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孔子有关地成语故事
学而不厌的成语故事

学而不厌的成语故事古代有一个名叫孔子的伟大思想家,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孔子在教育理念上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也成为了后人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学习知识要不断努力,永远不要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要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几个关于“学而不厌”的成语故事吧。
故事一,鲁班学艺。
相传古代有一个名叫鲁班的木匠,他非常喜欢学习木工技艺,每天都勤奋地钻研木工技艺。
有一天,他看到别人做的榫卯结构非常巧妙,于是他便开始学习如何制作榫卯结构。
起初,他并不太懂,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琢磨,最终,他掌握了榫卯结构的技艺,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更多更精巧的木工技艺。
他的勤奋和不断学习的精神,使他成为了古代最伟大的木匠之一。
故事二,孔融讲学。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学者,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钟爱《诗经》和《论语》。
有一次,孔融正在向一群学生讲解《论语》,其中有一位学生问了一个问题,孔融却不知道答案。
孔融没有因此而生气或者感到难堪,相反,他非常高兴,因为这位学生的问题让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他决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钻研,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后来,孔融不仅成为了当时的学术泰斗,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故事三,张衡造仪器。
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在地理、天文学方面有很多成就。
相传,张衡年轻时就对天文学非常感兴趣,他常常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奥秘。
有一次,他看到别人用一种仪器来观测天体,于是他也决定造一个自己的观测仪器。
起初,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最终他成功地制作出了自己的观测仪器,并且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很多成就。
这些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学而不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孔子成语故事四个字

孔子成语故事四个字1. 有教无类。
你看孔子他老人家,不管啥样的学生都教,真是做到了有教无类呀!就像那阳光普照大地,不论贫富善恶,都能享受到温暖。
比如子路,一开始那么调皮捣蛋,孔子不也照样用心教导嘛!2. 诲人不倦。
孔子教导学生那可真是诲人不倦啊!不停地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和道理,就像不知疲倦的园丁精心培育花朵。
颜回就常感叹老师的这种精神呢!3. 温故知新。
哎呀,咱们学习不就得像孔子说的温故知新嘛!复习旧知识才能有新发现呀,这就好比挖宝藏,越挖越有惊喜呢!你想想看,每次复习是不是都有新的理解?4. 举一反三。
孔子多厉害呀,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就像给了学生一把万能钥匙,遇到问题都能轻松解决。
子贡不就是这样聪明的学生嘛,一点就通,还能举一反三呢!5. 见贤思齐。
我们都要学会见贤思齐呀!看到优秀的人就想着向人家看齐,这多好呀!就如同看到美丽的风景,就想自己也能身处其中一样。
孔子自己不也是这样做的嘛!6. 三人行,必有我师。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可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呀!在人群中总能找到值得学习的人,多有意思呀!就好像走在路上,随时都能捡到宝贝一样。
你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呀?7. 敏而好学。
孔子说敏而好学,那可真是太对啦!聪明又好学,才能不断进步呀!就像那奔跑的小鹿,充满活力地去探索知识的森林。
子夏不就是这样的嘛!8. 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有啥不好呀?孔子都这么说了!别管对方身份如何,只要能学到东西就行呗。
这不就跟口渴了就得找水喝一样自然嘛!9. 学而不厌。
学习就得学而不厌呀!一直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像孔子那样,多有劲头呀!就如同永远吃不饱的小馋猫,对知识的美味停不下来。
10. 不亦乐乎。
和朋友一起探讨学问,那可真是不亦乐乎呀!这就是孔子说的那种快乐吧!就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开心极了。
想想看,和同学讨论问题时是不是也有这种快乐呢?我的观点结论:孔子的这些成语故事真的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呀,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找到方向和乐趣。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字成语

关于孔子的故事四字成语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与言论令许多人受益。
他的故事激励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也为世界上许多人带来快乐和希望。
因此,他的故事在中国文化的有关表达中,特别是四字成语中,都有留下自己的痕迹。
