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韩法势
池上·小娃撑小艇原文、译文及赏析

池上·小娃撑小艇原文、译文及赏析池上·小娃撑小艇原文、译文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白居易《池上》原文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唐·白居易《池上》注释①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②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⑦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全草类。
⑧一道:一路。
⑨开:分开。
唐·白居易《池上》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管怎样隐藏,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唐·白居易《池上》赏析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1]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横吹曲辞长安道赏析翻译

会昌二年,白居易71岁时,他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白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做官30多年,以清 贫自守,体察民情,从未忘记老百姓的疾苦。他73岁时捐资并提议民众共同治理被称为“八节滩”的伊河险段,使得“夜舟过此 无倾覆,朝径从今免苦辛”,白居易对这件事十分欣慰,他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就有这么二句:“心中别有欢喜 事,开得龙门八节滩”。
过来的。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卖马和放妓,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但是他心爱的马居然反顾而鸣,不忍离去。
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樊素感伤落泪地说:“主乘此骆五年,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
年,中擳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虺愦。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
个白园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布局结合地形,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依山筑房建亭,高低错落。
西湖白堤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 泛滥,不能积蓄。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是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
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 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
白居易天可度-恶诈人也赏析翻译

天可度-恶诈人也唐代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劝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
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钓。
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
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瞋.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白居易《浪淘沙》两首鉴赏

白居易《浪淘沙》两首鉴赏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一起欣赏下这几首诗歌。
浪淘沙·海底飞尘终有日唐代:白居易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谁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没回期。
注释①海底飞尘:即沧海成尘。
比喻人世短暂。
②山头化石:古代传说,有女子送夫从役远方,立于山上望夫,化为石。
此处借咏思妇。
浪淘沙·一泊沙来一泊去唐代:白居易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
注释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后演为词牌。
②泊:浪花。
秋游唐代:白居易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
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著洛阳秋。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
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由创作,被选入《》。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别茶人”白居易

“别茶人”白居易“别茶人”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酷爱茶叶,自称是“别茶人”。
读白居易的诗作,不难发现诗人一生的嗜好惟诗、酒、琴、茶。
他在饮茶时,对茶、水、具的选择配置和候火定汤很是讲究。
杭州灵隐韬光寺的烹茗井,相传是当年白居易烹茗处。
白居易是唐朝极负盛名的大诗人,也是一个很有品位的茶客。
他酷爱茶事,自称是一个“别茶人”。
即使在今天,白居易也是一位品茶高手。
他老人家一生写了二千多首诗。
提及茶事的有六十三首之多,应居唐朝诗人之冠。
每每精读白居易茶诗,伴着一丝半缕茶香,不禁遥想大唐之茶韵,领悟香山居士之茶魂。
自称“别茶人”白居易在九江做司马的时候。
一天,他收到四川忠州刺史李宣给他寄来的一包新茶,品后,正在病中的他,欣喜莫名,顿感病情好了许多。
即刻提笔赋诗一首:“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先寄人,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白居易在收到新茶时的心情实在是高兴,同时也对朋友赠茶表示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白居易一生的嗜好,应该说,是诗、酒、茶、琴。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
谁道吾今无往还?”在此诗里,白居易认为能够与自己相依相伴的,惟有琴和茶了。
在白居易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写作中,他几乎是离不开茶的,为了这个,他写道:“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
”白居易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人,对茶能激发诗兴的作用他说得更实在:“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这些是说茶助文思,茶助诗兴。
以茶醒脑的。
反过来,吟着诗,饮茶也更有味道。
山泉烹茶由于白居易喜好饮茶。
因此。
他的朋友们就不断地给他邮寄茶叶来。
白居易叹春风兼赠李二十侍郎二绝赏析翻译

