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

合集下载

论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的异同

论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的异同

论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的异同作者:王晶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3期摘要:儒墨两家原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显学,两家都提倡爱人。

儒墨两家思想基本价值取向一致,理想社会的目标一致,对治国之道的看法一致。

两家思想相异之处体现在墨家主张无差别的爱、追求功利并注重外在事功,而儒家恰恰相反,主张爱有差等、超越事功并强调内在因素。

关键词:墨家儒家“兼爱” “仁爱” 异同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处于大变动的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以天子为中心的分封制国家政治秩序逐渐被打破,群雄蜂起,王权衰败,礼制崩塌,诸侯国间频繁的战争陷人民于水火之中。

就是在这样一个变革和动乱的社会状态下,思想学术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

作为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显学,儒墨两家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失范而提出救世宗旨和治世方略,即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其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

[1]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是最高的道德范畴,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而“爱人”是仁的第一要义。

为具体实施“仁爱”,孔子要求人们从日常生活起,由家庭而社会,由亲爱父母、兄弟而亲爱朋友及其他人,最后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此后,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爱人”命题做了进一步发挥。

[2]“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反对战争,试图通过兼爱泯灭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反对亏人以自利,认为一切灾害皆产生于“别”(偏爱、自私),拯救的办法是“兼以易别”,即每个人都毫无分别的爱每一个人。

墨子宣扬“兼爱”的爱人学说的目的之一,在于非攻止战。

由于当时战争兼并日益激烈,战争规模日益变大,战略战术日益发展,从而使得争城夺地愈演愈烈,儒家所宣扬的“仁义”观念被抛却一边,因战争获利的现实日益明显。

如此情况下再以“义、利”游说止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墨子提出“天欲人兼相爱而不欲人交相攻”的“天志”、“兼爱”学说以制止战争。

浅析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

浅析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

浅析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1)关于教育的作用儒家认为教育是一种统治手段,同时优于政治、法律,可以感化和征服人心,产生一种道德信念的力量,从而收到“德礼为治”的效果。

而墨家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

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

(2)关于教育的目的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质,体现在教育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而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

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3)关于教育的对象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育播向平民的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限,开辟了“学在四夷”的先河。

儒家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们的性情原本是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使人产生了不同。

否定了人的等级差别,首先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而墨家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说明“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对象。

(4)关于教育内容先秦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道德和文化知识两方面,其中以政治道德教育为重点。

而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5)关于教学方法“学而知之”是儒家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从学开始,由学而思而行。

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还特别重视“强说人”的积极教育态度,与儒家的“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恰成对比。

(6)关于道德教育在儒家的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

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

道德教育的过程,首先是道德认识,要能分清善恶与是非,进一步形成道德信念,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

墨家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

他重视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一些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他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蒋开天【摘要】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在政治思想方面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特别是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在“天”、“命”、“鬼”、“神”、治国选材、仁爱同类、攻伐、礼乐、丧葬等诸方面都有所秉承但又独具特色,总体言之,异大于同。

儒家在“敬鬼神而远之”的倾向于无鬼神的观念、主张国家统一、保持适度礼乐等方面优于墨家,而墨家在兼爱全体之人、驳斥非正义攻伐、主张薄葬短丧、反对礼繁乐杂等方面则更加契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There was a relationship of inheritance and confront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Mohist .They upheld in their respective ways similar ideas about “heaven”,“fate”,“ghost”,“god”, rule, love, warfare and other feudal ethical codes .But overall , there were more differences than similarities .Confucianism is superior to the Mohist in as-pects such as holding atheism ideas of not believing in god or ghost , supporting the unity of the country , and maintai-ning a morderate feudal ethical code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 Mohist is superior to the Confucianism in the theo-ries of Universal Love , opposing to violence and war , advocating frugal and simple funerals and opposing to redundant feudal ethical codes and so on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6页(P10-15)【关键词】儒家;墨家;天志;尚贤;仁;兼爱;非乐;非命【作者】蒋开天【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跨文化研究所,上海 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4.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两家并为此时崛起的两大学派,其影响之巨,后无可比者。

