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点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写一篇论儒家和道家的区别作文

写一篇论儒家和道家的区别作文

写一篇论儒家和道家的区别作文儒家与道家,不一样的哲学味道。

儒家啊,讲究的就是个“仁”字。

他们觉得,只要大家都懂得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社会就能和谐得像个大家庭。

就像你家楼下的张大爷,天天笑呵呵的,对谁都是一副好脸色,那就是儒家的味道。

道家呢,他们更看重自然和宇宙的法则。

他们觉得,人嘛,就应该像水一样,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就像是你在公园里看到的那片湖,静静的,不起波澜,那就是道家的意境。

儒家的人,都是实干家。

他们认为,想要变得更好,就得去学习,去实践。

他们就像是你身边那些勤奋的小伙伴,每天都在努力提升自己,为社会做贡献。

道家的人,他们更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们觉得,真正的智慧,不是去争抢,而是去接纳和理解。

他们就像是你朋友圈里那些爱旅行的朋友,总是在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儒家文化,就像是咱们国家的大家长,一直在引导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处事。

它就像是那碗热腾腾的饺子,让人觉得温暖又亲切。

道家文化呢,它就像是咱们国家的隐士,虽然不太张扬,但一
直在默默影响着我们。

它就像是那杯淡淡的茶,虽然不烈,但却能
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儒家和道家,就像是咱们中国的两种不同味道的茶,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魅力。

但不管哪一种,都是咱们中国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珍惜。

儒道异同作文

儒道异同作文

儒道异同作文儒家与道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两大流派,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共通之处,但在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上却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分别从宇宙观、人性观、政治观和修身观等几个方面探讨儒道两家的异同之处。

从宇宙观的角度来看,儒家注重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有秩序、有规律的整体,人应当顺应天道,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追求社会秩序和个体的道德完善。

相对而言,道家则更加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宇宙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主张顺应自然、随缘而生,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自然和谐状态。

在人性观方面,儒家强调人性本善,认为人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追求道德完善和社会和谐。

儒家通过教育、礼仪等方式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倡导仁爱、孝悌等传统美德。

而道家则较少关注人性本身,更多地强调超越个体、归于自然的境界,认为个体应当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无欲,达到心境的自由和解脱。

在政治观方面,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间的义务与责任关系,认为政治秩序应当建立在道德准则之上,通过教化和仪式来维护社会秩序。

道家则更多地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主张政府少治理、民众自生自灭,反对权力的过度集中和干预。

在修身观方面,儒家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通过学习经典、尊师重道等方式,塑造个体的品德和人格。

道家则更加强调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主张通过内心的静修和超越个人欲望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安宁。

儒家与道家在宇宙观、人性观、政治观和修身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儒家强调道德规范、社会秩序和个体的道德完善,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个体内心的自由与超脱。

每一种思想流派都在不同层面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提供了独特的理解和建议,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儒道异同作文(续)儒家与道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两大流派,虽然在许多方面有着鲜明的差异,但它们也不乏共通之处,尤其是在对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探索上。

辩证的看待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文

辩证的看待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文

辩证的看待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首先,我们来看看儒家。

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强调做一个有修养、有教养的好人。

这些道理都说得好有道理!比如说,要对别人有爱心和善意,这样别人也会对你好;要尊重长辈,对长辈礼貌用语,不能随便乱叫;还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不能撒谎。

可见儒家的思想教导我们怎么做一个品德高尚、值得别人尊重的人。

可是,儒家有时候也有一些小小的不足。

比如它过于拘泥于一些繁文缛节,有些规矩看着有点啰嗦。

再比如,它对社会地位的高低非常看重,觉得君王和臣子、父母和儿女,不能混为一谈。

这样未免有点不太公平哦。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道家。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比如说,既然大自然本来就有四季轮换,我们就要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活;天气转冷了,我们就添件衣服御寒,而不是去逆天而为。

这种思想让我们学会了顺其自然,而不是勉强改变。

可是道家的思想有时候也容易被人曲解。

有些人就误认为"道法自然"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用努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就行了。

显然这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曲解和歪曲。

道家其实并不是鼓励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希望我们做事要随机应变,不要勉强违背自然规律。

