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治国区别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思想对比

儒家与法家的对比其他答案(1)相同点: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二、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三、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同点:一、具体的思想不同:儒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所提倡的社会规范思想是“礼”,其核心是“仁”;孟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实捍卫者,他提出了“性善论”,包括“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使之归于善;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人性论的发展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就是韩非,他支持性恶论,提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自力自为”,与孔子的“克己复礼”相反,韩非提倡“不期修古”并且要“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以法用人、以法制定社会契约的法制社会。
二、结果影响不同:(1)儒家思想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期,不适用于具体社会的情况,因而没有被各个国家的君王所重用。
但是到了社会安定、国家稳定发展的时期,如汉代等,儒家的思想就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且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使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国家繁荣昌盛。
并且到了后期,董仲舒将儒家与道家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社会思想,更加促进社会的发展。
(2)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受到的秦统治者的重用,秦始皇利用韩非的法家思想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这与韩非的法家的以法治国的思想有重要的关系,也充分体现了韩非的法家思想的重要作用以及适应当时代的发展。
(3)我们国家现在充分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也是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墨家和道家,儒家与法家的对比关于墨家和道家:一,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则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二,墨家的影响主要限于先秦(至少表面上如此),道家的影响则一直延续到今天,是中国仅次于儒家的第二大学派;三,墨家提倡生产劳动,道家则是脱离生产劳动的;四,墨家的影响主要限于下层社会,而道家在知识分子中有较大影响;五,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和"非攻”,但主要是通过和平方法和个人行动来阻止战争;而道家则主张清静无为,并不反对战争,且对军事思想有贡献;六,在哲学上,墨家主要贡献是逻辑,而道家的长处则体现在直觉上;七,两家都对科技有贡献,都主张节欲.八,墨家是集体主义,道家则可以说是个人主义;九,墨家主张”明鬼”,而道家则从鬼神的影响中跳了出来.十,墨家为达到目的往往不惜牺牲自己,而道家则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十一,墨家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全部成员只服从于”巨子”一人,而道家则没有严密的组织.十二,墨家主张用贤能治国,道家则反对”尚贤”,主张无为政治.关于儒家和法家:一,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术势”.儒家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法家主张”导之以政,齐之以刑”;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儒家维护血缘关系,法家破坏血缘关系;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二,早期儒家里,荀子吸取了法家的思想.秦朝,法家取得了统治地位,在秦以后的大多数时期里,是儒表法里,儒家占主导地位;三,在哲学上,儒家的贡献主要在伦理学上,法家的贡献主要在逻辑学上;四,儒家学说的出发点是人性本善,法家则认为人性本恶,当然基本上是这样,也不排除少数例外,如荀子也认为人性是恶的.但这是在他吸取了法家的思想之后.五,法家的成就和目标主要在政治领域,而儒家的建树除政治外,还有艺术,历史,伦理,社会等领域.六,先秦时期,儒家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后来两家都被用来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七,法家主张”农战”,奖励农业生产,儒家则鄙视生产生产劳动;墨家和道家。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的法律观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法家、儒家、墨家、道家四大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法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要学派,他们主张以法律为基础的科学治国。
法家学派认为,法律是统治社会的基础,因此,统治者应当建立法律体系,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儒家学派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就是指人的本质是善良的。
儒家学派认为,人应当以"仁"为本,在遵循"仁"的原则的同时,不断学习、修炼,以达到完美的状态。
墨家学派认为,人应当从内心出发,以道德和自律为基础,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墨家学派认为,人应当做到"内谨外安",即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律,同时在外界表现出谨慎和谦虚的态度。
道家学派认为,人应当接受自然界的秩序,并以此为基础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道家学派认为,人应当追求"道",即自然界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来维护社会的秩序。
道家学派认为,人应当不断追求自然界的真理,以达到自我完美的状态。
总的来说,法家学派、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四大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对中国的法律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的法律观都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并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法律问题。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通俗解释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通俗解释
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的代表,这些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这四个流派的通俗解释:儒家:儒家思想以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为基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仁、义、礼、智、信,倡导君子为学、以德治人。
墨家:墨家思想源自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强调兼爱、非攻的精神。
墨家强调爱的平等,反对战争,倡导以工程技术和实用主义改善社会。
墨家的宗旨是以兼爱之心构建和谐社会,以非攻之道达到和平安宁。
道家:道家思想以道德经和老子的哲学观点为基础,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之道,追求身心的自由和超然无为,通过寻求道的境界,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法家:法家思想以法家经典《管子》、《韩非子》等为代表,主张法治国家,重视制度和法律的规范性,认为人性本恶,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进行管理和约束。
法家追求的目标是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实现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倡导严明的法律责任和权威。
以上是对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通俗解释。