浅析先秦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浅析先秦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浅析先秦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以《论语》和《墨子》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社会学院08历史0803401028 刘雅婧内容摘要:在《韩非子·显学》中总结了战国时期的显学,指出儒家和墨家为当时的两大显学,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的社会显学,在许多方面有着相通甚至是相同之处。

但是从墨子“非儒”和孟子“辟墨”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墨两家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有着差异,甚至是对立。

本文将以《论语》和《墨子》为例,探讨儒家和墨家在“鬼”、“乐”、“利”、“爱”、“命”、等方面的思想差异。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论语》;《墨子》;思想差异。

《韩非子·显学》开篇第一句就是“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1作为当时的两大显学,儒墨各自的代表人物正是他们的开山鼻祖孔子和墨子。

而研究儒墨的思想,最佳的选择自然是《论语》和《墨子》了。

虽然在《论语》和《墨子》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相通或相似的思想,但是从墨子“非儒”和孟子“辟墨”就可以看出儒墨两家的思想存在了巨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一同从《论语》和《墨子》的文本入手,一起探讨儒家和墨家在“鬼”、“乐”、“利”、“爱”、“命”等方面的思想差异。

一、《论语》远鬼,《墨子》明鬼在《述而》篇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2的记载,意思就是说孔子不谈论的东西有: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

因此《论语》中不常提到鬼神,其中明确提到的有两次。

一次为“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3另一次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4在这两次答学生问中,孔子明确了表示了他的远鬼神的观点。

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指出要尊敬鬼神但是要远离鬼神,明白无误的表达了远鬼的思想。

而当季路问怎么侍奉鬼神的时候,孔子更是明确的回答“活人都还没侍奉好,哪里要侍奉鬼神呢。

”表达出对于鬼神之事存而不论的态度。

与《论语》远鬼不同,《墨子》则奉行了明鬼的思想。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

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

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

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

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

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

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二、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和墨家

儒家和墨家

儒家和墨家思想之异同先秦时期,中国思想界学说蜂起、异彩纷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各学派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之主流,一度被“独尊”、二次被奉为官方哲学;墨学在秦汉之后走向衰微,乃至成为绝学。

不管地位如何,二者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

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并且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

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

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墨家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是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思想特征的反映。

作为墨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墨子,其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又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从实用出发,提出了节葬、节用等主张。

梁启超说:“墨学所标的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墨家认为只有天下的人都兼爱,才能使国家安定;只有以“兼爱非攻”治政,才能使社会安定。

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揭露、抨击了贵族统治者的各种骄奢生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

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

浅析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摘要:对先秦儒家和墨家教育的比较研究,将会加深我们对春秋私学的认识,而对于当代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墨家;教育;比较研究春秋私学的兴起,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格局,对于传播知识,打破奴隶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意义重大,但儒家和墨家教育却不尽相同。

一、学派创始人不同孔子出身贵族,且曾担任低级官吏,属于奴隶主贵族基层;但墨子出身寒微,自称“贱人”或“北方之鄙人”,并以“贱人之所为”为荣。

一个是贵族,一个是下层的小生产劳动者,不同人生阅历和价值追求,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的定义、追求以及具体的培养目标。

二、招生对象有差别孔子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原则,这为贫寒人士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具体体现为:一方面不但有贫贱家庭出身的颜路、曾析等,而且还有贵族出身南宫敬叔、司马牛等,更有甚者“大盗”——颜涿聚;另一方面孔子门生来自各个诸侯国和贵族,这两个方面完整而准确地向我们诠释了“有教无类”。

墨子由于出身寒微,且从事小生产劳动,是一个手工业者,因此墨子的身份更接近下层劳动人民,其招生对象也更接近于下层人民。

但此举并非说明墨子仇视上层贵族,不愿与其为伍,则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决定其招生对象,因其强烈要求发展手工业经济,并参与政事。