所以,我个人觉得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有长处,也都有一些小小的不足。

我们要取长补短,学习儒家注重修身养性、遵循礼仪的好品质;同时也要学习道家顺其自然、随机应变的智慧。

只有把两家的长处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生活有道的好孩子。

好了,作文就写到这里,谢谢大家!篇2【辩证的看待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儒家思想。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

儒家认为,人要先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道家和儒家有什么区别作文

道家和儒家有什么区别作文

道家和儒家有什么区别作文道家和儒家,这俩可真是咱们中国古代文化里的两朵奇葩。

一个潇洒自在,一个讲究规矩。

咱们来聊聊它们的区别吧!道家,哎呦,那叫一个逍遥啊!他们讲究“道法自然”,就是说你别瞎操心,让事情自己发展去吧。

生活嘛,就像河水一样,顺其自然流过去就完事了。

别整天想控制这个控制那个,累不累啊?道家的人,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就像那飘在风中的一片叶子,无拘无束。

儒家呢,就不一样了。

他们可讲究了!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得用教育和礼仪来好好培养。

人与人之间嘛,得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他们觉得每个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感,得为社会做出贡献。

所以,儒家的人通常都很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活得像个标准的“好人”。

再来说说这两家对社会的影响吧。

道家的人比较佛系,觉得政府只要维护个基本秩序就行了,别老想着插手人民的生活。

他们这种思想啊,让中国的艺术、文学和政治哲学都受到了不少启发。

儒家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掺和事儿,觉得得通过法律和礼仪来规范大家的行为。

这种思想在东亚地区影响可大了,好多国家的官方哲学都受到它的影响。

对个人呢,两家也有不同的看法。

道家的人追求的是自由和内心的平静,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重要的是享受过程,而不是目的地。

儒家的人呢,他们觉得人得有点担当,得为社会、为家庭做出贡献。

所以,他们通常都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

总之呢,道家和儒家各有各的特点和魅力。

一个追求自由,一个讲究规矩。

不过,它们都是咱们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传承。

儒家与道家思想上差异作文

儒家与道家思想上差异作文

儒家与道家思想上差异作文
儒家同道家,两家思想流派源远流长,在古代中国可谓是无处不在。

它们就好比两兄弟,生在同一个家庭,但性格特点却判若云泥。

儒家呐,就像个循规蹈矩、言传身教的老师爷,对"仁"、"义"、"礼"、"智"那一套执念极深。

讲究的是社会等级森严,人与人之间要遵守一系列繁文缛节。

好吧,我承认儒家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道德约束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过于死板僵化,也让人觉得呼吸都有些不畅。

道家则像个随性而为、醉生梦死的浪子,一切"自然"二字挂在嘴边。

老子那句"道可道,非常道"更是深得他们的心,似乎要把整个世界都包容进去。

对道家而言,不同于儒家循规蹈矩,他们主张顺其自然,与世无争。

可要是真按这么活,怕是连个家都难以成室啰?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道德约束,而道家思想则追求自然,无为而治。

儒家像个教师爷般严格要求,道家则像个随性浪子,醉生梦死。

两家虽出自同源,但在价值取向上却有着本质的差异。

也正因如此,它们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才能够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吧。

儒家与道家思想上差异作文

儒家与道家思想上差异作文

儒家与道家思想上差异作文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就像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虽然它们都为我们的思想宝库贡献了宝贵的财富,但在很多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咱先来说说儒家。

儒家讲究的是积极入世,就像一个充满激情和抱负的年轻人,一心想要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大展拳脚。

孔子他老人家就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意思就是说,你得先把自己修炼好,然后管理好家庭,再去为国家效力,最后实现天下太平。

比如说,儒家特别重视君臣、父子、夫妻这些关系,讲究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在什么位置就得做什么事,得有规矩,得守礼。

这就好像在一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大家都规规矩矩的,这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稳定。

儒家还特别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

他们认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担当大任,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就好比是一棵大树,根扎得深,树干长得直,才能枝繁叶茂,为人们遮风挡雨。

所以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不容易啊!“仁”就是要关心别人,有爱心;“义”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有正义感;“礼”就是要遵守规矩,有礼貌;“智”就是要有智慧,能明辨是非;“信”就是要讲信用,说到做到。