“处世贤良”,这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字成语,源自孔子的言行。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贤者不妄。
”他支持仁义道德,主张处世以贤良为荣,以人格去礼让他人,以礼以待来获得尊敬。
他的这句话启发了中国人民“处世贤良”的理念,成为社会公德的底色。
“智者博学”,这句话也出自孔子之口。
孔子曾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应学习,有为者多学习,无为者谨守”。
他倡导人们以智慧去学习,努力学习无穷,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他的建议启发了许多人,从中可以看到孔子教育上表现出的智慧。
“仁义相通”,这也是一句四字成语,出自孔子的言论。
孔子认为仁义不可分割,仁者有义,义者有仁。
仁义是孔子的核心理念,他呼吁人们坚持仁义,不断修炼,汲取义理,仁义之心同暖,以贴近大自然,尊重人性,远离邪恶。
“立身处世”,这是另一个出自孔子的四字成语,这句话来自孔子关于“立身行义”的言论“立身行义,不以财利聚人,不以权势贪利。
”孔子以实事求是,勇于采取果敢行动,追求正义,以行动改变生活的态度,这正是立身处世的最佳体现。
总而言之,孔子的故事之所以会在四字成语中留存下来,是因为它们充满了一种信仰,令人受益。
他的故事总是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智慧和指引,给我们展示一条理想的人生道路,这种价值观令人深受启发。
如果能够严格遵照孔子的言论,做一个有道德、有仁心、有智慧的人,实现“处世贤良、智者博学、仁义相通、立身处世”,那么一定会使自己获得一种自圆其说的感觉,也会获得令人愉快的收获。
孔子周游列国的成语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的成语故事摘要:一、孔子简介二、孔子周游列国的背景三、周游列国过程中的成语故事1.成语出处一:子贡问政2.成语出处二: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成语出处三: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四、周游列国对孔子的影响五、总结正文: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的学说和思想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生平事迹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周游列国的成语故事。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诸侯割据,战乱频仍。
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以期达到国家治理的和谐境界。
他带领弟子们,先后游历了卫、陈、曹、宋、郑、鲁等国家,期间发生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子贡问政。
在一次游历过程中,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
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意味着要使国家强大,首先要解决粮食问题,其次要建立强大的军队,最后要赢得人民的信任。
这个故事传达了治国理政的智慧。
故事二: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强调人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努力求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谦虚好学是通往智慧的必经之路。
故事三: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
这句话意味着,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周游列国对孔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让自己的学说传播到各个国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弟子。
这些弟子在他的思想熏陶下,成为了各行业的佼佼者,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孔子周游列国的成语故事,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胸怀,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耻下问 成语故事

不耻下问成语故事
1. 春秋时期的孔子,那可是大大的学问家呀!他都能做到不耻下问呢!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祀典礼,他对很多祭祀的仪式都不太明白,这时候他可没端着架子,而是虚心地向身边懂得的人请教。
就像咱们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是不是也要像孔子一样,大胆地去问呀?
2. 著名的神医李时珍大家都知道吧!他在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那也是不耻下问啊!为了搞清楚各种草药的特性,他常常向民间的药农、猎户等请教。
好比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别管对方是谁,能教我们就大胆去问呗!
3. 三国时候的刘备,厉害吧!可他也有不耻下问的时候呢!为了能请诸葛亮出山帮他,他三顾茅庐,低声下气地向诸葛亮请教治国之道。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厉害的人,难道不应该像刘备一样去请教人家吗?
4. 毛主席都称赞过的徐特立,在学习上也是不耻下问呢!有一次,他为了弄清楚一个数学问题,专门去请教比他年轻好多的同事。
咱们要是有这样的态度,还愁学不好吗?
5. 古代的欧阳修,那可是文学大家呀!但他在学习写诗的时候,还虚心地向别人请教自己的不足之处呢。
这不就跟我们想要进步,就得向人请教一样嘛?
6. 再说回孔子,有一回他遇到一个小孩,小孩提出的问题他都不知道,他马上就问小孩是怎么回事。
哇,这么厉害的人都这样,我们还有啥不好意思问的呢!
7. 瓦特发明蒸汽机大家都知道吧!他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地向别人请教呢!我们要做一件大事,是不是也得学学瓦特,不耻下问呢?
