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是一份指导药物经济学评价的重要文件,它为医疗保健决策者提供了有关药物治疗成本效益的信息。

该指南旨在帮助医疗保健决策者在制定有关药品的政策和计划时,更好地了解药品的成本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佳决策。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设计:该部分主要介绍了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研究目标、研究类型、人群选择、数据采集和分析等。

2. 费用评估: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对医疗资源使用进行费用估算,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等。

3. 效果评估: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生命质量调整年数(QALYs)和残余寿命等。

4. 敏感性分析: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检验模型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报告撰写: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撰写一份完整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包括报告结构、数据呈现和结果解释等。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药物治疗成本效益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医疗保健决策者和患者。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质量:药物经济学评价依赖于可靠的数据支持,因此在进行评估时需要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2. 研究设计: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研究设计应该符合科学原则,并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3. 费用估算:在进行费用估算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和不同患者群体之间的差异,并且需要对多种费用进行综合考虑。

4. 效果评估:在进行效果评估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标,并且要注意到不同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5. 报告撰写: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应该清晰明了、简洁易懂,并且需要对结果进行充分解释和讨论。

总之,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的发布,为我国的药物治疗成本效益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并且注重实际应用中的细节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医疗保健决策者和患者。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效益—成本比(Benefit 效益—成本比(Benefit—Cost Rate,B/C) (Benefit— Rate,
n n
B/C=∑bt/∑ct /
t=0 t=0
B/C—— 静态效益 成本比 / 静态效益—成本比 bt ——备选方案在第 年的效益 备选方案在第t年的效益 备选方案在第 ct ——备选方案在第 年的成本 备选方案在第t年的成本 备选方案在第 n——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
(万元 万元) 解:方案A的净现值为NPV=11.5 – 8.0= 3.5 (万元) 方案A的净现值为NPV=11.5 方案B的净现值为NPV=18.0 (万元 万元) 方案B的净现值为NPV=18.0 – 12.1=5.9 (万元) 方案C的净现值为NPV=17.5 (万元 万元) 方案C的净现值为NPV=17.5 – 13.4=4.1 (万元) A、B、C三个方案中,B方案的净现值最大,所以应选择 三个方案中, 方案的净现值最大, 方案。 B方案。
0 1 2 3 4 …… n-1 n
资金等值计算与贴现 把在某个时点发生的资金金额换算成另一个时点的 等值金额,这一过程叫资金等值计算。 等值金额,这一过程叫资金等值计算。 把将来某一时点的资金金额换算成现在时点或相对 于该未来时点的任何较早时点的等值金额, 于该未来时点的任何较早时点的等值金额,这一过程叫 折现或贴现。 折现或贴现。
计算公式:P=F/(1+i)n=F/(1+i)-n P—现值; F—将来值; i —贴现率; n—方案的时间周期数 时间单位与贴现率的相同,通常为年
某疾病治疗需3年时间,治疗成本:第一年2000元 某疾病治疗需3年时间,治疗成本:第一年2000元,第二 2000 2000元 第三年2000 2000元 贴现率为6% 6%。 年2000元,第三年2000元,贴现率为6%。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PPT文档演模板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成本—效益分析的优势与不足
v 最大优势 v 备选方案之间的可比性强 v 最大不足 v 有些收益无法或不便于货币化及货币化的收益难于被接受
v 成本—效果分析的最大优势与不足恰好是成本—收益分析 的不足与优势。
PPT文档演模板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成本—效果分析评价指标
方案N更经济
PPT文档演模板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成本—效果分析定义
v 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中的效果,是指健康效果, 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
v 成本—效果分析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是 将备选方案的成本以货币形态计量,收益则以临 床效果指标来表示,进而对各备选方案的成本和 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的一种评价方法。
PPT文档演模板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成本—效果分析的适用范围
v 成本和效果的计量单位不同,因此成本—效果分析 对单一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因缺乏比较基准而 不具有经济意义,不适于对单一方案的经济性进行 评价。只适用于可获得同类临床效果并同时符合可 比条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备选方案间的评价与比较。
解:该疟防项目的收益和成本均以货币形态予以计量,其经济 性可用效益—成本比指标进行评价,即 B/C=437502/102519=4.27 B/C >1 表明该疟防项目的收益大于成本,实施该项目是经济的。
PPT文档演模板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v 互斥方案M、N均可治疗某疾病,具体的成本和收益数据 如下表。
v 价值型指标是指用来反映项目净收益绝对量大小的指标,反 映项目的获利能力,如净现值、费用年值等。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