墨子的招生条件其一是先行苦役为其入学的前提条件,其二就是吃苦耐劳的实践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差异孔子私学的课程不同于西周官学,西州官学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孔子私学不但重视六艺之教,更注重“六经之教”。

学习“六艺”在孔子看来还不能成为合格的士,更不能很好的被统治阶级吸纳,而必须要研习六经,别且作为一个奴隶主贵族,孔子也是身体力行,经常带领学生演习礼乐,希望使得其教诲可以传于弟子。

墨家注重劳动实践和吃苦耐劳精神,但并非没有理性的成分。

墨子年轻时代在鲁国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因此墨子对于儒家的理论和学说并非一概否认,而是采取了择善而用之,不善者则弃之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学派的异同及其思想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学派的异同及其思想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学派的异同及其思想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儒墨两大学派。

儒家和墨家在思想上有很多的不同,同时又有许多的相同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儒墨两派的异同,以及它们对中国思想史的意义。

一、儒墨学派的异同点儒家强调的是道德伦理,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要求。

墨家则强调工程技术,是一种物质层面的需求。

儒家注重个体的修养,强调“大人先生之德”,追求“成人之道”。

墨家注重社会公正和平等,强调“相爱相亲,小家从之,大家当之”等观念,追求“兼爱非攻”。

儒家思想更加注重的是个人品德的塑造,可以通过学习经典,以达到充实和完善自我的目的。

而墨家则主张一切对于人民的政策应该以效率和公平为核心,墨家主张的是社会的治理。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讲究人的情感和理性,重视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素质的提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

墨家主张“兼爱”,以公正为中心,强调统一的邦国大义和对人民的照顾,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

儒家对于礼制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力度更加强大,在小家庭中,它主要强调的是礼仪的表现和尊重长者。

此外,儒家的修身法则也是十分注重的,其体现了对道德和品德的要求。

墨家则主张祖宗之道,以传统为基础,但是它强调制度和规训,尤其强调以效益为导向的重视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儒墨学派的思想意义1. 儒家思想的意义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品德,这些品德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同时也能为社会治理和进步做出贡献。

在儒家思想中,个人需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同时要保持谦虚和依循上辈的传统,以此推动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

2. 墨家思想的意义墨家思想着眼于政治领域,它讲究制度和规训,重视公正和效率,追求平民主义和法制精神,是一种强力的社会建设思想。

墨家思想为我国政治制度提供了参考,还有助于推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和法制建设。

3. 儒墨思想的共同点与可借鉴之处儒墨两家思想都追求平而不平等,或许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它强调人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反对各种形式的暴力和不公,对于保障人民的立德、立言、立行、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墨家主要思想内核的“兼相爱”、“尚同”、“尚贤”论述以及与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爱”观的比较,探索墨家学说的思想内涵及当代意义。

墨家学说作为先秦显学之一,其提出的很多政治和伦理道德学说在当时及现今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兼相爱仁爱尚贤尚同儒墨之辨墨学作为与儒学并立的先秦两大显学,与儒学有着一样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有难能可贵的现实意义。

“墨家者流,盖出清庙之守。

”由此可见,墨家一派的起源和儒家一样与礼仪有一定的关系。

还有在《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之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

因此我们儒墨可以说是同源异流的。

下面主要从墨家的“尚同”“尚贤”“兼爱”核心内容来简单阐述墨家的思想概况、儒墨之分、及墨家学说的当代意义。

一、以“尚同”“尚贤”“兼爱”为核心的公共功利主义思想我在论述墨家思想之时之所以要在定义功利主义之时前面加一个“公共”限定,其实是为了我们把墨家的功利主义思想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功利主义混淆起来。

墨家功利主义不是西方所谓那种以个人的最大幸福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而是一种始终把集体公共利益最为最高出发点的功利主义。

