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鉴赏(12首)
高中语文 送别诗情感鉴赏 唐宋诗词鉴赏(选读)

—送组 第三组
南 浦 别 白居易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赠
别
二
替蜡唯多 人烛觉情 垂有樽却 泪心前似 到还笑总 天惜不无
首 ( 其 二 )
明别成情 。,。,
杜 牧
送 魏 二 王昌龄
▪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习俗类意象
• 柳(折柳送别) • 酒(饮酒饯别) • 泪(含泪伤别) • “寒蝉”“阳关”“古道” “西风”“春
草”“水”“风雨”
弄清送别诗中常用的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 借物抒情 直抒胸臆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以乐景衬哀情 比喻
虚实结合(想象) 拟人
烘托
细节描写
把握送别诗的常抒感情
• 表达依依惜别、眷恋不舍之情。 • 表达离别时内心的凄凉、酸楚和伤感之情。 • 表达劝慰勉励之情。 • 借送别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 借送别表达其他感情。
莫关鸿朝
见城雁闻 长树不游
送
安色堪子 魏
行催愁唱 乐寒里离 处近听歌
万 之
,,,, 京
空御云昨
令苑山夜 岁砧况微 月声是霜
李 颀
易向客初
蹉晚中渡
跎多过河
。。。。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第二组备选篇目
第一组 第三组
送
沈
江惟罟杨 子
南有师柳 福
江相荡渡 北思桨头 送似向行 君春临客
之 江 东
归色圻稀
。,。,
王 维
移
送别诗思想感情鉴赏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对友人婉劝安抚、告慰勉励之情 借送别言志抒怀 借送别思乡怀人 对自然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对友人婉劝安抚、告慰勉励之情 借送别言志抒怀 借送别思乡怀人 对自然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
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 烈而深沉。
二、对友人婉劝安抚、告慰勉励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颔联写惜别之感,表达含蓄,颈联千古名句:“只 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 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邻一般。” 一洗悲酸之态。
即 时 训 练
试判断下列诗歌所对应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对友人婉劝安抚、告慰勉励之情 借送别言志抒怀 借送别思乡怀人 对自然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五、对自然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是诗人送朋友林子方时写的。 净慈寺是西湖边—座有名的佛美之情。诗人用的是抓局部带整体的表现手 法,着重描绘了碧绿接天的莲叶和红艳映日的荷花,突 出了六月里西湖风光的特色。
尾联以劝慰作结。歧路,岔路,古人送别常在岔路 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无为,不要的意思。不 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
送别古诗词鉴赏

送别古诗词鉴赏送别古诗词鉴赏1《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慢慢消逝,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送别古诗词鉴赏2送别:王维朝代:唐朝【作品原文】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作品翻译】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漂浮。
【作品解释】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chuí)。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但:只。
【作品赏析】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也许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对友人的关切、爱惜的深情厚意。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翻译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
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
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
“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
“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
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
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
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
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飘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解释著地:遇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日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风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外表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由于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送别诗鉴赏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Hale Waihona Puke 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 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 效果? 设问。友人日暮 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 到那时,人生地疏, 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 令人哀伤啊!既抒发 了离情,又不流于直 露,余味深长,言有 尽而意无穷。
鉴赏训练
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 点?请简要分析。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 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 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 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 忧伤之情。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 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 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 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 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送别诗的内容及主题倾向有哪些表现?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 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 《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 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 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 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别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送别诗的诗词鉴赏送别诗的诗词鉴赏送别诗的诗词鉴赏1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 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 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 附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 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 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 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 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
•
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 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 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一带的烟树。“烟”字颇能传出梦境之神。 诗人说此后的“相思梦”在“郢树烟”, 情谊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 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 说:“梦中安能见郢树烟?‘烟’字只当 用‘边’字。”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 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 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③正摇摇。同 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②的的:明 亮、鲜明的样子。③旆,旗帜。
1.首联叙写了什么内容?第二联写景的角度 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勒了一 幅“春郊送别图”;点明了送别的时间、 环境,渲染了离别的氛围。(3分)虚实结 合.第二联一实写眼前的景,一虚写想像中 的景;远近结合。一写远景,一写近景。 (3分) 答“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给1分 • 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
•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 些情感? • 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 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 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 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 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 的孤寂哀痛之情。 • 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 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 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 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 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 歌。南入洞庭随雁去, 西过巫峡 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 滟灏 堆边起白波。不辞郎中桑落酒②, 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 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 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想象(虚写)、借景 抒情。(2分) 作者通过想象别后途 中境遇以及归雁、啼 猿、黄蝶、险波等景 象,传达出作者与朋 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 伤。(2分)
送别诗赏析(12首)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④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
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 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 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 北。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本诗借劳歌、秋景、日暮、醉酒、风雨、西 楼等意象来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 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红叶青山色 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 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 (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 手法? •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 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 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 层新意? • ①不应把离别(相聚)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 (欢乐)的事。②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 渡险恶得多。
送别诗
内 容 手 法
凄清感伤之别 清新乐观之别
渗透家国身世际遇之别
直抒胸臆
烘托渲染、以乐景衬哀情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 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 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2、“六千里”“十二年”分别从时间、空 间上高度概括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远和时间 长,抒发了诗人被长期流放蛮荒之地的愤懑 愁苦之情。(1分)
3、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1分)
千古离别意 万般古风情
凄清感伤之别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 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 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 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 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 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 ‘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 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 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 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 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 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 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 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 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 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 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 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 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 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 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⑶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 (3分) • 【答案】抒发了对宗一的牵挂不舍之情。 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别后在梦中经常 梦见“郢”一带的烟树,委婉含蓄地表达 了思念的悠长。
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3分) 1、“一身”表明孤苦无依,“万死”表明 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一身”与“万死” 两相对比,高度概括了诗人孤苦寥落的凄惨 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1分)
•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 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 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 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 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 (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 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⑴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 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⑵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 • 【答案】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 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 己处境的险恶;后一比喻,想象宗一行 经洞庭之时,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 蓄地表达了天涯阻隔之情。
•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 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 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 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 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 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 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 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 有十二年之久。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③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③旆,旗帜。 2.第三联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1分)全 诗表达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2分) • 对比。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反衬人物的 愁情) •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 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自己不得意、 惆怅、寂寞的心情。 (3分。第一层1分, 第二层2分)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 请说出理由。
答: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 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 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长亭、谢亭、劳劳亭、灞桥、南浦、古 道、曲江、杨柳、夕阳、日暮、酒、秋、 春草、杨花柳絮、孤舟流水、骊歌、 “阳关三叠”、劳歌、离歌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 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 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 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 两种情意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 确是一首难得的抒情佳作。
• 试题分析详解: • 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感情 的?(6分) • 首联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兄弟间 的别离之情。(2分)颈联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渲染和对比了彼此境遇,表现了自 己处境险恶,也遥想行人所去之地,山川 阻隔,相见甚难。(2分)尾联运用想象手 法,说此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表达了无 尽的离别之苦。(2分
•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 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 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 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 (1)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 简要分析。 • (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 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 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 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 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 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 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 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 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 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 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