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西藏地区十大矿产简介(铜,国泰君安)

西藏地区十大矿产——国泰君安有色玉龙铜矿简介玉龙铜矿地处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江达县青泥洞乡境内,位于宁静山下,海拔4569—5118米。
玉龙铜矿拥玉龙铜矿有丰富可靠的资源,铜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位是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驱龙铜矿,已探明铜资源储量794.88万吨;第三位是江西德兴铜矿,储量约为596万吨),达650万吨,远景储量达1000万吨。
特点是矿床规模大,适宜大规模露天开采,有用组分多,有用组分在精矿中富集,可综合利用,经济价值巨大。
玉龙铜矿所在地已新建玉龙镇(正在报批),国道317线横穿小镇;距昌都镇约135公里,距邦达机场261公里。
●地质特征昌都地区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带北、中段,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成矿带和海相火山沉积铁带。
其中玉龙—芒康成矿带,主要成矿期为燕山—喜马拉雅期,在浅成、超浅成的花岗斑岩或二长花岗斑岩中,形成规模宏大的斑岩铜多金属矿带;同时在接触带矽卡岩中也有铜铁多金属矿床。
玉龙铜矿除铜金属外伴生大量钼、金、银等,其中钼10余万吨、铁矿储量达8000多万吨、金约26吨。
位于玉龙成矿带上的还有多霞松多、马拉松多、莽宗等大中型铜矿。
玉龙铜矿早在1966年就已勘探发现,但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交通电力条件,特别是开发资金无着,一直制约着矿山开发。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国家加大援藏力度等政策措施激励下,西藏积极吸引区内外投资,终于“激活”了长期沉睡的矿山。
●气候矿区属大陆性气候的半干旱高寒地区。
年最高气温17.5 ℃,最低气温-19.4℃,月平均气温6至8月较高,玉龙铜矿11月至次年4月较低。
其中7月平均7.2(13.5)℃,1月份平均为-10.6℃,气温日变幅最大达18。
5℃,最小4.6℃。
10月下旬开始有表层冰冻,最大冻土深度约150-180cm,4月下旬开始融化,5月全部解冻。
矿区年降水量960.7mm,年蒸发量为1210 mm,其中6至9月为777.4mm(1995年同期为708.5mm),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3天(7月),降水量度103.3mm,最长连续无降小水日数为19天(12月至次年1月),最大降水强度0.7mm/分(7月),最大积雪深度284mm(3月),6至9月以混合态阵性降水为特征,11月到次年4月多降雪。
西藏自治区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西藏自治区黄金矿产资源概况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南边陲,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全境为高大山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本区采金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和各世达赖陵塔的修建用了大量黄金,这些黄金皆来自西藏各地砂金产区。
清末民初,本区采金极盛,清末赵尔丰曾率部在藏东“三江”地区组织过较大规模的采金。
英国人为掠夺我国的黄金资源,曾组织采金人员在藏北文部、班戈地区及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进行了大规模采金。
这些开采活动在西藏各地留下了众多采金遗迹。
西藏地区金矿地质工作起步晚,工作程度低。
1972—1976年,西藏地质一队、二队先后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进行了广泛的砂金普查工作,发现藏南各地砂金矿化普遍,品位较高,特别是I级阶地砂金层,一般在0.2—0.8克/米s间,但未能对众多的砂金矿点、矿化段开展进一步的工作。
1985年西藏地质五队对安多拉日曲砂金矿进行了初勘评价工作,获得D级表内储量608公斤,提交了全区首份金矿储量报告。
80年代后期,各部门加强了西藏地区的金矿地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
黄金资源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9年底,全区已发现金矿床(点)156处,分布在58个县(市)境内,其中金矿床16处,包括岩金矿床2处(中型1处,小型1处),砂金矿床8处(中型2处,小型6处),伴生金矿床6处(大型1处,中型3处,小型2处)。
截至1989年底,全区累计探明金矿储量63.025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3.859吨),占全国累计探明储量的1.30%,居第22位。
