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对两伊战争的立场转变说明了什么_
两伊战争

五、地区冲突的原因与教训(以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为例)
1.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 ①殖民主义政策的产物 ②领土(能源)争端 ③宗教冲突 ④民族矛盾 ⑤国家领导人的地区霸权主义 ⑥大国力量的介入 2.地区冲突产生的教训:
①残酷的战争不仅制约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世界经济; ②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心灵投下了阴影,不利于世界和平; ③地区冲突为大国插手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往往加剧冲突升级; ④地区霸权主义也是影响世界和 派间的矛盾;库尔 德少数民族问题
达成的协议未能实 现的原因;宗教派 别矛盾与两国领导 人的个人恩怨
两伊战争的教训和 造成的经济损失, 两伊战争为什么会 影响 对中东局势的影响 造成中东国家的分 裂,怎样导致新的 军备竞赛
探究两伊战争给两 国、中东地区和世 界局势带来的负面 影响
战争结束: 1987年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
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
1988年8月,两伊宣布停战。
四、两伊战争的影响
1.给双方带来巨大损失,造成国民经济的全面倒退 2.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3.造成中东国家的分裂,形成更为复杂的矛盾, 增添新的紧张因素 4.导致中东新一轮军备竞赛 5.美苏介入加剧了地区矛盾
萨达姆推行地区霸权主义,谋求阿拉伯世界 盟主和海湾霸主地位
4.民族纠纷: ⑴ 波斯人(伊朗) 与阿拉伯人(伊拉克)的冲突 阿拉伯民族主义 主张在“民族”的旗帜下实现所有阿拉
伯人的统一,他们不仅要统一现存的阿拉伯各国,而且还要解 ⑵ 伊拉克支持伊朗境内的部分阿拉伯人自治(胡齐斯坦省) 放他们认为应该属于阿拉伯人的领土,这其中就包括对伊朗利 ⑶两伊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库尔德族人自治 益攸关的伊朗胡齐斯坦省。
1、两伊战争的特点 2、两伊战争发生的原因 3、两伊战争的经过(三个阶段) 4、两伊战争的影响 5、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入侵阿富汗国际关系中的冷战升级影响中东地区与全球的重要历史事件

苏联入侵阿富汗国际关系中的冷战升级影响中东地区与全球的重要历史事件苏联入侵阿富汗是20世纪80年代全球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事件之一。
这一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冷战的角度,探讨苏联入侵阿富汗对中东地区和全球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展开了长时间的对抗。
苏联希望通过入侵阿富汗巩固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而美国则视此为威胁,并采取了一系列反击措施。
二、中东地区的影响1. 中东地区成为冷战主要战场:苏联的入侵使中东地区成为冷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的对抗不仅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也加大了其他国家的卷入风险。
2. 美国对中东地区的介入加深: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美国加大了对中东地区的介入力度。
美国通过支持反抗苏联的组织和国家,向阿富汗提供军事援助等措施,试图削弱苏联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这也导致了中东地区冲突的进一步升级。
3. 中东阿拉伯国家和伊朗的分化: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受到了巨大冲击。
苏联的举动使阿拉伯国家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而伊朗则因其与苏联关系不佳,选择与西方阵营合作,美国也借此加强了对伊朗的支持。
三、全球的影响1. 美苏关系进一步紧张:苏联入侵阿富汗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
美国对苏联采取的经济制裁、军事压力等反制措施使两国之间的对抗进一步升级,冷战的紧张程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2. 对欧洲安全形势的影响:苏联入侵阿富汗使欧洲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
北约国家认为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可能会波及到欧洲,因此加强了对苏联的警惕和戒备。
3. 国际上的反苏联运动:苏联入侵阿富汗激起了国际上的反苏联运动,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谴责苏联的入侵行为。
这一事件也导致了苏联国际形象的恶化,使其在全球的地位受到了重大挑战。
四、结论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冷战时期中东地区与全球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它不仅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也使美苏两国的对抗进一步升级。
