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合集下载

北京水资源状况及用水结构分析

北京水资源状况及用水结构分析
一 、北京的水资源状况 及变化趋势
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 多 年平均降水量为 600 毫米 。北京大部分地区 降水年相对变率大于 20 %, 降水多集中在 7 、 8 两个月 , 有着 连旱连涝和春季十年九旱的 特点 。
北京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
分 , 地表水又分为自产水和入境水 , 各有不同 的特点 。
图 1 1955 —1997 年官厅 、密云水库来水量
— 40 —
河 、大清河四大水系 , 多年平均 17.72 亿立方 米 , 其中大清河为过境水 , 实际可利用的入境 水 90 %来自潮白河和永定河 , 取自密云 、官 厅两大水库 。 由于官厅水库上游经济发展 , 用水量增多 , 入库水量已从 50 年代的 19 亿 立方米锐减至 90 年代的 4 亿立方米 。 密云 水库的入库水量也从 70 年代的 12 亿立方米 下降到 90 年代的 8 亿立方米(如图 1)。 随 着两水库 上游的经济发 展和自然环 境的恶
二 、北京的水资源供需 现状与用水结构分析
1.需求总量 1979 至 1997 年北京水资源利用情况如
表 3 所示 。从表上可以看出 :近 20 年间北京 每年总用水量在 40 至 46 亿立方米之间 , 近 5 年在逐渐减少 , 近两年锐减至 41 亿立方米 以下 。
表 3 1979~ 1997 年 北京用水情况 单位 :亿立方米
10.23
1997
40.26
18.12 11.00
11.14
资料来源 :历年《水资源公报》
北京水资源状况及用水结构分 析
工业用水逐年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产业
据资料分析 , 北京地区平水年的当地可 结构调整 , 减少了一些高耗能耗水的工业项

《北京市的水资源》课件

《北京市的水资源》课件

工业用水
工业用水量
北京市的工业用水量也较大,主要用于冷 却、洗涤和锅炉等用途。
节水技术
工业企业采用各种节水技术,如循环冷却 、中水回用等,以降低用水量和排放量。
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确保工业用水的合理使 用和排放。
城市用水
城市用水量
北京市的城市用水量逐年增加,主要用于 居民生活、公共设施和商业用途等。
《北京市的水资源》ppt课件
CONTENTS
• 北京市水资源概况 • 水资源利用现状 • 水资源管理政策 • 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

01
北京市水资源概况
水资源总量
01
北京市水资源总量约为26.8亿立 方米,其中地表水约16.8亿立方 米,地下水约10亿立方米。
北京市水质状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水体存在差异,部分水体 存在富营养化问题,而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基本达标。
02
水资源利用现状
农业用水
农业用水量
北京市的农业用水量较大 ,主要用于灌溉和养殖业

节水农业
为了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 效率和降低浪费,北京市 正在推广节水农业,如滴
灌、喷灌等。
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保护,确保农 业用水的质量和安全。
谢谢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01
制定更加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法规,明确水资源保护责任和义务

加强执法力度
02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的
有效执行。
推进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
03
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推广节水技术
鼓励企业和居民采用节水器具和 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一、北京市水资源(一)北京市水资源概况1.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北京市地处海河流域,是一座人口密集,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85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十分之一。

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及主要城市中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百位之后。

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一千立方米的下限。

而且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水污染状况相当严峻。

2.北京的水资源北京市的水资源由入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

北京市平均年降水量为64O毫米左右,一般干旱年景的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特别干旱的年份在30O毫米以下。

北京的湖泊都很小,水量有限;所以地表水主要来自河水和人工修建的水库。

北京境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分属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大清河和蓟运河五大河系,总长27O0公里,同属海河水系。

北京在平水年可利用的水资源为亿立方。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的发展,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

3.北京的地下水源北京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往玉泉山泉水涌流,清河及莲花河一带也有不少自流井。

北京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区河谷潜流补给,同时还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入渗。

因此,北京一直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结果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的硬度升高地面下沉,东郊已出现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近年来,北京开展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雨洪利用,地下水回灌、调控利用等措施,使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初步得到了控制,为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4.北京的城市生活水源北京市区的自来水供应量为245万立方米/日,其中有7座自来水厂利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有2座利用地表水作为水源,其供水能力约各占50%。

