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及病因分析

2023年第11期猪水肿病最早发生于1932年在爱尔兰,之后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暴发。
我国首例仔猪水肿病病例出现在北京,到了60年代后全国各地均有报道。
近些年,我国猪场数量持续上升,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仔猪水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仔猪水肿病死亡数量占据当年疫病死亡数的1/3左右,可见,一旦暴发该病,将会严重降低仔猪的成活率,并降低猪场的经济效益,不利于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给猪场管理者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1发病机制及流行特点引起仔猪水肿病的大肠杆菌称为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 )。
STEC 有两类毒力因子,即黏附素和志贺霉素,STEC 有多种血清型,代表性的有O 139:K 81、O 141:K 82、O 138等。
猪水肿病在断奶前后的仔猪中发病率较高,致死率高达80%以上,已成为目前猪养殖业面临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猪水肿病发病主要致病因子有黏附素、志贺毒素、致腹泻毒素等,(见表1)。
仔猪水肿病发病机制为大肠杆菌以其菌毛黏附于小肠上皮细胞,繁殖的细菌在肠内产生SLT-2e 并吸收,由于SLT-2e 也是一种血管毒素,因而当其被肠道吸收后,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改变血管的通透性,使组织形成高渗透压,导致大量水分子进入,使得病猪出现水肿症状。
近年来仔猪水肿病发病率的持续攀升,已引起养猪业的广泛重视。
诱发仔猪水肿病仔猪水肿病的防治及病因分析郭倩(邯郸市馆陶县农业农村局,河北邯郸057750)摘要:本文介绍了仔猪水肿病的病原及发病机制,系统分析了仔猪水肿病的病因,提出了科学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促进养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仔猪;水肿病;病因分析;防治措施作者简介:郭倩(1985~),女,河北馆陶人,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疾病治疗,动物卫生检疫。
D O I :10.3969/J .I SSN.1671-6027.2023.11.074显著的效果。
此外养殖人员要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从而预防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
仔猪水肿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仔猪水肿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仔猪水肿病,又名仔猪肠毒血症,是由大肠杆菌引发的一种烈性、急性传染病。
该病多发于春秋季节断奶1~2周后的仔猪,发病率达10%~25%,致死率高达90%以上。
该病虽发病率不高,但一旦发病,通常是致死性的,很难挽救。
病猪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水肿为主要特征。
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养猪业带来严重危害,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1.1 病原因素本病的病原为溶血性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显阴性,无芽胞,无荚膜,有鞭毛。
此类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于仔猪肠道内,但在哺乳条件下并不致病。
在适当诱因(如断奶、饲料突变、天气变化等)的作用下,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
肠内的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在仔猪肠道内不断繁殖,产生毒素。
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逐渐在仔猪体内积聚,引起毒血症,毒素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仔猪发病,导致死亡。
1.2 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因素仔猪出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以母乳而获得,母源性大肠杆菌性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7—35天,所以断奶后易发病。
1.3消化功能不健全在仔猪阶段,猪胃肠内缺乏胃蛋白酶和游离盐酸,难以消化蛋白质。
特别是植物性蛋白质。
