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分期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综述[摘要] 近十年来,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研究者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近现代美术史家的个案研究、中国美术史学方法论研究之上,呈现出个案研究中对美术史家史观、方法论研究的热衷,且研究成果丰富的特点。
但也存在对中国美术史学的宏观研究少、本体研究少、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论著等不足。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任何一门科学的成熟与否都需要看两方面的成绩:一是对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深入,二是对本学科自身的研究的深入,并且正是后者的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学科成熟的程度。
中国美术史学也不例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史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但从美术史学自身研究的角度来说,美术史学的研究也就仅仅30 年之久。
薛永年将改革开放以来30 余年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划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5 年,第二阶段是1986~2000 年,第三阶段是2001 年至今。
①本文援用薛永年之分期。
美术史学研究进入第三个时期,研究更加深入,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本文以美术史学自身研究为主要线索,对近十年来有关中国美术史学研究方面的论文进行分类,粗线条地勾勒了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面貌,希望在总结和探讨中,有所收获。
一、民国时期美术史学的研究民国时期是我国美术史学向现代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美术史研究的研究,是今天美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美术史家的个案研究;民国时期美术史研究的相关问题研究。
(一)美术史家的个案研究近十年来,在美术史学史研究中对近现代美术史家的个案研究占据了一定比例。
此类研究将注意力集中于史家的史学成果、史观、研究方法,史家的域外教育经历对其学术方面影响等问题上,从而使读者对此时美术史家对中国现代形态美术史研究的贡献有了大致了解。
1.黄宾虹研究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绘画巨匠,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美术史家。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王学典摘要:20世纪中国史学史的叙事基调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变迁:1945年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史料考订派为中心的叙事,1949年至1980年代末,基本上是以唯物史观史学为中心的叙事,而1990年代以来,学术史叙事的分裂是空前的,但总体趋势向史料考订派倾斜。
左右学术史叙事的基本因素有意识形态立场,因路数不同而形成的门户之见,个人色彩比较浓厚的学术好恶,不同学派所特有的方法论自恋,对学术史叙事公正性威胁最大的因素看来是方法论自恋。
有“偏见”的历史叙事并不必定是坏的历史叙事,“偏见”有时也很可能构成洞见。
“客观的学术史叙事”既非是以“史考”为中心的叙事,也非是以“史释”为中心的叙事,而是兼顾史观、史料和方法的叙事。
学术史叙事的终极指向是史学的理想状态,一部中国现代史学史叙事所达到的“客观性”程度,就看对史料与史观、考据与义理、实证与阐释、思想与事实、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等几对矛盾的平衡程度。
客观的学术史叙事的终极可能性,归根结底不是主观或觉悟问题,更不是史家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是要建立起一种公正的交流、评价和比较机制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现代学术史;客观性;史考;史释历史大概永远不会自己说话,更不会自我呈现、自我表达、自我诠释———历史永远都是被叙述出来的。
学术史是“历史”的组成部分,自然也永远是被叙述出来的,而不是自我呈现的。
不过,学术史与普通历史有一重大差异,即学术史的原生态在被“历史”化后仍然存在,如文献书籍、期刊报章等依然存在下来供后人检视,而普通历史则仅仅存在于时人和后人对它们的记录之中,它们本身则在这种记录完成之后灰飞烟灭。
学术史的主体是“学”,普通历史的主体是“人”,“学”可以完全寄托在文献中,“人”则死后如灯灭,无以整体寄托。
这样讲绝不意味着学术史比普通历史更可靠。
20世纪刚刚过去,这一世纪的书籍杂志期刊绝大部分都还摆在那里,但是阅读不少20世纪学术史著作之后,我们依然会无所适从: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学术背景,或同一时期、不同学术背景,或同一学术背景、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同一学术背景的论著,其中关于史家、史学流派、史学现象的评估差异之大,以及以这些评估为依据所绘制的20世纪中国史学版图的面目各异之显著,用“天壤之别”来形容,恐怕一点也不为过。
〔南炳文〕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南炳文百年来的明史研究状况o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一个非常时期∀第一个阶段为t|st年到t|w|年新中国成立~第二个阶段为t|w|年到t|yy年/文革0运动爆发~第三个阶段为t|zy年粉碎/四人帮0至us世纪末∀一个非常时期为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的/文革0十年时期∀这三个阶段和一个非常时期的明史研究o各有不同的处境和特色∀一!明史研究的新阶段t|st年至t|w|年o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o一方面民族危机非常严重o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顽强地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此时o国内外交往也空前频繁o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o 包括进化论和实用主义史学新观点!