8. 大画家达芬奇,在学画的时候也会向周围的人请教技巧呀!我们要是有自己热爱的事情,也得像达芬奇一样,多问问别人经验呀!所以说呀,不耻下问真的特别重要,能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成语故事--孔子问礼

孔子问礼关于孔子问礼老子,《史记•孔子世家》有载: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引文是说:鲁人南宫敬叔对鲁国君昭公说:“请让我和孔子一起去周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问礼老子。
”鲁君赐予一辆车、两匹马、一名仆僮,随孔子一同前往。
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前 518),孔子一行三人到达洛邑,见过老子,在告别辞行时,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别时赠以财物,仁德的人送别时赠以言辞。
我不富贵,就借用仁德之人的名义,赠以言语吧!”关于老子赠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如下记载:孔子到了周都,向老子问礼。
老子说:“你所尊崇的古圣先贤,他的尸骨都已腐朽不存,留下的只有他们的只字片语。
作为君子,在遇到机遇时,就出任为仕;在生不逢时时就随遇而安。
我听说会做生意的商人,常把宝物隐藏起来,仿佛没有财富;有盛德有学问的君子,不炫耀他的才学,更不会随意议论他人是非,从他的外表看像是一个愚笨之人:我奉劝你,去掉身上的矫情与过多的欲望,把不必要的姿态与过高的志向抱负都去掉,这些对你自身都没有什么好处。
我所能说的仅此而己。
”老子的这番话,表面看来仅仅是向孔子讲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与原则,似乎“问礼”并没得到实质性的收获,然而这些哲理却对孔子触动很大。
孔子从周都返回鲁国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跑。
能奔跑的兽,可以用网捕捉住,能游的鱼,可以用线、钩钓出来;能飞的鸟,可以用箭射下来。
龙,大概能乘风破云上天吧!我就不知该怎么对付了。
我见到的老子,他就像龙一样,令人高深莫测,非常人可比。
”关于孔子问礼老子,在《礼记•曾子问》篇中,就有孔子向老子询问丧礼的记载。
《孔子家语卷三•观周》还有孔子“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的记载,与《史记》的记载大同小异,此不赘言。
历史孔子绝粮的成语故事
历史孔子绝粮的成语故事孔子“在陈绝粮”典故记载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形容君子到了穷途末路时刻,依然能够遵守自己的节操。
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孔子绝粮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孔子绝粮的历史故事孔子有这样一段故事,记载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大意是说,孔子在陈国时断了粮食,跟随的弟子都生了病,起不来。
子路抱怨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做人的道德标准,不会因为顺境、逆境而有所不同,那么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都坚持住,不动摇,是对自己道德品质的检验。
而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与时俱进”,从权宜走向权益,离自己的口号越来越远。
孔子留下做人的道理,维持了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年的道德规范,现代人连这个都敢嘲笑,因为社会的整体道德已经下滑得很厉害了。
讲出“做好人”的时候,人们却以为他们有什么政治目的或者精神不正常了,人们已经不知道做人的标准了。
相关成语推荐:安贫乐道孔子学琴的相关故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东周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人,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他的言行思想被记录在《论语》一书里。
孔子学琴的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辨乐解》里都有记载。
话说孔子年轻的时候,曾向鲁国一位叫师襄子的乐官学琴,这位乐官名襄,被人尊称为襄子,师不是他的姓,而是周朝对乐官的称呼。
孔子跟师襄子学琴以后,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不错了,可以学新的曲子。
”孔子回答:“不行啊,我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巧呢。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掌握了这首曲子的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但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意境啊。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体会到它的意境,这回可以学新曲子了。
中国历史上有关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关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向来都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都以勤奋读书为荣。
今天小编就收集了中国历史上有关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中国历史上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1成语:韦编三绝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经》,他反复钻研该书,把该书的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三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
后人把《十翼》与《易经》附在一起,作为《易经》的补充部分。
成语:凿壁借光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
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
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
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成语:囊萤映雪《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释译: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
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
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清张英《渊鉴类涵》卷二0二:“孙康家贫,无油,尝映雪读书”。
《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是说: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后用以比喻刻苦勤学。
《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也载此事。
成语: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学而不厌的成语故事
学而不厌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其中,“学而不厌”是一组富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它告诫人们要不断学习,永远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关于“学而不厌”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学习精神》。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识渊博,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
据传,孔子年轻时就对学习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他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态度,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事业,而且要不厌其烦地去教导别人。
孔子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样,他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同时也在不断地传授知识给他的学生。
正是因为他的“学而不厌”的精神,才使得他成为了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故事二,《张衡的科学探索》。
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在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据传,张衡年轻时就对科学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他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谓之好学。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科学探索的态度,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事业,而且要不厌其烦地去追求真理。
