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天道根源相同儒家认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爲心。
”即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墨家认为“天之行廣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将践行兼爱看做天意2.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3.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昏乱纷争的理想。
二.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亲疏、厚薄、贵贱的差别,即“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藉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
2.爱的倾向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
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利他倾向。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交相利”3.推行方法不同儒家认为推行“仁爱”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辅助。
孔子在对“仁”的推行上,向来是不相信“天、鬼、神”的,他更强调的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墨子在如何贯彻和推行“兼爱”这一主张上,却倚重于超自然的力量:天、鬼、神。
4.具体代表的阶级不同孔子的“仁爱”学说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
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
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
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
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
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
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二、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东方国学原创」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区别

「东方国学原创」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区别
首先孔墨二人的“爱”各自的内涵不同。
孔子“仁爱”思想强调“忠恕”之道,爱人从积极的角度来讲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从消极的角度来讲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利他”,如果利己和利他之间产生冲突,则选择利他。
这种利他之爱并非一视同仁,而是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亲疏程度依次递减,由爱父母推至爱所有人,而产生不同的等级,所谓“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的“兼爱”虽然也强调“利他”,但其内涵并非纯粹大公无私的利他,墨子是要同时兼顾爱人与爱己,他认为在爱他人的同时也能使他人爱自己,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的“兼相爱”。
墨子并没有设定当爱他人和爱自己产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的情况。
这种“兼爱”是没有亲疏之分的,墨子主张爱人应该“远施周遍”,这种一视同仁的爱被儒家批判为扰乱人伦秩序的“无父”乱象。
其次儒墨实现各自之“爱”的方式不同。
孔子主张实现“仁爱”需要通过主体以“克己复礼,修齐治平”的途径来实现,即通过个人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就可以实现仁爱。
墨子反对儒家通过“礼”来实现仁爱,他认为“礼”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果,即“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因此他主张对兼爱有实际意义的利益来实现仁爱,即“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
本文作者:高远。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目录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1.1阶级基础 (2)1.2内容不同 (2)1.3具体要求不同 (2)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2..3注重实践 (4)3启示 (6)参考文献 (7)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
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
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尽管都强调一个”爱“字,然而二者之间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仁爱是一个由近及远的等差之爱;兼爱则是无差别的平等之爱。
事实上墨子曾师从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墨子极力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尤其是墨子对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有不同见解——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截然对立。
而且墨子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只是在具体走向上以不同的诠释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墨子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差异导致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
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
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那么兼爱和仁爱的区别究竟何在呢?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而儒家的仁爱是一个以自我为圆心向外扩散的体系:一个人首先应该爱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儿,然后是兄弟姐妹,再然后是堂兄弟、表兄弟,再然后应该爱自己的家乡父老,再然后爱自己的祖国同胞,再然后爱外国人,最后儒家这种仁爱甚至还能波及动物——孔子就曾按礼仪规范埋葬自己的狗,但对动物的爱必须排在最后。
墨家打破了这种界限,要求每一个人平等地爱天地万物,所以孟子说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无君无父,乃禽兽也。
“因为在墨家子弟眼中本国国君和自家父母都和外国人是一样平等的。
事实上我们后世的中国人大多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我们有同情心,但看到本国的灾难和外国的灾难心态是不一样的,自己的亲人、熟人遭遇不幸和陌生人遭遇不幸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面对动物时如果我们看见一只猴子被杀死在自己眼前的刺激远远大于踩死一只蚂蚁,因为猴子无论是在体型、体态各方面都比蚂蚁更接近人类。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是在一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具备丰厚内涵的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导致战火不断,社会秩序崩坏,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有明显各自观点的良方,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而儒家与墨家是当时最盛行的思想学派。
文章主要从孔子的仁爱观点与墨子的兼爱观点出发,讨论两者在思想上面的异同。
儒家的“爱人”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墨家则强调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
所以“仁爱”与“兼爱”思想上有怎样的碰撞和实现要求,对两者的差异共同进行分析,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力量。
关键词:仁爱;兼爱;墨子;孔子;百家争鸣;传统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著名思想学家,孔子与墨子虽然只是一介寒士,终生都无权无势,但是他们有非常渊博的学识,并且在通过学习、走访之后,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下来,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随着影响的增大,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有学识的先生、君子,所以关于孔孟道德学说哲学思想都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在关于孔子与墨子思想上的研究,人们更是区别看待,认为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忽视两者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异中有同,同时也是异中存同的。
1.两者的思想内涵解读1.1仁爱倡导“爱人”的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十分动荡,价值体系并没有系统的完成,人们从封建历史当中学习到的价值观念、哲学理念都十分有限。
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礼崩乐坏”强调是指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僭越,需要强调此时是封建时期,这种制度跨越是十分大胆的行为,但是在这一时期制度全部崩溃,孔子的思想正是形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孔子感叹礼乐制度的不复存在,实际上是感叹制度、理论、伦理体系的破坏,而他认为要想恢复这一切,维护体系的前提是坚守“仁”[1]。
在“仁爱”思想当中,仁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围绕“爱人”来展开的,孔子认为“爱人”不是毫无区别热爱所有人,而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是以“身、家、国、天下”的登记体系,是一种“亲亲有术士、尊贤有爱”,那么“爱人”的前提是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在先秦时代,儒家和墨家都是显学。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韩非子在《显学》中称:“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
由此,可见儒墨在战国时代是名声显赫的学派。
那么儒家和墨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两个学派还是有共同点的,比如都提倡爱别人。
关于爱,是儒墨最大的共同点,但也是最大的不同。
儒家推崇的爱叫:仁爱。
什么叫仁爱?仁德的爱。
墨家推崇的爱叫:兼爱。
什么叫兼爱?平等的爱。
看起来都是爱,但是儒家和墨家的爱是不一样的,二者争议最大的问题是:
先爱谁的问题!