《两伊战 争》 学历案

《两伊战争》学历案一、两伊战争的背景两伊战争,一场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漫长而残酷的军事冲突,给伊朗和伊拉克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要深入理解这场战争,就必须先了解其复杂的背景。
伊朗和伊拉克在历史、宗教、民族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和分歧。
宗教方面,伊朗主要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而伊拉克则是什叶派和逊尼派并存,教派之间的差异和权力争夺成为了潜在的冲突根源。
在民族构成上,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人一直谋求更多的自治权利,这也引发了伊拉克政府的担忧和采取强硬措施,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政治方面,两国在地区影响力和领导权的争夺上也互不相让。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希望通过扩大伊拉克的影响力来确立其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而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也试图将其伊斯兰革命的理念向外传播。
此外,边境争端也是引发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两国在阿拉伯河的边界划分问题上存在长期争议,这条河流对于双方的经济和战略意义重大。
二、两伊战争的导火索两伊战争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 1980 年 9 月 22 日,伊拉克率先对伊朗发动了军事进攻。
伊拉克方面的主要动机包括担心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会蔓延到伊拉克,影响其国内的政治稳定;试图解决长期存在的边境争端,获取更多的资源和领土;以及希望通过战争削弱伊朗的实力,提升伊拉克在地区的地位。
而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伊拉克的进攻被伊朗视为对其主权和尊严的严重侵犯,从而引发了两国之间长达八年的激烈战争。
三、两伊战争的进程两伊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了主动进攻的策略,凭借其相对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迅速推进并占领了伊朗的一些领土。
然而,伊朗凭借其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宗教信仰,迅速组织了抵抗,并逐步扭转了战局。
在战争中期,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
伊朗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伊拉克则采取了防御策略。
双方在战场上进行了激烈的拉锯战,战争变得极为残酷和血腥。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

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冷战时期,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举足轻重。
苏联的对外政策实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一方面,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以维护国家安全为首要任务。
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与西方国家的对立中。
在这个背景下,苏联希望通过建立自己的军事同盟系统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1955年,苏联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一组织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抵御北约的威胁,保证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影响力。
此外,苏联还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军控谈判,以期通过外交手段减少对方的军事威胁,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
另一方面,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还包括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苏联将自己视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希望各国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苏联通过提供援助和经济合作来支持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帮助它们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增强经济实力。