章节体和传记文学体史学编撰新方法o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等o纷纷传入中国o使中国史学界突破了封建史学的束缚o研究领域!观点!方法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下o明史研究与us世纪以前的传统史学相比面貌大改o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主要表现是}为帝王撰写家谱式的狭窄研究o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广阔领域!多种角度的研究所替代~在研究的观点方法上大多不再是鼓吹三纲五常o颂古非今o或简单地罗列历史现象o而是应用新观点k如进化论!唯物史观l!新方法k如章节体!传记文学体!现代自然科学的见解lo使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为适应现实斗争或生活的需要o注重与之相关内容的研究o如明末与南明史!明代东北地区及满族先世史!以抗倭为主的中日关系史!郑和下西洋!中欧关系史等o成为研究的热点o这也是其时明史研究令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关于明末与南明的历史o早在清朝前期o已有明朝遗民着力进行过研究o既用于寄托其故国之思o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o又用以鼓吹民族思想o与清朝相对抗∀进入us世纪之后o随着各阶层人民反清情绪的增长o这类研究更趋高涨∀到了三四十年代o在抗日热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o它又被利用来作为鼓舞士气!救亡图存的重要舆论工具o从而更加兴盛∀史家或整理出版有关史料o或研究明末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o或表彰明末至南明坚持抗清的志士及誓不与清朝合作的明朝遗民o或记载南明诸王的活动o或综述南明各方面的事迹o取得了累累硕果∀所出版的专书!论文等有}陈去病辑5陆沉丛书6kt|sv年石印本l!国学保存会辑5国粹丛书6kt|sx)t|s|年间排印l!谢国桢5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6k商务印书馆o t|vw年l!朱5明季社党研究6k商务印书馆o t|wx年l!李文治5晚明民变6k中华书局o t|w{年l!梁启超5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6k5新民丛报6第wy)##|x t历史研究t|||年第u期w{!w|!xs号o t|sw年u!y!z月l!吴汝柏5民族英雄袁崇焕6k广西省政府编译委员会o t|ws 年l!杨德恩5史可法年谱6k商务印书馆o t|vv年l!易君左5史可法6k上海新生命书局o t|vv 年l!黄节5张煌言传6k5国粹学报#史篇6t卷x期o t|sx年l!冯励青5张煌言年谱6k独立出版社o t|wu年l!匪石5郑成功传6k日本东京清国留学生会o t|sw年排印本l!余宗信5明延平王台湾海国记6k商务印书馆o t|vz年l!民史氏k孙静庵l辑5明遗民录6k上海新中华图书馆o t|tu年l!陈垣5明季滇黔佛教考6k辅仁大学o t|ws年l!包遵彭5明监国鲁王圹志之研究6k商务印书馆o t|ws 年l!朱希祖5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6k5文史杂志6u卷z!{期o t|wu年l!柳亚子5南明史纲初稿6k5大风半月刊6o t|wt年l等∀这一时期关于明末与南明历史的研究o除去鼓吹民族革命思想这一相当普遍的特色外o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应予注意o即在三四十年代o国民党的一些御用文人o 为/攘外必先安内0的主张寻找历史依据o曾对这一段历史大加歪曲o用明末农民起义军影射共产党人o如李奇流5中国明代匪乱的总检阅6k5汗血月刊6u卷v期o t|vv年l一文o即是如此∀面对这种局面o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奋起反击o用唯物史观科学地分析明朝和南明各政权的阶级实质!历史地位o揭露其腐朽无能o歌颂明末农民起义军o并对其经验教训给予总结o从而将这一段历史的研究推向了科学的道路∀其代表作有郭沫若5甲申三百年祭6k5新华日报6t|ww年v月t|)uu日l及翦伯赞5南明史上的永历时代6k5中华论坛6t卷ts!tt期o t|wx年l等∀东北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o建立清朝的满族先世是臣属于明朝的边疆少数族的成员o因而研究明史不能不谈当时东北地区的情况以及生活在东北的满族先世∀而us世纪上半叶o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o为了强占中国东北o竟散布/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0的谬论~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也曾极力掩盖满族先世与明朝关系的真相o以抬高其身份∀因此o这一时期的明史研究o就不能不把关于明代东北及满族先世的探讨当成一大任务o从而形成一个热点∀出版的论著有傅斯年等5东北史纲6k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t|vu年至t|vv年印行l!张维华5明辽东/卫0/都卫0/都司0建置年代考略6k5禹贡6t卷w期o t|vw年l!孟森5清朝前纪6k商务印书馆o t|vs年l和5明元清系通纪6kt|vw)t|vz年印行l!徐中舒5明初建州女真居地迁徙考6k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第y本u分册o t|vy年l!吴晗5关于东北史上一位怪杰的新史料6 k5燕京学报6tz期o t|vx年l!郑天挺5满清皇室之氏族与血系6k5人文科学学报6t卷v期o t|wx 年l!李光涛5记奴儿哈赤之倡乱及萨尔浒之战6k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第tu本o t|w{年l等o以铁的事实有力证明了明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o从与明朝的关系等不同角度o研究了满族的先世史∀关于明代的中日关系o也是这一时期明史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者或着眼于总结明代中日间的政府交涉或总体关系o或着眼于论述倭寇对中国的侵扰及中国军民的奋勇抵抗o或着眼于探讨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之役o或着眼于有关资料的评介∀出版的专书和论文有吴先培5明代与日本足利幕府关系之研究6k5东方杂志6vw卷tw期o t|vz年l!李晋华5三百年前倭祸考6k上海国民外交委员会o t|vv年l!陈懋恒5明代倭寇考略6k哈佛燕京学社o t|vw年l!吴重翰5明代倭寇犯华史略6k商务印书馆o t|v|年l!黎光明5嘉靖御倭江浙主客军考6k哈佛燕京学社o t|vv年l!