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
贵州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对策建议

贵州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对策建议贵州是中国大陆经济相对较为欠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为了促进贵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贵州政府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贵州仍面临着一系列形势和对策的挑战。
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一、形势分析1、城乡发展差距存在贵州是一个山区省份,并且其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十分不平衡,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不高,市场开发程度不够,城乡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据《贵州日报》报道,2019年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未完全缩小。
2、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由于贵州的山区地形和发展条件限制,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到城市就业。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不足,使农业生产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3、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水平不均衡也是贵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严重问题。
相对于城市,农村缺乏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设施,限制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能性。
同时,贵州省城市的公共设施、交通、居住条件等也与其他省份比较相比,存在不足。
4、城乡居民观念不同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培育城乡居民之间的互信,提高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这也是一个挑战。
二、对策建议1、发展多元化经济农业是贵州省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因此应当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多元化经济,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规模和质量,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此外,贵州省还应加强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强农村交通、通讯、供水等方面的建设。
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认知和吸引力。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市场营销等,是贵州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这方面,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设备等促进贵州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提高。
贵州城镇化发展研究

贵州城镇化发展研究摘要: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城镇化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主要潮流。
而处于中国西南的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差距大约在15年左右。
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已然成为了贵州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飞跃的瓶颈。
放眼未来,城镇化是贵州省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战略支撑。
鉴于此,有必要对贵州省的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推动贵州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实现城镇化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三非城市偏向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最早提出“城镇化”概念是西班牙的工程师赛达(A. Sedan),他于1867年在其著作《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提出“城镇化”,目前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
城镇化道路在国外开始的比较早,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城镇化水平,基本完成了城镇化的进程,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因此国外对城镇化的研究时间早、范围广、程度深。
到20世纪60年代城镇化进入系统研究阶段。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过程的轨迹是一条被拉长的S型曲线”,并且将城市化进程大致划分三个阶段。
80年代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新兴的亚太地区,各国学者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确定那些对经济转变有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沙利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城市的地租与土地利用等经济问题,以及城市贫困、种族隔离、教育与犯罪等社会问题都给予透彻的分析,并对城市问题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究。
而进入90年代以后,各国学者加强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推进,我国城镇化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对城镇化的研究也大量开展起来。
这方面可供借鉴的研究较多。
汤安中(2009)研究认为“城市化问题归根结底是怎样使农民变成城市居民问题”。
贵州居民现状分析报告

贵州居民现状分析报告一、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素有“山水极美、人文灿烂”的美誉。
本报告旨在对贵州居民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为了解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二、人口状况截至2021年底,贵州省总人口为3876万人,是中国人口第17多的省份。
人口密度较低,为165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贵州人口结构年龄呈现老龄化趋势,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0.6%,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较高。
城镇化进程较快,城镇人口占比为45.6%。
三、经济状况贵州是中国的贫困省份之一,但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020年,贵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76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856元。
贵州经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柱,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中茶叶、烟草、水果等具有特色。
工业方面,煤炭、有色金属、电力等产业发达。
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和电子商务。
四、教育与健康贵州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截至2020年,贵州的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地区有差距。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
医疗卫生方面,贵州的医疗水平也相对滞后,医疗服务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仍待解决。
五、就业与收入贵州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但由于贫困程度较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然存在一定难度。
人们主要依赖于农业和工业的就业机会。
2020年,贵州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较全国水平略高。
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贫困人口比例较高。
六、社会保障与住房贵州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社会保险覆盖率较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相对完善。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参保人数不足、养老保险待遇不高等。
住房方面,贵州的居民住房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居住条件差、部分农村地区住房困难等问题。
七、环境与文化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不可忽视。
贵州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民经济学专题结课论文题目:贵州省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分析培养单位:数学与统计学院专业:12级国民经济学学生姓名:申恒学号:20121111131002授课教师:张晓阳2013 年12 月贵州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贵州城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对贵州城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进一步推进贵州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谐有序的发展, 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重组,与此同时,要推进贵州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要突出贵州的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贵州;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目前,贵州进入了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贵州的城镇化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贵州城镇化现状分析(一)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贵州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城镇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比重迅速增大,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1——2012年,城镇人口由910万人迅速增加到1268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3.96%迅速提高到36.5%,平均每年提高1.14个百分点,由“诺瑟姆曲线”可知贵州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统计数据还显示2012年城镇从业人员达到596万人,比2001年的199万人增加了397万人,增长了199.5%。
我们知道,城镇是二、三产业的集聚地,城镇就业人口的增加,为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这就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2011年,贵州新设立了2个地级市即毕节市和铜仁市,截至2012年底贵州设市城市共有13个,地级城市6个,县级城市7个,建制镇729个。
贵州四化工作情况汇报

