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200字以上的的论文,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论述。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体现在“仁者爱人”,即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仁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代表了人之为人、心之为善的本性。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强调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当关系,特别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关系。
通过恪守这些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可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学为本,以德为先”。
儒家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才能。
通过学习,个体可以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了解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自身的完善。
同时,儒家倡导君子之德和文治,即推崇高尚的品德和勤政的治理方式。
儒家主张通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修养,使个体具备高尚的品格和能力,成为合格的君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道德准则和价值导向。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纽带,强调家庭的稳定和和睦,注重家族传统和家族责任。
这种家庭意识和家族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教育无远近,贵在持久”。
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中国社会中深入人心,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再次,儒家思想强调君臣关系和政治道德,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倡导君主首先要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帝王儒学和士人官职等的基本模式。
最后,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组织和公共道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儒家重视礼仪,主张恪守社会规范和仪式,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这种重视礼仪和社会关系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传承,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交礼仪。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不衰,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儒家思想。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戏曲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爱。
儒家的“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仁”,以及人与天地之间的“仁”。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仁被认为是人类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到协调与和谐。
在儒家思想中,“仁爱”被发挥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境界,不仅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儒家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道德”。
儒家认为,道德本质上是人们生活中的规则和准则,是一种涵盖了所有社会生活的伦理标准。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循道德的准则,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社会生活。
除此之外,“克己复礼”以及“敦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儒家思想的这些核心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
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礼仪之邦的特点,使得中国社会具有了独特的道德风貌。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仁爱”,对中国社会中人们对“仁义道德”的约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国社会风气非常注重尊老爱幼、孝敬长辈、关心弱势群体、乐善好施等等。
此外,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张“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宣扬“孔孟之道”,主张国家应该重视人民的福利,以人民为本。
儒家思想的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戏曲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传统文化论文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儒家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儒家的思想和实践入手,探讨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儒家的思想和实践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秩序。
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但会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而走向恶劣。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培养人的善性,使之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力量。
儒家的道德规范被称为“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
这些规范被认为是人的基本品质,也是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保障。
除了道德规范,儒家还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孝道是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儒家还主张建立一种君主制度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他们强调君主是国家的根本,但必须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以便为人民服务。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儒家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道德规范中的“仁”和“义”强调尊重和照顾他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慈爱”等思想相符合。
同时,“礼”、“智”、“信”等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
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非常重要。
中国历史上的“闻一多”就曾说过:“中国的道德之所以高尚,就在于它所主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队伍和团体的关系。
”这与儒家思想中强调的社会秩序和家庭观念相符合。
儒家倡导的君主制度实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制度一直是主导政治形态,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君主制度有一定联系。
总结儒家思想和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道德规范和家庭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慈爱等思想相符合。
同时,儒家倡导的君主制度实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今日,儒家思想和实践仍然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主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影响了社会制度、教育体系、家庭观念以及艺术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社会秩序、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人际关系儒家思想提倡“仁爱”,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亲密。
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
这种强调亲情和亲密关系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弘扬。
二、社会秩序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建设。
在儒家思想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被视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师徒和朋友等社会关系的维系与和谐。
这种注重社会秩序与稳定的思想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
历史上,中国的社会制度多以家族、家长制为基础,其背后的儒家价值观强调了社会秩序和权威的重要性。
三、道德伦理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强调的五常思想——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基石。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实现人性完善和社会和谐的关键要素。
这种道德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泛影响,塑造了中国人民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四、文化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的重要性,儒家学者提出了“君子”理念,即通过教育和学习培养完善的人格素质。
这种崇尚文化修养和学问的观念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对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倡导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等在中国艺术文化中得到广泛体现。
总结而言,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国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
儒家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者是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其中有不少制度我们沿袭至今。
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
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
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
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
