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浅谈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作者:吴艳杰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6年第8期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吴艳杰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是

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品德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一个人在社会

生活道德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基本的道德水平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是一

切发展的基础,唯有树立了正确新课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实现

自身的价值。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品德教育”便列于全面发

展的首位,处于引领的地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

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时学生们身心都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通俗来讲,他们就如同一棵

棵小树苗,如果不修剪,任由他们随意生长,那么等日后发现有长歪的地方,再去纠正就很困

难了。所以说,在孩子的幼年时期,便开始对其进行正确、系统的德育教育,那么对于他日后

道德观念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

由于小学教育时间跨度较长,所以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教育方式也应当有一

定的区别。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克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化为前习俗水

平(6-9岁)和习俗水平(9-14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

促进学生们良好的发展。下面笔者便借此篇文章,谈一下关于不同道德发展阶段学生的教育方式。

一、前习俗水平

这一阶段的学生,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面授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

威人物的行为准则。在这一水平当中,又分为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力取向

阶段。而在这两个阶段又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接下来,我们就谈一下应该如何去对这两种

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

1惩罚与服从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们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事情的好坏及严重程度,他们认定,受到

权威人物的赞扬就是好的,受到权威人物的惩罚就是坏的。所以在这一阶段,必须对学生们的

行为做出严格的要求,在他们做出错误的事情之后,务必及时纠正,并且要对他们进行惩罚,

好让他们明白这么做是错误的。假如不予以明确的纠正,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就很可

能造成学生们是非观念的混淆,以至于对他们的世界观造成一定影响。

2相对功利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生不在把一些规定看做是绝对的,他们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评定行为的好

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对于这种不正确的认识,老师必须要加以引导,必要时辅助一

些严厉的惩罚措施,好让学生明白并非自己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从而放弃这种错误的观念,好

为以后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铺平道路。

二、习俗水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