叹春风兼赠李二十侍郎二绝唐代树根雪尽催花发,池岸冰消放草生。
唯有须霜依旧白,春风于我独无情。
道场斋戒今初毕,酒伴欢娱久不同。
不把一杯来劝我,无情亦得似春风。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第二十一·田子方篇》有 “孔子见老聃”一段。 (约四百六十字)。
《庄子第二十二·知北游篇》有 “孔子问于老聃……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一段 (约三百六十 字)。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 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 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在先秦文献的《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国策》等中皆言老子为老聃。郭沫若曾 指出:“老子就是老聃,本是秦以前人的定论,《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都是绝好的证明。”而关于老 子名为李耳只见于之后的《史记》以及道书《列仙传》。在《史记》原文中提到了三个老子,但在文章末尾却又 言之凿凿地”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本就前后矛盾。且”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这句话是对老子主张的高 度总结,整篇文章末段便有“伯阳立教,清净无为”且“伯阳"在前文并未出现。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作品赏析
先秦诸子百家里头,能被太史公选中立传的并不多,列子、慎子、许行、惠施、鬼谷子、杨朱加之黄老、儒 教等家,甚至战国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李悝都没有立传。庄子能和老子、韩非子并列,足见其地位。这是一篇关于 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传记。太史公将老庄申韩合为一传,代表了先秦汉初人们对道家与法术家关系的 重要看法。汉人直承晚周,认为老子之言“君人南面之术”,而庄子祖述老子。申不害、韩非亦源自老子道德之 意。而其他因其主张不够鲜明,亦不足以承上启下,故被司马迁舍弃。太史公作四人合传,在当时来说,确实是 胸罗道德,纵横概括,指点评说,是一篇很有气魄的雄文,非大家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韩法势
一.战国 时法家 申不害 和 韩非 的并称。后世以“申韩”代表法家。亦以称
申 韩 之学。《史记·李斯列传》:“若此然后可谓能明 申 韩 之术而脩 商君 之
法。”《后汉书·酷吏传·樊晔》:“政严猛,好 申 韩 法,善恶立断。” 清 姚鼐
《闻香茝兄擢广东按察使却寄二十韵》:“政竝褒 召 杜 ,道必闭 申 韩 。”
借指酷法。 清 谭嗣同 《仁学》三七:“自 秦 垂暴法,於 会稽 刻石,
宋 儒炀之,妄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瞽说,直於家施 申 韩 ,闺闼为岸狱。”
王夫之:“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人们以申韩之术待下,以老庄之道待
上,以申韩之权求治,以庄周之滑处乱。
二、“儒表”之下的“法道互补”
以上比较具体化为下表:
儒家吏治观 法家吏治观
性善论 性恶论
伦理中心主义:亲亲上贤,竞于道德 权力中心:贵贵尊官,争于气力
行政正义优先 行政安全优先
“贤者居位”:德治 强者为王:刑治
“从道不从君” 君权至上
重视“仁义道德” 重视“法、术、势”
特殊主义“礼治” 普遍主义“法治”
“儒为帝师” “以吏为师”
提倡不怕死、不贪钱的清流精神 排斥“不畏重诛、不利重赏”的“无益之臣”
“出以公心”的荐贤制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
内举不避亲 厉行回避制
主信臣忠,用人不疑 以私设私,设事防事
秦先生认为,从秦至清的整体看,中国吏治传统的主流是“儒表法里”,即说
的是儒家政治,行的是法家政治;讲的是性善论,行的是性恶论;说的是四维八
德,玩的是“法术势”;纸上的伦理中心主义,行为上的权力中心主义。尽管这种
表里差异,各国皆有,然而它国是“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国则则根本就说的
是一套,做的是一套,各自有自己取法的价值体系。这样造成的人格分裂则是由
道家来润滑与弥合的。
道家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司马谈)
单就“无为”而论本无所谓对错。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
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权力对全力“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
意味着奴役。••••••问题在于:道家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这就
把无为等同于苟且了。庄子就认为人得势时有为,失势时无为。把苟且奉为崇高
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物出于是,是亦因彼。”“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
有彼是非哉?果且无彼是非哉?”“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无
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
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
齐”也。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
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
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在这样一种(儒法道)三元互补结构中,儒家的地位可以说是最为尴尬的:
表面上它的地位最为尊崇,••••••实际上它作为一种价值却又最为虚悬,它不像基
督教价值观之于传统西方真能主宰人们的内心世界,只是受外在结构的制约才出
现“取法”与“仅得”的差距。而在传统中国,不仅外在结构一直是“百代都行秦政
制”,从来只有“霸道”而不见“王道”,而且内心世界也很难说真有儒家圣贤的多
少地位。千百年来多少大儒都感慨“内圣”难以开“外王”,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国人
的“内”心本无“圣”,何以谈“外王”?
王夫之:“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人们以申韩之术待下,以老庄之道待
上,以申韩之权求治,以庄周之滑处乱。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而
无论哪种状态下,儒家的仁义道德之说都处于尴尬状态,当然不是说它全无影响,
但其影响实不可夸大,它既非万恶之渊,也非百善之源。
经济上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价值观念上一管就假,一放就恶。专制王朝常
以剥夺臣民自由而厉行法禁来维护“纲常名教”,以“罢黜百家”来“独尊儒术”。但
“罢黜百家”只能导致假话泛滥,厉行法禁只能培养法吏人格,而法吏人格在价值
上只能导致犬儒化。法禁一旦松弛,人们便由申韩而老庄、“逍遥”地大纵其欲,
从而出现礼崩乐坏、纲常扫地的局面,犬儒哲学转化为痞子行为。早就“看透了
一切”的聪明人从“存天理灭人欲”的高调一变而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转眼
间事耳。
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与其说是“儒道互补”,不如说是尊儒表象下的“法、道
互补”更确切。其特征是:以追求专制权力为中心,在强权之下唱高调,说假话。
强权不及之处,则痞风大盛,道德失范,几成丛林状态。
申韩指的是战国后期的申不害和韩非,他们是当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
非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君王驭臣之术)治,慎到的“势”
治,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王统治术,对后世影响
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