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_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在当今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推动城镇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这不仅包括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如交通、能源、通信等,还涵盖了产业的优化升级,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向城镇聚集。

在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城镇不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场所,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新和机遇的空间。

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导致城镇特色缺失,生态压力增大。

此外,人口的大量涌入给城镇的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则聚焦于农村的发展,旨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成为美丽宜居的家园。

此外,乡村振兴还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乡村文明,让乡村充满独特的魅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

当前,农村面临着人口外流、老龄化严重、产业发展滞后等诸多挑战。

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方面,城镇化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

城镇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产业的升级,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可以为城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农村的发展可以缓解城镇的资源压力,为城镇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支撑。

为了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统筹规划。

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将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纳入统一的战略框架,避免各自为政。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市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人均收入低。

2.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

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3.城乡社会保障不平衡。

城市居民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待遇,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较低。

二、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过快。

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城市化负担过重,城市资源环境受到极大压力。

2.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3.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问题较多,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工资保障等问题。

4.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找工作难度较大,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三、政策建议1.加强城乡规划。

应制定科学的城乡规划,做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工作。

2.加强农民工保障。

应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3.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应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农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4.加强城乡协调发展。

应加强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布局,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总之,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繁荣。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战略研究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战略研究

型 强调 了在 “ 二元经 济结 构” 转 变和工业化进程 中农业 发展
的重要性 ,认为消除 “ 二 元经济结构 ”不能仅依靠农村人 口 流入城市 , 而更要 同时依 靠提高 农业的生产能力 , 改善农村 的生产条件 ,使工农差 别和城 乡差别不断缩小 , 最终使 “ 二
随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住宅 投资。投 资需求的增加将成为 经济持续增长 的强 大催 生力量 。2 O 世纪9 O 年 代以来 , 我国经 济高增长主要依靠 旺盛 的投 资需 求来支撑 , 虽 然 目前的投资 率 有所偏高 , 但今后一段时期 要实现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 长, 必须要确保投 资需求 的持 续增 长 , 从而 须确 保城镇化 的
这不仅 关系到我国 当前 经济发展 ,而且是我 国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体现 。按照 2 0 l 2年 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 告 ,推 进城 乡统筹 发展 的重要 手段之 一 就是实 施城镇 化与新 农村建设双 轮驱动 。 城镇化 和新 农村建设 都是 目前现 代化 建设 中的 现实 需求 ,没 有新 农村 建设 , 城镇 化将 失去现 实基 础 ,没有城 镇化 ,新 农村 建设 也将 失 去原动 力。 关键 词 :城 镇 化 ;新 农村 建设 统 筹 发 展
元结构”消失 。培植产业 发展 优势、 提 高农业生产能力 、 缩
小工农 和城 乡差距都是新农村建设 的重要内容。发展经济学
家的经典论述 为推进 新农村建设提供 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不断推进。 ( 2 ) 城镇化的 消费需求途径 。我国 目前 的消费需 求, 尤其是农 民的消费需求严 重不足 , 提高农 民的收入水平
上海农业科技
2 0 1 3 —1
城镇 化 与新农村建 设协调推进战略研 究

简析当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应对举措

简析当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应对举措

简析当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应对举措作者:秦永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04期【摘要】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在政策支持下,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不同的路径选择总结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针对诸多启示、问题及挑战,城乡规划需要在合理的内涵指引下,避免规划误区,掌控规划要点,有效引导城乡各类资源要素配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一、背景解读以城市为核心、以增长为导向的中国传统城市化模式导致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四农”(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问题的恶性循环。

因此,改变城乡二元发展的模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

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发展”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大统筹战略的首要地位;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十八届三中全会则系统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利益格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体系的战略部署。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系统架构1.城乡统筹发展是针对以城市为核心,以增长为导向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病,坚持以人为本,将乡村的发展纳入区域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建立城市与乡村之间开放融通的发展机制,面向全体国民构建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趋于均等的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度,联动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解决双重二元结构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中国现代社会结构。

2.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其中包含了对市场运作和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现实要求。

政府治理理念应向人本、协调、创新、可持续方向转变,一方面统筹制度架构,一方面统筹城乡规划,以推进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的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

