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传播媒介第四节媒介环境理论剖析

合集下载

媒介与媒介理论

媒介与媒介理论

从呈现的方式
大众媒介的负面功能
(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下降 的重要原因”。
“肥皂剧”——这是央视引进台湾 的最长电视剧 ,长达 526集的《 意难忘》,但它依然比不过世界 上最长的肥皂剧——美剧Guiding Light(截至2008年2月29日已经 上演15,381集,56季)
大众媒介的负面功能
斯拉姆的功能观
1982 《人、讯息、媒介》
1)政治功能。施拉姆将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授文化 遗产归入政治功能范畴。 2)一般社会功能。他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归入一 般社会功能范畴。 3)经济功能。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 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斯拉姆的重要贡献)
拉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 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传播媒介 、大众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
新闻传播工具 (news media) :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 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 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传播媒介: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 特定符号的物质载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等特点。 大众媒介:大众传播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报 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被称为大众传播的四大媒体。
媒介 媒体与新闻传播的真实性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 4种方式:
注:这里说的媒介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 或技术手段,不是传媒机构。
1.人际或团体间的口头传播

人民大2024全球传播导论教学课件-第四章 全球新闻传播

人民大2024全球传播导论教学课件-第四章  全球新闻传播
1
第一节 全球新闻传播的媒体形态
❖ 互联网时代,全球新闻传播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新闻传播 不再由国际传媒机构垄断,个体也广泛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 过程,其参与方式亦多元多途,包括独立发布数据和信息、 提供原始新闻素材、协助媒体记者工作等。
❖ 一、自媒体 ❖ 互联网给予每个个体参与新闻传播的机会,网民/用户成为互
4
❖ 机器生产内容(machine generated content,MGC),是基 于摄像头、传感器、无人机、行车记录仪等智能采集设备,结合 新闻发生的多维数据,自动检测新闻事件、自动生成数据的新闻 生产方式。 ❖ 多频道网络(multi channel network,MCN),来源于国外 互联网视频领域,由优兔开发。
18
❖ (三)国内视频的发展 ❖ 技术变革是媒介变革的先决条件。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 术,5G网络的传输速度是4G网络的100倍,大幅提升的带宽 、网速激发社会表达与信息传播的潜能,也将颠覆现阶段的 新闻生产分发方式。2016年被国人称为短视频元年,但短视 频真正崛起是在2017年,短视频快速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亿 级流量可以轻松达到,这就是短视频行业形成的表征。短视 频对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形态、媒介生态和传媒业态发挥着结 构性的作用。
6
❖ 三、非媒体机构 ❖ 非媒体机构是全球传播时代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主体,与其深度参
与全球治理直接相关。 ❖ 非媒体机构包括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互联网公司以及其他非营
利性组织等。 ❖ 非媒体机构在新闻采制方面上,更加灵活、机动、及时和快捷,有
时一个“背包记者”就可以完成机构媒体需要一个驻外团队才能完 成的任务,有时运用数据技术或模型分析,就能从海量信息中找到 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全球传播时代,机构媒体海外站点及 其工作人员不断减少,非媒体机构进入国际新闻领域,给全球性新 闻生产与传播带来了新鲜血液。

媒介环境分析

媒介环境分析

内容提要: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口述实录”情感倾诉类栏目的媒介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口述实录”情感倾诉类栏目存在的生态环境因素以及生态失衡的风险。

关键词: 媒介生态环境“口述实录”《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于1997年开办《口述实录》专栏,首开“口述实录”这一文体先河。

短短几年,这种由普通老百姓倾诉自己生活中的情感经历,记者聆听记录而成的副刊专栏在各种市民生活类报纸上遍地开花,受到读者的热情追捧。

仅以武汉为例,《楚天都市报的》的“情感讲述”、《楚天金报》的“百味人生”、《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等口述性质的栏目和专版纷纷“出炉”,形成一阵热潮。

时至今日,此类情感倾诉类栏目仍长盛不衰、魅力依旧,新闻学术界对此现象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近年来,媒介研究领域借用“生态学”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媒介相关研究中。

所谓“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纽约大学的尼尔?波兹曼是最早正式提出“媒介生态”概念的学者,他将媒介生态学定义为“将媒介作为环境来做研究”。

著名学者邵培仁等将“媒介生态”定义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和谐的结构状态。

从传播生态系统的构成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受众群体,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传播生态系统的动态空间。

按照这种把媒介视为生态系统的新视角,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媒介与社会环境、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密切联系都得到了一种新的诠释方式和研究角度,这种媒介生态理论对笔者进行“口述实录”栏目分析有一定的启示。