全区保有储量为62.746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3.560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1.58 9/6,居第18位,其中砂金保有储量4.420吨,伴生金保有储量58.326吨。
已利用矿床占有保有储量为3.099吨,未利用矿床占有保有储量为59.647吨。
据目前正在勘查的5个矿床预测,全区“八五”期间可新增金矿储量17吨,主要来自加查、邛多、娘姑处等矿床。
西藏自治区那曲矿产资源

立志当早,存高远
西藏自治区那曲矿产资源
目前,那曲地区已探明的矿种有:黄金、白银、铬、铅、锌、食盐、锂、玛瑙、水晶、硼、镁、石油、玉石等40 余种。
其中蕴藏量较丰富的有黄金、铅、锌、食盐、硼砂、玉石等10 多种。
在区域内还探明有开发前景良好的石
油资源。
关于对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那曲位于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环抱之
中,总面积40 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那曲地区平均海拔4500 米以上,距自治区首府拉萨320 公里。
那曲地区所辖11 个县(区),分别是那曲县、安多县、聂荣县、比如县、巴青县、嘉黎县、索县、申扎县、班戈县、尼玛县、双湖特别区。
全区高寒缺氧、气候干燥、全年大风日100 天左右,年平均气温为零下五六度,最冷时可达零下三四十度左右,全年日照时数在2886 小时以上。
一年中五至九月相对温暖,年降水量达400mm 以上。
那曲是一个具有地热资源、水利资源、湖泊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现
已发现著名的藏北、藏南两大超基性岩带,蕴藏着丰富的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各种矿产,特别是我国急缺的矿种:金、铬、铜、钼、硼。
在那曲唐古拉南麓发现有大型铁矿床,在藏北沉积盆地中发现有石油、天然气,一旦开发利用其前景实为可观。
经过40 多年的艰苦奋斗,那曲地质找矿和开发利用取得了可喜成绩,截止2001 年底,我地探明的矿种有砂金、白银、铬、铁、铜、锌、铅、硼砂、石油、大理石、食盐等40 余种,许多
矿种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西藏矿产资源

西藏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达7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26种矿产中,有11种的储量分别名列中国的前5位。
铬铁矿质量好,品位高达50% 左右,已经探明的远景储量居中国之冠;铜矿的远景储量仅次于江西省。
藏东玉龙大型班岩铜矿储量高达600多万吨,世界罕见。
锂的远景储量居世界前列。
非金属矿石膏居中国第二位;硼砂、菱镁矿、重晶石居中国第三位;砷、白云母、泥炭居中国第四位;陶瓷土居中国第五位。
还有食盐、天然碱、芒硝、硫、磷、钾、硅藻土、冰洲石、大理石、刚玉、水晶、玛瑙等多种矿产。
西藏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矿产资源总量潜在价值达6505亿元,具有优越的成矿条件和较低的开发度,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
西藏地处世界最大的成矿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的东段, 地质构造背景十分复杂,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具备寻找国家紧缺矿种和大型、超大型矿产地的地质条件。
截至1999年底,西藏自治区累计发现矿产100种,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36种。
按矿种类型分为: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11种,非金属矿产21种, 地热、矿泉水各1种。
各类物化探异常1300余个。
全区共发现矿产地1891处,有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产地共120处,其中能源(煤、泥炭)矿产地31处;金属(铬、铁、铜、铅、锌、钻、锡、钼、锑、金、银)矿产地34处;非金属(自然硫、硫铁矿、砷、硼、盐、重晶石、菱镁矿、冶金用脉石英、石黑、石膏、石灰岩、粘土、陶瓷土、大理岩、花岗岩、刚玉、水晶、压电水晶、熔炼水晶、云母、火山灰)矿产地55处, 地热、矿泉产地15处。
探明储量的矿床132个(勘探6个,详查24个,普查34个, 矿点检查68个),其中能源矿产25个,金属矿产33个,非金属矿产37个,地热资源4个,矿泉水11个,探明的矿产资源上表储量潜在价值1967.61亿元。
已探明矿床规模达到大型22个、中型25个、小型48个、矿点37个。
另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l999年统计,西藏矿产储量在全国排序前九位的有17 种:第一: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第二:铜、火山灰;第三:菱镁矿;第四: 硼、自然硫、云母;第五:砷;第六:陶瓷土;第七:石膏;第八:泥炭、品质石黑;第九:锑、重晶石、铬、铜、硼、金、锑、高温地热。
