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的时代,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本文旨对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异同,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体现其现代价值。

关键字:儒家仁爱墨家兼爱

目录

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1)

1.1儒家“仁爱”的内涵 (1)

1.2墨家“兼爱”的内涵 (1)

2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1)

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 (2)

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 (2)

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 (2)

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 (2)

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 (3)

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 (3)

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3)

4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现代价值 (4)

参考文献 (5)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孔子推崇仁爱,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宗旨与治世方略。儒墨两家的创始人都生活在礼制崩塌、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期,两家对失范的现实社会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思考。

1.1儒家“仁爱”的内涵

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学生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孔子解释仁有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叫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句话提出了恭、敬、忠三个字。还有一句话: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就是仁,提出了宽、信、敏、惠四个字,这是对仁的内涵的具体化。孔子首先从如何培养家庭亲情和建立家庭秩序开始入手,如果家庭里人际之间有亲情和秩序,那么就可以推广到社会。“仁者爱人”,由爱家人到其他人。“仁爱”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1.2墨家“兼爱”的内涵

墨子认为当时社会上存在“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的现象,原因在于人们“不相爱”,“交相亏贼”,只顾自己,自私自利。墨子把这叫“别”,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人叫“别士”,只顾自己不顾全国的君主叫“别君”。“别”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消除,办法是“兼以易别”:“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所谓“兼”,是相互彼此的意思,即不分人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家讲“兼爱”是“爱无差等”,强调相互的义务,与物质利益相联系。墨子说:“仁人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者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兼爱的目标,是“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2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孔子和墨子作为先秦时期的两位圣人,为救世而汲汲奔走于天下,去传播各自关于“爱”的思想。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说的就是这两位圣人的艰辛与忙碌,一个连席子都没坐暖,一个连烟囱才生起火就要匆匆到别处游说拯救世人去了。传播的都是爱的思想,目的都是让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

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

儒家之“仁爱”以“仁”为先,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仁爱”建立在“亲亲”血缘关系基础之上,认为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爱”指人类整体之爱。从时间、空间而言,爱是没有时空限制,无论是对大区域、小区域的人,或是此方、他方之人,亦或是过去、现在、未来世的人,皆应平等的对待,爱他人如爱自己,彼此相爱,不分彼此,为对全人类的普遍之爱。

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

儒家将“仁爱”的根本归于对“赋予”生命的父母的感恩和报答,把血缘亲情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和基础,视之为实现天下归仁的理论依据,赋予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儒家将“亲亲”进一步延伸,由爱自己的父母出发推及爱他人的父母,由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出发推及爱他人的兄弟姐妹,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普遍之爱。墨子的“兼爱”显现的是视人如己,爱别人犹如爱自己的生命平等思想,不论阶级、贵贱,普遍无有差别地博爱。

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

孔子的儒家把和平或者说亲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要,或者说是人的本性所使然。之所以人类需要亲和,儒家认为这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孔子说:“仁者爱人”,弘扬关爱精神,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逐次向外推展,直至无限延伸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与交谊。墨子认为安定社会,治平天下,“兼相爱”是济世良方。若天下人都能“兼相爱”,爱人和爱自己一样,那么,也就没有不孝不慈了,也就没有盗贼了,也就没有大夫乱家,诸侯相攻了。天下乱事都没有了,天下就安定了,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人人相爱,人人互利,祸篡怨恨之事,均无从发生,那么天下才可以大治。

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固然都是施由亲始,可是两者实施的程度与所标示的德目却大不相同。以程度来讲,儒家讲“泛爱”,讲“仁者爱人”,是爱有差等,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非儒下》)。儒家在阐发仁的层次性时,特别强调亲亲之情对于仁的重要性,所以仁爱必定是有差等的。”

墨家讲“兼爱”是“爱无差等”(《墨子·藤文公上》),“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把别人看成自己,把别人的亲人看成自己的亲人;爱自己几分,爱别人也几分,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女几分,爱别人的父母、兄弟、子女也几分;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分毫不差,这就是“兼爱”,是对宗法道德和等级制度的一种否定,一种突破。

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

儒家在对“仁”的阐发上,将“仁”作为道德的本源,并以“仁”统摄“孝悌忠信”等伦理原则和外在的礼仪规范; “仁”以人为目的,认识到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并对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力量表现出了高度的确信。它既具有“爱”“不忍”等自然情感方面的涵义,同时作为道德理念,这一范畴又上到了道德本体“道”的高度。正是在后一意义上,“仁”常常与“道”相通。“仁”在内涵上的这种双重性,使它既能够向下落实,又可以向上提升,既不拘泥于具体情感又免于玄虚空幻,从而充分表现出了“仁”作为道德理念的内在张力和独特理论魅力。

墨家倡扬“爱利万民,爱利百姓”。墨家的“兼相爱”常与“交相利”相提,即“兼相爱,交相利”并论。墨子认为人若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须先关爱他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善待,须先利益他人,利人是利己的必经之路,自己的利益存在于他人的利益实现过程中。墨子为了调和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爱与利结合,借着主动的先爱他人,从而达到人人互爱、互利的境界,使得墨家的兼爱具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儒家的“仁爱”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