此外,苏联还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国际政治活动,如举办共产主义党派的国际会议、支持解放运动等方式,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苏联的对外政策往往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忽视了各国的国家利益和文化差异,导致了与一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冲突和争端。
此外,苏联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中,也经常陷入军备竞赛的困境,并未有效地解决和缓和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总体来看,苏联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是紧密联系的。
苏联秉持维护自身安全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双重目标,通过建立军事同盟系统和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来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苏联的对外政策并未能在冷战中取得完全的成功,但它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两伊战争

小视频
化学武器
被化学武器所杀害的伊朗士兵
两伊战争的影响
1.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造 成经济的全面倒退。 2.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极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
4.两伊战争为美苏等国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 件。
袭船战
袭击对方经济和民用目标,伊拉克发动袭 船战。为了改变陆地战场失利的局势, 1984 年 4 , 5 月间,伊拉克率先发动了袭船战,开始封锁伊 朗的主要石油出口基地哈尔克岛,并频繁攻击和 袭扰来往于该岛的油轮,企图逼迫伊朗罢战言和。 伊朗为寻求报复,也对伊拉克石油设施和油轮进 行攻击,由于伊拉克石油输出以地下管道为主, 所以损失不大。伊朗遂开始针对所有支持伊拉克 的第三国商船和油轮,一经发现便和伊拉克商船 一样进行攻击。这样,双方袭船战越来越激烈。 1984年就有69艘商船和油轮遭到袭击,1985年为 53 艘, 1986 年达到 106 艘,其中由伊朗进行的袭 击增加了三倍。这种毫无限制的、针对没有任何 武装的民用商船和非军事目标,以及针对非交战 国和中立国船只所进行的攻击和袭扰,遭到国际 舆论的谴责。
美苏冷战总结归纳

美苏冷战总结归纳冷战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展开的一场长期对抗。
在这场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经济力量以及战略部署的差异导致了相互的敌意和竞争。
本文将通过对美苏冷战的回顾,总结和归纳冷战期间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第一,冷战的起因美苏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
在战争结束时,苏联通过东欧国家的解放取得了在欧洲的广阔势力范围。
而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认为苏联所推行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西方世界的威胁不容忽视。
双方的意识形态差异和对全球势力范围的争夺最终促成了冷战的爆发。
第二,冷战期间的主要事件1.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威胁到了美国的安全。
这一事件几乎引发了全面核战争,但最终双方通过谈判达成协议,避免了可能的灾难。
2. 越南战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世界各地进行了一系列代理战争。
其中最重要的是越南战争。
苏联支持北越,而美国则支持南越。
这场战争给美国带来了沉重的代价,并进一步加剧了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
3. 基辅事件: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重大事故,这次事故揭示了苏联核能安全的缺陷,也导致了苏联政府的信誉受损。
第三,冷战的影响1. 军备竞赛: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
双方都试图通过扩张其核武器库和军事实力来获得优势。
这导致了军事开支的巨大增加,同时也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2. 分裂世界:冷战期间,世界被一堵“铁幕”所分割,东欧国家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而西方国家则和美国保持合作。
这种势力范围的对立导致了全球局势的不稳定,并且导致一些国家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纷纷选择立场。
3. 经济发展:冷战使美苏两国都将大量资源用于军事和军备竞赛,这导致了经济上的巨大负担。
而同时,两国之间的对抗也促使他们在科技、工业和空间竞争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第四,冷战的结束冷战最终于1991年结束,苏联解体成为独立国家。