它实现利益的道路与西方所说的功利主义是完全相反的两条道路,前者实现利益是有个人到集体而墨家是由集体到个人。

它的提出完全是由于墨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动荡民众疾苦。

墨子认为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是社会成员之间“不相爱”,人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因此,只要人们“兼相爱”,天下就会得到治理,而达到人人“交相利”的社会。

墨家的最终理想是要达到“君臣父子皆能慈孝”的“天下之至道”,现实操作层面有两条路可以走,就是“尚贤”和“尚同”之路。

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要使国家富足安定就要使国之贤良之士富足、显贵,尊重他们,这样国家贤良之士就会多起来。

而“尚同”更多地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教化方面来说,《尚同》三篇的核心就是国家要有一个统一的道德十分评判标准,这样人民思想才能统一,天下得到治理。

这里墨家的“尚贤”虽然讲的人才选拔,选用贤能之士,但其侧重和思想内涵是跟儒家不同的。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尚贤上》)及“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这里体现了墨子选择贤士跟儒家不同侧重于个人品德和个人出身,墨家在乎的是“能”,即“事能”,墨家更看重贤能之士的才能而非品德,当然墨家也重视品德修养。

这也决定了儒墨对于自然科学及怀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的态度,儒家视那些技术为“奇技淫巧”,可见其贬低之意。

在儒家那里关乎技术的学说连“小学”都算不上,而墨家恰恰是非常重视这些技术的。

这里还体现了儒墨的一个不同就是刚刚提到的墨家选官不在出生的兼爱思想,这与儒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庶人不议”(《论语?季氏》)的重视宗法血统出身是极其不同的,体现出了墨家平等的平民思想。

墨家的思想最体现平等的是就连最高统治者的天子也“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墨子?尚同中》)这些平等思想在当今社会来看,是墨家思想超越儒家思想之处,是儒家思想远远不能比拟的。

二、墨家公德与儒家私德之区分我在这里讨论的公德与私德只是一个中立名词,,并无任何褒贬之义。

儒墨两学派最大的不同源于各自学说核心的“仁爱”与“兼爱”之不同。

儒家的“仁爱”是推己至人的一种实践过程,而墨家的“兼爱”则是“爱己”与“爱人”同时展开的一种活动。

儒家“仁爱”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以及孟子主张的“仁、义、礼、智”(《孟子?公孙丑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孟子?离娄上》)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仁爱”思想就是一种建立在以“我”为中心的私德伦理道德规范之上。

个人私德于社会公德具有先天优先性。

“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就是“修身、齐家”。

服务公共利益是在个人私德完善的前提下展开的。

虽然儒家耻于言利,但在实际生活之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之时儒家的行动选择与其耻于言利的态度是大相径庭的,儒家往往会在行动中选择前者。

儒家仁爱是有先后等差的,其先后顺序就是“亲亲”而后“仁民”最后“爱物”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就是儒家面临现实选择时的指导原则。

下面这则孔子关于“父攘羊而让子证之”的例子中更能看出儒家重视私德。

当父亲攘了羊儿子该作何选择时,孔子给出了他的回答:“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由此观之,儒家所提的道德伦理规范没有客观性和普适性,完全依行动主体的“我”所处的环境而变化。

从这里又引出儒家“仁爱”思想的核心即是“孝”,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儒家伦理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私德伦理规范,就像前面论述过的儒家的“仁爱”是有亲疏远近,高低贵贱之分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着,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所讲的仁爱先从“爱己”和亲人开始,然后退而广之。

即“先爱己”而后才能“泛爱众”。

这些并不是说儒家并不注重公德,只不过他们的公德是在私德建立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私德推广,最后使关于自身修养的私德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社会公德,简而言之是使私德公德化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

与出身于士族的儒家弟子不同,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出身于平民而且一身处于劳动之中,他主张的仁义道德在本质上与儒家所讲的“仁义”相去甚远。

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出身于士族的儒家更多地是利益既得者。

虽然两家的目的是要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但儒家更侧重于维护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宗法礼治社会,而墨家大部分出身于社会底层,有很大一部分是手工业者,他们有不同于儒家的经济基础,他们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公德伦理,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公德社会是有启示意义的。

