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名的无党派人士介绍(一)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

盘点毛泽东主席一生最尊崇器重的三十名党外人士2022-04-18 22:18·云蒸霞蔚传歌声1、孙中山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
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2、宋庆龄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是已故中国革命家及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第二任妻子。
1927年11月1日,宋庆龄等成立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1938年6月14日,宋庆龄在香港发起成立保卫中国同盟。
1940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孙中山先生为国父,以表尊崇。
故而根据传统习惯,宋庆龄女士亦被尊称为“国母”。
1981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宋庆龄在其北京寓所病逝,享年88岁。
3、张澜张澜(1872~1955),男,字表方,汉族,1872年生,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
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10月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张澜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自1941年10月继黄炎培后任民盟中央主席,直至1955年2月逝世止,共14年。
他领导民盟始终支持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1943年著文《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揭露国民党“实施宪政”的骗局,阐明民盟的民主政治主张,为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致公党个人简历

张宏声个人简历性别:男出生:1963年10月19日籍贯:天津学历:硕士研究生(澳门国际公开大学)身高:178cm 体重:67kg爱好:现代及古典音乐、高尔夫、网球、羽毛球、游泳。
随着我国第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出,张宏声和其在剧中演唱的主题歌《每一次》一起享誉大江南北。
随后,张宏声又在《编辑部的故事》《淮阴侯韩信》《多情剑客》《颍河的故事》《青春卡拉ok》《京都纪事》十几部电视剧、电影当中演唱了主题歌。
深受歌迷青睐,一跃成为中国歌坛一线歌星。
所在文艺团体:1985年,天津儿童艺术剧院1987年,天津广播艺术团1988年,中国轻音乐团1998年于中国轻音乐团辞职。
演唱的原创歌曲:雷蕾的作品《每一次》《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关峡的作品《十面埋伏》《颍河的故事》《多情剑客》伍家冀的作品《梦诉》《颤栗的感觉》《童年的歌》《氺妞》《你要想家你就回来》《彝乡山歌》刘青的作品《祝福明天》刘志的作品《我第一次看到的是你的脸》《红兜兜》以及马丁、甲丁、卞留念、等知名作家的作品合作的知名艺人:所获奖项:1988年央视第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优秀奖、荧屏奖 1993年荣获全国最受欢迎十大歌星奖1995年荣获中国歌坛十年成就奖所参加的大型活动2001年《张宏声浪漫之声》个人演唱会全国《华夏龙情》巡回演唱会,央视《同一首歌》巡回演唱会。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年北京电视台春晚,1990、1992、1993、1994、1996央视春晚海外关系:哥哥:张宏辉,美国旧金山硅谷,华人理事会理事姐姐:张蝶,荷兰国家音乐学院教授,华人同盟副会长篇二:中国致公党简介中国致公党简介中国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
中国致公党由华侨社团美洲致公堂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
无党派人士表(5)(1)

无党派人士信息表
姓名
王**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岁)
1964.08
(54岁)
(照片)
民族
汉族
籍贯
河南郑州
出生地
湖南岳阳
专业技
术职务
教授
参加工
作时间
1987.09
健康
状况
健康
熟悉专业
有何专长
****
学历
学位
全日制
教育
研究生
工程学硕士
毕业院校
系及专业
**大学**专业
在职
教育
研究生
工程学博士
毕业院校
系及专业
年月日
1994.09--2000.09**大学**学院副院长
2000.09--2010.05**大学**学院院长(其间:2008.10当选中
国科学院院士)
2010.05--2017.07**大学副校长
2017.07--**大学校长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此处请填写担任省级和省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情况)
职务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说明
一、表内所列项目,由本人实事求是地填写。
二、表内项目本人没有内容填写的,可写“无”。书写时一律用钢笔或签字笔,字迹要端正、清楚。个别项目填写不下时,可加附页。
三、表内的年、月、日一律用公历和阿拉伯数字。
四、“照片”一律用近期二寸正面半身免冠照片。
**大学**专业
现任(或原任)
职务
全国政协委员,**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
历
1978.03--1982.03**大学**专业本科生
民主党派人物简介

作者: 夏从本
作者机构: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42-43页
主题词: 民主党派;李济深;国民党;蒋介石;中国共产党;孙中山;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共产党员;
无党派
摘要: 百年来,救亡图存运动成为中国的主潮。
无数仁人志士投身其中,探求真理,以毕生精力贡献于富国强民的理想。
其爱国之精神,可歌可泣;其成就的事业,福被后人。
他们的劳绩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也无法忘记。
在今天,研究并介绍他们的思想及生平不仅是为了纪念,也是为了我们了解既往,把握未来。
我们开设“民主党派人物简介”专栏,意在为这种研究开辟一块园地。
所收人物研究并不仅仅包括我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也包括无党派著名民主人士等。
我们盼望读者喜爱这个栏目,并希望得到有志于这方面研究者的支持。
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区别

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区别
1、含义不同:无党籍,或称无党派、独立人士,是指不属于任何政党的公
职人员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而群众指一个人的政治面貌,即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的人。
2、主体不同:无党派人士是一种政治面貌,体现的是一种政治身份。
而群众是指普通的人民群众。
3、意愿不同:无党派人士要有参政议政的愿望和能力。
而群众不需要有参
政议政的愿望和能力。
无党派民主人士:
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组织,而参加了人民民主运动的知名人士。
无党派民主人士是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历史条件
下发展形成的。
他们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