欧阳祖经5谭襄敏公年谱6k南昌印记印刷厂o t|vy年l!王崇武5戚继光6k南京胜利出版公司o t|wy年l!李树桐5明代中日朝鲜战争6k5文史杂志6t卷y期o t|wt年l!王婆楞5历代征倭文献考6k重庆正中书局o t|ws年l等o它们大多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o表现了强烈的为现实服务的意向∀此外o梁启超5朱舜水先生年谱6k中华书局o t|vy年l!魏宗谟5记明末东渡流亡之二志士6k5论学6w期o t|vz年l等论著o主观上是对明末遗民因不与清朝合作而东渡进行赞扬o但在客观上却反映了其时通过东渡而实现的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s y t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郑和下西洋之成为研究热点o主要原因是在民族危机存在的情况下o史家们企图借以鼓舞民气∀梁启超开风气之先o以/中国之新民0的笔名o发表了5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6一文k5新民丛报6 v卷ut期o t|sw年lo而后张星!向达等先后撰写有关文章o到了vs年代之后o形成非常兴盛的局面∀这一时期发现了5通番事迹记6碑文!5天妃灵应之记6碑!南京静海寺残碑!5郑和家谱6等许多价值很高的文献及实物资料o整理了郑和下西洋活动参加者归国后所写的记述见闻之书o发表了许多有深度的著作和论文∀主要有李士厚5郑和家谱考释6kt|vz年自刊l!冯承钧5瀛涯胜览校注6k商务印书馆o t|vx年l和5星槎胜览校注6k商务印书馆o t|v{年l!管劲丞5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受命未行考6k5大公报#史地周刊6|w期o t|vy年l!朱5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历地名考6k5东方杂志6wu卷tu期o t|wy年l!吴晗5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6k5清华学报6tt卷t期o t|vy 年l!范文涛5郑和航海图考6k重庆商务印书馆o t|wv年l!束世5郑和南征记6k重庆青年出版社o t|wt年l!郑鹤声5郑和6k重庆胜利出版社o t|wx年l和5郑和遗事汇编6k上海中华书局o t|w{年l等∀进入us世纪后o欧洲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o中国与之关系更加复杂o回顾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史o总结经验教训o成为中国史学界面临的任务之一~加上这时中欧人士之间来往互访比以前增加o存于欧洲的有关历史资料被中国史学家发现者越来越多o为研究中欧交往史提供了便利∀因此o明代的中欧关系也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一个热点∀一方面研究明朝与欧洲国家间的各种交往o另一方面特别着重研究天主教的传入和耶稣会士来华的问题∀关于前者o出版有张维华5明史佛郎机吕宋和兰意大里亚四传注释6k哈佛燕京学社o t|vw年l等论著∀关于后者o出版的成果可分五类}其一为天主教传入研究∀包括陈垣5从教外典籍见明末清初之天主教6k5北平图书馆馆刊6{卷u期o t|vw年l!徐宗泽5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6k圣教杂志社o t|v{年l!方豪5中国天主教史论丛k甲集l6k重庆商务印书馆o t|ww年l!王治心5中国基督教史纲6k青年协会书局o t|ws年l等论文和专书∀其二为来华耶稣会士生平研究∀包括国安5利玛窦东来之前后6k5清华周刊6vu卷t期o t|u|年l等论文∀其三为来华耶稣会士著述研究∀包括徐宗泽5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6k中华书局ot|w|年l等论著∀其四为以耶稣会士为主的来华欧洲人传入欧洲文化成果研究∀包括翁幕5明清之交西学东渐考6k5学灯6o t|uw年{月l!方豪5明季西书七千部流入中国考6k5文史杂志6v卷t!u期o t|ww年l以及张荫麟!李俨!陈垣!向达!郑鹤声等所写的有关论文o这类论文数量极多o而且对耶稣会士在这一方面的贡献o基本上给予肯定的评价∀其五为与耶稣会士积极接近的中国人士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研究∀包括黄节5徐光启传6k5国粹学报6t卷ts期o t|sy年l!徐宗泽5徐文定公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文汇编6k圣教杂志社o t|vw年l!陈垣5浙西李之藻传6k载t|t|年5辩学遗牍6!5大西利先生行迹6!5明浙西李之藻传6合订本l!杨振锷5杨淇园先生年谱6k商务印书馆o t|ww年l等论著∀这一时期o在以上热点问题之外的明史其他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政治方面o有吴晗5明教与大明帝国6k5清华学报6tv卷t期o t|wt年l和5贪污史的一章6 k5历史的镜子6o生活书店o t|wy年北平版l!吴廷燮5明督抚年表6kt|t{年排印本l!王崇武5明靖难史事考证稿6k商务印书馆o t|w{年l和5奉天靖难记注6k商务印书馆o t|w{年l!丁易5明代宦官之干政6k5新中华6复刊y卷tz期o t|w{年l和5明代的特务机关6k5中华论坛6u卷x!y 期o t|wy年l等∀它们论及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形势等o内容相当广泛o其中吴晗!丁易关于特务政治和贪污的论述o有影射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意图和作用o既有学术价值o又有现实意义∀法律和监察制度方面o发表有沈家本5明大诰峻令考6k5沈寄先生遗书6民国刊本l!于登5明代监察制度概述6k5金陵学报6y卷u期o t|vy年l等论著∀##t y t历史研究军事方面o有吴晗5明代之军兵6k5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6x卷u期o t|vz年l!解毓才5明代卫所制度兴衰考6k5说文月刊6u卷|)tu期o t|ws)t|wt年l等论文∀其中吴文联系明代的政治!经济背景o分析其军事制度的变化o揭示社会矛盾o表现了较深的功力和较高的史识∀经济与社会方面o有秦佩珩5明代的农业6k5经济研究季报6t卷v!w期o t|wt年l!龚化龙5明代采矿事业的发达和流毒6k5食货6t卷tt!tu期o t|vx年l!吴云端5明代之盐法6k5中央日报6t|wz年tt月tu日l!吴晗5记大明通行宝钞6k5人文科学学报6u卷t期o t|wv年l!万国鼎5明代丈量考略6k5中农月刊6y卷tt期o t|wx年l和5明代屯田考6k5金陵学报6u卷u期o t|vu年l!王崇武5明代施行屯田的社会背景6k5华北日报#史学周刊6tss!tst期o t|vy年{月uz日!|月v日l!吴云端5明代之庄田6k5中央日报6t|wz年z月uv日l!梁方仲5明代/两税0税目6k5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6v卷t期o t|vx年l和5一条鞭法6k5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6w卷t期o t|vy年l!