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配方详解:拔毒膏

合集下载

治疗皮肤病的中成药膏剂“皮肤拔毒膏”的制作方法

治疗皮肤病的中成药膏剂“皮肤拔毒膏”的制作方法

治疗皮肤病的中成药膏剂“皮肤拔毒膏”的制作方法专利名称治疗皮肤病的中成药膏剂“皮肤拔毒膏”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一种治疗皮肤病的外用膏剂中成药。

中医古藉文献中收藏了许多治疗皮肤病的方药,如“千金要方”中用雄黄、矾石、硫黄等治疗皮肤病的经验,至今仍很有现实价值,但古今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外用药多以矿物药或单味药组成为主,例如硫黄软膏,雄黄软膏,青黛散,枯矾粉等,复方药膏则较少见。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对常见的如牛皮癣、湿疹、皮炎、手足癣、皮肤瘙痒以及股癣等顽固皮肤病有较好疗效的中药复方膏剂“皮肤拨毒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中成药采用如下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其中b 为单位重量份)白芷 8-12b 野菊花 8-12b 细辛 6-10b 全虫 8-12b雄黄8-12b 蛤蚧 8-12b 地肤子 8-12b 蝉衣 6-10b白鲜皮 8-12b 薄荷 6-10b 千里光 8-12b 大枫子 8-12b苦参 8-12b 蛇床子 8-12b 槟榔 8-12b 大青叶 8-12b白花蛇草 8-12b 冰片 6-10b将上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膏剂外用中成药。

本药主治牛皮癣、鱼鳞病、各类皮炎及湿疹、手足癣、疥疮、皮肤瘙痒及外阴白斑等顽固性皮肤病。

根据中医四诊八纲分析,皮肤病病因可归纳为风、湿、热、毒四大类,而且这四种病因都互有联系,例如中医认为,风邪每多挟热、挟湿而发生皮肤病,中医的“热”“毒”系指引起牛皮癣、皮肤瘙痒及过敏的病因。

虽然皮肤病表现多样,其主要病因不外以上四种,所以本组方以疏风除湿,清热解毒为主要法则。

上述方中的白芷、蝉衣、大枫子、白花蛇草以祛风除湿为主,白鲜皮、苦参、大青叶、蛤蚧、冰片以清热解毒为主,野菊花,细辛、地肤子、薄荷以散寒止痒为主,雄黄、全虫、千里光、蛇床子、槟榔以攻毒杀虫为主,而且其中许多药物已经现代科学试验证明其所具有的药理作用,如千厘光有广谱抗菌作用;雄黄主含硫化砷(As2S),对真菌有抑制作用;槟榔含生物硷,有较强的杀虫及抑菌作用;白癣皮、苦参、蝉衣、细辛均有止痒及抗过敏作用;薄荷除有散寒功能外,还具有使人体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使药力渗透入皮肤,增强其它药物的效力。

轻粉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轻粉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轻粉药材名称:轻粉拼音名称:QINGFEN别名:汞粉、峭粉、水银粉、腻粉、银粉、扫盆。

科属:为水银、明矾、食盐等用升华法制成的汞化合物。

产地:主产湖北、河北、湖南、云南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辛,寒。

有毒。

归大肠、小肠经。

功效:外用攻毒杀虫,敛疮;内服逐水通便。

中成药:共有24种中成药使用轻粉:拔毒膏青蛤散生肌八宝散消痔栓消炎生肌膏(玉红膏)黄水疮散一扫光药膏提脓散生肌玉红膏复方蟾酥丸等。

应用:1、外用治疮疡溃烂,疥疮瘙痒,湿疹,痤疮,梅毒下疳。

本品辛寒燥烈,有较强的攻毒杀虫止痒及生肌敛疮作用。

治疗黄水疮痒痛,配伍黄柏、煅石膏、蛤粉等共为细末,凉水或麻油调涂;若配伍黄连末,猪胆汁调敷患处,治疗臁疮不合;或配伍风化石灰、铅丹、硫磺为末,生油调敷患处治疗干湿廯病;又可配伍大黄、硫磺加凉水调敷患处,治疗痤疮。