一、“口述实录”情感倾诉类栏目的生态环境要素笔者就这些“口述实录”栏目存在的生态环境因素进行了以下分析:1、“口述实录”的栏目内部生态环境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报刊业存在着严重的“生态位”(指的是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有的位置)重叠,具体表现为媒介的同质化倾向严重。

媒介环境学林文刚中的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媒介环境学林文刚中的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媒介环境学林文刚中的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林文刚是中国传媒领域的知名学者,他对媒介环境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研究中,他提出了一些主要观点,对媒介环境的理论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林文刚认为,媒介环境是指人们在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过程中与媒体交互产生的一系列关系和影响。

这一概念对我们认识媒体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了媒介与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媒介不是单纯地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通过塑造和影响我们的视听觉感知、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我们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林文刚提出了媒介环境的多维度性。

他认为媒介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媒体技术存在,还包括了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

他用“三维网格”理论来描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将其看作是由不同的维度构成的网状结构。

这种多维度的理解方法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媒介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此外,林文刚还关注媒介环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媒介,它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媒介与个体身份认同、社会关系、权力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媒介环境对社会的塑造功能。

他的观点使我们更加关注媒介对我们个体和社会的作用,从而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总之,林文刚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媒介环境的本质和作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他的观点涉及了媒介与个体、社会的关系,多维度的媒介环境构建等方面,为我们认识媒介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逐一介绍林文刚的主要观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林文刚的媒介环境学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媒介环境学的概念和林文刚对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接着,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结构,明确将探讨林文刚的两个主要观点,并在结论部分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

传播学ppt课件全

传播学ppt课件全

第四节 传播的革命
一、语言传播革命 二、文字传播革命 三、印刷传播革命 四、电子传播革命 五、网络传播革命 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第五节 传播的模式
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 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 1、单向传播模式(五W模式) 2、双向传播模式 3、互动传播模式 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拉斯韦尔五个W模式

说什么
通过什么 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 效果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丹斯螺旋模式
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
德弗勒传播与反馈模式
格伯纳传播总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
第六节 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的来源与阐释 二、传播的个人功能 三、传播的组织功能 1、告知功能;2、表达功能;3、解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 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 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
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 运行。
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
重要概念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 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
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 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 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交叉学科。
第三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1、研究现状 2、未来趋势 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操作化、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

媒介的四种理论知识媒介领域涉及许多理论知识,下面将介绍其中四种常见的理论。

1. 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效果理论是媒介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探讨了不同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其中一个主要的理论观点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和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实验设计,探索各种媒介在塑造个体信念、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作用。

这种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以及如何为媒介生产和消费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2. 媒介批判理论媒介批判理论是一种批判性的理论,旨在揭示和批判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该理论强调了媒介的潜在偏见和不公平性,以及它们如何维护和强化社会的现有不平等关系。

媒介批判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媒介是一种权力工具。

通过分析媒介内容和结构,研究者可以揭示媒介如何传递特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意识形态,并探讨其对公众观念和行动的影响。

3. 媒介社会学理论媒介社会学理论研究媒介如何塑造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这个理论框架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媒介的产生和演变。

媒介社会学理论强调了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

它研究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并探讨媒介与社会其他方面的互动关系。

4. 媒介心理学理论媒介心理学理论研究媒介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这个理论框架关注媒介的感知、注意和理解过程。

它探讨媒介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情绪以及对信息的处理和评估。

媒介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媒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揭示了媒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潜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以上所述的四种理论只是媒介领域众多理论中的一部分,它们提供了对媒介与个体、社会以及文化之间关系的不同视角和解释。

这些理论对研究者和媒介从业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介影响的挑战。

媒介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而上文提到的媒介效果理论、媒介批判理论、媒介社会学理论和媒介心理学理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传播学 媒介理论