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

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背景介绍高原是指位于海拔500米以上的平坦地形,通常由山脉或山地上升形成。
地球上有许多著名的高原,其中最大面积的高原是青藏高原,该高原位于亚洲,跨越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广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
青藏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其中包括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这两个地球上最高的山脉。
高原的平均海拔为4000多米,是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天空之城”。
由于高原地处高密度的大气,氧气含量较低,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燥,草原覆盖广泛。
青藏高原的面积达到25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
该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多种地貌类型。
同时,青藏高原也是全球最大的冰川储量区,拥有大量的冰川和高山湖泊。
生物多样性尽管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极端,但它是丰富多样的生物圈。
该区域的动植物资源与土壤肥沃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原地区的平均气温较低,气候条件恶劣,但仍有大量适应高原环境的动植物生长繁衍。
高原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使得该地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许多珍稀、濒危或绝灭的物种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例如,藏羚羊、雪豹、藏野驴等濒危动物在青藏高原的草原、森林和湖泊地区得到了保护。
这些保护工作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地球的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经济价值青藏高原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该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包括黄金、铜、铅、锌等金属矿产。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全球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中国东部地区和南亚地区依赖高原的冰川与高山湖泊来滋养河流,保障供水的需要。
青藏高原的水资源对于区域的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发电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环境挑战与保护措施然而,青藏高原也面临着许多环境挑战。
中国16个重要成矿带

中国16个重要成矿带初步预测显示,我国重要矿产都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矿产资源探明程度在总体上仅为三分之一。
其中,金矿资源查明程度为26%至59%,平均程度为35%,仍有三分之二的金矿资源尚待查明。
西南三江、冈底斯、天山、南岭、大兴安岭等地已被列为16个重点勘查成矿带。
一、西南三江成矿带1西南三江南段本区东接滇西地区,北至藏滇、川滇省界,西、南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毗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
区内交通便利,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丰富。
本区地质构造属于特提斯构造带的一部分。
已有工作发现德钦羊拉铜矿、维西白秧坪银铅锌矿、思茅大平掌铜矿、中甸普朗铜矿、金平长安金矿等大型、超大型矿床。
发现铜、铅、锌、银等矿床(点)数百处,其中部分探明了储量,奠定了该区作为中国有色金属重要成矿带之一的地位。
本区主攻铜、铅锌,兼顾银、金等大型矿床的综合评价,以斑岩(玢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沉积改造型铅锌矿、热液(火山热液)型银铅锌矿为主攻矿床类型。
滇西北地区,重点加强普朗斑岩铜矿及其外围、德钦羊拉铜矿外围、红山—雪鸡坪地区外围的铜多金属矿勘查,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率先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铜业基地。