2、内服治疗水肿胀满,二便不利。

本品内服能通利二便,逐水退肿。

常配伍大黄、甘遂、大戟等同用,治疗水肿便秘实证。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调敷或干撒。

内服:研末,0.1~0.2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

采收加工:采挖后,除去杂质,研细末用。

贮藏储存:避光保存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轻粉主要含氯化亚汞。

天然产者,名角汞矿,但平常都用人工制备。

化学上又名甘汞。

本品毒性虽小,但与水共煮,则分解而生成氯化汞及金属汞,后二者均有剧毒;在曝光时,甘汞颜色渐渐变深,亦起同样变化而具剧毒。

2、药理作用:(1)抗真菌作用轻粉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泻下作用轻粉内服适量能制止肠内异常发酵,且能通利大便。

甘汞口服后在肠中遇碱及胆汁,小部分变成易溶的二价汞离子。

二价汞离子能抑制肠壁细胞的代谢与机能活动,阻碍肠中电解质与水分的吸收而导致泻下。

(3)利尿作用二价汞离子吸收后,还可与肾小管细胞中含巯基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影响其再吸收功能而有利尿作用。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拔毒膏19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拔毒膏19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拔毒膏拔毒膏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19种“拔毒膏”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同寿录》卷四。

组成:蓖麻子仁1两(产山东,如蚕豆,无刺者佳),杏仁(去皮尖,敲扁)1钱,乳香1钱,没药1钱,川三七5钱。

制法:用真菜油半斤,将药熬至枯黑色,去滓,再熬半枝香,入净嫩松香1两、黄占3钱,白占3线搅匀,老嫩得法,瓷瓶收贮。

功效:一切痈疽,发背,疔肿恶毒,诸般大毒。

用法:遇毒摊涂为妙;诸般大毒初起须留头贴上,次日即消,再复贴。

来源:《寿世保元》卷八。

组成:黄连(为末)。

功效:小儿未周,两眼肿痛。

用法:水调。

敷脚心、手心;加葱捣烂敷之尤妙。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四。

组成:铅丹(炒过)、蛤粉(研)不拘多少。

制法:合研如桃花色为度,以生油调作膏,湿纸压干。

功效:烫火伤。

用法:摊贴。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经验秘方》。

组成:后阴槐条(作短截,炒胡)、紫花地丁(炒胡)、白矾(飞过)、消(飞过)、粟米粉(炒胡)、盐(飞过)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新水调之。

功效:恶疮。

用法:用鸡翎敷于疮上,却用碎纸贴儿封于药上。

来源:《永乐大典》卷一○三七引《保婴集验名方》。

组成:黄柏1两,寒水石1两,石膏半两,甘草2钱半,黄芩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醋调成膏。

功效:小儿丹毒赤肿,及颊肿痛。

用法:贴赤肿处;或新水调涂亦可。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九○引《修月鲁般经》。

组成:鲫鱼1个,信1块。

制法:入信在鱼腹内,盐泥固,煅过,为末,香油调。

功效:瘰疬疮。

用法:疮头上,用艾灸3炷,涂药膏于疮上,勿着好肉,数日后退出。

来源:《普济方》卷三一四。

组成:黄丹不拘多少(以苦竹园中地龙泥裹包,火煅令红,取出放冷,去泥)。

制法:上为细末,和以轻粉、麻油,调如膏药厚薄。

功效:臁疮,漏疮,一切恶疮。

用法:摊在油单上,贴之。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六。

组成:南皂角5钱,五倍子5钱,乳香1钱,没药1钱,雄黄1钱。

奇效骨疡拔毒膏治病疗法探讨

奇效骨疡拔毒膏治病疗法探讨

奇效骨疡拔毒膏治病疗法探讨本秘方主治骨病和一切外科化脓性炎症的中药贴膏疗法,对以红肿、发炎、溃疡、流脓水、流血水为主要表现的各种外科化脓性炎症百治百效,堪称杏林一绝。

