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石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地质条件的探讨
九曲坑萤石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地质条件

矿区地质
地 层
另一方面, 在断 裂的含矿 地段, 常 见由强 烈的 蚀变 形成有 一 矿区出露的 地层 为上 泥盆 统 (� , 其 岩性 组合 特征 与 � � 定规模的绿泥石化蚀变带, 其长度可达 500 700 , 宽 度不 3) 粤西北地区的榴江组 (
3
) 相近, 故暂对应划归该 组, 并 将其
2 1 � +
岩性为紫红 色泥 质 粉砂 岩夹 浅 灰色 粉 砂岩、 钙质 粉 砂 岩。夹层多呈透镜或长透镜状产出, 且主要集 中分布于 下部 层位。泥质 粉砂岩 呈中厚 - 薄层 状, 局部可 见交错层 理, 主 要由石英粉砂组成, 次有铁泥质及绢云母。粉 砂岩及钙 质粉 砂岩呈厚层状, 矿 物主要有石英、 长石, 少量泥质或钙质。 下部岩性段于北西部见整合, 其余地段成断层接触关系。 岩性以浅灰色细 粒石 英砂岩 为主, 偶 夹中粒 石英 砂岩。 岩石呈细粒 (局部中粒) 砂状结构, 厚层块状。碎屑成分 主要 为石英, 少量长 石及 绢云 母, 泥 质胶 结。本段 分布于 矿区 东 构 造 ) 和东岗 岭组 本段分布于矿 区西 部, 未见 顶, 区内 厚度 大于 300 , 与 2 �
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 矿区无岩浆岩出露, 其西、 南两侧距 连阳岩体、 广宁 岩体
受岩浆活动影响, 矿区围岩角岩化、 矽卡岩化、 大理 岩化 � � 的距离 3 4 公里, 总体 上围 岩蚀变 较弱, 仅 于 1 断裂带 旁 等接触变质作用强烈, 同时伴随有铁、 多金属、 铅、 锌、 钨 等金 侧围岩见有不同程度的绿泥石化。 属矿化, 其中 前两者矿化较强。 绿泥石化蚀变在区内表现出一 定的规律性。 一般地, 下 部岩性段较纯 的 石英 砂岩 蚀 变微 弱, 而 上部 岩性 段 的粉 砂 岩、 钙质粉砂岩的绿泥石 化作用则很强烈, 泥质粉 砂岩次之;
甘肃马坞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探讨

工作 多 集 中于 北矿 带 , 因此结 合 工作 实 际 对 马坞 矿
区北 矿 带 的找矿 前景 进行 了分 析 。 3 . 1 地 质条 件
马 坞 矿 区北 矿 带 夹 持 于 礼 县一 罗 坝 一 锁 龙 口
断 裂 的分 支断 裂 F 与 F 之 问 ,处 于 朱 家 山一 明珠 山 向斜 的 核 部 ,主要 出露 地 层 为 舒 家 坝 群 何 家 店 组, N WW 、 N W 向断 裂发 育 ,黑 云母 角 闪花 岗岩 、 煌 斑岩 及 细 晶岩等 岩脉 也有 不 同程度 的生 晕 R性 聚 类 分 析 图
从 何 家 店 组 第 二 岩 性段 千枚 岩及 第 一 岩 性 段 灰岩中 A u 、 A s 和s b 元 素 分析 结果 可见 ,千枚 岩 中
3 找矿前景
马坞矿 区已累计探获金 资源量 9 3 1 4 k g , 以F
群何 家店 组平 均 含量 ( 1 6 . 7 x 1 0 ) 富集 近 1 0 倍和5 0
倍, 金 矿化 受 断裂控 制 明显 。
表 5 马坞矿 区含 矿 断裂带及 其 围岩 微量 元素 分析 结果
S b
A g C u P h
B i
Z n
Mo
0 0 . 1 0 . 2 0 . 3 0 . 4 0 5 0 . 6 0 . 7 0 . 8 0 , 9 l
A s
对 矿 区断裂 带及 其两 侧 围岩化 探 样 品 A u 、 A A s 和s b等元 素 进行分 析 , 结 果 见表 5 。 从 表 5可 以 看 出 ,含 矿断 裂带 内及 其 两侧 围岩 A u元 素 含量均
较高 , 碎裂 岩 、 赋矿 碎 裂岩 中 A u元素 含量 比舒 家 坝
浅谈羊角峪滑石矿地质特征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浅谈羊角峪滑石矿地质特征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作者:赵晓恕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08期[摘要]本文根据对羊角峪滑石矿的研究,总结了羊角峪滑石矿的地质特征并分析结合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提出找矿方向。