这些流派各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总结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总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治国思想体系。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包括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治国思想之一,它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礼仪、中庸之道。
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强调君主应以仁政来治国,通过道德教化人民,实现和谐社会。
儒家注重家庭伦理,提倡“君子为政”,强调君王的品德和修养,认为君主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儒家思想强调孝顺、忠诚、谦和、正直等道德品质,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末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和商鞅。
法家思想强调法制、刑罚、权威以及利益最大化等方面的理念。
法家认为,统治者应制定科学的法律制度,实行严格的刑罚制度,借助法律和暴力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
与儒家强调道德的治国方式不同,法家强调利益的治国方式,认为利益是人们行为的最终动机。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道法自然”,认为应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使统治者不干涉人民的事务,任由人民自由发展。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自主和自觉,认为人与自然要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种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主张以和平来治理国家。
墨家对于战争、税收等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并对社会不公和浪费行为进行了批判。
墨子提倡宽容和互助,主张人人平等。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各具特色,多以道德、法制和和谐为核心议题。
不同的治国思想对于统治者和政府的行为、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建议,从而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方向和思路。
这些治国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核心观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社会秩序。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父母、忠诚守信。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和修身养性,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真实与自由。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放弃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和反对浪费。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即广泛关爱他人,消除社会中的冲突和不平等。
墨家强调和平,主张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还提倡节约和反对浪费,认为浪费是一种道德和经济的错误。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严刑峻法和权威统治。
法家认为人性自私,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约束和管理社会。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法治”,即通过法律来统治和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认为通过惩罚来威慑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子和李斯等。
五、阴阳家思想阴阳家思想兴盛于战国时期,注重宇宙的运行和变化规律,主张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
阴阳家认为宇宙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的,事物的变化和演化受阴阳的影响。
阴阳家还发展了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生克的理论。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尸祝、申不害和黄帝等。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阴阳家思想。
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核心观点,这些思想流派相互影响、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多样性。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区别?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有何区别?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的伟⼤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
如果我们把孔⼦和⽼⼦相⽐,那么就仿佛是⼩弟和⼤哥的的差距。
⼀篇《道德经》,后世⼏千年的社会哲学思考⼏乎都在⽼⼦的⼼中,轻重缓急,优劣区分,⽼⼦侃侃⽽谈,⽴见分晓。
不过惊世核俗的是这只是⽼⼦的⼀篇即兴演讲。
根据《史记》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关,关(令)尹喜⽈:⼦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道德五千⾔⽽去,莫知始终”。
也就是说,当⽇⽼⼦骑青⽜西去归隐,⾛到函⾕关的时候,碰见了函⾕关边防连的连长尹喜。
在尹喜的盛情邀请下,⽼⼦同志发表了⼀篇“五千⾔”的演讲,这篇演讲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整体给⼈的感觉是清冷的,没有⼀点温度,冰冷的仿佛是⼀条条的数学公式。
确实如此,⽼⼦本意也是要给⼈给社会给这个世界⼀条条运⾏的公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是⽆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样,任凭万物⾃⽣⾃灭。
圣⼈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们⾃作⾃息。
天地之间,冬天寒冷,夏⽇酷热,没有什么仁慈不仁慈的,都是⾃然规律;⼉童健康成长,⽼⼈衰⽼死亡,也⽆所谓是哪个圣⼈的仁爱或者憎恶,都是⾃然的规律⽽已。
⽼⼦的就是这样冷冷的看着这个世界。
《道德经》第三⼗⼋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德。
上德⽆为⽽⽆以为;下德⽆为⽽有以为。
上仁为之⽽⽆以为;上义为之⽽有以为。
上礼为之⽽莫之应,则攘臂⽽扔之。
故失道⽽后德,失德⽽后仁,失仁⽽后义,失义⽽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
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
是以⼤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真正有德的⼈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这才是真正的有德;⽆德的⼈只是追求德的形式,实际是真的⽆德。
“上德”的⼈顺应⾃然不勉强,“下德”之⼈顺应⾃然⽽刻意为之。
真正有仁的⼈不在意外在的形式,⽽真正有义的⼈却需要做了才可以。
儒墨道法家对比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一、儒家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宽恕、宽容。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孝”、“悌”——是“仁”的基础。
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
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
“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代表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及其他经典著作。
发展历程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
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

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诸子百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