该药膏药力特强,能拔净体内深部的各种脓毒。

它的治疗方法是,用的确良布中间包药膏,四周用胶水粘牢。

用时,以布面贴敷患部,双面轮换贴,治疗机理主要以布的经纬网隙,将药渗入人体而达到治疗目的。

一、治疗范围骨髓炎、骨膜炎、骨脓肿、化脓性关节炎、转移性脓肿,骨结核、淋巴结核、胸壁结核、乳腺结核、附结核、眼底漏管、乳腺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附炎、化脓性指头炎、甲沟炎、肋腺炎、淋巴管炎、毛囊炎、坏死性血管炎、脉管炎、外伤血肿、脓疮、手术后久不收口,带状疱疹、慢性下肢溃疡,集中性湿疹、梅毒、急慢化脓性腱鞘炎和滑囊炎、手掌深部间隙感染、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烧烫伤化脓感染、毒蛇及狂犬咬伤、蜘蛛蝎子黄蜂老鼠等动物蜇咬伤等。

XXX、独特成效1、骨炎未出头者,贴之消散;已出头者,提脓化毒生肌长肉;骨髓闭塞,贴之疏通:骨质破坏,死骨形成,贴之脱落,生长新骨。

2、急、慢性化脓性炎症或高烧,贴之消退。

初起贴之消贴消散;化脓时贴之缩小;贴穿之后脓毒腐骨自动从溃破口涌出,继续贴至痊愈。

3、淋巴结核、骨结核、乳腺结核等病贴之软坚散结,消肿化核。

4、凡久治不愈或判定要截肢的患者,用骨疡拔毒膏贴之能保全肢体得XXX。

5、疗效稳,疗程短,愈后不复发,大炎症化小,小炎症化无;不开刀,不上药捻,脓毒腐骨随药力自动涌出,深部提到浅部,浅部提到表而消散;残骨排净后自动生肌收口而愈。

一般炎症贴1~5贴。

疑难重症贴5~50贴即愈。

三、骨疡拔毒膏的配制秘法1、药物介绍①冰片:别名龙脑香。

药材:半透明薄状结晶,白色表面有冰的裂纹,质松脆层,可以剥离成薄片,气清香,味清凉,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祛翳明目,消肿止痛。

首要论说:《本草经疏》:“龙脑香,其香味为百药之冠,凡香之甚者性必温热,气芳烈,味大辛,阳中之阳,升也散也,性善走窜开窍,无往不达,芳香之气,能避一切邪恶,辛之热机能散一切内湿,故主亲信邪气及风湿积聚也。

一种《祛腐生肌拔毒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一种《祛腐生肌拔毒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一种《祛腐生肌拔毒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祛腐生肌拔毒膏是一种中药配方,主要用于治疗外伤感染和疮疖溃烂等疾病。

它具有祛腐生肌、拔毒化脓的功效,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外伤引起的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祛腐生肌拔毒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一、祛腐生肌拔毒膏的制备1.原料准备:黄柏、黄芪、当归、地榆、地黄、牛蒡子、黄连、板蓝根、蜂蜜、麝香。

2.制备方法:(1)将黄柏、黄芪、当归、地榆、地黄、牛蒡子、黄连、板蓝根按照黄柏30克,黄芪20克,当归15克,地榆15克,地黄15克,牛蒡子15克,黄连10克,板蓝根10克的比例混合均匀,研磨成细粉备用。

(2)取适量蜂蜜加入研磨好的中药粉,搅拌均匀成膏。

(3)最后加入麝香适量,搅拌均匀,制成膏状。

以上就是祛腐生肌拔毒膏的制备方法,采用多种中草药的配伍,并由蜂蜜和麝香调和而成,具有祛腐生肌、拔毒的功效。

祛腐生肌拔毒膏主要适用于治疗外伤感染、疮疖溃烂以及烧伤烫伤等疾病。

其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治疗外伤感染外伤感染是指在外伤的基础上产生了细菌感染,导致伤口发炎化脓。

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祛腐生肌拔毒膏进行局部敷贴,对感染进行消炎、杀菌、祛腐生肌,促进伤口愈合。