更具体的了解矿床的特征及分布规律,提高对滑石矿研究的科学性,具有可观的经济意义。
[关键词]滑石矿地质特征矿床开采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67-01一、矿区范围及自然地理、经济概况(一)、矿区范围滑石矿区位于海城市东南约30km处的羊角峪,行政区划属海城市析木镇羊角峪村管辖。
(二)、自然地理、经济概况工作区为辽南低山丘陵区,最高海拔510m(东山城子),最低海拔120m,相对高差390m。
地面植被较发育,主要为落叶灌木、柞木等。
当地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20℃,年平均气温9℃,年降雨量2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无霜期160天左右。
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水稻,兼养殖业。
工业以矿业开发为主,主要个体矿山,主要开发菱镁和滑石,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区内电力、水资源丰富,劳力充足,矿山开采用电、用水、用人可以满足生产需求。
二、羊角峪滑石矿地质特征(一)、区域地质特征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宽甸隆起、英落~草河口巨型复向斜的北翼。
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辽河群,其分布范围为区域中~中南部;第四系分布于沟谷及低缓A处。
岩浆岩则侵入于北部及东部边缘地区。
断裂构造呈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及北东向展布,褶皱构造枢纽以东西向为主,形成一系列复式褶皱,地层呈倒转序列产出。
(二)、矿区地质特征矿区位于营口—宽甸隆起英落~草河口巨型复向斜的北翼。
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组、盖县组及新生界第四系。
岩浆岩不发育。
构造简单。
三、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滑石矿矿石产在滑石化菱镁大理岩中,顶底板岩石均为菱镁大理岩,菱镁大理岩较坚固,风化程度为中风化,稳定性较好、不易坍塌,故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但由于滑石矿呈片状构造,易于滑动,在下部采空后顶部矿石易于滑落,应注意坑道顶部的支撑,避免滑落造成危险。
浅析金刚石矿床特征及找矿方法

浅析金刚石矿床特征及找矿方法摘要:金刚石是一种珍稀而贵重的矿产资源,在现代社会其应用范围和利用价值越来越大,但是储量和产量相对较小。
为了能够更深入的了解金刚石矿床特征以及选择利用更加合理高效的找矿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金刚石分布现状,分析了金刚石矿床特征,探讨了金刚石矿床成因及找矿方法,对我国的金刚石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成矿特征;矿床成因;找矿金刚石作为一种珍贵的矿产资源,其在全世界的储量和产量都是非常稀少的[1-3]。
据权威数据说明,目前全世界已经探明的金刚石储量大约在25亿克拉左右,其中澳大利亚的金刚石储量最大[4-5]。
金刚石作为重要的矿产资源不仅储量有限,产量也不够高。
目前全世界每年的金刚石产量大约在1亿克拉左右,这其中有大约80%的金刚石属于工业级金刚石,而更加昂贵价值更大的宝石级金刚石所占比例仅仅占到20%不到,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科技的开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乃至国防和航空事业的迅猛开展,导致金刚石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其需求量大幅提高。
如果按照现在的金刚石开采水平,现有的金刚石储量也仅够开采20-30年。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展开了对金刚石矿的找矿工作,世界金刚石可探明储量也开始增大,好多国家都发现了新的金刚石矿床。