1946年1月,国民党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有九位无党派的代表是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出席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创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创新发展2009年11月第22卷第6期保定学院学报J0URNAL0FBAODINGUNIVERSITYNov.,2009VoL22No.6【政治学社会学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创新发展何秉群,朱纪刚2中静(1.保定学院,河北保定071000;2.中共河北省委统战部,河北石家庄050051;3.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摘要: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无党派人士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有许多创新发展,也有许多制度构建需要进一步探讨.关键词:无党派人士工作;历史进程;创新;制度构建中图分类号:D6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09)06—0028—05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与无党派人士的团结与合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一,新中国成立6O年来无党派人士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无党派人士从其产生之初就承担起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使命,是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新中国成后,无党派人士矢志不移,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自身的影响作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1949年6月,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无党派人士张奚若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国号,最终被采纳,正式写进了新中国的建国大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鉴于民主人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贡献,政协专门建立了无党派人士的界别.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遗余力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奔忙;近年来,无党派人士工作更是扎实而活跃,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1.无党派人士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无党派人士中有许多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在技术创新,技术咨询,智力开发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收稿日期:2009—10—15基金项目:河北省统一战线学会招标课题”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创新发展”(JTZBKT一0902)作者简介:何秉群(1963一),男,河北鹿泉人,法学硕士,教授,主要从事诉讼法学,国家制度研究.无党派人士发挥自身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普及科学知识,充分发挥自身联络广泛的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招商引资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党派人士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2.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新中国建国60年来,无党派人士在政治监督,民主协商,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遵循”一个参加,三个参与”的原则: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无党派人士中有的具有海外关系,有较强的爱国心,他们利用影响力大,联系面广的优势,努力增进两岸三地的相互了解,为实现”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外交工作中,无党派人士积极发挥其自身优势进行民间外交,与官方外交共同发展,促进中外友好关系的健康迅速发展.3.无党派人士在文化和社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许多无党派人士从事文化工作,他们针对我国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政协会议上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和提案,直接促成了相关政策的出台.无党派人士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推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无党派人士密切关注民生问题,积极投身到环境资源保护,计划生育以及公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无党派人士所特具的中立姿态,在国家和社会的敏感时期和复杂局面下,以民间人士的身份从事政党所不宜出面的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二,当前我国无党派人士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1.无党派人士地位不断提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89年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何秉群,朱纪刚,申静:新中国成立以来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创新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对无党派人士工作作了部署,明确了无党派人士的地位,职能和作用.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要保证党外人士在人大,政协,政府中担任职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无党派人士队伍的建设,2000年2月中央统战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为新世纪新阶段作好无党派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方针”,明确了无党派人士在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专门委员会委员中都应当占有适当比例,在各级人大领导班子成员中有适当数量,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班子中也要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2006年中共中央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再次明确要求加强无党派人士的工作.2007年中央统战部颁发《关于”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规范使用的意见》,明确了无党派人士的政治身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为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2.无党派人士队伍不断壮大无党派人士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其参政议政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大力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为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创造了和谐稳定和团结的政治环境.新时期,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内的新型社会群体,社会阶层应运而生,极大地充实和壮大了无党派人士的队伍.无党派人士所拥有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优势,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了,个充分展示的平台.3.无党派人士作用不断增强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领域不断拓展,他们利用自己超脱的地位,出席政党不便出席的活动,发表不便以政党名义发表的言论.由于无党派人士分布于各个领域之中,因此其参政议政的领域十分广泛;OF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具有专业知识背景支撑,可以掌握本领域,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就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利用自身和群体的知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意见建议;无党派人士反映社情民意和建言献策的渠道更加规范畅通. 