王崇武5明代户口的消长6k5燕京学报6us期o t|vy年l!梁方仲5明代的户帖6k5人文科学学报6u卷t期o t|wv年l!潘光旦5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6k商务印书馆o t|wz年l!破船5明代地主考6k5明日之土地6{!|期o t|wz年l!吴晗5明代之农民6kt|vx年ts 月t!tx日天津5益世报#史学6tu!tv期l!胡寄馨5明代奴隶制度6k5新中华6复刊y卷tv期o t|w{年l!傅衣凌5明代徽商考6k5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6u期o t|wz年l和5明代江苏洞庭商人考6k福建5社会科学6w卷u期o t|w{年l及5明代陕西商人考略6k福建5社会科学6w卷w期o t|w{年l!邓云特5中国救荒史6k商务印书馆o t|vz年l!非繁5明代的上元节6k5北平晨报#艺圃6t|vy年u月{日l等论著∀论及了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土地问题!赋税徭役制度!人口与户籍!家族!阶级阶层!社会救济以及风俗习惯等内容∀其中梁方仲关于赋役制度和傅衣凌关于商人的论述o功力最深o对学术界影响甚大∀边疆与民族方面o发表了张鸿翔5明外族赐姓考录6k5辅仁学志6v卷u期o t|vu年l和5明外族赐姓续考6k5辅仁学志6w卷u期o t|vw年l!佘贻泽5明代之土司制度6k5禹贡6tt期o t|vy 年l!韩儒林5明史乌斯藏大宝法王考6k5真理杂志6t卷v期o t|ww年l等论文∀对外贸易及与亚洲诸国k日本除外l关系方面o出版有谭春霖5欧人东渐前明代海外关系6k燕京大学o t|vy年l!翦伯赞5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与中国人在南洋的黄金时代6k5时事类编特刊6yv 期o t|wt年l!王崇武5读明史朝鲜传6k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tu本o t|w{年l等论著∀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o李俨的5明代算学书志6k5图书馆学季刊6t卷w期o t|uy年l等论文对数学成就研究作出了贡献∀t|u|年陶湘重印5天工开物6o其上载有丁文江5奉新宋长庚先生传6和5重印天工开物卷跋6o这使宋应星及5天工开物6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丁文江还整理出版了新版5徐霞客游记6k商务印书馆o t|u{年lo开始了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记的新阶段∀t|wt年浙江大学举办的徐霞客先生逝世vss周年纪念会所辑成的论文集5地理学家徐霞客6k商务印书馆o t|w{年lo就收进了反映这一进展的多篇论文∀王庸的5明代舆图汇考k总图之部l6k5图书季刊6v卷t!u期o t|vy年l等论文o在地理图籍研究上多有收获∀秦佩珩5明代水利之研究6k燕京5经济学报6u期o t|wt年l!张广仁5潘季驯治黄河主张之分析与讨论6k5清华周刊6wx卷v期o t|vy年l等论文o研究了水利工程的实践和理论∀单士元等5明代建筑大事年表6k京城书局o t|vz年l!朱5北京宫阙图说6k商务印书馆o t|v{年l和5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6k上海商务印书馆o t|wz年l!李漱芳5明代边墙沿革考略6k5禹贡6x卷t期o t|vy年l 等论著o探讨了建筑工程的成就∀文学艺术方面o宋佩韦5明文学史6k商务印书馆o t|vw年l!钱基博5明代文学6k商务印书馆o ##u y t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t|vx年l!郭绍虞5明代文学批评的特征6k5新语6x期o t|wx年l等论著o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文学成就和文学理论∀其中郑著提出中国近代文学史始于嘉靖时期o并将明代俗文学的许多内容第一次写进以文学史命名的书中o见识卓越o影响甚大∀郑振铎!胡适!俞平伯!萨孟武!吴晗!柳存仁!孙楷第等发表的论著o专论小说成就o有的考证精深o有的在考证的同时o触及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真相∀卢前的5明清戏曲史6k商务印书馆o t|vx年l以及赵万里!赵景深等发表的论著o 以赞赏的态度论列了戏曲的成绩∀此外o梁乙真5元明散曲小史6k商务印书馆o t|vw年l!杨静5唐寅年谱6k商务印书馆o t|wz年l以及郑振铎!傅芸子!向达!杨荫浏!傅惜华等发表的论著o研究了民歌!说唱及宝卷文学!散曲!诗作!散文!舞蹈!音乐和美术等领域的成就∀思想方面o有陈安仁5明代学术思想6k长沙商务印书馆o t|ws年l!容肇祖5明代思想史6k开明书店o t|wt年l及梁启超!冯友兰!钱穆!刘节等发表的论著o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余重耀5阳明先生传纂6k上海中华书局o t|uv年l!钱穆5王守仁6k商务印书馆o t|vs年l!5王阳明年谱6k5力行要览6编辑社编印l!梁启超5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6k5北平晨报副刊6t|uy年tu月及t|uz年t!u月l等论著o探讨了王阳明的身世及其提出的/良知0!/知行合一0等概念∀不公仇k刘师培l5李卓吾先生学说6k5天义报6u期o t|sz年l!黄云眉5李卓吾事实辨正6k5金陵学报6u卷t期o t|vu年l!容肇祖5李卓吾评传6k商务印书馆o t|vz年l等论著o介绍李贽的生平o 反驳以前对之否定的流行观点o赞扬其挑战传统观念的精神∀此外o除了对陈献章!罗洪先!吕坤的思想也有探讨外o更重要的是出版了嵇文甫5左派王学6k开明书店o t|vw年l和5晚明思想史论6 k重庆商务印书馆o t|ww年l!侯外庐5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6上卷k重庆三友书店o t|ww年l!吴泽5儒教叛徒李卓吾6k华夏书店o t|w|年l等尝试应用唯物史观探讨明代思想史的论著o或明确指出思想家的阶级属性o或把十六七世纪认定为中国启蒙思想开始的/天崩地解0的时代o使人耳目一新∀图书事业方面o有顾廷龙等5明代版本图录6k开明书店o t|ww年l!袁同礼5明代私家藏书概略6k5图书馆学季刊6u卷t期o t|uz年l和5皇史记6k5图书馆学季刊6u卷v期o t|u{年l!汪5明清林辑传6k中华图书馆协会o t|vu年l!郭伯恭5永乐大典考6k长沙商务印书馆o t|v{年l等o分别论列了图书出版!公私藏书!图书整理及目录学方面的成绩∀人物方面o除前文提及者外o影响较大的专著有吴晗关于朱元璋的几本传记k胜利出版社o t|ww 年版5明太祖6!在创出版社t|ww年版5由僧钵到皇权6!上海三联书店t|w|年版5朱元璋传6l!陈翊林5张居正评传6k中华书局o t|vw年l!