这个流派包括了众多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每一个都有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本文将讨论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之处。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儒家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提倡仁爱、孝道和忠诚。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道家注重内观和个人修养,强调减少欲望和功利主义。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无私,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宽容、公正和和平。
墨子提出了“非攻”和“亲亲”两个主张,力图消除社会矛盾和促进和谐。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主张严格的法治。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严厉的法律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兵家思想兵家思想主要关注战争和军事战略。
孙子是兵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文化典籍之一。
兵家思想追求胜利和战略优势,注重计谋和智慧。
六、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注重辩论和言论自由,主张以智慧和才能来评判个人和事物。
公孙龙是名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言辞的影响力和知识的重要性。
名家思想在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七、纵横家思想纵横家思想追求权谋和政治智慧,主张灵活应变和多样化。
鬼谷子是纵横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战略和计谋的重要性。
纵横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诸子百家思想在许多方面存在异同。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和伦理,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个人修养,墨家思想注重兼爱和无私,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兵家思想注重战争和战略,名家思想注重辩论和智慧,纵横家思想注重权谋和灵活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法家道家治国思想比较
(2010-04-27 17:03:06)
转载▼
标签:
一、对人性的基本看法导致的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一)儒家孔子认为人民是可以教化的,“信”“仁”“礼”都是统治者教化的结果,而且人性相近,人性是教化的结果。
至于教化的手段则是以身作则和以道诲人。
孟子坚持性善论。
人的善性指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社会本性;人性善是指人与生俱来的具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人性善是指人可以从善心培养出善性。
因此儒家在治国思想上坚持的观点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推恩之术,实行仁政。
与霸道相比,行王道才能平治天下。
服力不能使人心服,以德服人可以使人民心悦诚服,以力对待他人,得不到他人的拥护。
行“仁政”者,则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帮助。
(二)法家韩非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人的“欲利”本性是不能改造的。
因此法家认为统治者就应该用利这个杠杆去控制民众。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善也,而用其不得而非也”。
古代社会的仁爱礼让是由当时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的。
现代社会经济状况造成社会“争于气力”,要治理现代社会,就不能取法古代,而只能以法治国。
基于人们“好利”的本性,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买卖关系。
因此韩非主张采用监督考察和阴谋诡计来驾驭臣属。
这样法术势相结合控制社会的手段。
(三)道家道家既不以仁义礼智,也不以欲利来判断人性,它认为这些都是有伤人性的。
道家认为人类本性之真乃是自然淳朴的,人应当顺其本来圆满的性命之情而生存,反对在此之上附加各种人为的因素。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就是一种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不干涉与不扰民。
老子从“道德自然”出发,主张柔弱、无为、无争,批判违背自然的“有为”。
批判统治者的强行妄为;批判道德法律;批判文明与知识。
因而,他反对一切人为“行为、制度、文明、认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庄子从人性自然出发,对社会文明都要毁掉,包括生产工具,政治制度,道德规范,文化艺术,政治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恢复人的本性。
“大巧若拙”。
二、对公私的看法引起的治国理念上的异同
(一)儒家在对待别人即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上,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因而在管理社会时就将仁爱之心推之于天下人民。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待公私的问题上,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先让利于民,而后为公。
孔子认为德政的首要任务是在于养民,慎用民力,取民有度。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的目的在于保民。
包括顺民、安民、养民、教民。
孟子更从经济领域提出了“制民之产”的养民思想,实际上是要使农民有基本生活保障。
(二)法家商鞅说,“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慎到则称“法立则私义不行,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
”韩非还把君主等同与公,把尊君论推向极端。
在法家看来,公义不能由社会成员实现,只能有君主来实现,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一个国家,要正常有序的运行,必须是公共利益得到实现,它的本质就是公,所以法被称为“公法”,这样法的实施就是立公废私,这样只能以法治国。
法家主张的实行重耕战的社会经济政策和限制儒商的政治方针都是为了体现和维护君主的利益和权威。
(三)道家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然无为,关心的道法自然和如何自然的生存,不受任何外力的影响。
因而无公私之别,这就导致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效仿天道,崇尚柔弱、处下、不争。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放任自流,反对违背人性的社会管理。
三、儒法道三家治国理念的目的
儒法道三家治国理念的目标是一致的,旨在治国安邦,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
四、儒法道三家治国理念的实际应用
(一)儒家儒家针对列国纷争,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根据经验教训提出了治国方法,经验思维缺乏理论高度,儒家思想固然在时间上适合奴隶社会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治国安邦,但缺乏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法家法家治国思想具有时代的合理性,并被君主广泛的采纳,对当时的社会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利于君主内治群臣百姓,外争霸权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速战乱局面的结束,加快统一国家的形成。
(三)道家把道家玄之又玄的哲学思维运用到治国实践,不仅行不通,而且不现实,可行性差。
因而少有君主会采纳。
道家反对文明反对进步,主张回到原始状态中去,更是脱离现实的思想。
在哲学上具有深刻性,在社会实践上难以实行。
五、儒法道三家治国理念对中华传统治国理念的影响
目标都是忠君爱国,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但是却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原因之一。
因为他们的治国理念都是以君主专制为中心,始终围绕君主而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治国理念的最终目的和出发点都是君主的利益及权威。
在昏君当道的时代受苦的是平民百姓,在近代科技大发展的时代,落后的则是整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