3.新型城镇化包含复杂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内涵。

从职能与作用的角度来讲,需要优化发展规划与布局、提升城乡综合承载力、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

论统筹城乡发展途径

论统筹城乡发展途径

论统筹城乡发展途径李亚娟(西安外事学院西安710077)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城乡差距日趋扩大的现象及原因,并提出加强体制和制度创新、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途径目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差距较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日趋扩大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

城乡发展不协调,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村发展水平低,而农村发展水平低的核心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

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还维持在3.2∶1,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会更高。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城乡储蓄和消费水平的差距也不断拉大。

城乡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社会进步与公共福利等方面,即相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城镇居民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

城乡之间除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差异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差距。

农村居民由于在经济、政治地位上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因此承担了本不应其承担的环境生态损害,使得城乡间的实际差异进一步加大。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城乡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水平上差异将构成我国未来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城乡差距日趋扩大的主要原因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很多,城乡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主要原因,城镇化水平低、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也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一)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是造成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近年来,学者们纷纷通过建立模型,对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程度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张岩松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对此做出了具体的部署,这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到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化。

10年的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深化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民族独立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并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产品统购统销、城乡户籍分隔管理等一系列制度,不仅从农业提取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而且进一步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实施,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相继推行并不断深化,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自由迁移和就业范围不断拓宽,城乡、工农之间的产品要素交换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依然明显,“三农”问题日益凸显,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角度解决“三农”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

此后,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加强“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明晰,理论认识不断深化,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

这些重大理论和政策创新不仅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规律,体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同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创新、政策理念和政策制定实施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不仅促进形成了农业农村发展的10年“黄金期”,而且从总体上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浅谈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浅谈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浅谈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摘要: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要站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局的高度,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二,要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去指导城乡发展的一切工作;第三,要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载体——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并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中的第一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统筹城乡发展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地位。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为了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意义。

一、充分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左右,而且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毛泽东同志在 1957年就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

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协调推进机制路径的选择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协调推进机制路径的选择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协调推进机制路径的选择摘要: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间存在着互动的作用机理,两者需要协调互动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这种不平衡与平衡的情景将会对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产生阻碍或促进的作用。

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目标。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一、研究框架和理论分析(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偏向发展理论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不管是以乡村为中心的乡村偏向发展观,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偏向发展观,都不能正确指导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麦基研究认为,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乡村非农化的内在推力和城市辐射扩散的外在拉力的交互作用让非农业活动和农业活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乡村和城市的界限也变得模糊。

这种发展模式被称之为desakota模型,是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当中的必然现象。

道格拉斯发展了麦基的desakota模型具体指的是:“分布在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带,与城市相互作用强烈、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增长迅速的原乡村地区”。

它认为在城乡关系的演变过程中,乡村的一些人口开始向城市流动,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工业劳动力,从中实现了网络效应,让城市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目标。

(二)城乡偏向发展的理论模式城乡偏向发展理论可以追溯到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想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经济增长,应该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

该理论随着演变成乡村偏向发展理论和城市偏向发展理论。

乡村偏向发展理论认为,政府选择性地削弱极化效应并增强扩散效应,培育具有自主成长能力和更高自主权的乡村,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偏向发展理论认为,消除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关键在于培育主导产业或城市为主、具有成和长空间集聚意义的增长极,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增长。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提论推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统一的:新农村建设能助推新型城镇化,而新型城镇化又能带动新农村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曾福生,吴雄周,刘辉(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都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没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将失去客观基础;没有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将丧失原动力。

坚持二者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

但在其协调发展中存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城市群发展不充分、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运作乏力等多方面的问题,应从公共产品均衡机制、城市群发展机制、要素流动机制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等方面,促进我国目前的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2010)01-0019-05Realizes Form on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Development in China———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ZENG Fu-sheng ,WU Xiong-zhou ,LIU Hui(College of Economic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China)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are social development realistic needs in china.Will not have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the urbanization to lose the objective foundation;without the urbanization,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will lose the driving force.Insisting tha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our country present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realizes the form specifically.At present has many problems,such a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public product supplies not balanced,the urban cluster development not full,the element of production cannot the unrestricted flow,press the agriculture by the labor,operate the asthenia by the city leads the countryside.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uch as the consummation public product balanced mechanism,the urban cluster development mechanism,the essential factor flowing mechanism and presses agricultural,persistent effect mechanism by the city leads the countryside Key words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urbanization;new rural reconstruc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项目来源:湖南科技厅软科学重点项目:“湖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编号:2009ZK2010)作者简介:曾福生(1964-),男,湖南祁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09-10-06,修回日期:2009-11-24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Vol.31No.1Jan .2010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分为三种:城市偏向的低级形式、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过渡形式、城乡一体化的高级形式。