人们需要对金刚石矿床特征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入到找矿工作中去,促进和提高现代找矿技术的开展。
辽宁瓦房店金刚石矿区是我国最大的金刚石矿区之一,处于郯庐深断裂带的东侧和金州断裂带西侧,该矿区在长宽各几十千米的范围内,包括了众多的金伯利岩管和岩脉,数据说明共有一百余个金伯利岩体。
瓦房店金刚石矿区位于地台凹陷区之内,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变质岩和花岗岩构成了该凹陷区基底。
该区金伯利岩体侵入新元古界,少量侵入到古生界之中。
该矿区岩脉主要是金伯利岩,其金伯利岩主要是超基性岩石,矿区包括三个矿带。
通过分析该矿区一百余个金伯利岩体的赋存特征,岩脉呈现北东东方向,岩管主要呈现北北东方向。
对江西某地区钨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研究

30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对江西某地区钨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研究曾凡富(江西荡坪钨业有限公司,江西 大余 341500)摘 要:当前随着开发周期不断延伸,矿山开发深度也在不断加大、采空区体积增大。
地质层面的矿山地层压力情况突出、矿渣回收难度大、地下水破坏异常延伸破碎带污染、地表塌陷和永久性应力地貌损伤等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进行科学找矿方式评价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江西某地区钨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研究,在基础探矿理论支撑下根据西华山矿床、香炉山钨矿床、龙脑钨矿床、大湖塘钨矿床不同特点。
在最新找矿资源潜力评价方面进行技术汇总与方法概述。
关键词:江西;钨矿;地质;特征;评价中图分类号:P619.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18-0030-2收稿日期:2021-09作者简介:曾凡富,男,生于1976年,汉族,江西新余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区域内地质找矿。
有色金属矿产的勘察探测有别与其他的矿体资源,其勘察探测的发掘和开拓难度差异性较大。
深受地形地貌影响,而属于国家战略资源的钨矿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而中国境内的钨矿储量江西省丰度位居第二,而多处的赣南地区矿产丰度高,品质好。
根据对矿产资源的调查数据来看,江西境内共有9个商业大型钨矿。
其开发年限长,开发方式成熟,但当前随着开发周期不断延伸,矿山开发深度也在不断加大、采空区体积增大。
地质层面的矿山地层压力情况突出、矿渣回收难度大、地下水破坏异常延伸破碎带污染、地表塌陷和永久性应力地貌损伤等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进行科学找矿方式评价。
1 研究所在矿床地质特征(1)石英质砂岩:是本区重要地层、灰黑色,组织密度大且坚硬,矿物元素:石英55%~60%,绢云母为10%~20%,绿泥石占10%~15%,萤石2~5萤石7%,其它少量,近花岗岩接触处,常被蚀变为矽化砂岩、矽化绢云母砂岩、绿泥石绢云母砂岩,蚀变范围一般不大。
课题研究论文:广西贺州市黄茅坪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探讨

130128 地理地质论文广西贺州市黄茅坪银矿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方向探讨1 区域地质概况区域出露地层为上古生界泥盆系莲花山组〔D1l〕和那高岭组〔D1n〕紫红色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砂岩,厚度300m以上;下古生界寒武系水口群巨厚层的泥质、含炭质物的类复理石建造的长石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含炭质砂页岩、细砂岩和硅质岩等,厚度大于1750m。
本区大地构造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中段,为南北向构造、东西向构造及新华夏系构造的复合部位。