朱东润5张居正大传6k开明书店o t|wx年l等∀吴书资料欠丰o但思想内容有一定深度~陈书发挥了清末梁启超等人以来肯定张居正为大政治家的观点o与旧史书的评价大不相同~朱书采用了新的传记文学体裁o准确而生动∀综合性断代史撰写方面o尚未出现专门著作o但出现了柳诒徵5历代史略6k中新书局o t|sx 年l等多部用章节体撰写的中国通史o其中包括对明代部分的综合论述∀更引人注目的是出版了范文澜5中国通史简编6k新华出版社o t|wu年l和吕振羽5简明中国通史6k大连光华书店o t|w{年l等用唯物史观作指导而写出的包括明代部分的中国通史著作∀其中吕书较早地明确论及明代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o史识非前人可比∀史料史籍的整理介绍方面o罗振玉!陈寅恪!傅斯年等对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的整理介绍o被看做民国初史学界的一次史料大发现o印行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5明清史料6三编k商务印书馆甲!乙!丙编o t|vs)t|vt!t|vy年l及罗福颐编5明季史料零拾6k旅顺库籍整理处o t|vw 年l等∀李晋华!王崇武等人自vs年代开始对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0进行校勘∀此外o 李晋华5明代敕撰书考6k燕京大学图书馆o t|vu年l和5明史纂修考6k哈佛燕京学社o t|vv年l!谢国桢5晚明史籍考6k北平图书馆o t|vu年l和5清开国史料考6k北平图书馆o t|vt年l等o都##v y t历史研究是介绍有关史籍的重要著作∀工具书方面o影响最大的是田继综5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6k哈佛燕京学社o t|vx年l一书o收罗甚广o价值颇高∀总观这一时期近xs年的明史研究成绩o可以说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面貌o适应了时代的需要o是明史研究进入现代化阶段的重要时期∀不过o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研究o因处于初始阶段o所占比重不大o多有肤浅甚至错误之处~对明史各个领域的研究o还皆属于起步阶段o远远谈不上深入∀这些说明o这一时期的明史研究o有待继续开拓和发展∀二!唯物史观的指引和/文革0的破坏在新中国建立后历时tz年的初期阶段o史学工作者将唯物史观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o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出现了重点讨论历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民战争!资本主义萌芽!民族关系等x个问题的现象o这不能不使此时的明史研究深受影响∀从总体上看o这时明史研究已基本上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进行o在政治!军事!经济与社会!国内民族!海外贸易!中外关系!自然科学与技术!文学艺术!思想!图书事业!人物!综合性的断代史撰写!史料史籍整理介绍等方面o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政治方面o出版了丁易5明代特务政治6k中外出版社o t|xs年∀此书实际写于ws年代后期l及陈鸣钟!吴晗!傅衣凌等撰写的有关论著o对中央集权!特务政治!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等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关于农民起义o尤其是明末农民起义的研究o成为极为突出的一大热点}赖家度5明代郧阳农民起义6k湖北人民出版社o t|xy年l!穆5刘六刘七大起义6k江苏人民出版社o t|xz年l以及赵俪生!李光璧等发表的论著o对明初至天启年间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作用等o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郑天挺等编辑的5明末农民起义史料6k开明书店o t|xu年l对清内阁大库档案中的明末农民起义资料作了系统整理~洪焕椿5明末农民战争史略论6k江苏人民出版社o t|yu 年l以及方福仁!孙祚民!谢国桢!李文治!傅玉璋!王守义!刘重日!曹贵林!孙次舟!陈登原等发表的论著o从不同的角度对明末农民起义作了大量研究o或研究总体状况o或研究李自成!张献忠及其领导的农民军o或研究明末起义军所建政权的性质o以及李岩等知识分子在起义军中的作用等理论问题∀上述关于农民起义的研究o具有极为明显的特点}即一改以往研究中大量存在的对起义军攻击诬蔑的做法o无不采取肯定!赞扬的立场~另外o不同意见的交锋也非常热烈o这在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研究中尤其突出o诸如荥阳大会是否存在!李自成起义军均田口号的含义!大顺政权的性质等史实和理论问题o都有不同的观点发表∀军事方面o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毓铨5明代的军屯6k中华书局o t|yx年l的出版∀它探讨了明代军屯的制度!作用和生产关系等o内容丰富o是难得的力作∀经济与社会方面o建国后初期形成了一个极为突出的热点o即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此外o 对于明代经济全貌!农业生产状况!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手工业状况!城镇经济!社会各阶级!社党等问题o也都作了程度不同的探讨∀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o实际上不单是明史研究范围内的事情o而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课题∀建国前这一研究已经开始o建国后研究更加热烈o自xs年代中期到ys年代中期先后发表的讨论文章达uss多篇o辑录的论文集有尚钺5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6k三联书店o t|xy年l!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5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6k上海人民出版社o t|xz 年l及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6上!下册k三联书店o t|xz年l!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w y t。
中国史学史4

三、隋朝修史的失误
• 1、隋禁私人修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史官,但对 史学控制不严,齐设史馆,但仍不限制私人修史,隋朝 统一后设史馆,禁止私人修史,开皇十三年(593)文 帝下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 文帝纪》)从客观上扼杀了私家修史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学的繁荣。 • 2、官府修史不力,无切实宏大的修史计划和明确 的分工合作。 • 3、修史者多非其才。炀帝时网罗的人才中,多是 以词章见长的文士,如虞绰、王胄、庾自直等。后人评 价“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竟无所成, 数代之事殆将泯绝”(《州府元龟》)卷554国史部》 虽好文儒,然轻修史,这是事实。
