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2)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兼爱》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
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
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
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
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1.娴熟论辩技巧。
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天道根源相同儒家认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爲心。
”即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墨家认为“天之行廣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将践行兼爱看做天意2.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3.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昏乱纷争的理想。
二.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亲疏、厚薄、贵贱的差别,即“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藉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
2.爱的倾向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
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利他倾向。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交相利”3.推行方法不同儒家认为推行“仁爱”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辅助。
孔子在对“仁”的推行上,向来是不相信“天、鬼、神”的,他更强调的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墨子在如何贯彻和推行“兼爱”这一主张上,却倚重于超自然的力量:天、鬼、神。
4.具体代表的阶级不同孔子的“仁爱”学说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及其可取之处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
因为这些本质上的区别,使得两者对礼教,道德和如何治理国家有截然相反的主张。
墨家代表平民阶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在地主阶级统治情况下,不可能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主张“仁政”宣扬”入世”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又有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爱有无差等。
儒家的行仁与墨家之兼爱,固然都是施由亲始,可是两者实施的程度与所标示的德目却大不相同。
以程度来讲,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爱的根源不同。
这就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也可以说,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应当行仁义?不过他的回答是根据功利主义。
他强调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强迫和诱导人们实行兼爱,也与儒家为仁义而仁义的原则不合。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
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
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
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
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
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
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二、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目录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1.1阶级基础 (2)1.2内容不同 (2)1.3具体要求不同 (2)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2..3注重实践 (4)3启示 (6)参考文献 (7)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
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
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尽管都强调一个”爱“字,然而二者之间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仁爱是一个由近及远的等差之爱;兼爱则是无差别的平等之爱。
事实上墨子曾师从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墨子极力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尤其是墨子对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有不同见解——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截然对立。
而且墨子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只是在具体走向上以不同的诠释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墨子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差异导致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
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
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那么兼爱和仁爱的区别究竟何在呢?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而儒家的仁爱是一个以自我为圆心向外扩散的体系:一个人首先应该爱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儿,然后是兄弟姐妹,再然后是堂兄弟、表兄弟,再然后应该爱自己的家乡父老,再然后爱自己的祖国同胞,再然后爱外国人,最后儒家这种仁爱甚至还能波及动物——孔子就曾按礼仪规范埋葬自己的狗,但对动物的爱必须排在最后。