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
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君子”精神是传统儒学的理想人格。
它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部分,但是,也有若干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价值。
它们可以救济、治疗现代文明病,使人变得更善良、更崇高,使人与人、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协调,更和谐,使世界更安宁、更美好。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曾经幻想过“人人君子”的理想境界。
清代的小说家李汝珍(约1763-约1830)在他的作品《镜花缘》中描写过“君子国”。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经历了千余年的变迁与演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股力量便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虽然起源于孔子时代,但它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整个中国社会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一、人伦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人伦思想”,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构成社会和谐的基础。
当一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又能在家庭和社会中积极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时,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等方面,同时也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儒家思想所呈现的人类关系也在不断地演化,但人伦思想的基本精神则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教育思想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价值体现在教育方面。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一种使人变得更加完善的过程,也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儒家思想被奉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在官方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今天,虽然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现代教育的正统思想,但它的一些教育理念却仍然流传,如“以人为本”、“格物致知”、“厚德载物”等等。
这些成语不仅源于中国古代,也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精神。
这也是儒家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具有深刻影响的原因之一。
三、家庭伦理儒家思想对于家庭伦理的影响同样十分深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和学业成就等都与家庭成员的社会身份地位紧密相连。
在古代,儒家思想往往被引用于家庭教育之中,用来教导家长和子女该如何相处。
而在现代社会,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新型家庭组织模式,但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家庭和睦、尊老敬幼、礼仪廉耻等基本准则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对中国社会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政治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1. 仁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爱。
通过仁,儒家提倡人们应该善待他人,尊重长辈,关心弱者,以实际行动关爱社会。
2. 义义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主张正义和道德的原则。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以此维护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3. 礼礼是指规范人们行为和交往的秩序和规则。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和规矩,人们能够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关系,并维护社会秩序。
4. 智儒家思想注重知识和智慧的培养。
儒家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人们能够达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5. 信信指的是人们应该保持真诚、诚实和可靠的品质。
儒家认为,诚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基础,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
通过上述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体系,并对社会行为、家庭关系、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教育与学术儒家思想强调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中国人重视教育,将其视为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儒家思想倡导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应该获得全面的知识和道德教育,以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2. 社会伦理与价值观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关系、社会道德与礼仪规范。
在中国社会中,儒家价值观对人们的家庭观念、亲情关系、社会义务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如孝敬父母和尊重长辈,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各个层面,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首先,儒家思想对个体行为和家庭伦理的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提倡个人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儒家学者认为,通过实践仁爱可以达到人心互通的境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同时,儒家思想也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形成和谐的家庭关系。
这种家庭伦理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实施,对于中国传统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对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对于政治治理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
儒家学者们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君子文治,认为一个身体力行以仁义为准则的领导者可以带领社会走向和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政府的治理理念和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础。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皇帝以孔子为榜样,通过实践其所倡导的仁政理念来统治国家,稳定社会秩序,并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集权制度。
此外,儒家思想对教育系统和知识传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知识的传承,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智慧。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目标是培养有道德修养和知识才能的人才,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这种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路径。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社会道德规范和礼仪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将礼仪视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敬重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认为通过遵守礼仪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注重仪态端正、行为规范,崇尚礼仪之道。
这种社会道德规范和礼仪习俗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维系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交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现在,人们习惯于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称为“儒家文化”,甚至把东方一些接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也纳入“儒家文化”的范畴。
有人也许会问,“儒家文化”这一概念是否能够概括我国传统文化的一般内容?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清儒家文化的内涵,以及它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儒家文化?回答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搞清什么是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文化应该是社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自觉实现儒化的必然结果。
儒家思想严格地说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不过,儒家学派的思想并非与史俱来,它是在我国的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由春秋末期伟大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
这样一来,用“儒家文化”来概括传统文化的全部历程似乎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但是我认为这种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正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在这里,太史公准确扼要地指出了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当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颇为自诩地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正是这种出自对传统文化的由衷景仰和狂热追求,才产生了他创建儒家学派的根本动力。
但是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所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从而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夫子也不能不把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