目前滇西北地区已控制铜资源量500万吨,远景有望突破1000万吨。
澜沧江南段地区,重点加强腾冲—梁河地区铜多金属矿、大平掌外围以及大红山地区铜多金属矿、核桃坪铅锌矿等勘查。
2西南三江中段工作区包括川西和藏东两部分,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水利、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一大批银、铅、锌、铜、锡、金、汞、钨等矿产地。
本区位于东西向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向南转折的板块结合碰撞造山带东侧。
主攻铜、铅锌、银,以斑岩型、海底喷流型以及热液型为主攻矿床类型。
加强川西地区义敦岛弧带斑岩铜矿和海底喷流型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找矿工作,优先加强新发现的竹鸡顶铜矿的勘查,带动区域斑岩铜矿勘查。
加快推进对玉龙铜矿带已有的和新发现的矿产地勘查,争取找矿突破。
2012年中国黄金产量结构分析

冠, 增产 2 1 . 4 2 3 t , 为 全 国实 际 总增 产量 4 2 . 9 t的 近 一 半 ( 4 9 . 9 4% ) 。 甘肃 和 云南 分 别 增 长 了 6 4 . 5 8% 和 4 2 . 1 2% , 分别增加 7 . 6 2 2 t 和7 . 4 1 1 t , 而居第 二位 、 第 三位。黄金传 统 老产 区陕 西 省 也 有 不 错 的 收 获 , 以4 0 . 0 7% 的 增 长 率 和 4 . 9 0 1 t 的 增 长 量 居增 长 排序 的第 四名 。 2 0 1 2年 , 全 国总计有 2 1 个省 ( 区) 市, 也就 是 7 7 . 7 8%的 产金地 , 实 现 了 黄金 增 产 。 2 0 1 2年 , 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有 了西藏 自治 区黄金产 量报 告, 生产了 0 . 6 9 6 t 含量金 。尽 管数 量不 多 , 但 意义重 大。这 是西藏黄金工业迈 出的第一步 。 近年来 , 西藏的黄金 地质 资源 和勘探有 了相当大 的进 步 , 已探 明储备达 到 1 6 1 . 7 2 t , 发 展黄金 生产 已具 备 了很 好 的物 质基 础 。 黄 金 大省 产 量 集 中 特征四 : 中国 2 7个 省 区生 产 黄 金 , 排 序 前 8名 的省 区 生 产了 7 5% 的产 量 , 相 对 集 中。 2 0 1 2年 , 中国有 2 7个 省 ( 区) 市 有黄金生产 , 占 中 国 省 级 建制( 除 台湾 外 ) 的9 0% , 表 现 了 中 国黄 金 生 产 所 具 有 的广 泛 性, 这是支撑 中国黄金 生产规模 的基 础。其 中, 山东 2 0 1 2年 产金量 1 2 1 . 4 2 t , 占全 国 总 产量 的 3 0 . 1 3% , 占有 绝 对 优 势 , 并 在近年来与第二名河南扩 大 了差距 。原 因是近年来 , 山东在 地质资源上有了突破 , 已连续数年保持增量全 国第一 , 已探 明 储量超千吨 , 达 到了 1 5 4 4 . 6 9 t 。 资 源 的 突 破 为 黄 金 生 产 规 模 的 扩 大 奠 定 了 坚 实 的基 础 , 山东 省 黄 金 产 量 2 0 1 2年 比 5年 前 的 2 0 0 8年 增 长 了 5 7 . 0 8% , 而河南仅增加 了 3 5 . 0 7%。2 0 1 2年 , 河南 黄金产量仅为 山东 的3 8 . 5 2% , 比2 0 0 8年 下 降 了 6 . 2 8个 百 分 点 。 2 0 1 2年 , 3 0% 的黄金 产区 , 即产量排 序前 8名 的产金 省 区生产 了近 四分之三 ( 7 4 . 9 1% ) 的黄金 产量 , 这是 中 国黄 金 生产集 中度 的标志 。这 8个 黄金 产 区除山东外 , 产 量排序 依 次 为: 河南 、 江西 、 云南 、 内蒙 古 、 甘肃 、 福 建和湖南 。其 中, 江 西 和福 建 的产 量 比 2 0 1 1 年下降 , 其他省份均为增长 。 2 0 1 2年 , 中 国黄 金 产 量 过 百 吨 的 省 区 1 个, 即山东 ; 产 量 超4 0 t 的省 区 1 个, 即河 南 ; 产 量超 3 0 t 的省 区 1 个, 即江 西 ; 产量超 2 0 t 的省 区有 2个 , 即云南 和内蒙古 ; 产量超 1 0 t 的省 区有 9个 , 即甘 肃 、 福建、 湖南 、 陕西 、 安徽 、 新疆 、 辽宁 、 湖北、 贵州。 大 企 业 占近 半壁 江 山 特征五 : 十 大 黄 金 企 业 集 团 已 占近 半壁 江 山 , 但 产 量 增 长 率 低 于 全 国平 均 水 平 。 十大黄金集 团矿产金产量 2 0 1 2年总计 1 5 8 . 0 0 3 t , 为全 国 总产量 的4 6 . 2 3% ; 而 成 品金 产量 总计 为 1 9 8 . 0 5 3 t , 为 全 国总 产量的 4 9 . 1 4%。所 以 , 无论是矿 山采掘能力 , 还 是黄金选冶
细尾砂土壤化用于西藏地区的可行性探究

细尾砂土壤化用于西藏地区的可行性探究摘要:我国西藏地区土壤土层薄,土壤中有大量的砂,粗骨性强,发育历史年轻,而想要使土层变则则需极长时间的自然作用。
我国矿产资源多导致产生的尾矿量巨大,粗尾砂可用于充填等,但细尾砂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经过土壤和尾砂矿物成分比较,发现尾砂主要矿物成分与土壤主要矿物成分相似,都为硅酸盐和铝酸盐类,而整个采选过程已消耗大量能量将矿岩人为破碎成颗粒极小的细砂,代替了自然作用。
