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 13 富而有礼(通用)

合集下载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2身正令行富而教之一言丧邦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2身正令行富而教之一言丧邦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2身正令行富而教之一言丧邦《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2身正令行富而教之一言丧邦题文诗:子曰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有曰:鲁卫之政,似兄弟也.孔子之谓,卫公子荆:其善居室,始有财时,曰苟合矣;少有财时,曰苟完矣;富有财时,曰苟美矣.孔子适卫,冉有仆御,子曰庶矣.冉有问曰:既庶矣哉,又何加焉?曰使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哉.富而不教,近于禽兽.子曰苟能,有用我者,期月可已,三年有成.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胜残,去刑杀矣,诚哉是言.孔子又曰:如有王者,必世后仁.子曰苟能,正其身矣,从政何难?不能正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对曰有政.子曰私事?如有政事,虽不吾以,吾其与闻.鲁定公问:一言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人之言曰:为君也难,为臣不易.为君之难,如知不几,一言兴邦?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莫予违.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其不几乎,一言丧邦?【原文】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原文】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评析】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当时两国的政治情况有些相似。

所以孔子说,鲁国的国事和卫国的国事,就像兄弟一样。

【原文】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1卫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

2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居家过日子。

3苟:差不多。

4合:足够。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

《论语》中经典的115个成语典故(下)

《论语》中经典的115个成语典故(下)

50、侃侃訚訚( yín)【解说】:形容和悦而冷静自在地讲话。

【出自】:语出《论语· 乡党》:“朝,与下医生言,侃侃如也;与上医生言,訚訚如也。

”51、一无所有【解说】:空空:诚心,虚心。

原形容诚心、虚心的样子。

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一无所有,我叩其两头而竭焉。

”L52、词穷理屈【解说】:屈:短,亏;穷:尽。

因为理亏而无言以对。

【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义,但词穷理屈,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 53、乐山乐水【解说】:乐:喜爱,喜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喜好不一样。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乐以忘忧【解说】:因为快乐而忘掉了忧虑。

形容特别快乐。

【出自】:《论语·述而》:“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55、乐在此中【解说】:喜爱做某事,并在此中获取乐趣。

【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此中矣。

”56、良师良友【解说】:良,好;益,有帮助。

令人获取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气朋友。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好柔、友便佞,损矣。

”M57、苗而不秀【解说】: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

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58、敏而勤学【解说】:敏:聪慧;好:喜好。

天资聪慧而又勤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勤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敏于事,慎于言【解说】:敏:奋勉,慎:当心。

做事勤恳,说话慎重。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中的礼完整版

论语中的礼完整版

论语中的礼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①祭祀之礼②规约之礼学而篇第一?1.12有子曰:“礼②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②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②,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②者也。

”。

为政篇第二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②,有耻且格。

”2.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②;死,葬之以礼①,祭之以礼①。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②,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篇第三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②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4林放问礼②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②,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②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9子曰:“夏礼②,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②,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②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②也。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①。

”3.18子曰:“事君尽礼②,人以为谄也。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②,臣事君以忠。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②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论语》里那些超有趣的成语典故。

先来说说“温故知新”这个成语。

它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就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的收获,这样就可以当老师啦。

这告诉咱们,不能学了新知识就把旧的扔一边,多回头看看,说不定能有新发现呢!还有“见贤思齐”,这也是从《论语》里来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有德行的人,咱就得想着向人家看齐;看到没德行的,就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多向优秀的人学习,咱们才能变得更棒呀!“学而不厌”也很棒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可不能感到厌烦,要一直保持热情和好奇心。

要是觉得学习无聊,那可就学不好啦。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大家也很熟悉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觉得羞耻。

别觉得不好意思问问题,能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怎么样,《论语》里的这些成语是不是很有意思?咱们可得好好记住,用到生活中去哟!《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出处及解释》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接着来聊聊《论语》里的成语典故。

“言而有信”也很重要哦。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和朋友交往,说话得算数,讲诚信。

要是总是吹牛撒谎,朋友可就都跑光啦。

“任重道远”,这个成语听起来就很有分量。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志向的人要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能不重大吗?奋斗终身,能不遥远吗?“岁寒知松柏”也很有深意呢。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意志。

《论语》里的这些成语典故,就像一个个智慧的小宝藏,等着咱们去挖掘和运用。

你是不是也觉得收获满满呀?。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

《论语》中115个成语典故及完整解释A1.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 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有关《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有关《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有关《论语》中的成语典故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语言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接下来由店铺为大家推荐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推知许多。

形容聪明过人,善于推理。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汝)弗如也。

’”“愈”:胜过、强。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更强些?”子贡回答:“赐(子贡自称)呀,怎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呢,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

”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无适无莫“适”:可以。

“莫”:不可。

意为无可无不可。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说这样就可以,也没有说那样就不可以,一切要以符合不符合道义为标准。

”无可无不可语出《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把自己和上述7位隐士作对比,他说:“我则与他们不同,没有一定可以的,也没有一定不可以的。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无可无不可”,并非没有立场、没有原则、没有是非的圆滑世故,而是指自己在对待“出世”和“入世”、进退和去留的问题上,没有成见,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后人对“无可无不可”的运用,有时也指对事情没有一定的主见,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无所不至“至”:到。

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多用于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什么坏事都敢干。