传播学  媒介理论

三、对梅罗维茨媒介理论的评析 这一理论把传播媒介看作社会环境的一部 分,提出应该将它们与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联系 起来研究。他把受众的概念包括在情境的概念 之中,从而指出了受众在媒介--受众--社会关 系中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谁被包括进某一 情境,谁被排斥在外,这是规定情境形式及与 此相适应的行为形式的界限之关键因素。
2、他独具一格的思路、方式与研究方法
宏观的思路、整体考察的方式和文献研究的方法
3、他对科技理性持怀疑态度 三、英尼斯媒介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意义: 1、它开创了新的研究传统和新的研究领域
它开创了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技术史为主 线把文明发展史串起来的新的研究传统,强调媒介技 术本身对整个文化发展进程的作用和影响,至今具有 重要启示意义。
局限性: 1、过分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2、在决定论问题上的旗帜不够鲜明
3、他对大众传播的分析,过分关注了艺术的生
产方式。
媒介素养理论
思考题:
1、麦克卢汉的主要著作有哪些?麦克卢汉媒介 理论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如何评价? 2、英尼斯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 价?
3、梅罗维兹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如 何评价?
一、大众传媒研究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以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看待传媒文化
人们的文化水准与兴趣并非固定不变的,也不只
是单一层面的。人们的兴趣分已知兴趣和潜在兴趣, 由于西方社会现实的限制,人们的潜在兴趣无法得到 充分发挥。 2、传媒文化与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1)强调社会传播过程就是意义和定义在社会上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达到媒介的空间偏向和时 间偏向之间的平衡的历史时期并不多见。 他的理论的着眼点是强烈的现实关怀,他希望给偏 向空间扩张的西方文明敲响警钟。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响整个心灵与社会。

媒介传情达意的特定方式,能改变 人的感官生活——能改变人的所见、所 听、所触、所尝和所嗅,因而能改变人 的认知。
媒介即讯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人类使用任何通信媒介所带来的冲 击要比任何其所负载的内容或该媒介可 能传递的信息要大得多。 置身于虚拟环境的过程要比我们所 沉溺的电视节目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更大 影响力。看电视本身也要比所看的内容 具有更大影响力。

三、纽约学派

(一)尼尔 · 波兹曼( Neil Postman,19312003)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 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 媒体环境学专业。直到 2003 年,他一直是文化 传播系的系主任。波兹曼去世后,美国各大媒 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 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和对媒介文化深 刻的洞察。

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较适于克服 时间的障碍,能长久保存。雕塑、岩洞的壁画、 石窟、墓碑、甚至寺庙。
偏倚时间的媒介使社会更加注重历史、传 统、礼仪、典籍、宗教以及等级关系。

空间偏倚(space bias)

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 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空间上易于 传输,方便移动的媒介。

波兹曼认为电视传媒的娱乐本性使 得非娱乐性的信息不得不在“声像”上 包装自己,最终导致这些信息在内涵上 缩水。另外由于电视传媒仅仅是单向沟 通,无法与观众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它 也就没办法实行教育的职责。
《童年的消逝》(1982)

“童年”的概念来自与“成年”的文化分界, 而这种区别并不是天然固有的,而是在历史中“发明” 出来的。 波兹曼把童年的发现看作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 明之一”。而这个发明是与印刷文化的普遍推广和现 代学校的建立直接有关的。印刷文化的推广表明,书 写文化又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主要形态,一个人只有具 备了书写能力,才能进入成人社会,才能了解社会的 文化秘密。

媒介能够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 改变人们的感官比率 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 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理解媒介》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 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 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 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 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 及所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卢汉说 : “媒介的‘内容’好比是滋味鲜美 的一块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分散思想看门狗的注 意力。” 莱文森 : “任何媒介的内容 —— 滋味鲜美的一块 肉——支配我们的感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 感觉不到眼前这种媒介的深层冲击力。我们对任何传 播媒介的使用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传播的特定 内容。我们使用媒介的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远 远超过了我们使用媒介得到的具体的内容。”
后继工作由目前的多伦多大学麦克卢汉 文 化 与 技 术 研 究 所 ( McLuhan Program i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而得以开展,代表 人物是德里克· 德克霍夫。


多伦多学派提出了一种在人类文 化结构和人类心智中传播居于首位的 新理论和新的媒介分析技术,对后来 的传播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英尼斯

哈 罗 德 亚 当 斯 英 尼 斯 ( Harold Adams Innis 1894~1952)
现代性的大众媒介根本不给现代人留出 时间去思考。即时消息掠夺了人们回首历史的 感悟,也掠夺了人们展望未来的力量。这就是 现代大众媒介的偏向。技术本身促成了这种思 维状态。

时间偏倚(time bias)
1.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

“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人交 往的讯息及讯息系统。具体地说,媒介 环境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 感情、认识和价值,研究我们和媒介的 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我们生存的机会。”
2.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命题

命题一 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
“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 标准的渠道,只管把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 送到另一个地方。实际上,媒介固有的物质结 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 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 如何被解码。

这样,儿童与成人又从被书籍文化所区分 的世界里过渡到无法严格区分的视觉媒介当中 来,在这个意义上,童年面临消逝的危险。当 然,作为与童年相对立的概念“成年”,也在 逐渐消逝。