区域构造形态复杂,褶皱轴向北东向、东西向和北西向,位于大桂山复式背斜中,区域内褶皱较紧密,局部倒转。
大桂山复式背斜与矿化关系密切,该背斜的两翼生产的破碎带,直接控制了矿产的空间分布;区域内断层构造极发育,多为成矿前的压扭性断层,多期屡次活动明显,主要有北西和北东组断裂,它们控制了矿带〔脉组〕的分布,属控矿构造,形成时间较早。
其次为北东东组断裂,与钨矿化的空间关系密切,该组断裂裂隙常为含钨石英脉,为后期的导矿和容矿构造,常受北西组断裂的限制和隔挡,形成时间较晚。
区内成矿后断裂不甚发育,对矿体的破坏不大。
区域内岩浆岩活动不强烈,仅在深洪冲北部的鸡叫山有一石英斑岩株出露,此外,还有一些闪长玢岩、煌斑岩脉零星出现。
多沿断层充填,局部煌斑岩脉顺层充填,被含钨石英脉穿切,为在矿前侵入。
区域矿产较丰富,主要为钨矿、银矿、铜矿和金矿,具有工业价值的有大桂山钨矿、白虎、枫木顶、黄茅铜矿、深蓬冲银铅矿、竹冲金矿、黄茅坪银矿。
2 矿区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区内分布的地层较为简单,为下古生界寒武系水口群中细粒含长石泥质砂岩、泥质中细粒石英砂岩,底部为深灰色厚层状含细砾不等粒长石石英杂砂岩,中部夹数层灰黑色中层状含炭质泥质砂岩,为一套类复理石建造,地层均受区域浅变质作用而发生硅化:图1 硅化浅变质泥质中图2 浅变质泥质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图3 浅变质不等图4 浅变质粉砂质细粒石英砂岩粒石英砂岩2.2 构造矿区构造线比拟乱,形态复杂〔图5〕,褶皱轴、断裂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
石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的探讨

石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的探讨猫儿山萤石矿床位于皖鄂两省区交界处,于上世纪70年代由民采发现80年代曾由当地政府组织正规开采,现矿床开采已进入后期阶段。
笔者综合研究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矿地质条件,认为该萤石矿床是岩浆低温热液型脉状矿床,并总结了找矿标志。
1、成矿地质背景萤石矿床区域构造位置处于断褶带之猫儿山背斜中部。
区域内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板溪群、震旦系变质岩系,下古生界寒武系浅变质砂页岩及奥陶地层。
区域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不同时期的SN向、NW向及NE向及NE向构造线纵横交错。
其中以NE-NNE向断裂构造最为显著,是本区主要的控矿、赋矿构造。
区域内岩浆活动强烈,广泛分布有加里东期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于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构成猫儿山复式岩体的主体,燕山期花岗岩则呈大小不等的岩株群产出,侵入于加里东期猫儿山花岗岩和围岩中,多沿着断裂构造分布,与从多矿产的形成关系密切。
萤石矿床即产于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中。
2、矿区地质概况2.1 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是上元古界震旦系南沱组(Zln)黄褐色长石石英砂岩、不等粒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含砾砂岩、绢云板岩、钙质板岩、泥灰岩和透镜状白云岩。
与猫儿山花岗岩体呈侵入接触关系,接触面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外接触带发育有角岩化、硅化蚀变。
2.2 构造2.2.1 褶皱矿区褶皱主要为猫儿山复式背斜,轴向NE-NNE,次级褶皱不发育,岩层产状较平缓,构造变型不甚剧烈。
沿复式背斜轴部侵入有加里东期花岗岩体。
2.2.2 断裂矿区断裂十分发育,主要为NE向,具张扭性质。
较大的断裂有F1、F2、F3、F4断裂,前3者汇合形成枝状断裂。
断裂带宽5-54m,长180-3600m,整个断裂一大一小展布,局部略呈扫帚状、小分岔出现,倾向NW,倾角57-75º。