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汇编

中考语文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汇编

中考语文论语中的成语故事汇编1 见义勇为一座废弃许久的小学,校园里树木苍翠,花坛里开着各色鲜艳的花朵。

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小动物们的乐园。

清晨,麻雀和喜鹊这对好朋友又如约来到他们的乐园。

不过今天他们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在大树下的宣传栏上看到“表彰见义勇为”几个模糊的字迹,下面的小字已经看不清了。

喜鹊驻足,歪着脑袋想努力辨认出这些模糊的字来。

麻雀不屑一顾的说:“‘见义勇为’都已经过时了,我不赞同见义勇为,何况还是小学生呢?”喜鹊头也不回的反驳道:“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文化是每个小学生的义务和责任……”麻雀拍打着翅膀吼道:“见义勇为当然好,但是不搞清楚情况,鲁莽出手,好心办坏事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小偷在前面逃,便衣警察在后面追,小偷边跑边喊‘救命!有人抢劫了!’结果好心人反倒把便衣警察给拦了下来,鲁莽地见义勇为,而不加思考辨别,这怎么行呢?”喜鹊也毫不示弱,飞到一棵高高的柳树上,居高临下地对着麻雀讲到:“见义勇为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应该被发扬。

记得有一次,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在河边玩耍时,一不小心滑入水中。

千钧一发之际,一位中年男子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起了小女孩。

这件事多么让人感动啊!所以见义勇为还是要坚持学习和发扬的。

”喜鹊说完,摆出了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

麻雀气呼呼地说:“如果是你遇到身强力壮的歹徒,如果是你遇到落水的儿童,如果是你遇到熊熊的烈火……”“哈哈……是啊!你们说的都对,不过,你们知道见义勇为的真正含义和来历吗?”啄木鸟打断了他们的争吵。

现在大家认为看见不好的事情就要挺身而出,拔刀相助,除恶扬善,伸张正义,这就是“见义勇为”。

刚才麻雀和喜鹊的争辩都有理,所以小学生见义勇为要量力而行,不要做无谓的牺牲;首先要正确全面了解“义”,然后“见义”不仅要“勇为”,还要“智为”,不可以莽撞、盲目。

比如“弦高犒师”,弦高经商途中突然遇到秦国军队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

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

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

出自论语的成语典故
1.[贫而乐道]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2.[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4.[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5.[耳顺之年]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指6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6.[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
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7. [一以贯之]
贯:贯穿。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富而有礼
有一天,鲁国有个人说孔子的坏话,但对子贡的评价却很高,恰好被子贡听到了。

子贡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夸赞而高兴,反而特别生气。

他对那个人说:“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是一个房子的话,那么我的老师孔子,光围墙就得有十丈高,而且屋子豪华无比,普通人是没有办法穿过围墙看到里面的,所以有人不懂得他的好。

而我的房子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很容易就被人看到了。

”说孔子坏话的那个人听了这些话之后,不仅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也更加尊重子贡了。

子贡的一个好朋友对他说:“你对你的老师那么恭敬,但是他真的比你强吗?”子贡说:“我的老师是高不可及的,就像高空一样,不能顺着梯子爬上去,他老人家就像是日月一样光耀,我哪能比得上呢?”
子贡的这段话表示了老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他用天比作老师,用天之高比作老师的德之高,用所有人都不能衡量的高度,来形容老师德行高度的不可比及。

子贡在外面非常维护孔子的名声,也是孔子晚年的依靠,给予老师各方面的照顾。

可以说,对于当时丧子丧妻的孔子来说,子贡成为老师的唯一安慰,作为老师最亲的人陪伴与照顾老师。

孔子去世后,他又为老师守丧六年,之后回到卫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我们知道,子贡是个有礼貌的人。

但是,他也做过一件让他羞愧的事。

孔子的弟子原宪为孔子守孝三年期满之后,在“草泽”之中隐居起来。

原宪很穷,住在茅屋里,吃些粗茶淡饭。

茅草屋狭小,蓬草门漏风,桑条作门轴,破瓮为窗户,上漏下湿之中,原宪尚能自得其乐弹琴唱歌。

有一天,已经当了卫国之相的子贡来见同学,高头大马,一身华贵,只可惜原宪贫民窟的窄巷过不去他的马车,只好下车步行,叩响柴门。

原宪戴着裂口的帽子,穿着破跟的鞋,拄着藜杖应声开门,子贡一见原宪这个样子,非常惊讶,问道:“哎
呀!你得了什么病吗?”
原宪说:“我听说,没钱叫贫穷;有想法但不去行动,才叫有毛病。

我很穷,但我没毛病。

”子贡本来想帮助这位老同学一下,听了原宪的话却非常惭愧,更加懂得孔子教导的富贵但不骄傲的道理了。

千百年来,“富而好礼” 一般指富裕而又懂礼貌,又有美好的品性。

下面看一下古书中是如何使用这一成语的:
谁知他家那等荣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西汉·戴圣《礼记·坊记》:“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


这里的“富而好礼” 就是指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之意。

词语:富而好礼[fù ér hào lǐ]
释义:富庶而又讲礼教。

指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词性:中性词
近义词: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反义词:富而无理
示例:谁知他家那么富有,却是个富而好礼的人家。

文言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选自《论语·学而》)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有礼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