而冷战的结束主要归因于苏联内部的经济问题以及东欧剧变的影响。
文化常识-历史考古篇-两伊战争

文化常识-历史考古篇-两
伊战争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海湾战争或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1980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及2个旅、1200余辆坦克,向伊朗进攻。
从1982年3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
1982年6月29日,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
1982年7月13日,伊朗集中10万军队,向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
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了伊拉克境内面积约200多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
从10月开始,伊朗5万军队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
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
1983年2月以后,伊拉克基本守住了防线。
至1984年3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
从198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
至1988年7月,伊
朗所占伊拉克领土几乎全部丧失。
伊朗于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
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
战争导致了交战
双方两败俱伤。
两国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
因此,它是一
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
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两伊战争

第三阶段
• 第三阶段从1984年4月直到战 争结束,双方互有攻守,地面 战场基本保持僵持,战争成为 了消耗战。
战争结束
• 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通过了 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598号决议。次 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 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 但 两伊战争伊朗没有表态,直到1988 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 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 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 长举行了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
陆军
海军 空军
战争进程
• 两伊战争的地面战 争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 争爆 发后开始到1981年9月伊朗展开阿 巴丹反击战为止,这一阶段 伊拉克陆军入侵伊朗, 战争多在伊朗境内 进行。
第二阶段
• 第二阶段,从1981年9月到1984年 3月伊朗数次攻击结束为止,这一 阶段伊 朗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完 成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 将战役从伊朗境内转移到伊拉克境 内,一度威胁到了伊拉克首都巴格 达。
两伊战争
•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 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 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 1988年8月20日结束。两国相邻,共同边界 绵延1200千米,长约100公千米的阿拉伯河 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长期来两国存在 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 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 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 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 派。
战争起因 •1.边境纠纷 •2.宗教矛盾 •3.民族仇恨
开战前的军事力量对比
国家 伊拉克 19万人 预备役25万人 坦克2200辆 火炮3000门 4千人 船只40多艘 2.8万人 450多架飞机 100架直升机 伊朗 正规军30万人 伊斯兰革命卫队9万人 预备役30万人 坦克1700辆 大炮1000门以上 2万人 船只80多艘 7万人 450多架战机 500架直升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西亚非
洲双月刊
年第期