因此考虑将细粒级尾砂改良成土壤用于西藏地区。
流程分为三步,首先通过旋流器分级,细砂经过预处理去除对植物有害的重金属离子,最后通过提高肥力,改良结构,将其变成可种植的土壤。
关键词:细尾砂;分级;土壤化众所周知,西藏地区的土壤条件极具特点,土壤厚度仅有30cm,成分中包含很多砾石,质地也较为疏松。
土壤中有大量的砂,粗骨性强,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发育历史年轻,具有明显的土壤立体分布,地区之间养分含量的差异也很显著。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高寒缺氧,虽然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但大部分地区热量和降水都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少很多。
西藏地区阳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
但由于土壤厚度有限,其存水能力差,肥力低,砾石数量多等缺陷,目前大面积产量小,与理论产量相差2-5 倍,而等待山石等经风化剥蚀等自然作用变成土壤需要漫长时间。
我国现阶段,由于金属矿产开采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水平较低,有用矿物的回收率和综合利用尾砂的技术水平均有限,造成了尾矿量较大。
对于不同的矿产资源其尾矿所占比例也不同,若对于黑色金属矿山,尾矿量能达到50%-80%,对于伴生有色金属,其尾矿所占比例可达70%~95%,其中仅有40%能够得到有效回收;对于有色金属,尾矿量可达40%-50%。
对于黄金等稀有金属的矿山资源,尾矿量更是占到99%以上,尾矿量十分巨大[1]。
以我国西藏自治区为例,根据原国土资源部提供的采矿权资料,西藏自治区现登记各类金属采矿权65处,其中黑色金属矿产15处、有色金属矿产45处、贵重金属矿产4处和稀有稀土分散元素金属矿产1处[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自治区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南边陲,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全境为高大山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本区采金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和各世达赖陵塔的修建用了大量黄金,这些黄金皆来自西藏各地砂金产区。
清末民初,本区采金极盛,清末赵尔丰曾率部在藏东“三江”地区组织过较大规模的采金。
英国人为掠夺我国的黄金资源,曾组织采金人员在藏北文部、班戈地区及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进行了大规模采金。
这些开采活动在西藏各地留下了众多采金遗迹。
西藏地区金矿地质工作起步晚,工作程度低。
1972—1976年,西藏地质一队、二队先后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进行了广泛的砂金普查工作,发现藏南各地砂金矿化普遍,品位较高,特别是I级阶地砂金层,一般在0.2—0.8克/米s间,但未能对众多的砂金矿点、矿化段开展进一步的工作。
1985年西藏地质五队对安多拉日曲砂金矿进行了初勘评价工作,获得D级表内储量608公斤,提交了全区首份金矿储量报告。
80年代后期,各部门加强了西藏地区的金矿地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
黄金资源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9年底,全区已发现金矿床(点)156处,分布在58个县(市)境内,其中金矿床16处,包括岩金矿床2处(中型1处,小型1处),砂金矿床8处(中型2处,小型6处),伴生金矿床6处(大型1处,中型3处,小型2处)。
截至1989年底,全区累计探明金矿储量63.025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3.859吨),占全国累计探明储量的1.30%,居第22位。
全区保有储量为62.746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3.560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1.58 9/6,居第18位,其中砂金保有储量4.420吨,伴生金保有储量58.326吨。
已利用矿床占有保有储量为3.099吨,未利用矿床占有保有储量为59.647吨。
据目前正在勘查的5个矿床预测,全区“八五”期间可新增金矿储量17吨,主要来自加查、邛多、娘姑处等矿床。
黄金生产概况西藏自治区黄金工业起步晚,目前建有砂金溜槽2处,分别开采色当、拉日曲两处砂金矿,生产规模12万米s/年,生产能力45公斤/年,占有储量1.113吨。
此外,区内还有一些县乡组织的群采点,如浪卡子、卡足等。
“八五”期间拟建矿山1个,预计新增生产能力120公斤/年。
1989年全区产金11公斤,居全国第29位,矿产金产量为11公斤,居全国第27位。
主要产金县有改则、安多、班戈等。
“八五”末期预计矿产金年产量为120公斤。