儒家的爱是有差别的爱,叫孝悌。
孝是对父母的爱,悌是对兄弟的爱。
先有对父母兄弟的爱,然后再去爱别人。
儒家的爱是有差别的爱,也是儒家的爱的根本。
对比,墨家表示非常的不以为然,既然是爱,就应该是无差别的爱。
不应该先爱父母兄弟,而是应该终生平等,对每个人的爱都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请问:你对你父母的感情和对隔壁邻居的感情是一样的吗?
儒家的答案是:不一样,你应该先爱你父母,再爱你邻居。
有差别的爱。
墨家的答案是:一样,你应该跟爱你父母一样去爱你的邻居。
无差别的爱。
有时候觉得儒家已经很理想化了,其实墨家比儒家更理想化。
因此,墨翟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
提倡的是:
我爱人人,人人爱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而儒家和墨家却能一跃而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其成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
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区别,分析其成因。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字:儒家仁爱墨家兼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
因为这些本质上的区别,使得两者对礼教,道德和如何治理国家有截然相反的主张。
墨家代表平民阶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在地主阶级统治情况下,不可能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主张“仁政”宣扬”入世”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又有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主要不同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爱是有差等的区别儒家的行仁与墨家之兼爱,固然都是施由亲始,可是两者实施的程度与所标示的德目却大不相同。
以程度来讲,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儒家在阐发仁的层次性时,特别强调亲亲之情对于仁的重要性,所以仁爱必定是有差等的。
”孟子指出:“仁之实,事亲是也”,“实”即最为切近的、主要的内容,朱熹《集注》曰:“仁主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故仁义之道其用至广,而其实不越于事亲从兄之间。
盖良心之发,最为切近而精实者。
”“实”与“虚”、“华”相对,来不得半点浮华和虚假,事亲未尽而空谈仁义,则徒邀虚名而已,其实就是不仁,所以孟子又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
”他甚至直接以“亲亲”定义“仁”:“亲亲,仁也。
”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其第一要义便是亲亲。
孟子关于仁的层次性的论述,最重要的一条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这段话包含了几个重要的思想。
其一,就其对象和范围而言,仁有三个层次“亲”、“民”、“物”;由此而有三种相应的、程度不同的态度“亲”、“仁”、“爱”。
也就是说,对亲人要“亲”,对民众要“仁”,对万物要“爱”。
其二,在这三个层次中,“亲亲”居于最基础的层次,“仁民”和“爱物”则是由“亲亲”这一出发点的逐次外推。
对于孟子的这一重要论述,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番疏释和阐发,以展现孟子关于仁的层次递进的思想及理论价值。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讲的是对待人与对待物必须有所区别:对万物只能是“爱”而能是“仁”。
儒家主张以博大的爱心对待一切人与物,但爱人之爱毕竟不同于爱物之爱,如果不加区别地等而同之,似乎是将万物提高到了人的地位来爱之,其实确是将爱人之爱降低到了爱物之爱,将人降低到物的地位。
所以孟子认为,不能用对待人的态度来对待万物,更不能用对待万物的态度来对待人。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讲的是普通人与自己的亲人也必须区别对待,对普通人只能是“仁”,而不能是“亲”。
赵岐注曰:“临民以非己族类,故不得与亲同也。
”焦循《孟子正义》对此的解释是:“亲即是仁,而仁不尽于亲。
仁之在族类者为亲,其普施于民者,通谓之仁而已。
仁之言人也,称仁以别于物;亲之言亲也,称亲以别于疏。
”正如人与万物必须区别对待一样,亲族与非亲族也不可混同,否则就会违背人类的天然情感。
所以对于普通人只能是“仁”而不能是“亲”,对于亲族则只能是“亲”而不能是“仁”,这是出于满足血缘亲情的需要。
接下来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讲的仁爱观念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逐次向外推展,直至无限广大的宇宙万物。
这里的“而”字十分关键,需要准确理解。
“而”字在这里应该是“继而”、“进而”的意思。
这正是儒家“爱有差等”的重要观念,如孟子所言:“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仁者虽然是“无不爱”,但也必须区分轻重缓急。
揭示仁爱观念的自然基础,强调仁爱必须以首先满足亲亲之情为前提,这对于儒家来说是十分要紧的。
爱有差等,区分轻重缓急,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仁爱的这一原则在儒家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仁者爱人”、“泛爱众”墨子并未反对,然儒家之爱乃是“别爱”,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全在“推爱”。
墨子的“兼爱”指普遍平等的爱,即不分血缘的亲疏和等级的贵贱而给予无差别的爱。
