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梦境描写浅析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公案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常见于明、清两代文学作品中。
而“三言”“二拍”则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的一种。
这种小说的形式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它以短小的篇幅、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塑造各种生动的形象和情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故事既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普遍的人文思想内涵,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是以案说理。
公案小说以叙事的形式,将一桩桩离奇的案件、神秘的事件娓娓道来,通过对案情的揭露和分析,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道德的真谛和人性的善恶。
这种以案说理的手法,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渐渐对人生的众多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情感。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是以情抒己。
公案小说通过讲述案情,展示人性百态,传达情感和情感的挣扎,描绘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
在这些故事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悲欢。
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描绘和分析,读者往往可以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世间的沧桑,感受到人生的苦乐与悲欢。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是以理辨是非。
公案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重要的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它通过对案情的分析和推理,揭示案情背后的深层次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读者思考真善美与善恶对立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读者往往会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启发,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理性思考,触类旁通,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是以诗意抒情。
许多公案小说中都包含了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不仅为故事增添了几分美感,更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故事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品味和理解,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故事情节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情调。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深刻的文学审美观念,它以案说理、情抒己、理辨是非和诗意抒情为特色,通过对案情的揭示、对情感的展现、对道德的剖析和对文化的传承,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审美体验。
三言二拍中的明代公案小说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三言二拍中的明代公案小说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70501摘要三言二拍中的公案小说是我国公案小说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这些作品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的思想内容,代表着我国公案小说的最高成就。
本论文以三言二拍中的明代公案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作品解读与分析,概括论述了三言二拍中的明代公案小说的思想价值、艺术特色,并对其对后来小说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本论文共分有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第二部分介绍公案小说的范畴与流变;第三部分概括归纳出三言二拍中的明代公案小说类型,三言二拍中的明代公案小说共有43篇,私情公案 8篇,奸情公案11篇,家庭纠纷公案 6篇,谋财公案 12篇,徇私枉法公案 2篇,其他 4篇。
分析了其表现晚明社会痼疾与时代精神的思想内容:揭示了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现象;揭露了封建官吏的种种罪行;对清官与社会正义的企盼;反映了时代精神。
剖析了其凸现文体自觉与文人化特点的小说艺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题材类型意识的增强;文体意识的增强;案件类型丰富,同中有异;官吏形象塑造的立体化;议论与说教成分的增加。
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所费笔墨也颇多。