2.治疗疮疖溃烂疮疖溃烂是指皮肤或黏膜上的溃疡、疖瘤等情况。

使用祛腐生肌拔毒膏能够改善组织的坏死溃烂状况,促进组织再生,加速溃烂处的愈合,减少感染的机会。

3.治疗烧伤烫伤祛腐生肌拔毒膏还可以用于治疗烧伤烫伤,对于烧伤后的溃烂、化脓等情况,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促进愈合的作用。

除了以上列举的疾病,祛腐生肌拔毒膏还可以用于治疗湿疹、痱子、痈疽等皮肤疾病。

祛腐生肌拔毒膏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疾病康复。

1.祛腐生肌拔毒膏为外用药物,不宜内服,敷贴时应避免接触到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

2.使用祛腐生肌拔毒膏时,应先清洁患处,然后取适量药膏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2-3次。

拔毒膏说明书

拔毒膏说明书

拔毒膏说明书拔毒膏商品介绍通用名:拔毒膏生产厂家: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诺捷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3021125药品规格:0.5g*2张药品价格:¥6.5元【通用名称】拔毒膏【商品名称】拔毒膏三精【拼音全码】BaDuGaoSanJing【主要成份】金银花、连翘、大黄、栀子、黄柏、赤芍、川芎、木鳖子、蓖麻子、蜈蚣、红粉、轻粉等。

【性状】拔毒膏三精为摊于布上或纸上的黑膏药。

【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多用于治疗疖疔痛发、有头疽之初期或化脓期等病。

【规格型号】0.5g*2张【用法用量】加热软化,贴于患处,隔日换药一次,溃脓时每日换药一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贴,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可根据病情贴拔毒膏。

2.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儿童用药】【老年患者用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贮藏】密闭,置阴凉处。

【包装】药用复合膜包装,2张/盒。

【有效期】36月【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3021125【生产企业】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诺捷有限责任公司拔毒膏三精的功效与作用拔毒膏三精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多用于治疗疖疔痛发、有头疽之初期或化脓期等病。

拔毒膏使用常见问题问:拔毒膏三精要注意什么呢?答:1.患处有红肿及溃烂时不宜贴,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可根据病情贴拔毒膏。

2.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爷爷的秘方--透脓拔毒膏(付济华)

爷爷的秘方--透脓拔毒膏(付济华)

爷爷的秘方--透脓拔毒膏(付济华)爷爷的秘方记得爷爷在世的时候是远近闻名的名医,方圆百里求医者络绎不绝,每天来我们家找爷爷看病的患者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那时候我们住在农村,看到“小轿车”对普通人来说就像看到了怪物一样,而我们家门口经常会有停放那些慕名而来的有钱人开的小轿车。

爷爷精通中医各科杂病,尤其以外科最为著名,而此全靠一张小小的黑膏药——透脓拔毒膏。

而我资质愚钝仅仅研习中医内科而对中医外科一无所知,珍藏了多年的外科秘方都快发霉长毛了,所以我想还是把它公之于众,让有志之士把它发扬光大。

透脓拔毒膏组方:金银花35g 连翘35g 大黄25g 桔梗25g 黄连35g 栀子30g 黄柏25g 黄芩30g 赤芍25g 当归20g川穹15g 白芷20g 白蔹15g 木鳖15g 蓖麻20g 芙蓉15g 花粉15g 蜈蚣5条樟脑10g 山甲15g 没药10g儿茶10g 乳香10g 血蝎10g 轻粉10g 冰片5g制法:将细料:乳香、没药、儿茶、血竭、轻粉、樟脑、冰片共同研磨成极细粉,备用。

其余药物用芝麻油2000g同放于锅中,浸泡七日,七日后文火炸枯,炼油至滴水成珠,加入黄丹650g,收膏。

将膏药浸泡于水中七日去火毒。

七日后取膏用文火溶化,加入上述研磨好的细料,即可。

功效:清热解毒,透脓拔毒主治:各种疮痈肿毒用法:外用,贴于患处典型病例爷爷去世后,我搬到了小镇上开了一家中医门诊,镇上有一个姓杜的老大爷看我门诊挂着付氏的招牌就前来打听我的来历。