苏联对两伊战争的立场转变说明了什么黄天莹
两伊战争从开始到现在已持续了两年多了苏联对待两伊战争表面上宣布持中立立场实际上一直支持伊朗但自今年年初以来苏联对两伊战争的立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放弃了表面上的中立转而支持伊拉克这引起了世界舆论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就苏联这一变化的原因作如下的初步分析一苏联与两伊的关系概况伊朗和伊拉克都是海湾地区的大国它们历史悠久石油资源韦富经济实力雄厚战略地位重要它们的对外政策对中东局势均有较大的影响是苏美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争夺目标苏联与两伊很早就建立了外交关系年苏联与伊朗建交年苏联与伊拉克建交赫鲁晓夫上台后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政权日益加紧推行霸权主义扩张政策以来两伊都成了苏联扩张渗透的重点对象苏联本想和两伊同时发展密切关系使它们成为苏联推行南下战略和与美国争夺中东的重要基地但是两伊之间由于历史上的边界纠纷和库尔德问题等原因长期以来两国宿怨甚深尤其是双方爆发战争两国遂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这就使苏联对两伊的政策始终处于既想左右逢源但又苦于不可兼得的为难境地因此苏联只能根据形势发展和本身利益的需要在两者之间作出偏倚其中一方的选择在两伊难以兼顾的情况下苏联对伊朗吏为重视它之所以在政策上作出这一抉择是因为伊朗紧靠苏联南端边境又是扼守海湾的要冲其战略地位比伊拉克更为重要而且从战略上考虑它认为一旦控制了伊朗远比控制伊拉克对美国和西方的打击更为沉重但在重点争取伊朗的同时它也并不放松对伊拉克的扩张渗透一苏联与伊朗的关系赫鲁晓夫一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对南部近邻伊朗长期以来虎视耽耽跃跃欲试垂涎三
尺规觑已久为了达到控制伊朗的目的苏联多年
来千方百计加快与它发展关系的步伐特
别是自从
伊朗因扣留美国人质伊关关系恶化和两伊战争爆
发以来苏联进一步加强了对伊朗的扩张渗透活动在经济上苏联利用美国对伊朗实行经济封锁之机曾力图发展同伊朗的经济关系以造成伊朗在经济上对它的依赖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对伊朗实行经济禁运使伊朗
的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等失去来源本国工业企业
的开工率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同伊拉克作战期间财力物力每年消耗巨大国内主要港口也因战争而被迫关闭运输极为紧张人民生活必需用品严重缺乏等等伊朗经济上出现的重重困难为北方
邻国苏联对它的经济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伊
朗国内物资严重不足苏联乘虚而入积极与它发
展外贸关系仅年上半年苏联就向它运去了价值亿美元的货物据报道满载各种物资和食
品的卡车经常在苏伊公路上川流不自年前后在伊朗的外贸总额中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进行的外贸大约占帕①年苏联对伊朗的出口增长了肠②苏联的经济顾问和技术人员
也
大量涌入伊朗年已达。人他们分布在伊朗的发电站钢铁厂港口铁路和炼油厂等部
门⑧苏联同伊朗的合办项目共计个苏联对
①③英国《外事报道》年月日文章《苏联
在伊朗的影响日增》②路透社莫斯科年月日英文电©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伊朗的这些经济援助曾博得伊朗官方的好
评一些部长级官员称苏联是伊朗的友好国家①
在政治上苏联利用伊朗的反美情绪作为发展苏伊关系的基础双方政治关系一度发展较快伊朗宣布它奉行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的政策曾把苏联看成是与美国相同的魔鬼尤其是对苏联入侵阿富汗极为愤慨并视苏联为伊朗北部的最大威胁但在一年期间伊朗对苏态度发生变化指责苏联的言论和文章大大减少了这期间伊朗外长韦拉提亚宣布伊朗希望同包括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但决不同美国建立关系②苏联正是利用了伊朗的这种反美情绪加快发展苏伊关系随着美国人的被驱逐出伊朗国境苏联驻伊朗的外交人员空前增加达。人成了驻伊朗外交人员最多的外国使馆据报道苏联派遣在伊朗的大批经济顾问和技术人员还担负为伊朗建立情报机构培训秘密警察和特工人员的任务并为一旦霍梅尼死后在伊朗策划动乱作为准备对于苏联在伊朗的政治扩张美国国际安全中心在年底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评论说苏联正在成功地执行把伊朗拉入它的势力范围的战略⑧年初苏联曾向伊朗政府提出了关于苏伊两国缔结为期年的合作条约的建议它甚至谋求同伊朗恢复年签订的苏伊友好条约该条约规定苏联可以在两种情况下对伊朗进行军事干预一是如另一国试图用武装力量取得对伊朗的控制二是在必要时苏联可以把伊朗作为它采取行动的基地但由于伊朗对苏联抱有戒心苏联的上述图谋均未得逞在军事上苏联一直是伊朗获得武器的重要来源即使在两伊战争开始后也仍然如此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曾分析说正因为苏联寄希望于伊朗最终获胜所以苏联才向伊朗提供武器④而用提供武器来达到控制受援国则又是苏联一贯的手法据报道年初苏联与伊朗达成了一项由苏联提供价值亿美元武器的秘密交易其中包括地对空导弹各种火炮等同时苏联还成功地得以向伊朗派遣军事顾问和情报专家⑤两伊战争开始后不久苏联除以军火武器和军事人员支援伊朗外还向伊朗保证在多英里的苏伊边界土苏联决不会制造任何麻烦暗示伊朗当局可以放开手脚对付伊拉克而不必有后顾之忧在苏联的保证下伊朗把原先部署在北部边界上所有的军队都调到了前线从而加强了伊朗对伊拉克的军事攻势外电报道说去年月伊朗所以获得重大胜利就因为伊朗当时使用的是苏制预警飞机与此同时苏联还通过利比亚将辆一型坦克转给了