你想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那这社会得多美好!再来说说道家。

道家就像是一个悠闲自在的隐士,对功名利禄看得比较淡,更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就是说真正的道是说不清楚的,得靠自己去领悟。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比如说,道家觉得人不应该过分劳累自己,不要总是忙忙碌碌地去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

就像种地,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浇水的时候浇水,不要天天着急着让庄稼快点长大,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道家还提倡“无为而治”,这可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不要过度干预,要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

儒学与道家思想之比较研究

儒学与道家思想之比较研究

儒学与道家思想之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两种代表性思想流派,一种是儒学,另一种则是道家思想。

这两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后世的哲学研究中,也有着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儒学与道家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价值观上的不同儒学强调的是“仁”,即人的道德素质,儒学认为人类的价值在于其道德的高尚性,即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儒学认为,人须要通过不断修炼,方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儒家的眼中最高的境界是“仁义礼”的三德统一。

道家思想则不强调这些方面,而是强调追求自然、追求自我。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的本原是自然界所概括的“道”,道是自然规律,与万物共生、共存,人应沿着这条路前进,遵循自己深层次的内心和直觉,化繁为简,追求内心的升华与纯净,从而达到身心的完美境界。

二、哲学态度和问题关注的异同儒家的哲学态度重商重实用,体现在“事必有因,因果报应”的理念上,重视道德的实践作用,而且注重团体的效益,比如关爱家人、关注身边的人及人伦,把握自己的社交能力。

强调实践,倡导以身作则的行为规范。

道家则更注重哲学思考,强调思辨和追问“神秘诡谲”的世界,探究宇宙本质所在,不用“是非对错”来判断万事,而用“道”来普遍适用。

无论是哲学历程还是实践之流,都强调尽量摆脱生命的种种束缚之外,将信仰的内核确立在“自由、自然、合理”的地位上。

同时,还融合了其他诸如神话、宗教、科学等等元素,实现思想的升华和观念的进化。

三、对于人的看法上的异同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关键要素,应当崇尚仁、礼、孝、信、义等道德观念,并尽力达到人性的完美境界。

在儒家看来,人的自律意识和道德重建非常重要,甚至高于自身利益,这是因为人的完美是建立在道德层面上的。

而道家则认为,人无“我”,无限延伸,人的存在是一个自变量、一个牵引力,不同于其他万物。

由于人对宇宙有着重要的深度体验,因此它可以具有独立性,脱离其他万物,感性地探讨世界的奥妙,丰富和豁免自己的感悟能力。

古文学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哲学对比研究

古文学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哲学对比研究

古文学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哲学对比研究引言中国古代文化有两大主流思想流派: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

这两种思想分别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而道家哲学则注重和谐与自然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古文学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哲学的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流派对于古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儒家思想在古文学中的体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所倡导的。

儒家注重社会秩序、道德伦理和教育,他们认为个体在社会中应该承担起责任和义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对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儒家思想元素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找到儒家思想的痕迹。

例如《孟子》中的“仁者爱人”和“诚者正心”等观念,在古代文学中,都是常被提及的道德准则。

另外,孔子所提倡的重视祭祀和尊敬先人的思想也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道家哲学在古文学中的体现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可以追溯到老子。

道家注重与自然相融合,追求非行动的境界。

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逆其道而行。

道家哲学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同样十分深远。

古代文学中的道家思想元素古代文学中常常可以找到道家哲学的元素。

道家强调和谐与自然,这种追求在古代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庄子》中的“无为而治”以及“道可道非常道”等观念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

此外,道家对于生死、人生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和启示也为古代作家提供了灵感。

儒家思想与道家哲学的对比研究社会与个体的关系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认为个体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崇“君子”“礼”的观念。

相比之下,道家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和谐与自然的追求。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去逆其道而行。