• 牛弘字里仁。入隋任秘书监、吏部尚书。 著有《隋朝仪礼》百卷,《周史》十八卷(未 最后成书)等。 • 刘知几批评道“夫以宇文之言,而动遵经 典,多依《史》、《汉》,“虽文皆雅正,而 事悉虚无”(《杂说下》) • 此外尚有李德林《齐史》、杜台卿《齐 纪》、许善心《梁史》、姚察《梁书》等,这 些史书为以后唐修诸史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 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史书的 修撰
• 一、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 • 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混乱以后,隋唐二代 重新建立起封建统一大帝国。唐初,由于政治 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秩序趋向稳定,朝廷对 于前代文化的整理开始重视。唐太宗时,正式 设立史馆,专修国史,又对唐以前诸朝史籍进 行大规模的整》、 《陈》、《北齐书》、《北周书》、《隋书》、 《南史》、 《北史》, 后二部乃李延寿私撰 而由朝廷颁行)是在这时期修成的。
二、隋朝修史的成就
• 魏澹,字彦渊(深),澹父季景是魏收族 叔。澹历任北齐殿中死后、侍御史,北周纳言 中士,入隋任太子舍人,后升为著作郎。 • 开皇中,文帝认为魏收《魏书》“褒贬失 实”,“诏澹别成《魏史》”,澹书以西魏为 正统,东魏为僣伪,共92卷:十二纪、七十八 传,另加史论及例并目录。据《崇文总目》, 澹书仅存纪一篇。(《太宗纪》)今本收书 《太宗纪》取自于澹书。
何兹全:我所经历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

何兹全: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算起,中国社会史研究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
这七十多年的社会史研究,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阶段:解放前是一个阶段,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一个阶段,80年代以后是一个阶段。
1926—1928年北伐战争时期,我十六七岁,已稍稍懂事。
这是一次革命高潮,在革命高潮中,处处可以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是这次革命高潮的灵魂。
当时,上海出现很多小书店,争着出版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书。
我是这些书的贪婪的读者。
随后在思想界出现三次论争:当代社会性质的讨论;当代农村社会性质的争论;中国社会史的论战。
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我兴趣不大,很少接触。
对社会史论战,我兴趣很高,各派的文章我读过很多。
当时神州国光出版社把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文章集结起来,先后出版了几大厚册,大都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骂别人为非马克思、反马克思主义者。
我认为,20—30年代之交出现的这三次论战,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次高潮,是一次影响很大的高潮,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
解放后,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每个人的政治任务,这是思想改造的大问题。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是从苏联进来的,教条主义也跟着进来。
在史学界,范老(文澜)的西周封建说正独步天下,郭老(沫若)的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也有很多人支持。
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口号的感召下,我也大胆的写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注:何兹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8月。
),提出“东汉以来,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和封建社会的成立”。
文化大革命后期,郭老的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代替了范老的西周封建说,成为中国社会史分期的主流。
当然,残酷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是谈不到学术文化的,更没有什么历史、社会史分期问题了。
粉碎“四人帮”后,学术再次解放。
1978年,在长春召开了中国社会史分期讨论会。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嘿!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哎呀呀,这可真是个有趣又重要的话题呢!
啥叫中国史学史?简单说,就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学问呀!那这里面的名词可多了去啦!
比如说“编年体”,这可是中国古代史书编写的一种重要体裁呢!按照时间顺序来记事,一年一年,清清楚楚!哇,是不是感觉很有条理?再比如“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把一个个人物的故事讲得生动精彩!哎呀呀,这种写法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思想呢!
还有“通史”,贯通古今,全面展现历史的发展脉络!这得多厉害呀?能写出通史的史学家那可真是有大本事!还有“断代史”,专注于某一个朝代的历史,深入细致地研究和阐述!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史官”!他们可是历史的记录者呀!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呢!他们的工作多重要哇,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中国史学史中的名词还有很多很多,像“史评”“学案”等等。
这些名词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称呼,它们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史学思想呢!
