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合集下载

《送别》古诗原文以及赏析

《送别》古诗原文以及赏析

《送别》古诗原文以及赏析第1篇:《送别》古诗原文以及赏析【诗句】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出处】唐·王维《送别》。

【翻译】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全诗】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读】首二句写饮酒饯别,并询问友人到哪里去。

语言质朴无华,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并自然过渡到下面两句归隐的回答。

“不得意”既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既然是不得意,那么归卧南山陲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诗人对友人的心情非常理解,五六句既有对友人的安慰,也表现诗人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羡慕。

山中悠然白云,应有无穷无尽的乐趣,诗人借用归隐山中景*的美好来对人世荣华富贵进行否定,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语句平淡无奇,但却词浅意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前四句为后两句感情的抒发作铺垫,使后两句给人以“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受。

第2篇:《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出处】唐·王维《送别》。

【鉴赏】王维送别友人,友人对他说:“世事不顺心,决定回终南山隐居。

”南山:是终南山,即秦岭。

这两句诗常用来表示一个人在失意时,盼望回归故里或变换环境的悒郁之情。

后人在引用“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两句诗时,不必把南山一定解释为终南山,南山所代表的,只是一个象征意义。

【全诗】《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说明被送别的对象是谁,但诗中告诉我们,他的这个朋友是失意而归隐的。

这首诗同王维许多诗一样,没有用典,没有华丽的句子,但明白如话而意味深长。

诗的首二句,“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唐诗关于依依惜别的

唐诗关于依依惜别的

唐诗关于依依惜别的一、教材中的唐诗惜别诗示例(人教版)- 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赏析:-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扬州)。

“西辞”表示友人孟浩然要离开西边的黄鹤楼向东前往扬州。

- “烟花三月”描绘出暮春时节扬州的艳丽景色,在这样美好的时节友人要远行,更添离情别绪。

- 后两句写诗人目送友人的帆船远去,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长江向天边流去。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久久伫立江边,望着友人远去的孤帆,将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 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赏析:-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早晨)、地点(渭城客舍)和环境(朝雨初停,柳色清新)。

“柳”与“留”谐音,古人常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里的“柳色新”也暗示了离别的主题。

-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

诗人劝友人再饮一杯酒,因为友人一旦西行出了阳关,就很难再遇到故旧之人了。

这两句诗没有直接写离别时的悲伤,而是通过劝酒这一细节,把对友人远行的担忧和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得真挚而强烈。

二、其他著名的唐诗惜别诗- 原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赏析:- 首句描写了夜晚寒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的景象,渲染出一种离别的黯淡气氛。

- 第二句写清晨送别友人,友人离去后,只留下楚山孤独地矗立着,这里的“楚山孤”既是眼前实景,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

- 后两句诗人以“冰心在玉壶”自喻,表明自己的操守和品格,同时也向洛阳亲友传达出一种坚定和淡然的离别之情,虽然有离别之愁,但诗人的内心依然清正高洁。

- 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长安,即“城阙辅三秦”之处)和友人要去的地方(蜀州,“五津”所在),视野开阔。

- 颔联写出两人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游子,同有离别的感慨。

《送别》古诗赏析

《送别》古诗赏析

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注释】:1、夹:栽插在物体的两边.2、青青:茂盛的样子.3、御河:(1).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唐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唐李频《黄雀行》:“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2).指环绕皇城的护城河。

老舍《骆驼祥子》九:“御河的水久已冻好,静静的,灰亮的,坦平的,坚固的,托着那禁城的城墙。

”3、攀折:拉断,折取.【评析】:柳树枝叶纷披迎着风婆娑舞动着,它们就那样茂盛的垂着,把御河两岸都遮掩满了.这几天柳枝不断地被送别的人折下来,送给远行的朋友.唉!这些柳树想必也和人们一样心内不想分别吧!离别,对于人们来说是种常情.但这种常情却总能勾动我们的心绪.友人远行,依依惜别.送了又送,别了又别.却总也停不下脚步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御河两岸迎风婆娑的柳树,还像平时那样茂盛,连我的视线都遮挡住了.风吹来沙沙的.细响也像是在挽留我这要远行的人.唉,我终归还是要走的呀!你们这样挽留我,又怎能让我放心的下呢?哥们,不要送了,不要送了,唉!你看,你又拉住我的手,手都被你拉得痛了,再拉还不是一样要分别吗?"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怎么?你也像别人一样也折下柳枝送给我?不要了吧!你看这河两岸的柳树枝条都快被像你这样婆婆妈妈的人折光了,它们也是生命,它们也会觉得痛苦的哦.我知道你们折柳送我是希望我能留下来,可是,我的路在前方,我已经选择了走下去,你们就不要再舍不得了.好吧好吧!你又倒满了,我喝,吃罢这杯酒,我们就此分别吧!诗人将最后一杯酒一饮而尽,扭转身,催马而去.他走的是那样的匆忙.怕是让朋友看到他的泪水早已盈满了眼眶.而诗人的朋友还远远站着,望着诗人远去的方向手臂还不停的挥着挥着~~《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说:王之涣此诗因自己离别而想到人世多别,托笔深情无限。