断裂具多期活动性质,前期的断裂破碎带经富含SiO2的热液充填与交代,形成硅化压碎央,并以脉状产出,数量约70余多,多沿NE和NNE走向略呈侧现排列,萤石矿脉(体)即充填于这种硅化压碎岩带中。
浅析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地质条件

发。
是对 于萤石 矿床 的相关 区域 地质特 征和地 质条件 没有足够 的 了解 , 有 些只是停
留在 理论 的研究 方 面 , 在 实 际的工 作 中实 施 的时候还 是存 在一 定缺 陷的 , 因此
以及相 关 的因素考 虑的不 全面 , 才 出现 这样的 结果 。 我国虽 然矿产 资源丰 富 , 但
的, 对 当地 的经 济和社 会都 会有一 定 的影响 的 。 因此在 对 当地 的地 质条 件和 当
地的控矿结构做好了研究后, 可以对当地的萤石矿床进行开采确认。 这样会达
到预期 的效 果 , 甚至是 超越 预期 。 豫 西的 萤石矿 床之所 以能 够成 为全 国范 围内
3 . 2 主要控 矿 因素及找 矿远 景
对萤石 矿床 的寻找 会遇到各 种困难 。 本 文主要是对 萤石矿 床的相 关地质条 件和
地质 特 征进行 了分 析 。
萤石矿 床的形 成主要是受 岩石 断裂而形成 的 , 一 般通过 断裂 的具 体的现 象
可以进 行判 断 , 同时 也会有 明显 的控矿 因素 的 。 在 岩石 喷 发出岩 浆过程 中形 成 的萤石 矿床 , 矿 液会填 充断 裂之 间的 空间和 缝隙 , 并 且与相 关 的邻 近岩 石连 接 在一起 , 这 样具 有很大 空 间的成 矿条件 。 经过这 个过程 萤石 矿床 主要 是形成 的 带 状的矿石 。 在 不断 的岩 石断 裂过程 中 , 矿 液会继 续喷发 并且填 充缝隙 , 从而 会 形成不 同的层级 的矿石 形状 。 伴 随着岩 浆的不 断喷发和 矿液 的不断 的填充就 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某石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地质条件的探讨摘要:石矿的断裂控矿特征明显,区内产出的v1、v2号矿体均赋存于有石英脉充填的f1张扭性断裂带的特定部位。
此部位往往是断裂带近南北向的张裂膨胀地段。
矿化强烈或工业矿体赋存地段,断裂带旁侧围岩绿泥石化强烈,而绿泥石化岩往往是钙质粉砂岩或附近的粉砂岩,这表明富(含)钙质岩石在成矿物质来源问题上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本文结合某石矿矿床的地质特征对其找矿的条件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地质矿产;矿床特征;标志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某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八村群(分有下亚群bca及上亚群bcb)、泥盆系中统的信都组(d2x)和东岗岭组(d2d)、泥盆系上统(d3,未见分组)及石炭系下统孟公坳组(c1m)和石磴子组(c1sh),各时代地层自南往北东由老至新依次分布排列。
寒武系八村群的岩性主要为由灰绿色中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绢云母板岩、炭质板岩等构成的一套浅变质岩,是矿区泥盆纪以后海西—印支构造层的沉积基底。
泥盆系地层呈间断不整合直接上覆于八村群之上,岩性主要为一套滨海岸滩和河流冲积相碎屑岩,以紫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页岩为主,自中统东岗岭组开始夹有钙质粉砂岩、砂质灰岩,往上至上泥盆统上部即出现较纯的石灰岩。
石炭系下统的孟公坳组及石磴子组在矿区尚未有可靠的分层之资料,仅见并层圈定,岩性为灰黑~浅灰黑色石灰岩及含硅质条带或燧石结核灰岩。
不同时期形成的构造特征在矿区构造格局上表现较为明显。
在南西部的寒武系地层分布区,北东向复式褶皱发育,代表着加里东运动的区域构造特征,而在北东部的褶陷区仅有由泥盆至石炭系地层构成的开阔的舒缓北北西向向斜,显示出不同于加里东运动的后期褶皱构造特征。
断裂构造活动在矿区表现较弱,仅见数条北北东、北西西向中、小规模断裂。
矿区岩浆活动强烈,另在褶陷区轴心部位见有同期就位的岩株状小岩体分布。
岩浆岩的岩性均为黑云母花岗岩,一般具有中粒、中粗粒斑状结构,局部具有边缘相特征的细粒结构较发育。
受岩浆活动影响,矿区围岩角岩化、矽卡岩化、大理岩化等接触变质作用强烈,同时伴随有铁、多金属、铅、锌、钨等金属矿化,其中前两者矿化较强。