这位老者说我爷爷是“神医”救过他的命。

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背上长了一个“对口疮”,高烧不退,在县医院住院打青霉素,在当时青霉素是最好的抗菌药,最后把自己家里的钱花光了,也没治好。

后来有人告诉他,我爷爷治这病有绝招,于是他就去找我爷爷看病。

我爷爷给他贴上膏药,他问我爷爷:“付大夫你说我是不是要死了,这个病还能治好吗?”我爷爷说:“这个膏药贴上,我再给你一张,你走到贾村(距离我家有十几里路)的时候,里边的脓就能拔出来,这张膏药会自己掉下来,你马上贴上另外一张,等这张膏药自己掉下来的时候你的病就好了”。

阴阳拔毒膏配方及制法

阴阳拔毒膏配方及制法

阴阳拔毒膏配方及制法
任之堂主人余先生公布了他从民间得到的秘方,转贴至此,以利更多的人,在此顶礼余先生。

阴阳拔毒膏配方及制法:
配方:
红藤400克三七100克川芎100克花椒100克穿山甲粉50克生草乌100克生川乌100克
生马钱子100克辽细辛60克雄黄30克乳香60克没药60克天丁50克冰片20克蜈蚣30条
藤黄50克广丹粉适量,麻油2000ml。

制法:
第一步:三七、川芎、花椒、生草乌、生川乌、辽细辛、乳香、没药、天丁、蜈蚣一起打成粗粉同生马钱子放在一起备用。

第二步:冰片、雄黄、藤黄共研成极细分备用。

第三步:将红藤加水1500ml煎两边,合并煎液后,小火浓缩成大约80ML左右,加入麻油,小火加热,直至不再冒气泡,开始冒白烟后加入第一步准备的粗药粉,改为小火炸,炸至药材焦枯为度。

然后用钢丝筛网过滤,观察所得药油的量,按照500ml油配200克广丹粉的比例,加入广丹粉,边加热,边用木棍搅拌(要用大一点的锅),待药油与丹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剧烈浓烟,药汁转变得黑色粘稠时,及时离火,边搅拌,边冷却,待反应结束后加入第二步准备的药粉,不断搅拌至均匀,冷却成膏。

