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第四章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背景
1.新的时代条件。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3.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原因
1.根本原因: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日趋激化以及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所引起的空前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 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小 结: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
兴起
前期
1915年陈独 秀在上海创 办《青年》 杂志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
1917年俄 国十月革 命以后,传 播马克思 主义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青年》陈独秀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6.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改为宣传马克思 主义。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阶段: 1919.6.5以后
中心: 上海 主体: 工人阶级、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6月5日 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为起点,全国各地罢 工、罢市风潮涌起,声援学生运动。
6月10日 北京政府撤销曹、章、陆职务。这是五四爱国 运动的一个胜利。
6月28日 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拒签和约。这是五四爱国 运动的又一个胜利。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
中国人知道马克思是在19世纪末 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办的《万国公报》第一 次提到马克思 梁启超
朱执信1906年在《民报》上介绍马克思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 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 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 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 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 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 结论。”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发表于《新青 年》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 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 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 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第一,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一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 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毛 泽东指出:“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 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 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 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 封建势力的联合。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李大钊
(1889-1927)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借 “民主” (Democracy)和“科学” (Science) 两个名词英文译音的第一个音节 称“民主”为“德先生” 称“科学”为“赛先生”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当时提倡的民主: 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 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 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 的科学方法 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
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董必武 陈潭秋 陈公博 周佛海 包惠僧 马 林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 新。中共成立后,提出了 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中 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 发展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 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 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有关党的一大的几个问题 •建党时间:7.1——7.23 •一大代表人数:12—13人 •一大纲领:中文版——外文版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 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在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的帮助下,共产国际派 代表来华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 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 经斯基来华。他先后在北京、 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 介绍苏俄和俄共情况,并说中 国可以组织共产党。这对中国 共产党的创建起了一定的促进 作用。
大会制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原则。孙中山 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决定联俄、 联共。 在共产党人推进下,孙中山召开中国国民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国民党一大(1924.1.20-30 广州) 发表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使 旧三民主义成为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新三 民主义既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也与 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党 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第四章
③不少领导人看问题很片面,存在绝对肯 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 世纪40年代创立,不 过在俄国十月革命前 ,中国人并没有真正 了解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十月革命一 声炮响,给中国送来 了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人运动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 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在初步分析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指出党的最 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 阶段的革命纲领应是: 打倒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统一中国使它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 李大钊
李大钊: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马 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主义的 先驱。 代表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布尔 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 克思主义观》。其中《我的马 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全面 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著作。
11是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一九二二年一月香港海员大罢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毛泽东去安源毛泽东去安源油画油画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安源路矿工人罢工1922919229工人运动高潮中南方工人工人运动高潮中南方工人举行的主要罢工之一举行的主要罢工之一开滦煤矿工人罢工开滦煤矿工人罢工192210192210本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北本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北方工人举行的主要罢工之一方工人举行的主要罢工之一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1923219232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是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

先驱者:林则徐、魏源、梁廷(同),徐继畲、
冯桂芬
各省自强:曾国藩,安庆
1867,金陵机器制造局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上海
1880,水师学堂(天津)
左宗棠,福州
1885,武备学堂 1888,北洋水师
对船炮过度专注;
对政治和文化相对漠视;
重视器物层面,基本忽视 制度,精神层面。
现代化的不彻底 甲午海战一败涂地
战败原因:(中日之比较)
日本已经是现代国家,空前团结,中国政体仍属 于中世纪。战争没有影响到老百姓,而日本举国 在战;
中国权责不明,指挥不统一,没有动员全国力量, 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作战。(淮军、北洋舰队作战, 不见南洋舰队)
清廷、北洋水师层层腐败;李鸿章留下4千万两 的家产,海军军费被移挪修建颐和园
总之,有限现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和思想 现代化,无法振兴国家。
六、战争的反响
帝国主义加紧扩张,中国日益被瓜分; 民族工业受压制; 日本迅速崛起;
取代中国成为远东头号强国,为日后战胜俄国, 进军东北,侵略中国打下基础。
中国的新政治运动。
改良:康梁主张效行彼得大帝,明治天皇; 革命:孙中山,章太炎,“排满”建立汉民族国
日俄战争:1904年日俄争霸东亚爆 发冲突,1905年俄战败,在对马海 峡,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灭,俄日在 美国扑茨矛斯签约,俄国无力再战, 割让领土,签订和平协定。日俄战争 的结果是:俄国爆发革命,而在一战 尚未结束,沙俄帝制就结束了。
第四章 自强运动与甲午战争
一、何谓自强运动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迫 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 赔款800万两,沙俄乘机逼迫奕山签订《北京 条约》、《瑷珲条约》,割去中国大片领土。 从1850年亚罗战争到1860不平等条约的再次 签订,中华文明古国被西方彻底打败并羞辱。 逃离北京城的咸丰皇帝留下的遗产就是领土 被大面积割让,国权大量丧失。愚蠢的咸丰 皇帝竟然打起主意,免除英国商人在中国的 赋税,以换取英政府不在京城派驻领事(外 交代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代史第四讲96页PP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代史第四讲96页PP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近代史第四讲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周恩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 蔡和森等; 来、蔡和森等; 以毛泽东为例: 以毛泽东为例:“我第二次到北京时,读了许多
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 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 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阶级斗争》 (考茨基著)和《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1920年冬, 他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 果实后, 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 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 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