三,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对于发挥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维护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需要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无党派人士参政是由中国政党制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历史证明,竞争性政党制度在我国没有生存空间,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适合我国的国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和”遏制”的图谋从未间断.因此,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无党派人士中有很多层次高,影响大,联系广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参政议政可以充分调动其所联系的那部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2.社会阶层结,l匈变化需要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所有制结构,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出现了诸如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等许多新的社会阶层,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日益扩大.无党派人士作为多党合作的重要力量,能够集中代表新社会阶层和新社会力量,将不同价值取向,利益追求的人凝聚在一起,反映其利益诉求,使利益表达渠道更加畅通,保证党在制定政策时能:够考量不同的利益需求科学决策.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可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为各方面代表人物提供更大的利益表达空间,努力实现各领域各阶层均衡有序的政治参与,使各个阶层都能够在国家政治架构中表达自己愿望和意志.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是我匡大力推行民主政治的保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亦应努力加以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是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无党派人士广泛的政治参与,不但充分体现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而且必将促进党和政府决策过程的民主化,实现对执政党的监督,从而提高执政党反腐防变的能力,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四,目前制约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的因素新的历史时鞋无党派人士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不足,直接制约着无党派人士作用的发挥.目前制约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1.对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党内一部分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战略意义,有的同志害怕党外同志的监督和批评,把无党派人士看作是”:己力量”;有的同志认为安排无党派人士职位只是一种宣传,不会得到真正落实;有的同志担29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心安排党外干部要承担政治责任.社会上也存在着对无党派人士的错误认识,有的认为不加入任何党派的知识分子是落后的,参加党外活动是不务正业.同时,由于无党派人士数量众多,生活,工作环境各异,他们的思想亦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尤其是年轻同志由于缺乏政治经验而极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所以,特别需要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2.无党派人士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无党派人士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首先,无党派人士来源广泛,人数众多,人才辈出,但是培养工作没有完全做到位,择才方式不多,造成无党派人士后备干部非常缺乏.其次,对无党派人士的人事安排副职多,正职,实职少,其发展晋升渠道较之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比较单一,受提拔路子比较狭窄,导致一部分无党派人士产生政治上的失落感,参政议政积极性受到影响.再次,无党派人士政治身份具有可变性,尤其是在体制外的无党派人士主要为自然成长,因此代表性很不稳定.这些主客观的因素就使得目前无党派人士的数量不够充足, 结构不尽合理,代表性不够广泛.3.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是党外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全新平台和有效载体,是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 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制约着知联会作用的发挥.首先,知联会的组织结构有待完善.无党派人士担任知联会领导职务的比例过低,有的会长因为并不具备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党派人士对于知联会的认同感;知联会中具体办事人员兼职比例过高,影响了知联会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其次,知联会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和宽泛,未能充分发挥会员的作用.再次,知联会的活动和运转缺少经费保障.4.无党派人士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无党派人士工作迄今仍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无党派人士涉及面广,数量多,由于缺乏有效的载体,经常是以”分散”的形式开展工作,未能充分发挥界别的集体力量.无党派人士进行调研,评估活动也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党派人士作用的发挥.五,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的具体制度构建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结合无党派代表人士的结构变化,针对无党派人士展开工作时所面临的困难,秉持求实创新的精神,进行具体制度构建. 1.加大无党派人士培养力度,注重队伍建设(1)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首先,要坚持科学的评价机制和选拔标准,完善无党派人士的人才评价体系,既要考察专业素质,又要考察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突出综合素质,使选才标准导向性强.其次,要根据统一战线人才供求的要求,制定无党派人士培养规划,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目前,在无党派人士中要着力培养三种人才:一是专业上的旗帜性人物;--是有代表性,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人士;三是具有现代理念的管理人才.(2)完善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产生机制.无党派代表人士的选拔工作应当纳入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积极落实,密切配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合作” 的工作模式,努力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代表性强的无党派代表队伍口】.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产生机制应当包括以下环节:其一,由基层单位或联谊组织推荐.基层组织对于无党派人士最具有发言权和判断力.联谊组织作为无党派人士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以对群体内的成员进行客观评价,联谊组织章程中应当规定详细的代表条件和产生程序.其二,统战部门职能机构在负责日常联络的过程中对无党派人士的情况比较了解,对推荐的无党派人士认真审核,深入调查,进行必要的把关.(3)形成无党派人士动态跟踪管理机制.无党派人士不具备完整的组织形式,缺乏开展工作的载体.因此,首先要建立无党派人士的名单和个人档案,实现对无党派人士的动态跟踪管理.其次要建立无党派代表人士人才储备库制度和无党派人士数据管理平台.各级统战部门要认真完成无党派人士备案工作,将推荐上来的无党派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及无党派主要代表人士按照三级后备人选放入数据库,实行动态化管理.