实现墨子所言的“交相利”的理想。

我们可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入手。

在国家交往中我们应以“非攻”为交往原则,在人与人交往中我们该以“兼相爱”为处事原则,其实两点可以合为一点即“兼相爱”,“非攻”不过是“兼相爱”在国家交往层面的具体体现而已。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墨子?兼爱上》)墨子观察动乱所起的原因认为就是人们只知“自爱”所以“亏人自利”而别相恶,就像儒家主张的“爱有等差”人们优先“自爱”。

因为我们只有“兼相爱”才能消除动乱,人民幸福。

那么“兼相爱”该如何具体做呢?墨子给出了他的回答:“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王道荡荡,不?滩坏?;王道平平,不?滩坏场敝挥姓庋?才能达到墨子所言的惠君、慈父、孝子、友兄、悌弟“交相利”的社会。

由此可见墨子先通过建立集体公德才培育个体之私德。

即可以看成一个由两条线交叉形成的“十”,“爱己”与“爱人”由互相交叉的点同时开始向四周扩散,形成无高低等差的“爱”的平面,在一个平面上所有的“爱”的点都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

这与儒家使私德公德化的道德截然相反,儒家的爱就像一条射线,“爱己”就是那个端点,所有的爱都有这个端点发出,在一条射线上的各个点是有先后次序之分的,所有的点都源始于“爱己”之端点。

在墨子那里注重公德表现在所有人都是平等,平等的义务与权利,这与儒家的私德理念是不相容的。

在任用官吏上墨子主张“尊赏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谈还螅?不嬖颜色”(《墨子?尚贤中》)虽然儒家也提倡任用贤士但在实际执行中有时是与自己所言相悖的。

儒家有时把私德实现建立在损坏公德之上。

当舜当上天子时,封屡次想致他于死地的弟弟象为诸侯,面对万章的质问,孟子为此辩解道:“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封之有庳,富贵之也。

身为天子,弟为匹夫。

可谓亲爱之乎?”(《孟子?万章上》)可见在私人亲情面前,公共利益完全让步于私利的实现,因为要成为一个圣人首先就要是一个私德完满之人,公德退而其次。

三、结语儒墨共同发端于大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并立的两大显学,但秦之后两大学派却形成截然不同的命运。

儒学成为成为显学一直影响中国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期间有汉、宋两朝把儒家定为官方学说,后来的所谓明清心学也不过是儒学的发展。

而墨学在秦之后就没落以致最后成为绝学,直到近代才被重新重视。

我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1)中国社会从汉至清一直是一种伦理亲情的封建家长制社会,其特点是重视私德,重视慈孝等伦理亲情,而孟子非墨及墨子“兼相爱”的公德思想是不能为当时人们思想所能接纳的;(2)国家主要经济基础决定了儒墨的命运,儒家学说的思想特点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庭伦理,而墨家成员大多来自手工业者其经济基础是类似于西方所谓的市民阶层,这一阶层在传统的中国这会中不是主要的社会阶层,中国社会还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其经济基础及阶层限制了其传播;(3)墨家思想跟中国人传统的思维特点不同,中国人从来不重视具有实际功效的学说,而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及在此之上的天人关系的考虑,中国古代有大小学之分,关于技术的学说连小学都算不上,完全被排挤在知识殿堂之外。

而立足于手工业者的墨家其《经上》、《备水》等众多篇幅都是讲实际技术的,所以在科举制的社会中很少有人去接触这些无用之学,大家重视的是治国、平天下之学。

参考文献:[1]杨泽波.孟子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夏传才.孟子讲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张燕婴译著.论语[M].中华书局,2006.[4]方勇译著.墨子[M].中华书局,2011.[5]刘清平.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2010[6]杨义墨子还原[M].中华书局,2011.[7]任继愈.大家小书?墨子与墨家[M].北京出版社,2012.[7]萧成勇.公理?规则?公德-儒家私德与墨家公德伦理辨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