密云、怀柔水厍是供应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密云水库是一座特大型水库,上游流域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库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总库容亿立方米,相应水面面积约188平方公里。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二)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有计算表明,目前北京水资源储量为18.27亿立方米,外地入境水资源19.15亿立方米,合计北京水资源总量为年37.42亿立方米,人均拥有366.8立方米/年,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3.8%,在世界120个国家的首都中居百位之后。由于北京地下近似闭合流域,其地下出入境水量为零。北京地表水出境水量经多年观测约占年降水总量的14.28%,即为14.38亿立方,各种损耗为3.32亿立方米,因此北京水资源为实际可用水量仅为19.72亿立方米。所以北京是一座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
3.开发新水源,实行水资源联合调度
重点要抓好污水处理回用和深度开发雨洪。本市目前污水集中处理率仅22%,要多方筹措资金,尽早完成规划中的30多座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同时要搞好配水专用管线和改造使用回水的配套设施。在调度上,丰水年优先安排利用地表水,后安排使用地下水;优先利用调节能力小的水库水源,后使用调节能力大的水库水源。在供水方面,首先保证生活用水、菜田用水,其次安排工业用水和城市环境用水,最后安排农业用水和地下水回灌。
要从根本上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水务局对防洪、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态环境,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处理回用等诸多方面,实行城乡统一管理和监督。水务局要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不直接进行水的经营和水企业的管理,而是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对水企业监督管理。
2.地下水严重超采
北京市地下水平均补给量为37.80亿m3/年,地下水可开采量约为24.5亿m3年。由于种种原因,补给水并不能全部作为可利用水量。当开采量大于可开采量时,会引起一系列的水文地质环境问题。北京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引起的主要问题是:①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城区的东部和东北部,八里庄--大郊亭一带,沉降幅度最大。②水井供水衰减或报废。③水质发生变化,由于地下水资源超采。加上近年来污水、垃圾处理不能同步于增加量,致使地下水污染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

2023年北京市水资源情况

2023年北京市水资源情况

2023年北京市水资源情况水资源供应情况2023年,北京市的水资源供应主要依赖于几个渠道:1. 水库蓄水:北京市拥有多个水库,如太坡水库、潮白河水库等。

这些水库通过蓄水和调度,为北京市提供了一部分的水源。

2. 河流引水:北京市通过引水工程,从周边河流如黄河、潮白河等取水。

这部分水源在满足城市用水需求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3. 水厂取水:北京市的水厂通过水源地取水,进行处理后供应给市区居民和工业企业。

水厂起到了重要的水资源供应作用。

水资源利用情况北京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 居民用水:北京市的居民用水是城市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的增加,居民用水量也相应增加。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北京市一直在推行节水意识教育和水资源管理政策。

2. 工业用水:北京市的工业企业也是水资源的重要消耗者。

随着工业生产的增加,工业用水需求也在上升。

因此,加强工业用水的节约和管理是必要的。

3. 农业用水:尽管北京市的农业用水量相对较小,但仍然需要考虑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的水分需求。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为了应对水资源短缺和保护水环境,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措施:1. 推行水资源管理政策: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包括水价管理、水资源税收等。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2. 加强水环境保护:北京市加强了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包括水域治理、湿地保护等。

通过提升水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 推动节水意识教育:北京市积极推动节水意识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和企业的节水意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未来的挑战和展望尽管北京市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1. 水资源供应压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北京市的水资源供应压力将继续增大,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解决供需矛盾。

2. 水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是保护水资源的关键。

北京市需要加大对污染源的管控和治理力度,保障水环境的质量。

第2讲-北京水资源调研-现状研究学生作业

第2讲-北京水资源调研-现状研究学生作业
地下水量 总供水量
由于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 展,北京市年供水量呈现上 升趋势,但是地下水量远远 不足。
解决措施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统一调度, 保证水源安全
统筹城乡供水,确保饮用水 安全
建设节水型社会
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扩大再 生利用
03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概述
北京南水北调工程
为确保中国北方地区的供水安全,中国政 府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每年 将从长江流域向华北平原输送448亿立方 米的淡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开始运行, 起点位于丹江口水库,然后穿过黄河到达 郑州市西部,最终到达北京市,缓解华北 地区的局部缺水危机。中线工程每年向北 京输送约10亿立方米的淡水。
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市供水结构的影响
01北京市超过三分之一的用水依赖于地下
水供应,虽然呈现每年逐渐减少的趋势,但 依然在4种供水方式中占据主要地位。
022014年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实施,
调水水量在北京市供水总量的比例已经上升 至20%并且保持稳定
03北京市地下水供水比例逐年减少,预计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稳定运行和回用水比例 的提升,地下水的供水压力将进一步降低。
式中:Ws,t为第 t 年城镇或农村生活用水总量(m3);Pt 为第 t 年人口数 (人); Ds,0 为初始年城镇或农村人均用 水定额(m3/人);is 为生活用水 定额年增长率(m3/人/年)。
北京市用水量预测方法
北京市用水量预测方法
北京市用水量预测方法
分别根据每个指标的趋势变化,通过拟合公式确定指标。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趋势延伸, 同时考虑能够对用水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对用水变化进行调整得到 2020 年及 2030 年指标值(见表 2)。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2012)一、北京市水资源基本情况北京境内由西向东共分布有5大水系,分别是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河蓟运河水系。