1矿区地质1.1 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上泥盆统(d3),其岩性组合特征与粤西北地区的榴江组(d3l)相近,故暂对应划归该组,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上部及下部两个岩性段。
下部岩性以细粒碎屑岩为主,至上部碎屑颗粒变细,主要由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组成,且具有钙质夹层。
榴江组上部岩性段(d3l 2)岩性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夹浅灰色粉砂岩、钙质粉砂岩。
夹层多呈透镜或长透镜状产出,且主要集中分布于下部层位。
泥质粉砂岩呈中厚-薄层状,局部可见交错层理,主要由石英粉砂组成,次有铁泥质及绢云母。
粉砂岩及钙质粉砂岩呈厚层状,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少量泥质或钙质。
本段分布于矿区西部,未见顶,区内厚度大于300米,与下部岩性段于北西部见整合,其余地段成断层接触关系。
榴江组下部岩性段(d3l 1)岩性以浅灰色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偶夹中粒石英砂岩。
岩石呈细粒(局部中粒)砂状结构,厚层块状。
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少量长石及绢云母,泥质胶结。
本段分布于矿区东部,未见底,区内厚度大于250米。
1.2构造矿区褶皱不发育,总体呈北东倾斜的单斜,岩层倾角一般在30°左右。
局部因断裂牵引作用地层产状有较大变化。
断裂构造见有一条,编号f1。
其总体走向北西345°,区内走向延长2450米,沿走向呈舒缓波状贯穿全区,倾向东~北东东,倾角51°~70°。
断裂带厚度一般2~5米,局部膨胀收缩现象明显,如v1号矿体处平硐jqpd1所见,最大厚度25米,往两端渐趋闭合,一般近南北走向地段断裂带厚度大,而北西走向地段其厚度则较小。
断裂带中有条带状、块状石英脉充填,局部见角砾岩或粉砂岩透镜体。
角砾成分主要为浅灰色粉砂岩,大小不等,排序不明显,但多为次圆~圆状,为条带状石英或硅质胶结。
根据上述断裂的产出特征,f1断裂具有明显的张扭性质,水平扭动时作右行移动。
矿区产出的v1、v2号两个萤石矿体均赋存于f1断裂带中,而含矿地段均为f1断裂的近南北向张裂部位,断裂的控矿及含矿特征明显。
1.3 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矿区无岩浆岩出露,其西、南两侧距连阳岩体、广宁岩体的距离3~4公里,总体上围岩蚀变较弱,仅于f1断裂带旁侧围岩见有不同程度的绿泥石化。
绿泥石化蚀变在区内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地,下部岩性段较纯的石英砂岩蚀变微弱,而上部岩性段的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的绿泥石化作用则很强烈,泥质粉砂岩次之;另一方面,在断裂的含矿地段,常见由强烈的蚀变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绿泥石化蚀变带,其长度可达500~700米,宽度不稳定,最大宽度可达200余米。
蚀变作用形成的蚀变岩有绿泥石化(钙质)粉砂岩及绿泥石化泥质粉砂岩两类。
蚀变矿物主要为绿泥石,次有绢云母。
蚀变岩与原岩一般呈渐变关系,在其接触带内侧,常见有原岩不规则残块或残留体。
区内矿化有萤石矿化及黄铁矿化两种类型,均与断裂带围岩的绿泥石化关系密切。
其中仅萤石矿化具有工业意义。
a)萤石矿化萤石矿化主要见于f1断裂带的近南北向地段,且靠近顶盘附近,与断裂带中充填的石英共生,矿化矿物组合类型为石英-萤石型。
断裂带中的矿化常形成工业矿体。
另外在f1断裂带顶盘附近次级小断裂的石英脉中亦见有萤石矿化,但一般程度较弱、规模小,无工业价值。
一般地,围岩蚀变强烈地段,其断裂带中的萤石矿化程度亦高,常能构成工业矿体,如v1、v2号两矿体赋存地段。
b)黄铁矿化黄铁矿化主要出现于f1断裂带围岩的绿泥石化岩中。
黄铁矿呈星点状或沿蚀变岩裂隙成细脉状产出,多具立方体自形晶,粒度一般小于1毫米,星点状者多小于0.5毫米,细脉状者稍粗。
绿泥石化岩中黄铁矿的含量一般5%左右。
1.4矿石特征矿石的矿物组成简单,主要由萤石、石英组成,萤石含量一般大于石英含量。