第二节 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概述
❖ 经济评价指标分为三大类 时间型指标、价值型指标、效率型指标。
❖ 时间型指标是指用来反映项目对所投资金的回收或清偿速度 的指标,如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
❖ 价值型指标是指用来反映项目净收益绝对量大小的指标,反 映项目的获利能力,如净现值、费用年值等。
❖ 效率型指标是指用来反映项目所投资金的使用效率的指标, 如简单投资收益率、内(外)部收益率、效益—成 本比等指标。
0
1
2
3
2000
2000
2000
❖ 治疗成本现值为:
2000+2000X(1+6%)-1 +2000X(1+6% )-2=5667(元)
❖ 基准折现率
是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反映资金时间价值的一个重要参 数,是投资决策者对资金时间价值的估值。 ❖ 机会成本
又称机会损失。指将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有限资源 置于某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置于其他用途时所可能获得 的最大收益。
❖ 3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存在较大差异
文拉法辛、舍曲林与丙米嗪治疗抑郁症方案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方案
不良反应发生率(%)
口干 便秘 视物模糊 心动过速 头痛 失眠 恶心 食欲减退
丙米嗪 58 39
37
19
7
--
-
舍曲林 -
-
-
-
-
-9
4
文拉法辛 37 19
9
7
7
5-
-
❖ 丙米嗪组虽然费用最低,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我国目前医疗资源严重 不足,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更是普遍,丙米嗪是非常适合我国 国情的药物。且丙米嗪的不良反应大多较轻微,没有严重到需停药的程度, 且丙米嗪的治疗费用只需其他两组的1/39和1/55,故认为丙米嗪组是治疗 抑郁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他两组药物成本的 下降(较丙米嗪具更大的降价空间),丙米嗪被其他两组药所取代也在情理之 中。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直接非医疗成本(direct non-medical costs)是给卫生服务提供的有关的非医疗成 本,在药物经济学中主要指因寻求治疗而导致的费用。如:病人就诊过程中产生的交 通、住宿等成本。
4
2.间接成本(indirect costs) 间接成本是因疾病、伤残或死亡导致的费用损失。 如因患病时工作日的丧失损失的工资,因早亡导致的经济损失。
3.隐性成本(intangible costs) 隐性成本又称无形成本,一般指因疾病引起的 疼痛,精神上的痛苦、紧张和不安,生活与行动的某些不便或因诊断治疗过程中带来 的担忧、痛苦等。这些代价很难确定,也极难用货币值计量,一般不计入药物经济学 评价的成本,但在药物经济学分析过程中,应注明是否包括,并说明为什么没有包括。
(四)结局(Outcomes) 在药物经济学中,结局指提供卫生服务(治疗方案)产生的结果。药物经济学评
价中有三种衡量结果的指标。 1.效果(effectiveness) 效果是指所关注的特定卫生服务(药物治疗方案)的
临床结果,即一项干预措施在一定人群实施后,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如寿命的延长, 疾病的治愈率等。
世界范围内的医药卫生系统改革,使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得到极大的应用与发 展。1990 年,美国俄勒冈州推行的医疗制度改革中,首次尝试将成本-效用分析 (cost-utility analysis,CUA)/CEA 大规模运用于政府卫生决策中,运用分析结果决 定何种医疗措施可以报销,以确保在有限的财政预算内取得最大健康效果。1993 年, 澳大利亚开始实行新的药品报销管理制度,其中要求申请列入全民医疗保险药物报销 名单的新药必须向药品指导委员会提交该药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1994 年底,加拿 大在全国统一实行的药品报销管理准则中,要求药厂应提供药物的经济学研究信息, 进行新药与现有治疗措施、最小治疗措施的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或成本效用比较,以 决定是否给予报销[2~3]。