【送别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送别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送别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送别诗大全三十首古代的中国,由于交通不便,一次分离可能意味着永别,因此诗人们对于送别有着特别深的感受,形诸于笔端,则化作一首首或怅惘、或激昂、或悲伤的送别诗。

以下这30首送别诗,来自不同的朝代、不同的`诗人,有的大名鼎鼎,有的不为人知,但它们都是古人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每一首都饱含无尽的深情厚谊。

1、《秋别》唐·罗邺别路垂杨柳,秋风凄管弦。

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

2、《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3、《劳劳亭》唐·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4、《相送》南北朝·何逊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5、《南浦别》唐·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6、《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7、《夜送赵纵》唐·杨炯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8、《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9、《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0、《送二兄入蜀》唐·卢照邻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11、《重别周尚书》南北朝·庾信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12、《送人》唐·杜牧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13、《赠别》唐·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4、《送别诗》隋·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15、《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

《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

《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送友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古诗简介《送友人》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

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翻译/译文翻译版本一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清澈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我的朋友要踏上万里征程了。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好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就此分别,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呻吟着,增加了我的离别愁绪。

翻译版本二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郭的背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游子行踪不定,就像浮云一样随风飘荡,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注释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为别:分别。

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

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声音词。

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赏析/鉴赏鉴赏一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李白他的送友诗,除了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此诗历来脍炙人口,选入教材,是个佳作。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送别原文及赏析

送别原文及赏析

送别原文及赏析《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次收录于《全唐诗》之中。

这首诗描写了主人公离别时的悲伤情感,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以及对相聚的期盼。

以下是《送别》的原文及赏析。

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原文解析:这首诗的开篇写道“山中相送罢”,表明主人公和被送者在山中告别已经结束。

随着太阳的西下,主人公在日暮时分关上柴门,意味着离别已成定局。

接着,诗人描绘了春草年年绿的景象,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

最后一句“王孙归不归?”则表达了主人公对被送者回归的期盼,也反映出诗中主人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赏析:《送别》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写出了人们在离别时的无奈和期盼。

通过描绘山中相送的场景,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朦胧的环境中,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氛围。

尤其是末句“王孙归不归?”,以疑问句的形式,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渴望。

全诗用字简洁、凝练,没有多余的修辞,突出了离别情感的真实和深刻。

此外,诗中的“春草年年绿”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转和变迁,也暗示了人事的更迭和变化。

这种与自然景物的联系,增添了诗歌的内涵与韵味;同时,也反映了王之涣那种感伤离别的心情,以及对随时间而去的友情和亲情的思念。

总而言之,《送别》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语言,展现了离别的痛苦以及对重逢的期盼。

这首诗不仅传达了个人离别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了人生的离合悲欢。

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深邃的表达,使得《送别》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

十首经典《送别诗》诗词赏析古代《送别诗》名篇撷拾赏析枯木古人诗词当中,送别诗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而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常常设酒饯别,或折柳攀杨,或赠物送银,有时还要吟诗作赋,以表深情。

古人外出,有的访亲寻友,有的贩运经商,有的进京赶考,有的从军戍边,有的异地为官,有的告老归乡,贬谪升迁,生离死别,难以一一,然而,无一例外的是离别愁绪,积郁悱恻,忧思愁苦,感慨万千。

何以解忧,唯有诗酒,酒可助兴,诗以寄情。

或感伤,或激昂;或抒情,或向往;或激励,或劝勉;境遇差别,感受迥异,因此诗词表达的意境自然不同。

送别诗第一高手当属诗仙李白,各种情形的送别诗在他那里信手拈来,或者酣畅淋漓,豪放洒脱,或者饱含热情,意境开阔。

篇篇经典,句句绝妙,如有神灵之助,不愧“诗仙”称号。

譬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年轻之时,喜欢结交,仗义疏财,豪放洒脱,气吞如虎,“少年不知愁滋味”,“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势,使得送别犹如英雄会。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首送别,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告别故乡,梦想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志在千里,想象瑰丽,意境高远,思乡之情,深藏心底。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年李白,与友相别,虽然依依惜别,依然志向不改,即便是犹如孤蓬漂泊不定,也有朋友默默惦念之情,当以自勉。

李白东游归来,寓居安陆,岁月蹉跎,结识孟浩然,当是人生一大幸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闻友出游,不能随往,以诗寄情,《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鉴赏(12首)

送别诗鉴赏(12首)

•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 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 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 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 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 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 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 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 有十二年之久。
•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 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 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 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 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 (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 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 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 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 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 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 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 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 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 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 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 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 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 ‘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 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 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 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 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 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 歌。南入洞庭随雁去, 西过巫峡 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 滟灏 堆边起白波。不辞郎中桑落酒②, 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 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 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昔时人即指荆轲。

没,死亡。

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

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

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

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

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

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

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

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

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

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

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

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

景和象。

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

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

”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

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

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

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

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

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鉴赏二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

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

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

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

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

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

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创作背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2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翻译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创作背景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赏析“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3送别诗佚名〔隋代〕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韵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