第四部分探讨三言二拍中的明代公案小说对后来小说的影响。
三言二拍之后,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逐渐合流,侠义公案小说产生,在清代中期,侠义公案小说的创作达到了高潮。
三言二拍中的明代公案小说对侠义公案影响有三个方面:影响了侠义公案小说中清官形象的塑造,长篇喜议论和说教的特点影响到了侠义公案小说,世俗化题材内容的影响。
关键词:公案小说;侠义公案小说;三言二拍;思想内容;小说艺术AbstractThe courtcase stories in Sanyan Erpai are beautiful as the flow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urtcase story. These stories are presenting the most achievement of Chinese ancient courtcase story, for its vivid character image, the skillful art expression means, the profound ideological content. The thesis take the courtcase story of Ming dynasty in Sanyan Erpai for study object, analyses, summarizes the thought value and artistic feature of courtcase story of Ming dynasty in Sanyan Erpai, and discusses its the novel influence on the courtcase story after Sanyan Erpai.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category and changes of courtcase story of Ming dynasty in Sanyan Erpai. The third chapter induces the style of courtcase story of Ming dynasty in Sanyan Erpai. There have 43 articles in courtcase story of Ming dynasty in Sanyan Erpa: love courtcase story 8, adultery courtcase story 11, family quarrel 6, courtcase for wealth 12, judge betray the law 2, others 4. Analyses ideological content about society chronic disease and the spirit of the age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as follow: revealing the expansion of desire, feudal government official's all sorts of crimes, expecting fair judge and social just, reflecting the spirit of the age. Expounds fiction art about literary style consciousness and characteristic of intellectual, mainly displaying in five aspects: theme type consciousness is enhancing, literary style consciousness is strengthening, the courtcase type is rich and multiplicity, the judge image is three-dimensionally, discussions and preachments is adding. This chapter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courtcase story of Ming dynasty in Sanyan Erpai on the fictions after Sanyan Erpai. After Sanyan Erpai, the courtcase story and chivalry fiction gradually come together, and the chivalry and crime fiction come into the world, during the middle Qing Dynasty, creation of he chivalry and crime fiction had achieved the high tide. Courtcase story of Ming dynasty in Sanyan Erpai has three aspects influence on the chivalry and crime fiction: has affected in image of the fair judge in the chivalry and crime fiction, the discussions and preachments of courtcase story of Ming dynasty in Sanyan Erpai have also affected the the chivalry and crime fiction, so the common customs theme.Key words: Courtcase Story; the Chivalry and Crime Fiction; Sanyan Erpai;Ideological Content; Fiction Art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摘要】公案小说是一种古代中国小说体裁,以破案和揭露社会问题为主题。
其思维模式包括复杂的情节、深度的人物心理刻画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在“三言”“二拍”中,这种思维模式得到了体现,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了公案小说的特点。