了解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哇!哎呀呀,这可真是太重要啦!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名词,要认真去学习和研究,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史学的魅力呀!。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
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
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
(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
(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
(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
(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
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
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
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
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由南宋袁枢所撰。
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
(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
《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
(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
《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方案-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在漫长的中国史学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史学出现了从不曾有过的深刻变化:封建主义史学衰败,并被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所代替;在激烈的革命、社会变革,以及科学进步和学科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历经艰难曲折,不断成长壮大,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不仅结束了一个时代,开辟了一个时代,而且还以其丰硕的成果作为珍贵的学术遗产,直接影响到新世纪中国史学的走向。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可清楚地看到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建设,是中国史学发展不可替代的前提;而史学的发展,又不断提出新的理论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对历史进程或历史学自身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回顾和思考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没有史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就没有历史科学的发展。
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史,首先是一部史学理论发展的历史。
明确这一点,并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对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建设,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处在剧变的前夜。
中国封建主义史学,同样孕育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无论是社会的巨变,还是史学的变革,从本质上说,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都是时代的呼唤。
然而,这一切又都不是自发进行的,首先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
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以进化史观为核心的史学发展的直接成果。
正是进化论、进化史观的广泛传播,才为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问世开辟了现实道路。
20世纪初,进化论和进化历史观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史学的基础,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在史学领域思想解放、破旧立新的锐利武器。
而它们的出现,首先是和包括史学在内的外国学术思潮在国内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初,严复的《群学肄言》、《天演进化论》系统阐释了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论原理,大力宣扬赫胥黎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十年来xxxx分期研究述评研究与撰述史学史,分期问题无法回避。
近五十年来(1950——2000年),有关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成果甚丰,分歧很大。
综览各家观点,评判得失利弊,对推进21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一、xxxx分期问题研究的两次xx五十年来,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曾经有过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前期,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1961年,教育部召开文科教材会议,史学史被列入教材计划。
以此为契机,史学科的建设引起史学界关注。
北京、上海、广州、济南、武汉、西安等地高校、史学会及研究机构先后召开了多次学术座谈会,就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内容,研究的目的、意义等问题进行研讨,其中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是讨论的热点之一。
老一代史学家白寿彝、齐思和、刘节、贺昌群、陈千钧、方壮猷、王毓铨、尹达、孙毓棠、何兹全、郑天挺、郑鹤声、胡厚宣、侯外庐、柴德赓、韩儒林、周谷城、耿淡如、周予同、吴泽、余兆梓、李平心、田汝康、郭圣铭等都发表了对中国史学史基本问题的看法,对中国史学史的阶段性分期以及分期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当时的讨论有不少分歧,但多数人已注意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要反映出史学史自身的发展过程,既不能与中国历史的分期相差太远,又不能将对历史的分期照搬到史学史的分期中,“大家同意基本上跟整个中国社会阶段的发展相照应,但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般总要晚些”(《关于史学史的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
白寿彝、齐思和、刘节、贺昌群、陈千钧等人还进行了具体划分,试图将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引入深入。
可惜不久“文革”爆发,这次有关史学史的讨论被迫中断,分期问题也就被搁置起来,再也没人提起。
20世纪80年代,随着历史学科的再度兴盛,史学史研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著作先后问世,60年代没有解决的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再一次被提出讨论。
陈其泰、仓修良、施丁、陶懋炳、瞿林东、张孟伦、陈光崇、许凌云、高国抗、邓子美、李宗邺、王树民、朱杰勤、吴怀祺、范沛潍、彭忠德、张家璠、吕美泉、宋衍申等史学史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分期方法。
他们或著文专论这一问题,或通过专著体现自己的观点,论证更加充实而深入。
纵向上看,这一时期的分期讨论,有对60年代讨论的继承,但更多的是提出新见。
横向上看,这一时期的讨论涉及的问题更多,所依据的分期标准更加不同,分歧也就更大。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60年代有关史学史分期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上,付诸于史学史编撰实践的极少,只有白寿彝写出了《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刘节写出了《中国史学史稿》(1982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刘节著《中国史学史稿》系曾庆鉴等人据刘氏遗稿整理而成),且都是讲义,系内部印行,传播不广。
80年代以后,理论探讨与著史实践并重,大量史学史著述出版,据朱仲玉1997年统计,就达16种之多(《中国史学史书录续篇》,《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4期)。
近几年来又有这方面的著作出版,共计约20余种。