孙利华老师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孙利华老师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需要了解各影响因素发生变化时对评价结果的 影响程度,也就是对方案经济性的影响程度
成本、收益数据来自样本,以样本(具有足够 代表性的量)数据推测总体——代表性?
有些数据来自样本实际发生数据,但对于不可 治愈的慢病、长期用药的疾病,数据需要借助 模型模拟、预测
转化......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分析
PE效用:人们对所接受的预防或诊治项目给自身 健康状态带来的结果和影响的满足程度
效用主要取决于两类因素: 客观指标、主观感受
效用的测量
生命质量测量的多维性: 身体功能 角色功能 精神健康 患者对健康的总体感受……
目标:把生命质量和数量的影响结合起来考虑
两个主要要素:
健康状况(生命质量测定的量表) 在该健康状况下生存的时间
多方案
某疾病不同预防方案的成本和收益:
方案 成本(C,元) 收益(B,元) B/C
1 1000
900
0.9
2 1100
2354
2.14
3 1600
3054
1.91
可否直接比较B/C值的大小,判定方案经济性? 方案3与2的增量比(增量分析法)
(3054-2354)/(1600-1100)=1.4
类似于CEA的情况
成本-效用分析(CUA)
CUA的适用条件: 特定区间的情况 “阈值”
尝试外在地给出判定标准
加拿大: 87800美元/QALY 美 国: 50000美元/QALY 英国(NICE):£20000-30000 /QALY
成本-效用分析(CUA)
成本效用分析的适用范围: 相同疾病的不同诊治方案比较 不同疾病的不同诊治方案比较
对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关注 与临床医学领域相关的生命质量,又被称为健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步骤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步骤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步骤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步骤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1. 问题定义和研究目标:明确研究问题,例如评价特定药物的经济效益,或比较不同药物的经济效果等。

2. 研究设计: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通常包括经济评估模型(如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最小化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等),以及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的策略。

3. 数据收集: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数据,包括药物治疗成本、健康效果指标、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数据。

可以使用各种数据源,如临床试验、保险索赔数据、流行病学调查等。

4. 数据分析:根据所选的经济评估模型和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计算相关的经济指标,如成本效益比、生命年增益等。

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以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结果解释和推广:根据分析结果,解释药物的经济效益,并讨论其意义和局限性。

将结果推广应用于决策制定,如制定药品定价政策、药品支付政策等。

6. 评估质量控制:对整个评价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以及结果的可信性和可解释性等。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步骤都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数据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案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案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案介绍药物经济学评价是指通过经济学方法对药物的成本与效果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决策者在制定医疗政策和药物使用政策时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案的概念、目的、研究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

概念药物经济学评价是一种结合药物的成本与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它可以分析药物的经济效益,包括成本效益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成本效用比(Cost-Utility Ratio)等指标。

通过对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研究,可以帮助决策者明确药物的价值,并制定合理的医疗政策。

目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决策者在药物选择和医疗政策制定时的科学依据。

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成本效益比是最常用的评估指标之一。

它通过比较不同药物的成本与效果,来确定药物的经济效益。

通过药物经济学评价,可以帮助决策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分配药物和医疗资源的优先级。

方法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效果评估(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以及成本效益比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等。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第一步。

它主要是对药物治疗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系统性的收集和分析。

直接成本包括药物的采购成本、医疗设备的费用以及人工成本等。

间接成本包括因药物治疗引起的生产力损失和患者的交通费用等。

效果评估效果评估是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第二步。

它主要是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观察研究以及系统评价等。

通过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可以衡量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成本效益比分析成本效益比分析是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核心内容。