读者在阅读时需要运用推理和分析的能力,思维模式也因此得到激发。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对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可以提高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公案小说也对社会产生影响,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既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又有着积极的社会影响,对文学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案小说、思维模式、三言二拍、复杂情节、人物心理、社会问题、文学创作、社会影响、阅读者思维、启示、总结、展望。
1. 引言1.1 什么是公案小说公案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案件调查和解决为主线,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结构。
公案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种种弊端。
公案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影响。
公案小说的特点之一是其复杂的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错综复杂,充满悬念和转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揣摩推理,以揭开案件的真相。
这种情节安排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也培养了读者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公案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刻画。
作家通过细腻入微的描述和人物台词,展现了各种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读者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言辞,可以窥见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公案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维模式,为读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也为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提供了有益启示。
1.2 “三言”“二拍”是何物“三言”“二拍”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代,是以揭示社会问题、犯罪与侦探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这种小说的名称源自其篇幅较短,分别为三言和二拍。
浅谈“三言二拍”梦境描写折射出的儒家思想

冯梦龙 、 凌潆初都 反对程朱理学 的“ 天理 , 人欲 ” 存 灭 思 想。凌漾初在 《 二刻拍 案惊奇》 十二卷就 直接揭露 了朱 熹的 伪善和狠毒 。冯梦龙大胆 地提 出“ ” 对抗 “ ” 情 来 理 。在署 名
为“ 詹外史 ” 詹 编著 的《 史类 略》 情 的序 言中有一 段 “ 情偈 ” ,
直接 申明“ 我欲立情 教 , 诸众 生” 教诲 的观点 , 为 “ 认 情是 高 于天地万物 而存在 的 , 没有情就 没有一切 ” 。这 “ ” 情 内涵广 泛 , 指男女之情 , 括忠孝节义 的儒家思想 。他们 反 不但 也包 对程朱但并 不反对儒 家思 想 , 家的“ 、 、 、 、 、 、 儒 仁 义 礼 智 信 恕 忠、 、 ” 孝 悌 思想在 其人 生观 、 观 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 , 价值 他 们反对 的只是理学把儒 家思想极端 化 、 教条化 的做法 。【 l J 单从 冯 、 位作 家创作 “ 言二拍 ” 凌两 三 的初衷 和写作 原 则来 看 ,就 与儒家 文 艺观 强调 的文 学 的政 治教 化作 用 相 符 。冯梦龙 把“ 三言” 当作 “ 六经 国史 之辅助 ” 醒世恒言》 。《 的序 中提 到 了“ 三言 ” 的命名 ,明者 , “ 取其 可 以导 愚也 ; 通 者 , 其可 以适俗也 ; 取 恒者 , 而不 厌 , 习之 传之而可久 ” 警 。《 世通言 》 的序 中谈 到 了小说 的创 作 目的应是 “ 人 为忠 臣 、 令 为孝子 、 为贤牧 、 良友 、 为 为义夫 , 为节妇 、 为树 德之士 , 为积 善之家 ” 喻世 明言 》 。《 的序 中讲 到 , 小说 比儒家经典 的 通俗 《 经》《 孝 、论语 》 具有 强烈 的感人力 量 。《 案惊奇 》 鲜 更 拍 序 明指 出了“ 以言之者无罪 , 总 闻之者 足以为戒” 的创作主 张 , 《 二刻 拍案惊奇 》 、 中又重 申,意存劝 戒 , 为风雅罪人 , ,引 J “ 不 后先一 指也 ” 。这 都表 明他们 在创作 “ 三言二拍 ” 时有 明确 的劝惩 意识 和为社会 立教 的思想 。作者 理念 中的儒家思 想 在“ 三言二拍 ” 的梦境描 写上表现为 以下三方面 。
“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梦境描写

梦文化在 中国古代文学作 品中源远流长 , 最早记 载梦理 论 的文献 是《 周礼・ 春官》 , 书 中写道 : “ 占梦 , 掌七岁 时 , 观天
地之会 , 辨阴阳之气 , 以 日月星辰 占六梦之吉凶。一 日正梦 , 二 日噩梦 , 三日思梦 , 四日寤梦 , 五日喜梦 , 六日惧梦。 ” 【 嗵 过
尤其是在断案的作品里梦境的描写要与案件的侦破有一定的联系性梦是可以用来解释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梦是有一定真实意义的即使那是一种晦涩的隐意用以取代某种思想的过程但是我们只要能正确找出此取代物我们就能破解梦的隐意
2 0 1 5年 第 3 期 ( 总第 1 4 4期 )
J o u na r l o f Qi q i h a r J u n i o r T e a c h e r s ’ Co  ̄ e g e
漫说《三言》《二拍》中的情节小说