伊朗⑥据报道苏联甚至还经常把从卫星上拍摄
到的伊拉克阵地情况的照片暗中送给伊朗大大
提高了伊朗对伊拉克阵地设施轰炸和炮击的命中率⑦作为报偿除了从伊朗获得巨额美元外苏
联还被允许在伊朗紧靠巴基斯坦边境上建立了一座
监听站⑧此外苏联还力图得到使用伊朗的伊
巴
斯和查巴尔两个海军基地的便利双方为此曾举行过多次谈判面对苏伊关系的迅速发展苏联还贪
得无厌地宣称今天的苏伊关系客观上存在一切有利于更加广泛地进行合作的条件还远远没有加
以利用
二苏联与伊拉克的关系伊拉克也是中东的重要国家之一苏联与伊拉克在年代的关系并不密切进入年代以来由于苏埃关系出现逆转苏联感到有必要在发展与伊
拉克的关系上下功夫企图以伊拉克来代替埃及
年苏联向伊拉克提供了亿美元的经援随着年萨达姆总统与柯西金总理的互访双方
出于自身的需要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从时间上说伊拉克虽然是同苏联签订条约最早的国家
之一仅次于年同苏联签约的埃及但由于对
一系列国际问题在看法和处理上存在分歧使两国关系留下了阴影从年代后期以来各种矛盾在
两国关系中不断出现伊拉克对苏联在中东和非
洲
之角的扩张行径不满刘苏联人唆使库尔德人在伊
拉克制造动乱尤其反感伊拉克对苏联入侵阿富汗
①新华社德黑兰年月日电
②法新社德黑兰年月日法文电③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年月日英文甩④安莎社波恩年月日英文电⑤新华社德黑兰年月日电
⑥迈克尔伯林《苏联的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飞机
帮助伊朗战胜伊拉克》美国么纽约时报》年月口
①美国《新闻周刊》年月日在《潜望镜》栏内刊登的一则报道
⑧美联社纽约土年月日关文电⑨杰姆琴科《为了睦邻的利益》苏联《真理报》
年月日©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一事反应十分强烈当时萨达姆总统曾公开指出这是苏联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并表示由
于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将考虑废除苏伊之间签
订的友好合作条
约
年月两伊战争爆发苏联碍于同伊拉
克有约在先不便公开支持伊朗便宣布对两伊
战争持中立立场但实际上它是在支持伊朗取胜后来伊拉克了解到苏联对伊朗的真实态度便在年月间又一次打算同苏联废除友好合作条约此后苏联索性无所顾忌公开支持伊朗这在军火供应方面表现尤为明显苏联本来一直是伊拉克军火的主要供应者早在年它就开始向伊拉克提供军火两伊战争开始后鉴于伊朗国内形势正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苏联才决定停止向伊拉克提供武器对此伊拉克曾向苏联提出交涉苏联提出了两个先决条件一是除非伊拉克结束同伊朗的战争二是伊拉克必须改变对外政策方针包括改变对待海湾安全的立场①伊拉克对这两条都不接受因此苏联后来就停止了对它的武器供应但是根据年双方签订的友好合作条约签约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如果遭到战争威胁两国就要进行磋商与合作伊拉克对苏联这种背信弃义无视条约义务的背叛行径十分恼火苏伊关系更趋恶化二苏联对两伊立场发生变化及其原因去冬今春以来苏联对两伊立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它对两伊战争的态度由支持伊朗改为支持伊拉克据报道从今年开始苏联向伊拉克恢复提供大量武器其中有米格一型米格一型飞机萨姆一型和萨姆一型导弹以及苏联先进的一型坦克通讯设备和反坦克炮等同时苏联还向伊拉克增派了大批专家②苏联对两伊的立场作这样的改变有其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主观上的主要原因是自去年夏季在黎巴嫩事件中由于苏联的软弱态度致使巴解和叙利亚在军事上受到重大损失美国在中东问题上手里握有更多的牌而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与地位则随之下降安德罗波夫上台后不久急欲摆脱这一被动局面力图挽回在这个地区失去的影响在今年年初采取断然措施向叙利亚提供了包括萨姆一导弹在内的大批军火武器此举引起世界舆论的普遍关注从而使它在中东棋盘上所处的困境有所松动与此同时在提供武器方面它力图在两相对立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之间搞平衡因此它对伊拉克也作出姿态以缓和它与伊拉克之间的紧张关系看来苏联同时恢复向叙利亚和伊拉克提供武器采取实际行动改善和密切与它们的关系是出于苏联当前
对中东政策的需要叙利亚和伊拉克有可能被苏联利用成为由它所操纵的反对美
国和以色列的联盟
两伊战争一开始伊拉克占据上风这时苏联很担心伊朗因军事上处于劣势而倒向西方因
此苏联打着中立旗号暗地里却用军火武器
大力
支持伊朗后来战局出现逆转伊朗反守为攻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权并使战争向伊拉克领土上推
进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感到原先对伊朗可能倒向西方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了加之伊朗国内形势
出现了于苏不利的变化因此苏联新领导认为
当
务之急是转而用军火武器支持伊拉克以不失时机地缓和伊拉克对它的不满二客观上的主要原因是
伊朗当局采取了一些不利于苏联实现其扩张野心的措施尽管苏联与伊朗的关系一度发展较快但伊朗对苏联的扩张野心始终保持戒备苏联
不
仅在靠近伊朗边界大军压境据说驻守着苏军三四十个师而且苏联还暗地支持伊朗的反政府
活动主要是支持伊朗人民党培植亲苏势
力大
搞情报工作等等这就使苏伊关系不能不笼罩着阴影伊朗当局对苏联上述行径的戒备与不满由于
年年底苏联阿塞拜疆领导人阿利耶夫被任命为苏共政治局委员和第一副总理而加强了据报道阿利耶夫原先一直主管苏共与伊朗人民党之间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