如饲料中添加过多的豆粕,由于豆粕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物凝血素,后者会损伤小肠绒毛,一旦绒毛被损伤便会降低蛋白质的吸收,前者则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引起蛋白质分解吸收,一般情况下初喂这些饲料还不至于发病,到中后期,由于蛋白质不能彻底分解,使肠内容物腐败、发酵,刺激肠末梢感受器蠕动增强,从而引起腹泻、消不良。
继而发生水肿病,因营养过剩而引起的水肿病多数归于死亡。
1.4 断奶应激因素随着日龄的增长,仔猪肠胃内的消化酶不断增加,但由于断奶应激,各种消化酶的活性有所下降。
从而使消化生理功能失调,导致肠道菌落失调。
而早期断奶应激可降低仔猪体内循环抗体的水平。
抑制细胞免疫力,从而导致溶血性大肠杆菌过度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而发生水肿。
仔猪水肿病预防方法

仔猪水肿病预防方法仔猪水肿病是由于梭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
其严重程度有时会导致仔猪死亡,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
为了预防仔猪水肿病,并尽可能减少损失,以下是一些预防方法:1. 环境管理仔猪水肿病的发生与猪圈环境有很大关系。
为了控制猪圈环境,我们可以实施以下措施。
• 清洁和消毒猪圈及设备以防止细菌滋生。
• 确保空气流通,减少霉菌和嗅味。
• 控制猪密度,防止过度拥挤。
2. 疫苗接种使用疫苗是预防仔猪水肿病的有效方法。
疫苗可以增强仔猪抵抗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一般来说,最好在仔猪6-8周龄时打一针疫苗,再在12周龄时再打一针保护疫苗。
3. 疫苗与抗生素结合使用使用抗生素预防仔猪水肿病可降低大肠杆菌感染、预防感染蔓延。
单独使用抗生素或抗生素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
4. 保持饲养健康饲养健康的仔猪会减少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要保持饲养的健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给仔猪提供新鲜干净的水和饲料。
• 定期检查仔猪的健康状况,及时处理疾病。
• 管理員工健康。
饲养员工处理猪只前应保证自己的健康。
5. 加强研究和教育加强仔猪水肿病的研究和培训,提高饲养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有可能更好地预防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6. 消毒用品、衣服、鞋子在进行猪圈清洁和消毒操作时,应使用消毒剂将用过的清洁工具、衣服、鞋子彻底消毒,以防止病毒通过污染扩散的现象。
同时,也要加强猪肉等畜禽产品的检验工作,确保疫区猪肉产品不出现交叉感染现象。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的饲养方法并结合相关管理,可以有效预防仔猪水肿病的发生。
虽然预防可能会增加一些成本,但是与应对疾病损失相比,这种预防措施是值得的。
仔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

乡村科技2016.04猪水肿病又称猪胃肠水肿病、小猪摇摆病,是致病性大肠杆菌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常见于断奶仔猪,发病率较低,但致死率可达100%。
该病多出现在生长快、个体较大、膘情好、表象健康的猪群中。
一、流行病学仔猪水肿病常呈地方性散发,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秋两季多见,特别是天气突变和阴雨后多发。
此外,仔猪突然断奶改为饲料饲喂或改变饲料和饲喂方法、断奶方法不当、长时间长途运输应激过大、养殖场污染严重消毒不严、营养不良等应激因素也可引发该病。
二、临床症状健康猪群突然发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体温正常或偏低。
该病的特征症状为头部水肿,脸部、眼睑部水肿尤其明显,有时颈部和腹部皮下也出现水肿。
病猪行走时四肢无力,体躯摇摆,运动障碍,共济失调。
三、剖检变化该病的特征性剖检病变为胃壁水肿增厚,常见于胃大弯部和贲门部,黏膜层和肌层之间有一层胶冻样水肿;胃内常充盈食物,黏膜潮红,有时出血;眼睑和面部以下及颌下淋巴结水肿,切面多汁,有时出血,结肠袢的肠系膜呈透明胶冻样水肿,充满于结肠袢间隙;心包和胸腹腔有较多积液。
四、诊断根据发病猪日龄、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和死亡时间等即可初步判定该病,进一步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诊断时,应注意将亚急性仔猪水肿病与营养性水肿病相区别。
五、疾病发生的原因与分析1.减少环境对仔猪的影响。
仔猪水肿病的发病受气候环境的影响。
仔猪自我调节体温的机能还不健全,适应外界气温变化的能力差,剧烈的天气变化可刺激仔猪发生水肿病。
2.仔猪断奶或断奶方式不当。
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全,胃底腺分泌不发达,体内缺乏淀粉酶和胃酸。
未消化的饲料积存在胃与肠道内,有利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繁殖。
3.饲料的突然改换。
饲料的突然改换,致使仔猪胃肠消化机能紊乱,有利于致病菌繁殖。
4.养殖场污染严重。