张衡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不断地进行实验和观察,不断地总结和归纳,最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成就。
正是因为他的“学而不厌”的精神,才使得他成为了古代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故事三,《李白的诗歌创作》。
李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和奔放的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据传,李白年轻时就对诗歌创作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他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诗人之志。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态度,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永无止境的事业,而且要不厌其烦地去追求诗歌的境界。
李白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实践,不断地追求诗歌的艺术表达,最终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正是因为他的“学而不厌”的精神,才使得他成为了古代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通过以上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学而不厌”这一成语的内涵。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成语故事首先,我们来说说“鸡鸣狗盗”。
相传,孔子曾经在鲁国做官,有一次他去参加宴会,宴会上有人偷了一只公鸡。
孔子让人抓住了小偷,小偷却说,“我只是偷了一只公鸡,而那只狗却每天都偷吃人家的肉。
”孔子听了之后,感叹道,“鸡鸣狗盗,人不知而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做了坏事,却不愿意承认,反而把过错推卸到别人身上,这就是“鸡鸣狗盗”。
接下来,我们说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也是一句成语。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心态和追求。
在孔子看来,25岁时应该立志于学习,30岁时应该有所立足,40岁时应该有所悟,50岁时应该懂得自己的天命,60岁时应该能够听从他人的意见,70岁时应该能够随心所欲,但不逾越规矩。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
再来说说“饮水思源”。
这是孟子的一句名言,也是一句成语。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取得成就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源和来源。
就像饮水一样,水源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我们应该心存感激,不忘初心,不忘自己的根源。
最后,我们说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是孔子对颜渊的评价。
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他有一次对孔子说,“我擅长巧言令色,是否可以称为仁?”孔子回答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巧言令色可以迷惑人,但真正的仁德却是不可伪装的。
这句成语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无法掩饰的,只有真诚和善良才是最珍贵的。
通过以上几个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和故事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和成语,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素材。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关于三国的典故与成语 成语 不出所料 谗言之可怕处,就是传播者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哪怕是一丁点。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玄德荆州依刘表”:逢纪因谮曰:“丰在狱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 不知所云 诸葛亮这一生,诚恳忘我的工作,就是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情动难已,连自己说些什么话都不清楚。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乘虚而入 田丰的这一提议,已经超出了袁绍的所能理解范围之内,因而不能采用,若袁绍能听取此计,那北方的天下也就可能不姓曹了。出自:《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仰人鼻息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公孙瓒的大兵压境,倒是让袁绍白白地捡了“入主冀州”这个大便宜。韩馥的行为实为不智,大大的地盘拱手让于人,从让人仰鼻息百而转变为仰他人鼻息。 出自:《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 伯仲之间 将班固提到了傅说的高度,不知傅说他老人家是否能答应。出自: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作奸犯科 在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不管你地位如何,每个人行为如何,都因有有关机构来执行。诸葛亮提醒人们,有罪无罪,有法律说了算。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有勇无谋,是谓匹夫;有谋无勇,是谓文士;有勇有谋,方为大丈夫。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引《云别传》: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手不释卷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经诗书文籍熏陶的曹丕,虽在统一大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可文学修养却是非其他君主扩一般文士所能匹敌的。出自:曹丕《典论》,其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月明星稀 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曹操在写诗时观察得很仔细,月亮明亮了,星星的光芒自然也就暗淡了许多,现在还有人在写文章时还会用“星月交辉”的词来,应当好好地读读这道诗。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难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周郎顾曲
周郎风采,令人想往。出自:《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品头论足 半吊子水的人,自以为才华快要溢出,往往就好这调调。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引《魏略》: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绝伦逸群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诸葛亮的这顶送给关公的高帽子,于无形之中,化解了一场武将的纷争。 出自:《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一身是胆 用这词形容云哥,再也恰当不过,刘备的眼光及识人高人一等。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引《云别传》: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才高八斗 这个成语,与三国人物有关,与三国事件无关,一个有些才能的南朝宋国山水诗作家,再一次喝醉之后,说出的狂妄之言。出自:《释常谈.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此事发生在一个夏天,曹操率领军队去讨伐张绣,当时,那个天气叫热,吐口唾沫出去,立时就给蒸发掉了,何况是还要在曲折的山道上行军,几个体弱的,一时抗不住,都倒在了路边,战士们一片哀声载道,大有兵变之势。 曹操想,这可不行啊,捅出了漏子,大家都要玩完。于是,手搭凉棚,便在向前望了一会后,说道:“哇噻,好大的一片梅林,从我那如望远镜般的眼睛中可以看见,那梅子又大又好吃,酸中带甜,甜中透着酸,一定解渴。”士兵们一听,嘴里的哈喇子流了一地,换了一个人似的,精神焕发,大步流星地快速向前,从而来到了水源之地,大大地痛快地喝了一回。 探囊取物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关公纵马上山,众将尽皆称贺。公献首级于操前。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张翼德,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 关公以曹操说的这句话,好似给张飞打了免费宣传广告,燕人张翼德的万人敌的形象,在阿瞒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