦河断裂长度约5km。走向NW343。,倾向73。,倾角28。一470。深度等
107值线形态特征南段疏缓,北段紧密,即南缓北陡的断面特点,也就是说此断裂向北逐渐收敛、消失,向南更加疏展,与黄庄一高丽营断裂会合。断裂与地温场关系密切。‘后牛坊一小汤山镇断裂呈近南北走向,长度约3km。
2.2地热地质小汤山地热田属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系统,其热储由赋水性强的地层所构成,属层状热储。根据组成热储的各地层的时代、岩性特征、流体赋存类型等特征,确定研究区是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的基岩岩溶裂隙型热储,基岩热储在垂向上有3个热储层叠置分布:上部寒武系热储层、中部蓟县系铁岭组热储层和下部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层,3个热储层间的水力联系是通过地质构造关系建立起来的一J。小汤山地热田水位的变化除受固体潮影响外,开采量与补给量差额的增减,直接影响着各储层水位的变化。3个热储层生产井开采地下热水的时间比较集中,经调研基本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开采地下热水,开采量约占年开采总量的79%左右。每年冬季开采量大时,水位明显下降,用水高峰期过后,随着开采量的递减水位逐渐回升,这种趋势持续到8、9月份达到最高值,以后随着开采量渐渐增加,水位逐年下降,到用水量高峰期降到每年的最低值。
3地温场特征
3.1热源分析小汤山的花岗岩侵入体,在小汤山、大汤山、阿苏卫和百善一带,多呈脉状穿插到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之中,厚度不一,视厚度几厘米至36m,均为燕山期花岗岩体,距今的时间已在100Ma以上。根据Smith和Shaw(1975)计算了侵入深度lOkm的各种规模侵入体的冷凝时间,可以知道,100Ma以前的侵入岩体,即使体积为106km3,
其温度也已恢复到围岩的环境温度,不可能构成地热系统的热源并形成有开采价值的热田。因此,小汤山花岗岩侵入体不可能成为该地热系统的特殊热源。华北盆地的大地热流平均值为63±12mW/m2,小汤山地热田处于华北盆地的东北隅,在区域的大背景上,相当于北京地区的大地热流值65mW/m2。所以说,小汤山地热田与华北地区的地热田同属传导型地热田,其热的来源,来自地下深部较均一的热流在向地壳浅部传输过程中进行再分配的结果。北京平原区处于幔隆和幔坎部位,地表距地幔相对较浅。幔隆之上的地壳结构简单,以碳酸盐岩为主,导热能力强。深大断裂和活动断裂主要分布在幔隆之上,深大断裂断入地幔,成为热源和热通道。在导热的深大断裂作用下,热流体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有对流形式存在,热传递以传导和对流形式同时出现,与深大断裂相伴生的断裂,勾通了深部地层与热储层的水力联系,造成热能储存和运移的空间及通道,使深部高温热水在相对较浅部位集中,又由于隔热保温层厚度的差异及平面上分布的特点形成了本区的地热异常。3.2地温场平面特征1998利用热水井测温及抽水试验出水温度资料,结合热田构造、热储层组合特征等,绘制出热田区1000m深度处的地层等温线图(图2)。由图2可见。小汤山地热田内有2个地温高值区,西北区最高地温为55℃,东南区108图2小汤山埋深1000IDa地温等值线图最高地温为60。C。西北区55℃等温线以小汤山镇为中心圈定,面积约0.85km2。东南区
60。E等温线以汤热一7、汤热一1l、汤热一22井的范围圈定,面积约3km2。整个地热田40℃等温线以汤热一5、汤热一34、汤热一9井为边界圈定,面积约17km2。
地温场等温线分布表现为北部相对密集,南部相对稀疏,即由北部高温区向北,地层
温度迅速递减,向东、.南、西3个方向,地层温度递减缓慢,较好的反映整个地热田地温场的客观形态。
3.3地温场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小汤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决定了该区地温场展布特点。异常区的展布方向与基岩构造的延伸方向一致,以北北东向为主。导热构造对热传递的控制作用还表现在:地热异常区的延伸方向与断裂线相平行,热异常中心不在凸起的最高部位,是靠近主干断裂,特别是有与主干断裂相伴生的断裂时,其相汇部位更会造成热能储存和运移的空间及通道,成为地热异常的核心部位。地温场分布与构造密切相关,高温区内都有导热性断裂发育,分析原因:近东西向阿苏卫一小汤山断裂是小汤山地热田的西北边界,为逆断层,有局部花岗岩侵入,具有阻水性质。西北高温区内发育南北向的后牛坊一小汤山断裂,该断裂在小汤山镇东与近东西向阿苏卫一小汤山断裂相交,热水被北东向断裂阻隔后上升,形成小汤山温泉和西北高温区。东南高温区内有北西向的大柳树一葫芦河断裂发育,该断裂是小汤山地热田内一条重要的导热性断裂,其延伸方向与高温区长轴方向一致,此高温区内的热水井距大柳树一葫芦河断裂越近,出水温度越高,出水量也越大,说明大柳树一葫芦河断裂具有很好的导热导水性,导通了深部热源,使地下热水在断裂附近富集。大柳树一葫芦河断裂北部断裂收敛处的汤热一34井只有43℃,中部的汤热一38、汤热-32井温度为55。E,南部各井温度都超过65't12,可谓相对高温区,这一高温区与其南部的650C的区域地温场相联系。跨过近东西向阿苏卫一小汤山断裂,即小汤山地热田的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