在古代文学中,这两种思想不同的倾向在不同作品中得到了表达。

人生观与生死观的差异儒家注重人生的价值追求和生死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不以人为中心,而以道为中心。道的特征是浑沌,混沌是浑沌的表象,浑沌是混沌的实质。人类中百万分之999999人看到的世界是混沌现象,唯有那百万分之一人看到的世界是浑沌现象,耶稣、释迦牟尼、老子等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浑沌的,而不是混沌的。混沌认识是狭义的、片面的、局部的、线性的;浑沌认识是广义的、全面的、整体的、非线性的。
一、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不以人为中心
儒家代表人物战国中期的孟子说,人一生下来,先天就具有四种心理状态,也就是“人性”:其一,恻隐之心(爱心);其二,知耻之心(羞恶之心);其三,知礼之心(辞让之心);其四,是非之心。
孟子对人性的看法,对后人很有启发。首先孟子认为人必须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忧患对人有好处,因此不要害怕忧患,它可以使人成长、成熟,取得经验;而安乐使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停止进步。其次,孟子认为人必须说真话,他的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人,每天早上总是说王公大人请他赴宴,久之他的妻妾就有点怀疑,你的宴会何以如此之多?齐人之妻跟踪而去,才发现原来丈夫是到坟场上去吃上坟的东西。妻回到家里告诉了妾,说此人不值得我们托付终身,两人遂抱头痛哭。故事很生动,道理极深刻。
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庄子。庄子发现天道和人道有许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天道自然而然,但人道却不是这样。庄子讲了一个寓言:南海之帝名倏,北海之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忽,中央之帝名混沌。倏与忽在混沌之地受到混沌的友善对待。倏与忽见混沌身上没有七窍,看不到美景,听不到音乐,吃不到美味,闻不到花香,就想办法给混沌开窍。七日开了七窍,但混沌却死了。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很深刻的哲理:不要以人道的模式去改造自然,要保留自然的特色,允许“混沌”的存在。
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
《论语》中“天”字凡19见,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自然之天,二是义理之天:“命”字凡十余见,主要有“命运”、“寿命”、“命令”等涵义。孔子一般是在现实中碰到紧急情况、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用天来解释问题的。孔子的天不是宗教性的天,而是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从总体思想倾向上看,在尊天、敬鬼和尽人事之间,孔子更重视人事,这是先秦儒学的显著特色。孟子继承了孔子不承认天具有支配一切的神威,说“天命”并非上帝的命令,借“天命”的概念表达人力难及的一切偶然行性。孟子因此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这就是孟子的天道观。
我们用天和人来代表万事万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无人,一切矛盾运动均无法觉查;如无天,一切矛盾运动均失去产生的载体;唯有人可以运用万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给人运用矛盾的资源!总之,以天与人作为宇宙万物矛盾运动的代表,才能最透彻的表现天地变迁的原貌和功用。然而,天人合一在万物诸矛盾中,又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存在着四大层级矛盾!而人类活动的一切起点、指向与归宿,又全在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运动之中!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田由申.《儒家思想和道家精髓》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3)南怀瑾.《老子他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字数:2508
《老子》一书中指出,天道有一个特点:“不言”。天道广大无边,囊括一切,但它“不言”,不需争斗,不管亲疏,大公无私。对于人道,老子提出了“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勉强去做。老子强调,要用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关系来梳理自己的精神,在追求真理的时候,要一心扑在真理上,不计名利;人还应该做到心胸阔大,能够容纳百物,做到为而不露,勇而不显。老子追求的境界,就是天道和人道的统一。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不同点的研究
姓名
(学校学院地点邮编)
摘要: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两座对立的高峰,其核心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变现为儒家的“人”与道家的“道”相对。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不同点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从古到今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研究两者的异同,合理地利用两者的优势,将会对我们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一只大鹏之所以能展翅冲上九万里,有其必须依赖的条件(庄子称为“有待”),就是风和翅膀。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一种东西,不需要任何条件(庄子称为“无待”)就可以进入自由的世界呢?庄子说有,但必须做到三条:“无己”,即不能陷于自我;“无功”,即视一切为平淡自然;“无名”,即不要老想着名垂史册。做到这三无,人就可以进入自由之乡了。老庄思想对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心灵都起到了重大的协调作用,而且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宇宙与社会、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道家向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如果人们能够以虚静空灵的心态去沟通天地万物,就可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乐”的境界。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入静”视为一种工夫,一种修养。只有素朴虚心,静养人生,提升悟性,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赐予,达到“无我”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