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2)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2)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兼爱》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

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

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

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

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1.娴熟论辩技巧。

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仁爱”与“兼爱”之异同7页

“仁爱”与“兼爱”之异同7页

“仁爱”与“兼爱”之异同7页“仁爱”与“兼爱”之异同春秋时期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春秋末年社会大变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历史背景下,产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上,两家均以爱为出发点,形成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两种人道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一、仁爱与兼爱的内涵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

孔子发扬氏族人道遗风,特别是周公敬德保民思想,重视人。

他视"爱人"为"仁",所谓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即不论是在位的大人,还是无位的庶人,不论是自由之人,还是被役使之人,不论是国人还是野人,不论是中国之人还是夷狄,都应该以人道加以对待。

孔子并不抽象地谈仁,他以"孝、悌"为仁之本,孝、悌是仁在血缘关系上的体现(具体化)。

即孔子所说的"爱人"首先指亲亲之爱,也就是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宗族内都互敬互爱是"仁"的基础,是"仁爱"的第一要义。

儒家认为"仁"还适用于广大劳动群众,所以儒家要求把对亲族爱扩展到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爱,扩展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爱,从而明确提出"泛爱众"的要求,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

墨家出自侠士,亦即来自农工失业流民和刑徒苦役,他们是社会的最下层,受到来自世家贵族、官僚以及新型的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墨子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对儒家学说的回应,墨子代表的是"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他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之道。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

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

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

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

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

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

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二、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东方国学原创」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区别

「东方国学原创」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区别

「东方国学原创」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区别
首先孔墨二人的“爱”各自的内涵不同。

孔子“仁爱”思想强调“忠恕”之道,爱人从积极的角度来讲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从消极的角度来讲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利他”,如果利己和利他之间产生冲突,则选择利他。

这种利他之爱并非一视同仁,而是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亲疏程度依次递减,由爱父母推至爱所有人,而产生不同的等级,所谓“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墨子的“兼爱”虽然也强调“利他”,但其内涵并非纯粹大公无私的利他,墨子是要同时兼顾爱人与爱己,他认为在爱他人的同时也能使他人爱自己,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的“兼相爱”。

墨子并没有设定当爱他人和爱自己产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的情况。

这种“兼爱”是没有亲疏之分的,墨子主张爱人应该“远施周遍”,这种一视同仁的爱被儒家批判为扰乱人伦秩序的“无父”乱象。

其次儒墨实现各自之“爱”的方式不同。

孔子主张实现“仁爱”需要通过主体以“克己复礼,修齐治平”的途径来实现,即通过个人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就可以实现仁爱。

墨子反对儒家通过“礼”来实现仁爱,他认为“礼”空洞无物没有实际效果,即“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因此他主张对兼爱有实际意义的利益来实现仁爱,即“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


本文作者:高远。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目录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1.1阶级基础 (2)1.2内容不同 (2)1.3具体要求不同 (2)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2..3注重实践 (4)3启示 (6)参考文献 (7)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

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

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尽管都强调一个”爱“字,然而二者之间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仁爱是一个由近及远的等差之爱;兼爱则是无差别的平等之爱。

事实上墨子曾师从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墨子极力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尤其是墨子对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有不同见解——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截然对立。

而且墨子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只是在具体走向上以不同的诠释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墨子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差异导致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

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

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那么兼爱和仁爱的区别究竟何在呢?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而儒家的仁爱是一个以自我为圆心向外扩散的体系:一个人首先应该爱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儿,然后是兄弟姐妹,再然后是堂兄弟、表兄弟,再然后应该爱自己的家乡父老,再然后爱自己的祖国同胞,再然后爱外国人,最后儒家这种仁爱甚至还能波及动物——孔子就曾按礼仪规范埋葬自己的狗,但对动物的爱必须排在最后。

墨家打破了这种界限,要求每一个人平等地爱天地万物,所以孟子说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无君无父,乃禽兽也。

“因为在墨家子弟眼中本国国君和自家父母都和外国人是一样平等的。

事实上我们后世的中国人大多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我们有同情心,但看到本国的灾难和外国的灾难心态是不一样的,自己的亲人、熟人遭遇不幸和陌生人遭遇不幸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面对动物时如果我们看见一只猴子被杀死在自己眼前的刺激远远大于踩死一只蚂蚁,因为猴子无论是在体型、体态各方面都比蚂蚁更接近人类。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论文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论文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而儒家和墨家却能一跃而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其成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

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

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区别,分析其成因。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xx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
“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础。

因为人一出生就享受到父母的怀抱之爱,个人最基本的利益是父母给的,不孝就会心不安。

个人的一部分利益又是社会和他人给的,只不过父母给我们的利益多,而他人给我们的利益少罢了。

这样,如果能爱父母便能推广之爱其他人,如果不能爱父母,那又怎么去爱那些给我们利益少于父母的人呢?所以孝乃是仁的根本。

关于为仁的方法,孔子推崇“忠恕”之道。

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的同情心理论。

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的,是人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

但是同样自然的是,别人对我们的爱总要少于父母对我们的爱,所以爱父母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

墨子则把孔子的仁爱思想做了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人民穷困不堪,死亡相继,天下异常混乱。

国之与过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

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争夺的政治局面又进一步造成人民的穷困和死亡。

因此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

在墨子看来,解决这个混乱局面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因为天下相兼爱则治,相交恶则乱。

他认为只有有力这疾以助人,有财这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才能真正实现兼相爱的原则。

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成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孔子和墨子作为先秦时期的两位圣人,为救世而汲汲奔走于天下,去传播各自关于“爱”的思想。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说的就是这两位圣人的艰辛与忙碌,一个连席子都没坐暖,一个连烟囱才生起火就要匆匆到别处游说拯救世人去了。

虽然传播的都是爱的思想,目的都是微利能让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但是一个仁爱一个兼爱却有着许多不同的含义。

从上面所述的“仁爱”和“兼爱”思想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孔子和墨子所代表的社会阶级不同,孔子所代表的是统治者阶级的利益,他主张贵贱有序,目的在于维护周礼。

而墨子所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要求,其兼爱思想强调功利动因。

其次,两个“爱”其爱的方式有所不同,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有差
等的爱,要求以对父母兄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

而墨家强调的是无差等的爱,要求做到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他认为博爱无私、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是兼爱的保证。

再次,墨家认为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天志是衡量人间善恶的唯一标准和最高依据。

而儒家不仅关注天,更重视人,注重人的修养即道德意识的苏醒和自觉,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保证外更有一套由近及远,有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

在这一点上,墨子显然是有欠缺的,他只注重人的超越层面和现实性的探讨,而忽视了对人的内在本性的研究。

从这些差别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能够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而墨家思想在血缘关系起重要作用的中国传统家族社会中只能流于空想的原因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