它将药物的成本与效果进行比较,得出一个单一的评估指标。

常见的成本效益比指标包括成本效益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和成本效用比(Cost-Utility Ratio)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药物经济学概述
一﹑药物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药物经济学起源于美国。20 世纪 50 年代后,美国医疗药品消耗急剧上升,但卫 生保健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为合理分配有限医药卫生资源,研究者们开始探讨运 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CBA)于医疗保健领域。20 世纪 50~60 年 代 , 成 本 - 效 益 分 析 ( cost-benefit analysis , CBA ) 和 成 本 - 效 果 分 析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开始深入到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各个领域。
同角度。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分析角度,包括全社会角度(societal perspective)、医疗 卫生部门角度(healthcare sector perspective)、医疗保险机构角度(third-party payer
3
perspective)和患者角度(patient perspective)等。不同的分析角度决定了评价成本和 结果的差异:即使同样的干预项目,不同的分析角度也导致成本和结果的评价不同。 例如:在以医疗保险机构角度为基础的研究中,患者从医院购买药品的价格就是药品 的单位成本;但选择医疗卫生部门角度时,患者从医院购买相同的药品价格就不再是 单位成本,此时的单位成本应该是医院在购买药品时形成的价格。
1
杂志;1991 年,美国药物经济学家 Lyle Bootman 等编写了《药物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Pharmacoeconomics)一书,标志着药物经济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已经形成[1] 。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新药、新医疗技术不断出现,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 的医疗保健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政府以及个人的医疗费用开支。有限的财政资源 使包括药物在内的各种医疗措施的成本-结果比较成为政府与公众日益关注的焦点。
世界范围内的医药卫生系统改革,使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得到极大的应用与发 展。1990 年,美国俄勒冈州推行的医疗制度改革中,首次尝试将成本-效用分析 (cost-utility analysis,CUA)/CEA 大规模运用于政府卫生决策中,运用分析结果决 定何种医疗措施可以报销,以确保在有限的财政预算内取得最大健康效果。1993 年, 澳大利亚开始实行新的药品报销管理制度,其中要求申请列入全民医疗保险药物报销 名单的新药必须向药品指导委员会提交该药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1994 年底,加拿 大在全国统一实行的药品报销管理准则中,要求药厂应提供药物的经济学研究信息, 进行新药与现有治疗措施、最小治疗措施的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或成本效用比较,以 决定是否给予报销[2~3]。
20 世纪 70 年代后,CBA 和 CEA 方法逐渐涉入药物治疗领域。1978 年美国明尼 苏达大学(Minnesota)的 McGhan,Rowland,Bootman 等人在《美国医院药学杂志》 上首次介绍了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的概念,并在 1979 年发表了一篇早期药 学研究文章,文中将成本-效益分析用于评价个体化氨基糖苷给药剂量对严重烧伤并 伴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败血症患者的治疗结果;1986 年,Townsend 在其一篇名为 “上市后药品的研究与发展” 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药物经济学” (Pharmacoeconomics)这一概念,并指出这一新兴领域的必要性;1989 年,Fan. Eimeren 和 Horrisberger 主编了 《药物治疗的社会经济评价》 (Socioeconomic Evaluation of Drug Therapy),在书中收集了系列欧美各国药物评价的历史发展、现状 以及方法学文章,并应用国际范例阐明了如何应用经济学方法,从社会和科学两个角 度评价药物治疗的效益;同年,美国创刊了《药物经济学》 (Pharmacoeconomics)
第十三章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
药物经济学是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近二三十年间,药物的经济 性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内容。药物经济学因此得到了很快发展,并在各国特别是发达 国家的国家药品决策、医疗保险决策、临床用药决策、新药研发、药品市场开发和临 床药学等领域广泛运用。本章旨在介绍药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评价标准。
2
药物经济学评价是药物经济学研究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其目的是从社会和群体角 度,研究如何合理选择和利用药物,达到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得到较好的医疗保健效 果,或合理分配有限卫生资源的目的。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核心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实 践证明,药物经济学对国家卫生决策、药品决策(如基本药物筛选、医疗保险药品目 录制定、非处方药物遴选等)、药品的研发和市场开发以及临床用药决策都有重要作 用[5-7](见表 13-1)。
衡量新药开发价值,评价新药开发费用 指导制定药品价格
评价药品上市的成本-效益,进行市场决策 评价淘汰性价比不合理的老药
指导制定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药物的有效利用
帮助病人选择适当药品
三﹑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基本概念
(一) 分析角度(perspective) 分析角度是指在药物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对成本、结果的确定和测量所考虑的不
我国药物经济学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药物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很快,运 用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评价药物治疗方案的优劣,从而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已成为 临床医药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4]。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定义和目的
经济学是确定、测量、赋值和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成本与结果的学科。药物经济 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临床各专业学科、临床流 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确定、测量、赋值和比较分析不同药物 干预方案间或药物干预与其他干预方案(如手术治疗)的成本与结果(效益、效果或 效用)的学科。药物经济学评价就是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不同药物干预措施的投入 (成本)和产出(健康结果)进行综合考察。
表 13-1 药物经济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领域 卫生决策部门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社会保障部门 新药研制开发部门
药品生产企业
医疗机构 病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药物经济学的应用 选择合适防治方案或计划,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评价药品成本-效果,确定是否批准进口或研制、生产
指导制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帮助确定药品或治疗方案是否给予报销及报销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