对于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选择,亦即对于目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时序选择,存在以下几个观点:第一种观点:城镇化优先论。

认为新农村建设造成城镇化已用和可用资源的被“侵占”或“旁落”。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这不仅使新农村建设捉襟见肘,而且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

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大多对中央工作重心逐渐向农村转移的做法提出了异议。

该观点的实质是否定新农村建设。

第二种观点:新农村建设优先论。

认为城镇化占用了农村发展资金和农民廉价土地,只注重改善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忽视农民生存的诸多利益,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新农村建设的障碍。

该观点的实质是否定城镇化[1]。

面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谁先谁后的“两难选择”,我们到底应作何取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能不能协调发展?我国目前应不应该、能否坚持二者的协调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我国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在现实中尚存哪些问题?应构建什么样的机制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是我国目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形式我们认为,“城镇化优先论”和“新农村建设优先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应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条腿走路,二者不可偏废。

城市偏向的低级形式已造成了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影响了区域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运行,故我国应放弃城市偏向第31卷农业现代化研究的发展战略。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应为我国目前城乡统筹的具体实现形式。

1.1城镇化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扩大内需的需要。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需严重受阻,经济增长失去强劲的外需支持,不得不转而依赖内需的扩大。

寻求有效的内需扩大渠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课题。

城镇化是目前扩大内需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扩大内需的途径主要有:①城镇化的投资需求途径。

城镇化必将伴随大量的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住宅投资。

投资需求的增加将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催生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增长主要靠旺盛的投资需求来支撑。

虽然目前的投资率有所偏高,但要实现今后一段时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确保足够的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从而须确保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②城镇化的消费需求途径。

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农民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其消费需求是目前不容回避的重大经济问题。

城镇化的推进将使许多农民转为市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升农产品价格,最终使农民收入跃上一个台阶,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

(2)缩小城乡差距和弱化“二元结构”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城乡差距巨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其根本原因是城镇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限制了城市辐射作用的发挥,从而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扩大了城乡差距,最终形成“二元结构”[2]。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这是因为,根据“倒U假说”和城镇化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差距会不断缩小的发展阶段。

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城镇化是弱化“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突破口。

(3)加快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明显滞后。

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是由第三产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第三产业的生产和消费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要求有最高的人口集中。

只有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分工分业,形成对商业、餐饮、旅店、教育等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从而降低供给成本和交易费用,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应[3]。

但我国目前城镇化规模比较小,80%以上的城市在20万人以下,不具备城市对人口的聚集效应,缺乏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门槛人口”,使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4]。

要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

1.2新农村建设同样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发展经济学家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刘易斯和舒尔茨将发展中国家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农业部门使用传统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途径是在农业部门引入新的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托达罗模型强调了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和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不是仅仅依靠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更要同时依靠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使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不断缩小,最终使二元结构消失[5]。

培植产业发展优势、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缩小工农和城乡差距都是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重要内容。

发展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三农”问题的严峻形势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

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形势异常严峻。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弱,科技贡献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农民素质低下,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落后,混乱、落后的局面没有总体改观,繁荣发展举步维艰[6,7]。

只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了,农业竞争力才能提升,才能建设好现代农业。

“新型农民”的培养,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生活宽裕”和“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

只有依靠科学的“管理民主”制度,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建设成一个“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着妙棋”[8]。

1.3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辨证关系为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1)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镇化的现实基础。

①新农村建设中的“生产发展”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经济要素基础。

在城镇化进程中,如果忽视农村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那么城镇化必将因受到资源、要素供应的约束而裹足不前。

新农村的“生产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足量的农业剩余,确保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

②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市场基础。

农民“生活宽裕”表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这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工业产品市场容量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市20第1期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