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得膏用冷水泡一周,每天换水一次。

一周后,阴阳拔毒膏即成。

用时根据包块大小,用刀切取一小块,放在牛皮纸上用火烤化摊开,贴在患处。

此膏阴疮三贴转阳,阳疮一贴出浓,出浓后再贴一贴,不可多用。

此膏治疗多例险疮,效果均神奇异常,有缘人珍惜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典中药材:栀子
性味: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药典中药材:栀子
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 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 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外治扭挫伤痛。
药典中药材:栀子
用法: 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药典中药材:栀子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地黄
性状:
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 12cm,直径2~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 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 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 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药典中药材:地黄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棕 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 纹。切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 性。气微,味微甜。
药典中药材:地黄
用法: 鲜地黄12~30g。生地黄10~15g。
药典中药材:地黄
存储: 鲜地黄埋在沙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 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典中药材:栀子详解>>>
栀子
药典中药材:栀子
来源:
本品为菌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 果梗和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 取出,干燥。
药典中药材:桔梗
功效: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 胸闷不畅,咽痛膏哑,肺痈吐脓。
药典中药材:桔梗
用法: 3~10g。
药典中药材:桔梗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地黄详解>>>
地黄
药典中药材:地黄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 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 “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拔毒膏 配方详解
药典中成药:拔毒膏配方详解>>>
拔毒膏 BaduGao
药典中成药:拔毒膏配方详解>>>
配方:
金银花70g、连翘70g、大黄70g、桔梗70g、 地黄70g、栀子70g、黄柏70g、黄芩70g、 赤芍70g、当归35g、川芎35g、白芷35g、 白蔹35g、木鳖子35g、蓖麻子35g、玄参 35g、苍术35g、蜈蚣5g、樟脑28g、穿山 甲35g、没药18g、儿茶18g、乳香18g、红 粉18g、血竭18g、轻粉18g。
药典中药材:连翘
用法: 6~15g。
药典中药材:连翘
存储: 置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大黄详解>>>
大黄
药典中药材:大黄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 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 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 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药典中药材:大黄
性状: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 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 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 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 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 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髄部宽广,有 星点环列或散在;
药典中药材:大黄
性状: 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 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 粘牙,有沙粒感。
药典中药材:大黄
炮制:
大黄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 晾干。本品呈不规则类圆形厚片或块,大 小不等。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 纹及疙瘩状隆起。切面黄棕色至淡红棕色, 较平坦,有明显散在或排列成环的星点, 有空隙。酒大黄:取净大黄片,照酒炙法 (通则0213)炒干。本品形如大黄片,表 面深棕黄色,有的可见
药典中药材:栀子
性状:
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 直径1~1.5cm。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 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 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 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 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 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 红色或
药典中药材:黄柏
炮制:
黄柏: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润透,切丝, 干燥。本品呈丝条状。外表面黄褐色或黄 棕色。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纵棱纹。 切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味 极苦。盐黄柏:取黄柏丝,照盐水炙法 (通则0213)炒干。本品形如黄柏丝,表 面深黄色,偶有焦斑。味极苦,微咸。黄 柏炭:取黄柏丝,照炒炭
药典中药材:地黄
性状:
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 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 弯曲的纵皱紋、芽痕、横长皮孔样突起及 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潢黄 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 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投圆形, 中间膨大,两端稍细,
药典中药材:地黄
性味: 鲜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生 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
药典中药材:地黄
功效: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 伤阴,舌绛烦渴,溫毒发斑,吐血,衄血, 咽喉肿痛。生地黄:淸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 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 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药典中药材:黄芩
性味: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药典中药材:黄芩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 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 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药典中药材:黄芩
用法: 3~10g。
药典中药材:黄芩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药典中药材:桔梗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 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cm,直径 0.7~2cm。表面淡黄白色至黄色,不去外 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 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 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 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 坦,形成层环棕色,
药典中药材:金银花详解>>>
金银花
药典中药材:金银花
来源: 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 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
药典中药材:金银花
性状:
本品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 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 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 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 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 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附于筒壁, 黄色;雌蕊1,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 微苦。
药典中药材:黄柏
炮制: 法(通则0213)炒至表面焦黑色。本品形 如黄柏丝,表面焦黑色,内部深褐色或棕 黑色。体轻,质脆,易折断。味苦涩。
药典中药材:黄柏
性味: 苦,寒。归肾、膀胱经。
药典中药材:黄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 热泻痢,黄疽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 脚气痿躄,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 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 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药典中药材:栀子
性状: 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 味微酸而苦。
药典中药材:栀子
炮制:
栀子除去杂质,碾碎。本品呈不规则的碎 块。果皮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有的可见 翅状纵横。种子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 或红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炒栀子: 取净栀子,照清炒法(通则0213)炒至黄 褐色。本品形如栀子碎块,黄褐色。
来源: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秋季 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 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 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药典中药材:连翘
性状:
本品呈长卵形至卵形,稍扁,长1.5~ 2.5cm,直径0.5~1.3cm。表面有不规则 的纵皱纹和多数突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 1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果 梗或已脱落。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 突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质硬;种子多 数,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老翘自顶 端开裂或裂成两
药典中药材:大黄
性味: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药典中药材:大黄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 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 吐魈,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 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 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 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 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 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药典中药材:金银花
性味: 甘,寒。归肺、心、胃经。
药典中药材:金银花
功效: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 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 热。
药典中药材:金银花
用法: 6~15g。
药典中药材:金银花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典中药材:连翘详解>>>
连翘
药典中药材:连翘
药典中药材:赤芍详解>>>
赤芍
药典中药材:赤芍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控,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 晒干。
药典中药材:大黄
炮制:
焦斑。微有酒香气。熟大黄:取净大黄块, 照酒炖或酒蒸法(通则0213)炖或蒸至内 外均呈黑色。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片,表面 黑色,断面中间隐约可见放射状纹理,质 坚硬,气微香。大黄炭取净大黄片,照炒 炭法(通则0213)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 焦褐色。本品形如大黄片,表面焦黑色, 内部深棕色或焦褐色,具焦香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