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墨家“仁”之比较

合集下载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天道根源相同儒家认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爲心。

”即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墨家认为“天之行廣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将践行兼爱看做天意2.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3.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昏乱纷争的理想。

二.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亲疏、厚薄、贵贱的差别,即“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藉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

2.爱的倾向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

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利他倾向。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交相利”3.推行方法不同儒家认为推行“仁爱”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辅助。

孔子在对“仁”的推行上,向来是不相信“天、鬼、神”的,他更强调的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墨子在如何贯彻和推行“兼爱”这一主张上,却倚重于超自然的力量:天、鬼、神。

4.具体代表的阶级不同孔子的“仁爱”学说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及其可取之处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及其可取之处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

因为这些本质上的区别,使得两者对礼教,道德和如何治理国家有截然相反的主张。

墨家代表平民阶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在地主阶级统治情况下,不可能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主张“仁政”宣扬”入世”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又有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爱有无差等。

儒家的行仁与墨家之兼爱,固然都是施由亲始,可是两者实施的程度与所标示的德目却大不相同。

以程度来讲,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爱的根源不同。

这就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也可以说,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应当行仁义?不过他的回答是根据功利主义。

他强调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强迫和诱导人们实行兼爱,也与儒家为仁义而仁义的原则不合。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

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

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

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

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

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

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二、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是在一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具备丰厚内涵的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导致战火不断,社会秩序崩坏,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有明显各自观点的良方,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而儒家与墨家是当时最盛行的思想学派。

文章主要从孔子的仁爱观点与墨子的兼爱观点出发,讨论两者在思想上面的异同。

儒家的“爱人”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墨家则强调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

所以“仁爱”与“兼爱”思想上有怎样的碰撞和实现要求,对两者的差异共同进行分析,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力量。

关键词:仁爱;兼爱;墨子;孔子;百家争鸣;传统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著名思想学家,孔子与墨子虽然只是一介寒士,终生都无权无势,但是他们有非常渊博的学识,并且在通过学习、走访之后,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下来,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随着影响的增大,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有学识的先生、君子,所以关于孔孟道德学说哲学思想都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在关于孔子与墨子思想上的研究,人们更是区别看待,认为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忽视两者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异中有同,同时也是异中存同的。

1.两者的思想内涵解读1.1仁爱倡导“爱人”的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十分动荡,价值体系并没有系统的完成,人们从封建历史当中学习到的价值观念、哲学理念都十分有限。

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礼崩乐坏”强调是指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僭越,需要强调此时是封建时期,这种制度跨越是十分大胆的行为,但是在这一时期制度全部崩溃,孔子的思想正是形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孔子感叹礼乐制度的不复存在,实际上是感叹制度、理论、伦理体系的破坏,而他认为要想恢复这一切,维护体系的前提是坚守“仁”[1]。

在“仁爱”思想当中,仁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围绕“爱人”来展开的,孔子认为“爱人”不是毫无区别热爱所有人,而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是以“身、家、国、天下”的登记体系,是一种“亲亲有术士、尊贤有爱”,那么“爱人”的前提是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墨家与儒家的区别本质区别

墨家与儒家的区别本质区别
• 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 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2019/5/19
4
• 墨子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与孔、孟、 老、庄齐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 动家。他出身于平民世家,一生没有脱离 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 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 苦利他为己任。
• 总有人以为,中华文明难以和西方的现
代文明接轨,因为两者间差距太大,是
不兼容的。现在看看墨家,其兼爱、非 攻、尚贤、尚同等思想就带了现代文明 的萌芽,虽然没能发展成主流,但说明
结 语
了我们还是有与西方文明接轨的土壤和
基础。着眼于未来,墨家思想的发展潜
力是巨大的。
• 在当今,我们不一定要做到像墨家弟子 那样以苦为极乐,但起码我们要学习墨 家那种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学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
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 “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 秦汉社会的游侠。
墨家的基本思想:
• 兼爱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 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 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 非攻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 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 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 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 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无父”不为过分。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那种 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空谈兼爱,是不现实 的,只能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而已。相对 而言,儒家伦理更有可操作性。 • 归纳:兼爱,在物质匮乏时,难以实现。
• 墨家另一受人推崇的主张为“非攻”。非 攻就是反对战争,客观上对人民当然有好 处。但是墨子是如何劝人非攻的呢?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论文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论文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而儒家和墨家却能一跃而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其成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

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

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区别,分析其成因。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哎,这两个思想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实际上一对“冤家”,你说它们有点像一对老朋友,但又时不时互相使绊子。

儒家,讲的是“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友情,甚至是那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

想象一下,走在街上,看到个陌生人,心里就想着:“哎,我得帮助他,这可是我的责任呀!”这就是儒家思想的魅力,特别重视家庭和社会,亲情是重中之重。

再说墨家,咱们得提提“兼爱”。

这家伙可不是简单的关心自家人,而是希望人人平等,大家都是一家人。

就像你跟邻居家的小孩打成一片,整天一起玩,没事就送点零食。

墨家提倡的就是这种无差别的爱,简直像是给大家都发糖,谁都能尝上一口。

想象一下,大家都把心里那种“小九九”放下,真的能让社会变得和谐美好。

不过,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

儒家会强调对长辈的尊重,讲究等级分明。

小孩要听话,学生要尊师,家庭结构就像一棵大树,树根扎得深深的。

墨家就比较“放飞自我”,认为人和人之间不该有那么多等级,有些话咱们常说,人人平等,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说到底,儒家像是个传统的大家长,墨家则像个随性的朋友,轻松自在。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俩的差别其实并不大,但细想一想,还是能看到一丝微妙的区别。

儒家有时容易让人感觉压力山大,特别是那种必须要承担责任的感觉。

而墨家就显得相对轻松,人人都能成为爱的小使者,不用担心太多的责任包袱。

这种包袱,有时就像背着个大石头,走路都觉得累,墨家则是让你把石头扔了,轻装上阵。

儒家和墨家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其实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互补的,儒家的仁爱让人有归属感,墨家的兼爱又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轻松。

这就像做一道美食,仁爱的细腻和兼爱的大胆,混在一起,才能做出最美味的菜肴。

就算是面对生活中的烦心事,儒家的深情和墨家的洒脱,组合起来也能让你笑着面对每一天。

在现代社会,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依然有它们的用武之地。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大家常常忙于自己的事情,互相之间的联系不如以前那么紧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