贵州四化工作情况汇报近年来,贵州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四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下面就我省四化工作情况向大家做一次汇报。
一、工业化。
在工业化方面,贵州省不断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我省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同时,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工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城镇化。
城镇化是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推动城市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三、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升级。
特别是在粮食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信息化。
信息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发展、互联网+行动、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总体来看,贵州省四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清醒看到,四化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四化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努力。
贵州省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分析梁玉磊【摘要】贵州省地处西南,由于地理位置较其他省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城镇化的推进比较缓慢,本文通过梳理对贵州省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政策环境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贵州省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和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7(016)018【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城镇化;人口结构;区域发展【作者】梁玉磊【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全省高原山地居多,在贵州省内没有平原,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平地很少,受到这种局限性,贵州省在实现城镇化布局方面较其他省份更为艰难,其城镇化率明显偏低,2015年贵州省的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其他省市弱,其城镇化率为42.01%,排名全国末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4.09%,较周边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省份分别低6.29、1.99、9.51、5.99个百分点。
(一)城镇化水平偏低。
由于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土地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石漠化十分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城镇化,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
2015年,贵州省GDP全国排名第27位。
人均GDP为3,020美元,位居全国倒数第二。
同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59元/人,而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80元/年,全国排名28位;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10,772元,而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387元,全国排名28位。
这两项指标反映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质量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贵州省工业化显著滞后于城镇化。
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保持着步调的一致性,即城镇化水平越高则工业化水平越高。
2014年,贵州省城镇化水平为40.01%位于全国倒数第二,超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贵阳市,全省9个市(州),其他的市人口都不足200万;工业化水平为33.895%,全国其他城市中,城镇化水平和贵州省相当的只有新疆地区,而贵州省工业化水平比新疆还低;而与全国其他城市工业化水平和贵州省水平相当的云南、甘肃等地相比,贵州省的城镇化率与之持平。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探析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探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域,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为指导原则,以“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构建产城互动、环境宜居、人民富足的绿色城镇、美丽乡村为目标,突出贵州省的山地特色,分析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问题,从人口、产业、空间、生态环境、人文情怀角度提出贵州省新型城镇建设化的发展思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立环境宜居、开放和谐、共享创新的新型城镇。
贵州省地处西南腹地,有其独特的省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贵州省贵安新区、遵义县、玉屏自治县、湄潭县四县区于2015年11月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这一政策的实施加快了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省政府根据本省省情提出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本文主要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城镇化角度来探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从人口城镇化角度来看,2015年贵州省城镇人口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为%,比2000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但与%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产业城镇化角度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三大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调整,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015年贵州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为::。
二是第二、三产业中就业人口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下降,比重由2000年的%降至2014年的%,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由2000年的%和%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和%。
贵州城镇化理论与实践