养殖场打扫卫生不及时,通风不良,消毒不严格,大量致病菌超过了仔猪的抵抗能力,从而引发仔猪水肿病。
5.抵抗力下降。
猪水肿病 症状图谱

• 概 述
猪水肿病(Edema 猪水肿病(Edema disease of pigs)是断奶前后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肠毒 pigs)是断奶前后仔猪 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肠毒 血症疾病 血症疾病,又名猪胃肠水肿。一般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其 疾病,又名猪胃肠水肿。一般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其 血清型常见的是O139:K82(B),02:K(L)、08、O38和O141等菌株。主要表现 血清型常见的是O139:K82(B),02:K(L)、08、O38和O141等菌株。主要表现 为突然发病,运动壁及大肠间膜的水肿。本病在我国较多地区有所发生,死亡 率较高,给仔猪培育造成较大损失。
病 原 大肠埃希氏杆菌(E.coli)是中等大小(0.4~O.7µm× 大肠埃希氏杆菌(E.coli)是中等大小(0.4~O.7µm×2~3µm )、 )、 两端钝圆的杆菌,散在或成对,不产生芽孢,约50%的细菌具有周身鞭毛, 两端钝圆的杆菌,散在或成对,不产生芽孢,约50%的细菌具有周身鞭毛, 能运动,部分菌株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大肠杆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4。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长出 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4。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长出 隆起、光滑、湿润的乳白色圆形菌落;在麦康凯和远藤氏培养基上形成红色 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形成带金属光泽的黑色菌落。在SS琼脂培养基上生 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形成带金属光泽的黑色菌落。在SS琼脂培养基上生 长不良或不生长。致仔猪黄痢或水肿病菌株在绵羊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呈β 长不良或不生长。致仔猪黄痢或水肿病菌株在绵羊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呈β溶血。 所有的菌株能迅速分解包括葡萄糖、乳糖等多种碳水化合物,产酸产气。
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摘要:猪水肿病又称肠毒血症,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其临床特征为组织器官水肿、神经症状、低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剖检胃壁和肠系膜显著水肿。
该病主要侵害断奶后5-14天或刚转入肥育群的断奶仔猪。
从病源、流行医学、诊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猪水肿病;血清型;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流行特点;防治前言仔猪水肿病(又名仔猪肠毒血症),是断奶仔猪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本病是由一定的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
多发于1-2周后的仔猪。
发病率10%-25%。
致死率高达90%以上。
病猪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水肿为主要特征。
一时发病,很难挽救,是养猪生产中重要的凝难病症之一、目前,对仔猪水肿病的病理机制尚完全明了。
一般认为,本病与饲养管理及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
致病大肠杆菌在哺乳期间即有少量存在仔猪肠道内。
但在哺乳条件下并不致病。
在适当诱因的作用下,如断奶或饲料突然改变,以及天气骤然变化,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肠道内正常微生物之间的微生态平衡破坏,促进了溶血性大肠杆菌的增殖,产生大量肠毒素,导致了水肿病的发生。
一、仔猪水肿病病原血清型二、发病机理产类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包括F18ab(F10)菌毛和类志贺氏样毒素n型变异体SLT-IIV、TL、Sta、STb和STx2e致水肿毒素。
致水肿大肠杆菌产生的水肿毒素(水肿因子,EDP)是一种血管毒素,EDP是一种热不稳定蛋白,能够引起典型的水肿病的神经症状和动脉管病变及脑水肿。
三、临床症状在疾病暴发初期,常见不至症状就突然死亡。
临床症状主要与神经和血管损坏有关,临床检查可以发现在出现神经症状之前就有眼睑水肿、结膜充血。
偶尔在临床上可见下领、胸腔、腹腔、会阴部位等皮下水肿,有时可见躯干腹部的皮肤不规则发红。