袁世凯垮台,北洋军阀集团分裂。 袁世凯垮台,北洋军阀集团分裂。各派军阀 为争夺中央权力和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实力进行激 为争夺中央权力和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实力进行激 烈的争斗。 烈的争斗。 主要的军阀(三大派系): 主要的军阀(三大派系): 直系冯国璋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 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第一, 第一,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一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 一是“彻底性” 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 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毛 泽东指出: 泽东指出:“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 姿态, 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 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 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 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 封建势力的联合。 封建势力的联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先进分子历史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先进分子历史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蔡和森:一个革命的政党在革命 的高潮中完全不能领导,可见它 要死亡了,故此次运动中的一般 新领袖对于国民党均不满意,这 有利于新的政党产生,中国革命 需要组织各派力量以反对帝国主 义而引导革命的党了。
(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 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三大选择:
• 选择马克思主义 • 选择中国共产党 • 选择社会主义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孕 育马克思主义的新选择
学习西方的艰难探索与失败
器物救国
制度救国
思想救国
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西方的心路历程: 崇拜——反思——怀疑——新选择
•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论争
新文化阵营的分化: 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都 提倡民主和科学;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陈独秀提倡马克思主 义和社会主义,胡适、张东荪反对马克思主 义和社会主义。
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
封建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
李大钊
焦点:中国要不要马克思 主义,要不要革命。
(1)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为了战胜这个敌 人,革命营垒需要有坚强的领导者、组织者。
毛泽东: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 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 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恨终 身。
第二,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毛泽东为例:“我第二次到北京时,读了许多关
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 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 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阶级斗争》 (考茨基著)和《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1920年 冬,他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了。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 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在进步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 有三种类型: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如陈独秀、李大钊等 有“南陈北李”之说
——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周恩来、 蔡和森等;
——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 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如董必武等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第一,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第二,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 纷涌现。 第三是若干进步刊物的创办。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第一,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第二,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忠于民众,到民间 去,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第二, 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这是指五四运动体现了近代以来历次斗争所 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端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 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示 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三,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 的偏向。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 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所作出的一 种选择。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 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欧洲。梁启超、朱 执信等人虽也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在俄国 十月革命以前,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 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工人阶级,民族 资产阶级的壮大) 第三,淅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 四运动准备了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5.4北京,学生 6.5 上海,工人
●亚、非、拉美人民逐步觉醒,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 民族解放运动开始。
●帝国主义形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的所谓新秩序(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争引起革命: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建立了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1.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历史特点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
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 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 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1920年2月,陈独秀、李大钊“南陈北李,相约 建党”。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 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 斯基来华。他先后在北京、上 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介 绍苏俄和俄共情况,并说中国 可以组织共产党。这对中国共 产党的创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 用。
李大钊
(1889-1927)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 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 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 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 的科学方法 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 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第一, 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一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毛泽 东指出:“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 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 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 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 建势力的联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 命后的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世界的变化。
(1)时间:1914年6月至1918年底。
性质: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不义战争。协约国取胜。
(2)战后世界的变化。
●欧洲衰落,美、日崛起。
第四,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 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发表于《新青 年》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 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 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 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 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鲁迅 的《狂人日记》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 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 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和社会 主义
第一,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 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 等的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 的传播。
第三,昭示中国等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 化的斗争。
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理智和民主主义 的觉悟。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 件。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第一,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 根源
第二,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 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