所谓的“童年的消逝”并不是说特定 生理年龄的生命群体不复存在,而是指 “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特征己经模 糊不清。他将儿童精神生态的恶化归罪于 媒体和电子技术,并说道 : “至于童年的 概念,我相信,长远来看它一定会成为当 今科技发展的牺牲品。电的发明搅乱了使 童年产生并得到培育的信息环境。”
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 文化的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 平化。因此,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 治,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二)麦克卢汉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 度的延伸,”因此,“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 向公共领域的延伸。” 更加重要的是,“人体任何 一部分的延伸,不论是手、脚或皮肤的延伸都会影



(二)梅罗维茨

“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 物质场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
情境理论不关注信息内容如何,它关注的 是信息以何种方式在流动,所以,梅洛维茨 提出了“信息系统”的概念,他认为“物质 场所和媒介‘场所’是同一系列的部分,而 不是互不相容的两类。地点和媒介同为人们 构筑了交往模式和社会信息传播模式”。

电子媒介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 从而产生了几个影响深远的后果。

首先,羞耻的概念被冲淡了,也不再神秘了。”“如果 一开始儿童就了解各种各样的谜和秘密,我们又如何把 他们跟成人区分开来呢?” 其次,“由于羞耻感的逐渐衰退,行为举止的意义自然 也相应地降低。” 最后,“代沟消失”。母亲看上去跟女儿一样年轻,女 儿看上去跟母亲一样成熟,这不只是一种视觉的错位, 而是文化的异化。
第四节 媒介环境理论
一、媒介环境学
二、多伦多学派
三、纽约学派
一、一概念, 1967 年在他与人合著的《媒介 即信息》一书中提出的,以环境类比, 指出传播技术和媒介对文化在深度和广 度方面所起到的生态式的影响。

1968 年,尼尔 · 波兹曼在演讲中 首 次 提 出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将传播媒介视为一种 环境结构。
命题二 传播媒介有偏向

传播媒介有7种偏向:思想和情感偏向,时间、 空间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形而 上偏向,内容偏向
“传播技术促成的各种心理或感觉的、社 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结果,往往和 传播技术固有的偏向有关系。”

每一件工具里都隐藏了一个意识形 态上的偏倚和它的独特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它会引导我们去片面使用我们机 能、感官和情操。


现代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儿童的 书写能力,为他们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如 此一来儿童与成人的世界就被读写能力的门 槛隔开,至此童年和成年两个概念才从文化 和文明的意义上诞生。

波兹曼认为,童年的发明是由童年和成人 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同样,童年的消逝, 是因为童年和成人再一次的共享信息产生的。 在这里,替换印刷术的技术转变为电子媒介和 以电视为代表的图像革命,图像信息不像文字 语言那么抽象,而成为“一览无余的媒介”, 因此,儿童和成人就可以共享信息的使用权, 所以说,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这个新兴的符 号世界其实并不能支持保证童年概念存在所需 要的社会和知识的等级制度”。

波兹曼抨击如今的电视媒介敞开了成人小 心保守的秘密,如性、疾病、死亡等等,将儿 童不曾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毫不避讳地灌输给他 们,其结果是如今的儿童早早就沾染上了成人 的悲观、怀疑、漠然和傲慢的习气。
羞耻心

由于印刷创造了一个抽象思维的世界 ,由于 印刷要求身体服从于头脑,由于印刷强调思考的 美德 , 所以 , 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的二 元性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 印刷赋予我们的是脱离躯壳的头脑 ,但却留 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 题。羞耻心正是这种控制得以实现的途径。
《娱乐至死》(1985)

这是波兹曼最著名的著作之一,追 溯了传媒的变迁,阐述了电视声像逐渐 取代书写语言的过程。
奥威尔《1984》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波兹曼阐发了麦克卢汉的观点,认为不同 的传媒适合传播不同的信息。他在本书中阐述 了口头媒介、文字媒介以及电视媒介是如何以 不同形式传播信息的。他认为19世纪的美国之 所以被认为是“理性时代”,一大原因就是当 时的主要传媒是印刷传媒。
命题三

传播技术对文化产生影响,进 而与不同物质的、知觉的、社会的、 政治的、经济的因素产生因果关系。
二、多伦多传播学派(Toronto
of Communication)

School
上世纪 60 年代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者 哈罗德· 英尼斯、埃里克· 哈弗洛克和马歇 尔· 麦克卢汉共同创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