这时,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
当时代表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以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
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
儒家学派出自改良主义的立场,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坚持在保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行“仁政”,统一天下。
而法家学派却出自激进主义的要求,坚决主张“以战去战”的暴力革命,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
在战国时代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殊死竞争的情况下,法家学派这种纯粹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在斗争中确实是实用的,秦的统一中国就是明证,而儒家那种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就未免显得有些“愚远而阔于事情”了(《史记·孟子苟卿列传》)。
不过,人类历史却出人意料地复杂,秦王朝仅持续了短暂的十四年,始皇帝一系万世的美梦就彻底破灭了。
“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的蔑弃传统文化的法家理论,何以在取得那样旷古未有的辉煌胜利之后,又如此迅速地破产了呢?这种令人吃惊的历史现象引起了一些有责任心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认真思考。
汉初的思想家陆贾最先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他在与汉高祖刘邦讨论长治久安之术时,驳斥了刘邦“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的狂谬态度。
他正确指出,“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贾站在儒家学派的立场上,认为法家的暴力革命固然可以推翻一个旧制度,然而,那种文化虚无主义的思想方法却无助于巩固和发展一个新政权。
这种“逆取顺守”的儒家理论确实使西汉开国之君刘邦茅塞顿开,有所领悟,可是当时客观与主观上的情况却注定要使历史再走一段迂回曲折的道路。
有趣的是,在汉初选择治国安邦的政治指导思想时,入选的并不是儒家思想,而是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这种选择并不出人意外,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那些逃过暴秦统治之后,又经历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的劫余之人,面对残破的家园,崩溃的经济,普遍的社会心理只能是休养生息,共同去争取起码的生存条件,他们还无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构筑地主阶级的宏伟大厦。
因此,在这一历史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冷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汉初政治,经历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五朝,历时仅54年。
然而这一时期却是我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
其所以重要,就在于在几千年的我国文化史上,堪称黄老文化的时期仅此一次。
它很象一个历史上的过客,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从此就永远隐没在历史帷幕之后,再没有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但是它却为我们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与法家文化截然相反的黄老文化何以同样短命?众所周知,黄老思想是促成汉初社会大繁荣一一“文景之治”的根本原因。
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国家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鉅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上》)这种社会繁荣景象在古代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然而这种不可多得的好光景为什么不能持续下去呢?关键原因仍在于黄老文化与法家文化同样严重地脱离了传统的文化背景。
黄老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即在政治上的分权主义和经济上的自由化。
政治上的分权主义违背了传统的大一统思想,从而由于政治上的姑息放纵态度使地方割据势力猛然抬头,成为统一国家的对立物。
这种政治指导思想的直接恶果就是汉景帝时期七个同姓王国的旨在反对中央政府的公开武装叛乱。
而经济上的自由化在恢复和发展汉初国民经济时,确实曾奏奇效,但是由于违背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促使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反常态的变化。
孝文帝五年,除盗铸钱令,使民随意铸钱,于是拜金主义的狂潮席卷了整个汉王朝。
“今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五谷不为多”(《汉书·食货志下》),这正是当日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可是我国古代社会是个以农业立国的文明体系,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层级结构、管理系统都是封闭凝固而单一的,所以它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摇撼。
当时,经济上的自由化虽然活跃了商品交换,鼓励了竞争,促进了社会的全面繁荣,但是由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不仅诱使农民弃农经商,使一家一户的封建小农经济趋于萎缩,导致了自耕农的大批破产,严重地动摇了封建秩序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且商人阶级的崛起改变了昔日的阶级结构,形成了对官僚政治的潜在威胁。
如果让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历史很可能偏离传统的道路而改弦易辙。
总之,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出现了失控现象。
这种失控现象不仅使统治阶级惊恐万状,而且也使纷纷破产的小农嗷嗷待哺。
历史发展到这里,出路何在?就成了当时朝野上下最为关切的大问题。
面对现实,或者承认商品经济的合理性,由封闭型的社会系统向开放型的社会系统过渡,为此,就必须断然与传统文化决裂,继战国时代之后再进行一次更为深刻的革命,摧毁刚刚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结构,最大限度地发展商品经济,或者从民族的思想武库中找出一个更为行之有效的思想武器,使社会在一种平稳的状态中沿着传统文化的大道延续下去,二者必居其。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继汉景帝为帝。
他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在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上做了一次命运攸关的抉择。
他继位之后,首先进行了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变革,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被统治阶级冷落了数百年之久的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毅然废弃了推行半个多世纪的黄老政治,从此在历史上掀开了儒家文化的新篇章。
儒家文化经历了二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步履艰难地向前发展着,无论是多次外来文化的挑战,还是本民族其它思想的浸润,都没有改变其固有的内涵,相反,在其发展的途程中,它不断地吸收和容纳来自各方面的营养,充实自己,渡过—次次危机,并使中华民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面。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明的兴起,这种古老的文明才逐渐式微,似乎丧失了固有的生机。
人们一定会问,我们民族的历史何以选择通过儒家思想来表现自己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呢?这是否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在二千多年前的汉初,我们还没有能力选择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而且历史也没有提供为此而必备的客观条件,所以我们只能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我们民族所能够接受的东西。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抉择,正是迎合了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们通常把这种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理解为儒家思想最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才最终被确立为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政治指导思想。
但是抛开民族文化谈这个问题,就无法解释法家和黄老思想为什么如此短命,而儒家思想却一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却如此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就是在今天仍然潜移默化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的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人类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一种思想哪怕对统治阶级再有利,如果它不在很大程度上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就注定不会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开花结果。
法家文化和黄老文化的转瞬即逝不正说明了这点吗?儒家思想究竟与传统文化有什么内在联系呢?它为什么能够反映我们民族的普遍心理倾向呢?在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中的各级贵族和一般自由民就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六行、六艺的社会化教育。
所谓六德为“智、圣、义、忠、和”;六行为“孝、友、睦、姻、任,恤”;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大司徒》)。
从这些施教的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儒家学派不仅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而且还结合着时代的要求进一步使之深化,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不仅如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在历史上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一来,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以后被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及完成全社会的儒化过程创造了先决条件。
但是由于儒家学派顽固地株守着“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的原则,对传统文化不加甄别地盲目崇拜,不肯向前看,否定新事物,所以,它从开始时就因缺乏批判精神而被打上保守的印记。
儒家思想的内涵是丰富而复杂的,但就统治阶级来说,是取其如下三重基本精神作为自己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第一,讲大一统;第二,讲君臣父子;第三,讲华夷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