由喉头水肿导致声音嘶哑,濒死其表现出严重呼吸困难,个别猪在疾病早期会发热,被感染猪通常表现便秘,但若大肠杆菌病原株产生肠毒素,在水肿病症状出现之前1-2d会出现腹泻。
乳仔猪水肿病治疗方法

经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 室检测,确诊为多种病原 混合感染引起的乳仔猪水 肿病。
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未结 合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 。
经过治疗,乳仔猪病情未 得到有效控制,食欲持续 下降,最终死亡。
由于病原复杂,治疗措施 不够全面,未针对所有致 病原进行针对性治疗,导 致治疗效果不佳。同时, 由于未及时采取补液、强 心等对症治疗措施,导致 病情恶化。
疾病症状
乳仔猪水肿病的症状包括食欲不 振、精神萎靡、体温升高、呼吸
困难、脸部和眼部水肿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在几小时内出现 ,也可能在数天内逐渐显现。
如果不及时治疗,这些症状可能 会加重,甚至导致仔猪死亡。
疾病危害
乳仔猪水肿病对仔猪的健康和生长产生严重影响。 这种疾病可能导致仔猪死亡,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良好的饲养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猪只获得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猪只之间的相互感染机会。
定期检查猪只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04
案例分析
成功治疗案例一
发病情况
诊断结果
某养殖场2周龄的乳仔猪突然发病,出现食 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
经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 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乳仔猪水肿病。
此外,这种疾病还可能传播给其他健康的仔猪,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02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给予抗菌消炎药
乳仔猪水肿病多由细菌感染引 起,因此给予抗菌消炎药有助
于控制感染。
给予利尿药
水肿病会导致仔猪体内水分潴留, 给予利尿药有助于排出多余水分。
给予抗过敏药
水肿病会导致仔猪过敏反应,给予 抗过敏药有助于缓解过敏症状。
猪水肿病会不会传染

标题:猪水肿病会不会传染?怎么预防和治疗标题:畜牧堂专家告诉你猪水肿怎么治疗?猪水肿病又名猪大肠杆菌病毒血症,俗称小猪摇摆病,多呈地方性流行,主要感染断乳后1-2周龄的仔猪,病死率高达90%。
本病没有很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在每年的四五月份、秋季和气候多变、阴雨天更容易发病。
说到猪水肿病,有很多养猪朋友们会问我,这个病会传染吗?是的,对于没有传染性的疾病,不管怎么说治疗起来可以不用那么紧张,也少了很多顾忌;但对于传染性疾病就更要提高警惕了,所以这个问题的确很重要。
对此畜牧堂专家为大家做以下介绍:猪水肿病会不会传染?答案:会,但不会广泛传播。
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溶血性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突发病,以身体水肿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所以说,本病本身就是一种传染病,不过该水肿病一般不会广泛传播。
本病的致病菌存在于部分健康母猪和感染仔猪肠道内,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环境,主要通过消化道传至其他健康猪。
猪水肿病的发生,多与这些因素有关:1、饲喂方面。
断奶仔猪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喂方法,饲料蛋白质比例水平偏高且过于单纯,矿物质、微量元素缺乏,饲喂贪吃过饱等,若硒和VE不足时,也会诱导本病发生。
2、断奶方面。
断奶方法不当。
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与仔猪特异性抗体的减少或消失有关。
3、管理方面。
猪舍卫生条件差,仔猪缺乏运动,致使猪只体质衰弱。
气候变化,阴雨潮湿,由于寒冷的作用,使仔猪受凉,抵抗力减弱,本菌在肠内大量增殖,产生内毒素,并经吸收后引起速发性过敏反应,而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发生水肿。
怎样预防猪水肿病?4个措施。
1、饲料营养仔猪断奶1~2周内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宜控制在17%~19%,并保证有充足的常量、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硒与维生素E)。
有条件的场(户)在饲粮中添加0.5%~1.0%的谷氨酰胺和益生素(按厂家说明用量添加)。
2、生产管理仔猪出生7日诱食,断奶后少食多餐,环境温度最好能控制在28℃~25℃,保证空气新鲜,减少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