除北运河发源于北京外,其他水系均发源于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区。

为了支撑不断扩大的用水需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北京就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务建设。

先后建设了88座水库,300余座大中型闸坝,30多座大中型自来水厂,30多座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经历了30多年长期、快速的发展时期。

跨入新世纪以来,更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以成功举办奥运会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标志,北京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跨上了新的台阶。

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北京的水资源就处于长期入不敷出的状态: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连续干旱更加剧了北京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为保障城乡用水需求,我们不得不大量动用水库蓄水和超采地下水,付出了巨大的水资源代价。

进入新世纪以来,水务部门积极应对持续干旱,努力挖掘水资源潜力,以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年均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

由于自然禀赋不足、连年干旱和用水需求的刚性增长,北京的水资源短缺矛盾越来越突出。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

以下四方面来看北京的水资源状况:(一)天然降水和水资源形成情况首先,从天然降水和水资源形成情况分析。

北京属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降水特点:年内6月-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上旬的几场暴雨,极易造成城市内涝、积水。

降水年际间丰枯交替,连丰、连枯时有发生。

最大年份降水量是最小年份的近4倍。

水资源:根据最新水资源评价成果(1956年-2000年),全市降水自产一次水资源总量为37.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17.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5.6亿立方米(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计算量5.9亿立方米)。

北京市的水资源概要

北京市的水资源概要

北京市的水资源概要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希望。

然而,这座繁华的城市在水资源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北京地处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相对较少,且年际变化较大。

这就使得北京的水资源在供给上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从水资源的总量来看,北京的水资源总量较为匮乏。

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警戒线。

这意味着北京的水资源供应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北京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其中,一些主要河流如永定河、潮白河等,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水量变化较大。

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河流的生态流量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出现断流的情况。

地下水是北京重要的供水水源之一。

然而,长期的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这不仅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为了保障城市的用水需求,北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水源涵养方面,加大了对山区森林和植被的保护力度,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同时,加强了对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改善水生态环境。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北京积极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引入长江水,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此外,还加强了污水处理和回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将处理后的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用水等方面,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北京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通过设定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用水效率控制目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目标,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同时,推广节水器具和技术,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

然而,北京在水资源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气候变化也可能给水资源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此外,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和监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现状
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585mm,年均降水总量98.28亿m3,形成地表径流17.72亿m3,地下水资源25.59亿m3,当地自产一次水资源总量37.39亿m3。

境内五大水系除北运河发源于本市外,其他四条水系均发源于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

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06亿m3,出境水量14.52亿m3。

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属111个特贫水城市之一,是水库存水量全国下降最快的三个城市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3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远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m3的缺水下限。

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

2003年北京市总用水量35亿m3,地表水、地下水、其它水源用量分别为8.33、25.42、1.25亿m3,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4%、73%、3%。

工业、生活、农业、河湖环境用水分别为7.96、12.43、13.66、0.95亿m3,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3%、35%、39%、3%。

地下水长期超采,使用率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3年的76%,致使水位年均下降1.29米,水环境和水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全市每年仍有4亿方污水直接排放,再生水利用率也不足40%;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还未有效利用,不仅污染城乡环境,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2、用水特点
城市生活用水水平呈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194L/人·d,增加到2003年的316L/人·d,年增长率2.2%。

工业用水呈现负增长趋势。

万元产值用水量由1980年的279m3/万元下降到2003年的21m3/万元,万元产值用水量的下降率11%。

农业用水由1980年的31.8亿m3降到2003年的13.66亿m3,降低了57%。

2003年用水总量35亿m3,比1980年降低了27%。

用水构成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用水比例由1980年的65%下降到2003年的39%;生活用水的比例由8%增加到35%;工业用水量比例有所减少。

环境用水在总用水中所占比重很小,2003年仅占全市总用水量的3%。

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表明,近些年表面上的水资源供需水平衡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3、节水潜力
北京市万元GDP取水量由1995年的322m3/万元下降到2002年的108m3/万元,我国平均水平的23%,在国内属领先水平,只低于天津市。

但与国外节水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市区生活用水中,公共建筑用水占55%,公共建筑用水构成中机关、院校、部队、宾馆饭店、医院用水量所占比例较高,还有节水潜力。

居民住宅节水中淋浴及个人洗漱、冲厕、衣物洗涤及市政绿化节水潜力较大。

工业节水方面,工业用水量和增加值投入产出较好的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机电产业;较差的产业是冶金、石油化工和建材产业;市区一般工业用水结构中,高耗水行业还占据一定比例。

从节水潜力看,电力行业用水,复用率提高的潜力已不大,但万元产值用水还有一定提升空间;冶金行业节水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机电、建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具备较高节水水平,节水潜力不是很大,在复用率上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