墨家打破了这种界限,要求每一个人平等地爱天地万物,所以孟子说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无君无父,乃禽兽也。
“因为在墨家子弟眼中本国国君和自家父母都和外国人是一样平等的。
事实上我们后世的中国人大多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我们有同情心,但看到本国的灾难和外国的灾难心态是不一样的,自己的亲人、熟人遭遇不幸和陌生人遭遇不幸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面对动物时如果我们看见一只猴子被杀死在自己眼前的刺激远远大于踩死一只蚂蚁,因为猴子无论是在体型、体态各方面都比蚂蚁更接近人类。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xx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目录1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 (3)2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共性 (3)3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区别 (5)参考文献 (8)1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
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如穿珠之线,贯穿“非攻”、“天志”、“明鬼”、“节用”等思想。
亦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关于“兼爱”,甚至曾批评墨子“无父”、“禽兽”的孟子亦言:“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家思想的精义在于“兼爱”,“兼爱”是墨家的重要理论思想,而“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兼”。
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
“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
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
孔子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众多内容,将“仁”的观念系统化,铸造起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
“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2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共性首先,墨子“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本质都是“爱人”。
“兼爱”指人类整体之爱。
从时间、空间而言,爱是没有时空限制,无论是对大区域、小区域的人,或是此方、他方之人,亦或是过去、现在、未来世的人,皆应平等的对待,爱他人如爱自己,彼此相爱,不分彼此。
由此可知,墨家的兼爱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无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无有此方、他方之别,为对全人类的普遍之爱。
儒家之“仁爱”以“仁”为先,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
“仁爱”建立在“亲亲”血缘关系基础之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次,墨子“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基础都是“平等”。
墨子的“兼爱”观在层次上有无差别之意。
墨子批评儒家“亲亲有术、尊贵有等”的差等之爱,主张平等互爱,提出“兼相爱”的崭新观点。
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了等级和亲疏界限,使“兼爱”有了全新的意义。
墨子认为不论国家大小强弱,都是天之国,都应该平等;不论上层统治阶级的天子、诸侯、公卿、大夫;还是被统治阶级的农民、工匠、庶子、农奴,都是天之民,在天之前,一律平等。
这意味着应“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1]。
其中显现的是视人如己,爱别人犹如爱自己的生命平等思想。
墨子的“兼爱”观已经超越了血缘的限制,不分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和身份等级的贵贱高低,一律人己等视,视他人如自己,爱他人如爱自己,爱他人的亲人犹如爱自己的亲人,不论阶级、贵贱,普遍无有差别地泛爱众人。
儒家将“仁爱”的根本归于对“赋予”生命的父母的感恩和报答,把血缘亲情作为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和基础,视之为实现天下归仁的理论依据,赋予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按儒家的观点,一个人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一个人的成长是父母抚育的,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一个人的生命和其后的一切。
因此,父母的恩情是至大的,父母的功德是至上的。
在儒家看来,父母对子女而言,绝不是养育与依赖的关系,而是一种根源与生长的关系,因此,提出了“孝”的概念,也就是顺从自己的父母。
另外,在人际关系中,通过父母的纽带出现了其他的社会关系网,在血缘上最亲的当属一个人的弟兄姐妹,因此,儒家又提出“悌”的概念,将对父母的余爱倾注到与父母有直接关系的人身上。
其次,儒家将“亲亲”进一步延伸,由爱自己的父母出发推及爱他人的父母,由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出发推及爱他人的兄弟姐妹,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普遍之爱。
再次,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都关注和平。
墨子“兼爱”观产生于天下纷争,兵祸连年的春秋战国之际。
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争权夺利,相互间进行着多次残酷的战争。
“强之劫弱,众之暴寡”。
[2]列国割据,征战不休。
孟子说他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3]当时热衷于征战的诸候,他们不惜投入庞大的人力和财力,以求达到掠夺别国的土地和奴役别国的人民的目的。
这就使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而且造成了社会的动乱。
墨子认为安定社会,治平天下,“兼相爱”是济世良方。
若天下人都能“兼相爱”,爱人和爱自己一样,那么,也就没有不孝不慈了,也就没有盗贼了,也就没有大夫乱家,诸侯相攻国了。
天下乱事都没有了,天下就安定了。