萤石呈淡绿-绿色,少数为无色,可见菱形十二面体晶形,一般多为它形、半自形晶,常呈条带状、团块状或块状聚集体与粗粒石英相间或相杂产出。
萤石颗粒粗大,一般地团块状、块状矿石晶粒大于1厘米,多在2~4厘米之间,而条带状矿石的萤石多在5毫米左右。
石英呈乳白色,其晶粒大小及分布状态一般与萤石相似,局部见隐晶质的硅质条带或成皮壳状产出。
某石矿的矿石类型均为石英-萤石型矿石,v1、v2号矿体的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及矿物组成相同,化学成分亦相近。
根据化学分析结果,矿石中有用组分caf2的质量分数w(caf2)49.88~83.26%,平均70.13%(其中v1号矿体67.04%、v2号矿体71.96%,均为加权平均值),变化系数14.69%,分布均匀;主要有害组分s、sio2、p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s)0.034~0.084%、w(sio2)0.66~34.52%、w(p)0.015~0.21%,统计平均值分别为w(s)0.055%、w(sio2)13.61%、w(p)0.035%,其中s组分分布较均匀,且其含量均小于1%,而sio2、p则分布不均匀(详见表2),局部含量偏高,如v1号矿体平硐jqpd1中的样槽yc2处(样品h1)sio2含量31.18%,v2号矿体平硐jqpd2中的样槽yc5处(样品h4、h5之组合样)sio2含量34.52%、p则高达0.21%。
某石矿床矿石主要组分含量特征统计表一般地,f1断裂带中充填的条带状、块状石英脉为矿体的直接顶、底板围岩,部分地段绿泥石化岩(主要是绿泥石化粉砂岩)亦构成矿体顶板岩石,而大部分地段的绿泥石化岩及断裂下盘的细粒石英砂岩属矿体的近矿围岩。
绿泥石化岩及矿体顶板石英脉与矿体界线清晰,有时f1断裂顶界面即为矿体顶界,而矿体底板石英脉有时与矿体成过渡关系。
矿体围岩矿化微弱,一般仅限于矿体顶、底板附近见少量的萤石条带、团粒或细脉。
矿体内部矿化分布一般较连续,仅局部见夹石。
如民采平硐jqpd1中v1号矿体局部(样槽yc2处)见一夹石透镜体,其厚1.02米,长6米,其岩性为条带状石英脉,含少量萤石细脉及团粒,萤石含量5%左右。
2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矿区萤石矿体的空间分布及产出特征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明显地沿断裂充填就位,产状与断裂一致。
按一般的萤石矿床类型分类,矿区萤石矿床可划归“硅酸盐岩石中的充填型脉状萤石矿床”一类。
综合而言,矿区萤石矿化及成矿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特征:a)矿化及矿体赋存于呈舒缓波状贯穿矿区的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带(即f1)中,显示该组断裂对成矿的空间控制关系。
b) f1断裂带的近南北走向张裂区段矿化最为强烈,是工业矿体形成的有利或含矿地段。
v1、v2号矿体的赋存部位说明了这一点。
c) f1断裂带均见有条带状、块状石英脉充填,但强烈的矿化或矿体却仅局部出现与石英脉共存。
一般地含矿地段的断裂带围岩的绿泥石化蚀变强烈,从而形成绿泥石化岩带,而此蚀变岩带又是钙质岩石(主要是钙质粉砂岩)分布地段,这表明钙质岩石的存在与成矿作用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d)矿石矿物组成简单,主要由萤石、石英组成,属石英-萤石型矿石,其旁侧或边部的石英脉中往往有较弱的萤石矿化。
区内产出的v1、v2号矿体虽直接出露,但地表规模小,长度不足50米,两端仅见矿化石英脉,往深部长度及厚度均见增大。
另一方面从两个矿体赋存高程看,v1、v2号矿体顶端高程相差109米(v1高v2低),这有可能表明f1断裂带赋矿深度自北而南渐变深的特点。
根据上述矿床地质特征,矿区产出的充填型脉状萤石矿床的找矿标志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a)北北向张扭性断裂是矿区控矿及含矿构造,可作为寻找同类萤石矿床的间接标志;b)断裂带旁侧围岩的强烈的绿泥石化蚀变形成的绿泥石化岩是萤石矿体近矿围岩,是较为有效的间接找矿标志。
c)断裂带中地表浅部出露的萤石矿化体或小的萤石矿体,是工业矿体的直接找矿标志。
当有一定规模的张扭性断裂切割富(含)钙地层层位,尤其是断裂的张性膨胀部位,是最有利的成矿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