同时密切关注无党派人士群体的发展状况,及时发现优秀人才,将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群众基础好的无党派人士确定为后备人选,并且将这项工作逐渐规范化,制度化.(4)完善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安排工作.作好对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安排是满足其参政需求以及合理利益表达的有效途径,也是调动其积极性的有效方式.2000年党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指出: “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有计划地增加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数量.”因此,各级党委要解放思想,充分重视,敢于突破常规,为广大无党派人士提供更多的政治发展空间,给予无党派人士一定的政治待遇或者角色, 使其有机会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中来,向他们提供施展个人才能的舞台.在此项工作中,要转变观念,积极提拔有潜力的无党派人士,敢于让他们担任关键领导岗位,提高无党派人士担任正职的比例.针对目前高层次无党派代表人士青黄不接的现状,应当允许已到退休年限,但非常优秀的无党派代表人士暂不退休,继续发挥作用.2.以知联会为依托,创新组织形式,完善无党派人士活动载体(1)加强引导.知联会是统战工作社会化的产物,具有社会团体的基本属性,但又不同于其他民间社团,具有统战性和非赢利性.各级统战部门要加强对知联会的业务指导,实现知联会统战工作从行政化到社会化的转变.何秉群,朱纪刚,申静:新中国成立以来无党派人士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创新发展要定期组织知联会全体成员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在政治上与统战目标保持一致.在知联会领导人员选任,畅通对外联系渠道,改善工作条件等多方面对知联会予以支持和引导.(2)健全制度.知联会在组织活动,吸收会员时要注重”联合性”.要健全和完善知联会定期学习制度,会议制度,活动制度,参观考察制度,主题教育活动制度.在此基础上,要大力进行制度创新进行民主管理.其一,要建立自我评估和监督制度.进行内部自我评估和监督,可以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提升会员对知联会价值观念的认同感,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团结会员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组织的活动中.其二,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知联会要形成与会员的互动机制,及时有效地反映会员的各种思想和诉求,增加会员对知联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3)优化结构.现阶段知联会尤其要重视吸纳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以及各行业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物.要优化知联会的结构,突出其”无党派人士”的特征.在知联会的领导和决策层中要吸纳政治素质高,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无党派人士.一些优秀的无党派人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后,仍可以保留其知联会会员的身份,这有利于知联会骨干力量的稳定,有利于知联会成员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的能力.(4)保障经费.知联会的运行费用可以从3个方面筹措:一是财政拨款,中央和各级政府要积极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将无党派人士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及时定期拨付,落实到位.二是与社会团体,基金会,企业等展开横向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寻求稳定的资金来源, 以提供服务的形式拓展经费来源.三是依据社团管理办法,对会员收取一定的会费.知联会在很大程度上为会员提供了各种服务,缴纳一定的会费是每个知联会成员应尽的义务.3.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促进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无党派人士长期以个体方式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被称为”参政议政个体户”.但无党派人士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健全的机制使无党派人士参与决策,注意发挥无党派人士的群体作用,能够有力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目前无党派人士表达利益诉求和信息的有效途径主要有: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以提案的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决策;担任国家机关领导职务,通过其日常工作参与决策.但人大,政协会期有限,参与人数有限,而担任领导职务的无党派代表人士毕竟是少数,所以需要其他途径作为有效补充.各地在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第一,定期专门会议制度.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需要召开有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就政府工作报告,有关重大政策措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征求意见,通报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第二,会议列席制度.政府召开全体会议和有关会议时,视情况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列席,政府组织的一些检查活动也要根据需要邀请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第三,信息联络员制度.在各地区设立”无党派人士信息联络员”,定期听取反馈意见,作为专门的信息沟通交流人员,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献言献策,使党中央及时,全面掌握无党派人士的意向.必须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无党派人士提供的信息,重视无党派人士的话语权,尊重其利益诉求和提出的建议意见,必要时可以进行面对面交流,确保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能够在决策层面产生影响力.同时,要积极鼓励无党派人士尤其是其中的专家学者进入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决策咨询活动.4.完善相关机制,确保无党派人士民主监督作用的发挥民主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的一种全新的监督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挥积极作用的基本途径和制度保证.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具有天然优势, 一方面其地位超脱,较少受到各方面关系的掣肘,相对于党内监督来说,更为客观公正,富有效率;另一方面无党派人士一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文化素质较高,相对于群。
中国知名的无党派人士介绍(一)[大全]
![中国知名的无党派人士介绍(一)[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48dd3c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8.png)
中国知名的无党派人士介绍(一)中国知名的无党派人士介绍(一)编者按: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老一辈无党派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开辟"人物春秋"栏目,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敬请关注。
郭沫若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早年就学于嘉定高等小学、嘉定中学堂、成都高等学堂的分设中学。
童年时便开始广泛接触文学作品。
1914年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阅读了泰戈尔、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同学组织夏社,开始初期的文学活动。