这些著述,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分期方法及标准,使分期问题愈显复杂与重要。
二、xxxx分期的不同观点五十年来,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的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整个史学史作通代的划分,二是着重对古代史学史的划分,三是着重对近代史学史的划分,兹将这三种类型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中国史学通史的阶段性划分。
这里所谓的中国史学通史,并不是一个十分严格的概念。
因为从分期问题讨论的下限看,有的学者划到19年五四运动,有的划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有的甚至划到当前。
因此,我们在综述这一问题时,为叙述方便,凡包举古代、近代者,均视为通史范围。
现按划分阶段的不同,分述如下:(1)两段分期法。
陈光崇以19年五四运动为界,将中国史学史分为两个时期,在此以前为旧史学时期,在此以后为新史学时期。
旧史学时期又分为四个阶段,即从有文字记载到汉朝建立为草创阶段,从汉代到唐朝建立以前为确立阶段,从唐代到清朝鸦片战争以前为发展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为蜕变阶段(《中国史学史论丛》,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吕美泉则以19世纪90年代为界将中国史学史分为新旧两个阶段,并指出旧史学内部按朝代分期最为妥当(《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的几个问题》,《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三段分期法。
尹达把中国史学史划分为奴隶社会的史学、封建社会的史学、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史学三个时期。
其中封建社会的史学又分三段,从战国到刘知几为一段,从《通典》至明中叶为一段,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为一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学又分两段,1840年至19年为一段,19年至1949年为一段(《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施丁则将中国史学史划分为古代、近代、当代三大历史阶段,古代史学从史学萌芽到乾嘉史学,近代史学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当代史学为建国以来。
古代史学又以司马迁《史记》为标志,分为先秦史学史、两汉至明清史学史两段。
近代史学则以李大钊为标志,分作前后两期(《中国史学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四段分期法。
齐思和把中国史学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从有文字记录到汉朝建立以前为萌芽期,从汉代到宋朝建立以前为建立期,宋元明三代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又一新时代,从清代建立到五四运动前夕为一时期(《齐思和谈中国史学史》,《光明日报》1962年6月6日)。
李宗邺也将中国史学史分为四期:先秦为萌芽期,秦汉魏晋南北朝为创立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元为发展期,明清及近代为开始进入科学研究时期(《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彭忠德也是四段分期:神意思想时期(从上古到战国),英雄思想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鉴戒思想时期(隋唐到清),进化思想时期(清末到19年五四运动)(《中国史学史分期新说》,《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4)五段分期法。
刘节将中国史学史分五个时期:萌芽期(先秦),创建期(西汉到隋唐),充实期(两宋元明),发展期(清代),更新期(清代晚期到当前)(《广东史学会关于中国史学史范围、内容与分期问题的讨论》,《学术月刊》1963年第1期)。
王树民也将中国史学史划分五期:王官之学时期(上古至春秋末年),史书体例成熟时期(战国到南北朝之末),官修史书定局与史学新发展时期(唐五代宋元),民间史学异军突起时期(明清),史学蜕变时期(清末到民国)(《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
(5)六段分期法。
邓子美把中国史学发展划分六个时期,从史学萌芽到司马迁撰成《史记》,为古代史学形成期;从《汉书》撰成至《通典》问世,为古代史学重要发展期;自五代到晚明,为古代史学鼎盛及衰落期;从清初到民国初年,为古代史学蜕变期;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为中国近代史学兴起期;20世纪30年代(以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标志),是中国现代史学建立和壮大期(《我国史学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观初探》,《河北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6)七段分期法。
白寿彝将中国史学发展分为七期: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成长,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史学,近代前期(19年以前),近代后期(19—1949年)(《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八段分期法。
周春元持这种分期法,他把中国史学史分为八段:中国古代史学的起源(先秦),封建主义史学的形成(秦汉),封建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封建主义史学的进一步发展(隋唐),封建主义史学的高度繁荣(宋辽金元),封建主义史学的中衰和新发展(明清),封建主义史学的继续和爱国主义、革命史学的产生(鸦片战争到19年),资产阶级史学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曙光(19年以前)(《中国史学史》,《贵州师大学报》编辑部1989年版)。
张家璠、耿天勤等人也是八分法,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至清乾嘉时期,鸦片战争至义和团运动时期,义和团运动失败至五四时期,五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中国史学史简明教程》,广西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8)九段分期法。
汤勤福将中国史学史分为九段: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学,战国时期的史学,秦汉时期的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隋唐五代时期的史学,宋辽金元时期的史学,明清时期的史学,近代史学(1840—1911年),现代史学(1911—1949年)(《中国史学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二)对古代xx的阶段性划分。
(1)四段分期法。
贺昌群认为古代史学呈四个发展时期:司马迁以前为第一期,司马迁至杜佑为第二期,郑樵至明末为第三期,清代历史考据学为第四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邀请校内外史学工作者探讨中国古代史学史内容分期问题》,《光明日报》1962年3月14日)。
陈千钧也将古代史学划分四个时期:奴隶社会时期(殷周至春秋末),史学起源,史书初出;封建社会前期(春秋末至隋),史学创立、奠基;封建社会中期(唐代至明中叶),史学发展、充实;封建社会后期(明至鸦片战争前),史学领域提出新见解,但找不到新出路(《广东史学会关于中国史学史范围、内容与分期问题的讨论》,《学术月刊》1963年第1期)。
刘节也同意四分法,认为先秦是一期,从司马迁到刘知几是一期,从刘知几到《明史》是一期,乾嘉至清末是一期(《中国史学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
仓修良的四段分期则是:中国史学的起源和战国秦汉间的史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汉魏六朝史学,主通明变的唐宋元史学,具有启蒙色彩的明清史学(《谈谈中国古代史学史分期问题》,《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2期)。
高国抗与范沛潍的四分法很一致,都将中国古代史学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四期(高国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范沛潍《中国古代史学史的分期》,《史学月刊》1996年第6期)。
(2)五段分期法。
白寿彝将古代史学史分为五个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陈其泰赞同这一分期方法,并做了详尽说明(《中国古代史学史分期问题浅议》,《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1期)。
陶懋炳也采用五段分期法:中国古代史学的童年期(先秦),中国古代史学的成长期(秦汉),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期(魏晋至唐前期),中国古代史学的繁荣期(唐后期迄于宋元),中国古代史学的迟滞期(明和清前期)(《中国古代史学史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六段分期法。
许凌云则分为六个阶段,即先秦为萌芽期,两汉为形成期,魏晋南北朝为初步发展期,隋唐为发展期,宋元明是上一期的继续,清代史学为相当发展期(《读史入门》,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