“兼爱的‘兼’字,在中国文字中是一个会意字,本意为一手执二禾,即用一只手拿着两稞谷子,引申为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或由各部分合成为整体。
”《孟子.滕文公上》篇记载墨者夷之主张“爱无差等”,即主张爱不分差别和等级。
于此相应,墨家极力反对和抨击儒家的“爱有差等”的伦理思想。
墨家的“兼爱”是全体的爱,即对任何人都不遗漏或排斥,而且没有人我之分,才能爱人如己,爱己如人,人与我混然一体,界限全无。
而且不可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永存爱心,便可爱众世与爱众寡世相若,爱上世与爱后世,一若爱今世之人,正如父母对子女的爱,无论在身边或远方,甚至在不知道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爱他,而我们对任何人也要处处时时存着一份爱心。
二、爱的根源不同其二者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分歧。
这就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也可以说,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应当行仁义?不过他的回答是根据功利主义。
他强调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强迫和诱导人们实行兼爱,也与儒家为仁义而仁义的原则不合。
(一)、关于爱的天道根源儒家认为,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即秉承天地之间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周易·复卦·彖传》中有“复见天地之心”之说。
复卦有一阳爻出现,意味着万物萌生,显透着生生之意。
“天地之心”并不是讲天地中有一个实体的“心”,而是讲天地流行变化所显透出来的生命精神,是天地之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系辞》)天地间存在着“生生”之生命精神,万物才得以化生,造就大千世界。
“生生”之精神,赋予万物,内在于万物之中,成爲万物生长之推动力量。
宇宙“生生之理下贯于人,形成心灵生命中的“仁”之品性:“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爲心。
”(《朱子语类》九五)墨家认爲,兼爱来自于“天志”,上天要求人与人之间“相爱相利”,并且“天欲义,恶不义。
”(《墨子·天志》)因爲,天的本性是:“天之行广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墨子·法仪》)墨子将天鬼神作爲维护兼爱的权威力量,将践行兼爱作爲天意,如果顺从天意而行兼爱之道,则上天会奖赏他;如果违背天意而放弃兼爱之道,则上天会惩罚他。
依此原理,君主推行兼爱之道的方式便是赏罚:“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爲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墨子·兼爱下》)所以,儒家的仁爱论与墨家的兼爱论都具有天道的根源,不同的是,儒家的仁爱是来自天道的赋予,使仁爱成爲人的善良天性,从而,就爲儒家的道德观建立了内在的根基;而墨家的兼爱,则是来自于人对上天的敬畏,并用外在的赏罚力量来维护人的道德观。
(二)、关于爱的内在根源:儒家认爲,爱的内在根源,就是人具有仁性。
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以仁爲爱体,爱爲仁用”(《论语或问》卷四)。
“仁”作爲内在的善本质,要通过“觉”的作用而在心灵生命中显发爲“爱”。
而这种“觉”,乃是心的作用,是生命主体的意识。
仁是内涵,借“心”“觉”而显发。
如果没有“觉”,就没有心灵上的不忍与恻隐,“仁”就无法显现,就变成“麻木不仁”。
通过“觉”,才能使自己的心灵生命同外物、他人的生命精神互相感通。
“觉”还表现爲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顔渊》)仁作爲爱的根基,存在于爱显现之前,有此根基,爱才有不竭之源泉,若长河源源流长。
墨家的兼爱论如果缺乏内在动力,人的修养就丧失人性的根据,无从谈起。
墨子从人性上去寻找兼爱的动力,将人追求功名之心作爲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他说:“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又说,“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墨子·修身》)。
兼爱是一种道德要求,然而,一个人行兼爱之道,究竟是爲了什麽?要达到什麽目的?墨子只能从功利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他认爲,自己在行兼爱之道之时,会引发他人的道德行爲,从而使自己受益。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 (《墨子·兼爱中》)。
从天道这一层面来看,行兼爱之道才能得福,才能避祸:“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贱人者,天必祸之。
”(《墨子法仪》)三、爱的顺序不同墨子主张先从爱他人做起,然后他人也回报自己以爱。
他说:“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孔子主张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推己及人。
他说:“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就是说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悌”是最真实的感情,因而是“仁”的根本和出发点。
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广到爱天下的民众,即“泛爱众”,以及世间万物。
墨子的“兼爱说”虽然充满了博大的情怀,有我们应当吸取的精华。
但是它脱离了人的情感的实际,缺乏人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