金矿地质特征西藏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缝合部位,是著名的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区地质构造运动强烈,表现出多期多旋回的特点,横贯全区发育了班公湖一怒江、雅鲁藏布江两条板块缝合线。
地质演化过程及构造、岩浆活动,都与板块碰撞密切相关。
西藏地区总的地质特征是:(1)地层时代新,全区出露以中、新生界地层为主,其南、北缘分别是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前寒武系地层,形成了南北老,中间新的大地向斜构造,地层展布与构造线方向一致。
(2)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时代新,燕山晚期一喜山期大规模的超基性岩和酸性岩类沿缝合带及深大断裂带呈弧形或近东西向展布。
(3)在以板块缝合带为主体的构造格架内,由于板块的不断挤压、抬升,地层褶皱强烈,推覆构造及走向滑动断裂发育,一系列平行排列的褶皱、断裂构造组成了“手风琴式”构造。
西藏地区金矿床(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产于花岗岩类侵入体及接触带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如藏东多霞松多。
(2)产于花岗岩类侵入体及接触带中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如娘姑处。
(3)产于花岗岩类
侵入体接触带中的矽卡岩型金矿,如冈底斯地区、江达德登一仁达一带。
(4)产于中、新生代陆相火山岩中的断裂破碎带型金矿,如安多地区、色当地区。
(5)产于晚古生代一中生代浅变质碎屑岩一碳酸盐岩类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如藏东海通子、东达山。
(6)伴生金,以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伴生金为主,主要产于藏东玉龙铜矿带,其金矿储量在西藏占重要比重。
(7)现代砂金矿,西藏地区砂金资源丰富,矿化普遍,主要分布在藏南雅鲁藏布江水系、藏东“三江”水系和藏北高原内陆水系。
西藏地区中新生代大规模的大陆碰撞所产生的强烈的、多期次的构造一岩浆活动,为本区金矿化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本区的金矿化特征及分布与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
高原的抬升和构造活动使地壳深部的岩层连同蕴藏的矿产被推至地表浅部,地壳深部的金也不例外地被强烈的构造一岩浆活动推带到了地壳上部的岩层中,使得本区具有较高的金背景值。
已有的测试资料证明,西藏地区中生代变质砂、页岩金丰度在0.ol一0.33ppm间,结晶灰岩在0.004—1.6ppm 间,中生代火山岩在0.04—0.5ppm间,个别高达1.2—3.5ppm,燕山晚期一喜山期花岗岩类在0.008—0.25ppm间。
在具备一定含金物源的基础上,地质构造对本区金矿的控制起了主导作用。
区域性深断裂不仅控制了沉积建造、岩浆岩分布、洋壳和陆壳的格局,而且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及上下物质间的通道。
本区控矿构造类型以区域性大断裂、区域地层不整合面、火山断陷盆地及有关断裂、破碎带之间的有机配合为主。
区域性深大断裂带控制金矿成矿带的展布,矿床产于区域地层不整合面、火山断陷盆地等有利构造部位,矿体赋存在次级断裂破碎带中。
本区中、新生代多旋回岩浆活动是金矿形成的有利条件,它不仅为金矿化提供了一部分物源,而且促使了金的活化、迁移和富集,因而本区金矿化与岩浆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
西藏地区强烈的新构造抬升运动使得地壳不断遭受剥蚀,为砂金矿化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加上广泛发育的水系及特殊的气候、地貌环境,使本区砂金矿化发育,类型繁多,独具一格,形成了冲积、洪积、冲一洪积、冲积一湖积及河床、河漫滩、阶地、湖滨等多种类型砂金矿化。
西藏地区金矿主要集中产于下列三个成矿区带:(1)日土一那曲成矿带,在藏北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两侧,广泛发育与中、新生代陆相火山岩有关的断裂破碎带型金矿,砂金则以近源冲洪积河床一漫滩相砂金及滨湖相砂金为主。
(2)冈底斯一雅鲁藏布江成矿带,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广泛发育与花岗岩类侵入体有关的破碎蚀变岩型、矽卡岩型金矿,砂金主要分布在囊状谷河漫滩及阶地中。
(3)藏东成矿带,以产于花岗岩类接触带中的石英脉型,矽卡岩型及产于晚古生代一中生代浅变质碎屑岩中的石英脉型金矿为主,区域三、四级河流砂金成矿条件极好。
西藏地区是著名的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巨型成矿带的组成部分,金矿成矿条件好,金矿地质工作冈0起步,找矿潜力极大,找矿工作应以板块缝合带为纲,从砂金入手,注意寻找岛弧型火山岩型金矿及与碰撞期花,岗岩有关的破碎带蚀变岩型、矽卡岩型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