团圆的结 果却如 出一辙 。 公案 戏 、爱情故 事追求 的是 大 团圆 ,仙佛两道 追求 的极 乐世
界 、得道 正果拔宅 飞升一类 的也 是 大 团圆 。大 团圆里 有鬼 趣 、 狐
析 ,交代得 清爽流 畅 ,不沾 泥带 水。 人物受故事 驱使 。 作 品不提供
的情 节 中并 没有被 强调或 再次 表
现。 ‘
段 的人 物原型来 自《 李娃 传》 中的 荥 阳生 。 后半 部 的公案 中 , 他 就变 成 了精 明干练 的主 审。虽然 人物 性 格可 能随其大起 大落 的阅历和
经验 的累积而发展 成熟 ,而 且这
综 复杂 的关 系 。明代 小说 的作者 对 于 复 杂错 综 之 叙 事 材 料 的驾 驭, 更 为熟练 和技巧化 。 这 类小说
改编成戏剧 也最热 闹好 看 , 《 玉堂
个 人 物有 明代真 实人 物 做原 型 , 但 叙事者如 果不把人 物的心理 变 化 纳入 其 叙 述 视 野予 以 表 现 的 话 ,人物前 后角色 和性 格 的差异 就 显得脉络 不清 , 牵强而不 可信 。 由于叙事者 忙于情节线 索的构成 和 收拢 ,人 物则 成为戏 剧性情 节 和 事件 的担 当者与填充 物。 当然 ,不 能说叙事 者没有试
是 典型的代表 。 夫妻 团圆、 皇帝 旌
表、 状元 及第 、 洞 房花 烛 、 一床 锦
比作鲜花尽管 老套 ,他们 也懒得 再 动动 自己的脑 子 ,献上 略新鲜 的赞美 。他们 的机 巧全用来 愈翻 愈巧, 把谎话 编圆 了。 小 说是否有 真实感 , 人物 能否立得住 , 全 淹没 在意取 尖新的 比试 上 了。这 类小 说 的好 处是话头虽 繁杂但条 分缕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公案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体裁,起源于宋代,达到鼎盛于明清两代。
“三言”和“二拍”是两个重要的小说集合,它们不仅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也折射出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
公案小说以智力较量和推理为主要的故事情节,主要通过揭示案件真相来展现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道德规范。
通常,这类小说的情节紧凑,推理过程复杂,充满悬念和惊喜,读者往往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陷入思考和猜测之中。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特点之一是逻辑性思维。
在推理过程中,作者往往通过一系列的线索和疑点,引导读者进行逻辑分析,从而揭示案件真相。
在《水浒传》中,“三言”中的《贪官骗侯》一篇,故事围绕一位受贿官员如何欺骗侯爷的财物展开。
通过考察案发现场的痕迹、目击证人的证言、涉案人员的行为特征等一系列线索,最终找出了真凶,给案件画上了圆满的结局。
这种逻辑性思维的推理过程,使读者在解谜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分析和推理,增强了观察和思考能力。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特点之二是细腻性思维。
公案小说往往注重描绘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在复杂的案件背后,展现人物的喜怒哀乐、道德观念和人性弱点。
《二拍》中的《触石》一篇,讲述了一个丈夫的死因被人谋杀并设局隐藏真相的故事。
通过描写当事人的恐惧、伤心和愤怒,以及与案件相关的人物的矛盾和复杂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
这种细腻性思维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案件的真相。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特点之三是系统性思维。
公案小说往往通过展示案件的始末和各个相关人物的遭遇,揭示出社会问题和背后的原因。
这种系统性思维帮助读者思考案件的根本原因、相关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加深读者对社会和人性的认识。
《二拍》中的《挣草一角是非多》一篇,通过一宗丈夫杀妻自杀的案件,揭示了当时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和男女间权益的不平等问题,以及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悲剧性事件。
《三言二拍》梦象叙事及其文化学意义

《三言二拍》梦象叙事及其文化学意义胡 颖 张俊福(兰州大学 文学院,兰州 730000)提要: 在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中,“梦”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元素,以《三言二拍》为例,其中的梦元素叙写现象就较为突出。
从本土文化的视角来说,这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叙事现象,可称之为梦象叙事。
梦象叙事在小说文本中具有独特的叙事学意义,它既是不同于西方的小说预叙手段,也是小说篇章结构的建构手段,是作为小说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这种叙事现象的背后是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的投射,因而梦象叙事也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学意义,“天人相感”的天人关系论成为促发梦象叙事的哲学基础,同时以民俗心态为主的民族文化心理又是孕育梦象叙事的生活文化土壤。
对梦象叙事还可从叙事文化学的角度作纵向的深入研究,这对中国古代小说民族特性的发掘和本土理论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三言二拍》;梦象叙事;预叙;结构手段;文化学;天人关系;民族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 I207.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21)01-0078-08 在明清小说的创作中,梦是一个比较凸显的元素,陈晓芸早年的文章《元明清戏曲小说的梦创作分析》就指出:“审视元明清戏曲小说,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杂剧、戏文、传奇,还是各类题材的小说,都涌动着一股梦创作的潮流,它从思想意蕴、艺术效应以及审美特性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影响和创造着元明清戏曲小说,使它走向古典戏曲、小说的艺术高峰。