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人人相爱,人人互利,祸篡怨恨之事,均无从发生,那么天下才可以大治。
孔子他看到了战争的不可避免性,认为,要避免战乱,就要使战争向有序化发展。
为此,就要树立一个而且只能是唯一的一个统一发布战争命令的最高权威,这就是“征伐白天子出”;舍此,大抵都应归类于非正义的战争。
可见,孔子的战争伦理观蕴含着对“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孔子和儒家都把和平或者说亲和看作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本身的必然需要,或者说是人的本性所使然。
之所以人类需要亲和,儒家认为这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
那么什么是人的本质呢?孔子和孟子都说:“仁者人也”,他们都以仁概括人的本质。
孔子把爱人概括为仁的本质。
与“仁者人也”相对应的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对在全世界高扬关爱精神,观照心灵和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与交谊,也是人类所求之而难得的。
二千多年前,孔子基于西周社会“礼崩乐坏”而诸侯并起的混乱局势,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系统阐发了仁学的思想。
3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区别首先,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各自所包含的对象不同。
墨子“兼爱”观所指的对象是具体的人:君臣,父子,大夫,诸候。
只要这些具体的人能够兼相爱,那么社会就会和谐安定。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孔子在他的学生樊迟问仁时,就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人”。
爱人首先表现为“泛爱众”。
不过,这里所说的“爱众”相对于“爱亲”而言,是指爱父兄以外的氏族其他成员,并没有超出氏族宗法关系范围。
因而它所产生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根据,仍是宗法血缘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氏族感情。
但“爱亲”与“爱众”毕竟反映了两个不同层次的伦理关系。
“爱亲”所涉及的是父子、兄弟关系,而“泛爱众”所涉及的则是氏族成员间的普遍关系,它要求爱氏族的所有成员,而这正体现了族类的整体意识。
因此“泛爱众”所涉及的实际上是个体成员与氏族整体关系,本质上是对整个氏族或宗族的爱,用以维系氏族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于是以“爱亲”为根基的“仁”就获得了更高层次的道德规定,这就是个体对氏族以至整个华夏族利益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
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爱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
爱人不仅仅爱自己的家族、亲属、尊长等等,还要爱这以外的别人。
“孔子提倡‘安百姓’,主张‘泛爱众’,赞赏‘博施济众’。
”百姓就不仅仅是一家一姓,它包括自己家族之外的许多家族。
众就不仅仅是贵族,而是包括奴隶在内的大众。
这就是说,孔子的仁爱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是全人类。
在他看来,人不仅仅是家族、等级的成员,还是人类的一员。
人应该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给予同情与关心。
孔子弟子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它很清楚地表明,仁是一种人类之爱。
其次,墨子“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各自所阐发的角度不同。
墨子倡扬“爱利万民,爱利百姓”,即“兼相爱,交相利”。
墨家的“兼相爱”常与“交相利”相提并论。
墨子认为人若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须先关爱他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善待,须先利益他人,利人是利己的必经之路,自己的利益存在于他人的利益实现过程中。
墨子为了调和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将爱与利结合,借着主动的先爱他人,从而达到人人互爱、互利的境界,使得墨家的兼爱具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孔子所说的“仁”包含多层意义,儒家的仁道精神有利于人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确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仁”的内涵包括物与我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即社会普遍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孔子的“仁”不仅具有“爱人”等感性方面的内容,也具有作为道德本体的形而上的意义。
孔子在对“仁”的阐发上,将“仁”作为道德的本源,并以“仁”统摄“孝悌忠信”等伦理原则和外在的礼仪规范;在对“仁”的证立上,他以人为目的,已经认识到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并对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力量表现出了高度的确信。
这表明,“仁”在孔子那里,既具有“爱”、“不忍”等自然情感方面的涵义,同时作为道德理念,这一范畴又上到了道德本体“道”的高度。
正是在后一意义上,“仁”常常与“道”相通。
“仁”在内涵上的这种双重性,使它既能够向下落实,又可以向上提升,既不拘泥于具体情感又免于玄虚空幻,从而充分表现出了“仁”作为道德理念的内在张力和独特理论魅力。
墨子所谓的兼爱,似乎没有理论方面的超越性,只略同于儒家在事行方面的仁。
爱虽常有同于仁在事行上之功效,但不一定就像仁一样的合乎中庸。
另一方面爱只是仁的一部分,子曰:“仁者爱人。
”爱可以是仁,但仁不一定是爱。
其间不同的主要原因乃在于动机上的差异。
试举忠孝说明如下:儒者的忠是爱之固然要忠,不爱之也要忠,这是责任之自发,良心之无愧,尽心尽力以合天理,以求心安。
墨家的爱,也可以表现为忠,但其所以忠乃是希望人人都忠,既可利人又可利己。
这种有条件的忠不是仁,因为仁是无条件的。
墨子认为人应该去爱别人之亲,其原因是这样做自己的双亲也可以得到别人的爱与利,即投之以桃,抱之以梨。
如果一个人按“兼爱”而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得到别人的回报,或者说别人报的梨的价值比他付出的桃要低,那么他继续长期做下去的动力就会大打折扣。
以上用道德与功利的角度来分析仁与爱的差异,然而必须强调墨子的爱虽是功利的,但它仍是利人利己的,仍是人类德行最基本的觉醒。
再次,墨子“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历史进程不同。
墨子一生所言所行,“形劳天下”,“自苦为极,以救世之弊”。
但遗憾的是,两汉以后,而墨学日渐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