2023-11-08CATALOGUE 目录•贵州城镇化概述•贵州城镇化理论•贵州城镇化实践•贵州城镇化未来展望•结论01贵州城镇化概述城市群逐渐形成贵州省内的城市之间逐渐形成城市群,如贵阳城市群、遵义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的形成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率提高近年来,贵州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贵州省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渐调整,服务业、制造业等非农产业在城市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贵州城镇化的现状贵州省的城镇化起步较晚,早期发展较为缓慢,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增长都比较有限。
贵州城镇化的历史演变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贵州省的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贵州省的城镇化开始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注重提高城市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升级阶段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城镇化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
城镇化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03贵州城镇化的意义与价值020102贵州城镇化理论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定义城镇化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城镇化基本理论贵州城镇化模式选择贵州城镇化模式选择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贵州应选择以大城市为主导、中小城市为辅助、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化模式。
大城市主导模式的优势大城市具有经济规模大、产业门类多、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源聚集。
贵州城镇化现状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0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
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0.55%提高到0.78%。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014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07平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10年的35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014年的371万立方米/日;燃气普及率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2014年的60.3%;城市电话用户由2010年的248.24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261.36万户,占全省电话用户的77.07%。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201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86亿元,是2010年的4.11倍。
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187.67亿元。
城市环境和城镇面貌明显改观。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9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的45.4%上升为2014年的72.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36.58平方米。
(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拉动作用明显。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4142.74元增加到2014年的22548.2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10年的10058.29元增加到2014年的15254.64元。
城镇就业增长明显。
全省城镇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525.76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690.28万人。
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68.3%下降至61.32%,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11.49%和20.21%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15.26%和23.42%。
二、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差距大。
2014年,贵州城镇化率比全国低14.76个百分点。
分省份看,全国有19个省份城镇化率在50%以上,最高的上海市为89.60 %;10个省份城镇化率在40-50%期间;贵州城镇化率列全国倒数第二。
主要原因是大城市少,规模小。
全省9个市(州),市区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只有贵阳市,100-200万人的城市只有遵义市,50-100万人的城市有4个(六盘水市、安顺市、铜仁市、凯里市),其余均不足50万人。
表1 2010-2014年贵州与全国城镇化水平比较
单位:%
(二)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其城市化率会超过50%;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GDP)的合理比值在1.4-2.5之间。
就贵州情况看,2014年全省人均GDP达到26393元人民币,为4295美元,但城镇化率只有40.01%;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1.187,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表2 2010-2014年贵州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
(三)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
2013年全省9个市州中,只有贵阳市城镇化率超过50%;遵义市、六盘水市、黔东南州和安顺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没有超过50%;黔南州、铜仁市、黔西南州和毕节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的贵阳市,高于城镇化较低的毕节市38.07个百分点,差距太过明显。
图3 2013年全省分市州城镇化率
资料来源:省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监测核算数据。
(四)城镇中心区域与乡村的地理连接程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制定的《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凡居住在属性为“城镇“的地域上的常住人口,均统计为城镇人口。
在统计上认定城镇与乡村属性重要依据就是城区、镇区的实际建设及与周边村级区域连接的状况。
目前国家认定为城镇的区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主城区、城乡结合区、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殊地域(包括独立工矿区、开发区、大专院校等)。
当前全省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除了城区规模扩张等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乡改镇”等行政区划的调整手段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流动而实现的。
存在着基础薄弱,县城区、镇区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镇设施连接不紧密。
三、对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结构,以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看,工业化决定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
2014年全省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2662.72万人,占总人口的75.90%,充分利用好劳动力资源,统筹推进一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发展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发展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业,既可大幅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农民收入,缓解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还能为剩余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进而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二)积极引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
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坚持就近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机制,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政府和舆论引导,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以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为重点,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
鼓励和支持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返乡创业典型,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科学规划,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进一步探索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整治规划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统筹市中心城区、中心城镇、中心村的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区分城市近郊、远郊、偏远地区的不同情况,统筹考虑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人文历史、交通状况等因素,有区别、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根据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加大对城市水、电管网设施、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充分考虑到城市扩张中农村人口迁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对劳动力吸纳消化能力。
(四)改革创新,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办法只是从表面上提高城镇化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还可能因拆迁、征地等丧失土地使得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影响全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只有加大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力度,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使转让土地的农民获得到城市生存发展的资本,让得到土地的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逐步实行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只有加快建立完善全省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和各类资本向城镇聚集的投融资环境,才能为推进新型城市化提供制度保障,最终实现城乡的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