”[1]对此学界虽有一些研究成果①,主要是针对梦在小说中文本功能的探讨,但对这一现象仍缺乏整体的关注和专门的研究,尤其是对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话本小说中梦的叙写现象明显关注不足,对其所呈现的叙事学意义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言二拍》中关于梦元素的叙写非常普遍,从本土文化的立场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探索无论是对中国古代小说本土叙事方法的探究,还是对小说民族文化特色的探寻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梦境描写浅析湖南警察学院基础课部摘要:三言二拍指的是明代五本著名的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其中涉及到梦境描写的篇目有不少,特别是在公案小说中,一些人物梦中会出现暗语或字谜等,暗示犯人名字,给案件的侦破提供了重要线索,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情?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有关梦境的描写,来对破案过程进行解读。
关键词:三言二拍;公案小说;梦境描写在我国古代小说中,梦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有关梦的观念也对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为对三言二拍公案小说中破案过程受到梦境描写的影响情况展开分析,我们首先就需要对作品在叙述过程中插入梦境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小说中梦境具有的艺术功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梦境描写具有的特质(一)真实性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通过占梦的形式对未来作出预测,主要是因为他们相信梦中的预言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也赋予了梦境描写这一内涵。
倘若描写的梦境是随意编造的,与故事情节脱轨,那么梦境描写便失去了价值。
梦境虽然存在超现实成分,但在构思时,还是应当从作品情节出发,进行合理创造,特别是在公案小说中,梦境应当与案件存在联系。
可以说梦具有真实的意义,即使是用“隐意”取代某种思想的过程,但只要将这一“取代物”准确找出,那么就能将梦境的隐意破解出来。
例如在《金令史美婢酬秀童》这一卷中,讲到捕人张二哥希望将官库中丢失的元宝及盗贼迅速查获,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到神灵告诉了他丢失银子的下落,结果张二哥果然在提示的地方搜出了银子及盗贼。
作品借助虚幻之笔来对破案过程这一情节急性编织,在张二哥的字谜中,就隐藏了真正的盗贼。
总的来说,张二哥的梦境是对现实案件的一种观照,有着真实性,梦中的谜语为待破译的密码,谜底即为犯人的名字。
三言二拍中关于梦境的描写虽然比较传奇,但都是从现实出发的。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喻世明言》第三十一卷)以梦游阴司的方式在历史局面的安排上行使了因果报应的原则。
《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喻世明言》第三十二卷)亦在梦游阴司中亲历了善恶果报的不爽。
对于汉代忠臣良将的不平,阴间的解决方式是让他们来生作三国之主,向刘邦报前世之仇。
对于胡母迪对秦桧“富贵善终”“三代俱在史馆”的愤慨,冥王便让他见证秦桧在地狱遍遭苦刑。
这种对历史人物的非现实设计,体现了话本小说的民间想象和道德劝惩意识。
(二)预见性一直以来,古人对梦有着特殊的依赖及崇敬之情,他们希望能够借助梦中传达的信息,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
而占梦术的出现及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梦的预测性及神秘性,同时也将人们探究梦境的好奇心激发出来[1]。
在三言二拍中,梦境描写在一些公案小说中起到了拨云见雾的作用。
在《三现身包龙图断案》一卷中,大孙押司在暗语中隐藏了杀害自己的凶手,并托梦给了婢女迎儿,迎儿又将梦中的暗语告诉给了包拯,给判官起到了启发的作用,从而顺利解决了案件。
在梦境中,亡魂托梦的暗语起到了预兆凶手的作用,给案件侦查的结果埋下了伏笔,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
如《西山观设?度亡魂开封府备馆追活命》(拍案惊奇卷之十七)中,寡妇吴氏白天在孝堂上见妙修道士丰姿出众,“转一个念头,把个脸儿红了又白,白了又红”,但苦无机会。
晚上梦见与妙修偷情,醒来后“一夜睡不安稳”。
《赵县君乔送黄柑吴宣教干偿白镪》(二刻拍案惊奇卷之十四)写吴宣教见过赵县君后心魂缭乱,晚上宿在妓院,居然梦见赵县君相请,及至醒来,又把同寝的妓女认做赵县君。
通过梦境以及做梦前后的细节描写,人物的心理和欲望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示。
当然,话本小说由于自身的局限,难以深入表现人物心理的幽微曲折,而且对现实中的偷情描写也十分大胆,几乎是此前梦境的重现,缺少现实中情感表达的含蓄、对潜意识的压抑,以及与梦境构成的对比,故而对人物心理的探索仍然停留在较浅的意识层面,这是话本小说的普遍现象。
在先民的梦魂观念中,梦是灵魂脱离身体而进行的活动,魂离有梦,魂归梦醒,所以梦中所遇的人事即魂游的经历,可能是真实存在、或者会与现实产生交感的。
“三言”、“二拍”所写到的一部分思梦,即“魂交”、“魂通”所致。
情之所中,由此产生心灵感应,梦魂便能相通。