1921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
同年出版诗集《女神》。
1923年大学毕业回国后,参加《创造周报》、《洪水》的编辑工作,并出版诗集《星空》等。
1924年翻译了日本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
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27年3月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
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团结进步文化人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媚日反共政策,激励人民的斗志。
1948年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抵达北平(今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并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中共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无党派人士推荐认定登记表

研究生
工程学博士
毕业院校
系及专业
**大学**专业
现任(或原任)
职务
全国政协委员,**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
要
学
习
工
作
经
历
1978.03--1982.03**大学**专业本科生
1982.03--1987.09**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7.09--1994.09**大学**专业讲师、副教授、教授(其间:
学校统战部门意见
(盖章)
年 月 日
1989.10--1990.11美国**大学访问学者)
1994.09--2000.09 **大学**学院副院长
2000.09--2010.05 **大学**学院院长(其间:2008.10当选中
国科学院院士)
2010.05--2017.07 **大学副校长
2017.07--**大学校长
(此处请填写担任省级和省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情况)
主
要
政
治
表
现
主要业务成 Nhomakorabea就
及
获
奖
情
况
家
庭
主
要
成
员
情
况
称谓
姓名
出生年月
政治面貌
单位及职务
妻子
**
1960.02
群众
**学院教授
女儿
**
1989.10
群众
**公司员工(美国籍)
父亲
**
1943.08
中共党员
**教师(已退休)
母亲
**
群众
**农民(已去世)
本人签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知名的无党派人士介绍
(一)
编者按: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老一辈无党派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开辟“人物春秋”栏目,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敬请关注。
郭沫若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早年就学于嘉定高等小学、嘉定中学堂、成都高等学堂的分设中学。
童年时便开始广泛接触文学作品。
1914年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阅读了泰戈尔、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同学组织夏社,开始初期的文学活动。
1921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
同年出版诗集《女神》。
1923年大学毕业回国后,参加《创造周报》、《洪水》的编辑工作,并出版诗集《星空》等。
1924年翻译了日本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
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27年3月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
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团结进步文化人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媚日反共政策,激励人民的斗志。
1948年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抵达北平(今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并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中共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这期间继续从事著述,发表了许多诗文和历史、考古著作。
马寅初
马寅初,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和无党派人士。
1882年6月24日生于浙江嵊县。
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选学矿冶专业。
1906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
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员。
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38年初,任重庆商学院院长兼教授。
1940年12月6日被蒋介石逮捕。
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
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
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
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
主要著作有:《通货新论》(1944)、《战时经济论文集》(1945)、《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1958)、《中国国外汇兑》(1925)、《中国银行论》(1929)、《中国关税问题》(1930)、《资本主义发展史》(1934)、《中国经济改造》(1935)、《经济学概论》(1943)、《新人口论(重版)》(1979)、《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1981)等。
李达
李达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卓越的学者,又是一位有深刻思想和丰富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
1919年五四运动后,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夏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主编《共产党》月刊,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1921年2月起任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书记。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21年8月至1925年5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委员。
1921年9月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和革命丛书。
1922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同年11月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并主编自修大学机关刊物《新时代》。
他在建党后不久由于与陈独秀的严重分歧一度离开党的组织,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
他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又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学讲坛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宣传,以他的著作和教学影响了大批向往革命的青年。
他从建党初期创办外国语学校,主持平民女学,担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到担任各大学的教授兼系主任,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和武汉大学校长,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他深谙教育规律,善于培养人才。
建国后,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学会会长,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