《吴衙内邻舟赴约》(《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写吴衙内与秀娥一见钟情,却碍人耳目,无法相会。
秀娥夜梦吴衙内吟咏一诗,第二日吴衙内题诗相赠,诗句正如梦中所闻。
当夜成就私会,吴衙内道:“我昨夜所梦,与你分毫不差……看起来,多分是宿世姻缘,故令魂梦先通。
”这种二人同梦的描写,颇似《诗经》中的“甘与子同梦”,更能突出其情深一往。
《金明池吴清逢爱爱》(《警世通言》第三十卷)写女鬼爱爱与吴清幽会一百二十日,吴清由此得病,后梦见爱爱以两粒玉雪丹相赠,“将一粒纳于小员外袖内,一粒纳于口中”,吴清醒来“口中觉有异香,腹里一似火团辗转”,“摸摸袖内,一粒金丹尚在,宛如梦中所见”。
梦中所遇与现实交通感应,亦真亦幻,为小说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三)诙谐性“三言”、“二拍”中有少数与“黄粱梦”题材相近的作品,即在梦幻中感受到人生如梦,觉后悟道。
但和唐人小说的讽世心态及人生叹喟不同,小说对诙谐的追求超过了对现实的深刻体悟与思考。
唐人小说中的“黄粱梦”、“南柯梦”故事与庄子寓言对梦的描写相类,表现了人生如梦的虚无感和超然的处世态度。
庄周蝴蝶梦的奇幻象征、物我难分为人生如梦的体悟提供了灵感。
但在《陈希夷四辞朝命》(《喻世明言》第十四卷)头回,庄周梦蝶的内涵被诙谐化了。
“只为他胸中无事,逍遥洒落,故有此梦。
世上多少瞌睡汉,怎不见第二个人梦为蝴蝶?可见梦睡中也分个闲忙在。
”在这里,梦蝶的“物化”宗旨被民间的诙谐想像所取代,幽微奇抉的比喻和哲思不见了,代之以读者的轻松一笑。
《薛录事鱼服证仙》(《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写薛少府在大病中梦见化身为金色鲤鱼,为渔户所获,险些成为同僚的盘中餐。
小说重笔刻画变成鲤鱼的薛少府为逃离刀俎而对昔日下属叫喊、威逼和哀求,但他们都无法听见。
有学者认为这里有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但同僚部属不与他相认,实因不知此鱼为薛少府所变,加上异物殊途,根本听不见薛少府的呼救,并非人走茶凉,寡义薄情。
他的同年邹二衙还临席叹道:“今薛公的生死,未知何如,教我们食怎下咽?”事实上,小说家着力渲染薛少府的急切与恐惧,以及与他人的音声难通,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达到一种谐趣的效果,使情节曲折摇曳。
《田舍翁时时经理牧童儿夜夜尊荣》(《二刻拍案惊奇》卷之十九)写牧童寄儿白天本相,夜游华胥国,梦幻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梦中高官美眷,白天则牛羊丧命,及至在现实中发现金银,梦里则屡遭险境,最后悟到“世上没有十全之事,要那富贵无干”。
这篇小说反复运用了“入梦――梦中经历――梦醒”的结构,梦与现实交替出现,极尽跌宕之致。
二者的比照是小说家重点经营的对象,体现了诙谐化的倾向。
必须承认,薛录事和寄儿的悟道与其说是出于对人生的彻悟和深刻的幻灭感,毋宁理解为这类小说末尾的固定符号。
二、“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梦境描写对破案起到的作用(一)启示作用在公案小说中,梦境描写可为案件的侦破及审理提供相应的线索,为破案进程埋下伏笔,有着深刻的寓意,并且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
例如在《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中,谢小娥梦到了被汪洋盗贼杀害的父亲及丈夫给自己的暗语,洪州判官李公佐正是通过这些暗语,从而分析并推理出了杀人凶手的名字。
梦境描写给案件带来了线索,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判官通过练习暗语与显示情况,从而获得灵感,再经过逻辑推理,将梦境的隐意破解出来,最终得到事实的真相。
(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通过将梦境描写插入公案小说情节中,可借助梦中的暗语将案件的侦破方法勾画出来,不但加快了破案进程,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而且还决定了情节的走向,对案件的侦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在三言二拍的公案小说中,那些含冤而死的鬼神用自己的力量来报仇,但是他们作为灵魂是无法实现复仇的,因此,他们进入到人们的梦中,向人间传达暗语,给案件的侦破提供关键因素。
(三)修?破案过程的作用在公案小说中插入梦境描写,除了会对破案的结构及内容产生影响外,还会给案件的整个侦破过程添加神秘的色彩。
梦境是带有非理性的倾向的,进而使得案情更加的扑朔迷离[2]。
此外,三言二拍某部公案小说中的梦境描写,其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往往发挥出了多方面的作用。
例如在上文提到了谢小娥的故事中,谢小娥梦中获得的暗语除了提供破案的线索,发挥出启示的作用以外,同时也促进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倘若没有这些暗语,那么案件就会因为缺少暗语而被搁置,导致判案出现断层,无法自然进入到最后阶段,也即判官将谜底破解这一阶段。
由此可见,梦境描写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正是由于梦境的插入,公案小说的情节才能进一步发展,破案的内容及情节也更加系统且富有逻辑。
三、结语综上所述,在著书过程中,冯梦龙、凌?鞒踅?公案小说中梦境描写具有的真实性及预兆性的特征凸显出来。
此外,在“三言二拍”中,梦境描写的插入除了对公案小说中情节结构的设计以及破案的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外,而且给案件的侦破过程渲染了一层神秘的氛围,因果报应色彩非常浓厚。
参考文献:[1]齐钰.论“三言二拍”的梦境描写[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04):192-194.[2]吕亚骞.“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梦境描写[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4(03):71-72.作者简介:廖巧媛(1975.3-),女,汉族,湖南涟源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