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3-南京

合集下载

常熟市南部新城综合交通专项规划(2013-2030)

常熟市南部新城综合交通专项规划(2013-2030)

一、规划概况规划范围与新城总体规划编制范围协调一致,为北至三环路、富春江路、白茆塘,东至四环路,南至锡太一级公路、昆承湖东南岸、金象路、久隆路,西至苏常公路,面积为7748.15万平方米。

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远景展望至2030年以后。

规划内容主要涉及交通发展态势分析与需求预测、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区域与对外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及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等方面。

二、综合交通发展战略在南部新城总体规划指导下,南部新城交通发展战略目标是:建设一个大中运量公交主导、集约多元、集疏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引导新城精明增长,支撑新城发展。

制定三大战略任务:Ÿ战略任务一:依托常熟交通优势,构建新城畅达高效的对外交通集疏运体系;Ÿ战略任务二:以交通引导新城用地集约发展;Ÿ战略任务三:建立高品质、差别化的新城交通系统。

三、区域与对外交通系统规划通过区域与对外交通系统规划,积极加强南部新城与周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对接,构建新城对外畅达、联系便捷的集疏运交通系统。

铁路设施方面,近中期保留通苏嘉城际铁路西线方案,远期建议国家沿海大通道从南通东站出发,进入常熟后沿常台高速继续向南,进入苏州高铁站,在新城东部新安江路上常台高速出入口附近设城际铁路站。

规划苏州市域轨道线,沿新世纪大道布设,在新城范围设置东南大道站、理工学院站和新汽车站等三个轨道站点。

公路方面,共形成一条高速公路和“两横两纵”的干线公路布局形态,高速公路为常台高速,干线公路分别为G204、锡太一级公路、苏常公路和四环路。

四、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以上位规划为指导,建成以快速路为对外及过境联系通道、主干路为新城内部快速联系骨架,与主城便捷联系、路权明晰、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体系。

远期规划形成“一横两纵”的快速路网布局,路网规模达23km,路网密度为0.4km/km2;构建“四横八纵”的新城主干路网,路网规模为85.3km,路网密度为1.42km/km2。

加强新城次支路网建设,形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并与用地协调的城市道路网络。

【作品推介】铁路南京南站地区综合规划

【作品推介】铁路南京南站地区综合规划

【作品推介】铁路南京南站地区综合规划编者按:本项目是江苏省首个特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及周边地区综合规划项目,南站枢纽的复杂程度和建设规模位居全国同类枢纽前列,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客运枢纽规划建设中具有先导和示范意义。

另一方面,南京南站地区将发展成为与新街口、河西并立的三大市级中心之一,南京南站枢纽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对未来南京大都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在协调枢纽与周边地区发展、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一体化衔接、优化综合运输体系等方面具有开创性,现实指导作用重大。

规划背景南京南站枢纽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客运枢纽之一,汇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铁路、宁杭城际铁路、宁安城际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站场规模达到“三场十五台二十八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铁路客运枢纽中心。

为建设现代化的无缝换乘综合枢纽,完善周边地区功能,打造南京的标志性门户和城市中心,有必要对南站枢纽及周边地区进行综合性的统筹规划和设计。

南京市规划局于2007年6月委托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阿特金斯顾问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制《铁路南京南站地区综合规划》,内容包括概念规划方案整合、地区综合交通规划设计、地区城市设计和站房设计反馈,并明确先行开展综合交通规划设计,以综合交通引导枢纽规划设计,以综合交通引领地区开发发展。

▼图一:南站用地规划图规划构思《铁路南京南站地区综合规划》以目标为导向,以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设计理论、交通规划理论和枢纽设计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枢纽地区用地与路网规划技术、枢纽规划设计技术、交通仿真等技术,开展了规划研究区域(48平方公里)、规划设计区域(6平方公里)、枢纽体三个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用地规划、交通规划和城市设计三个专业,明确了南站枢纽和枢纽地区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制定了枢纽地区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开展了地下空间规划、配套设施规划;提出了南站枢纽和枢纽地区的交通发展战略,制定了枢纽体和枢纽地区的综合交通布局规划方案和交通组织方案;并以用地和交通规划布局方案为基础,进行了地区城市设计。

南京市朝天宫街道城市更新路径探索——以石榴新村片区为例

南京市朝天宫街道城市更新路径探索——以石榴新村片区为例

南京市规划资源局、房产局和南京市建委联合出台《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以改善基本居住条件和保障居住安全为根本,以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和提升宜居品质为重点,以优化提升危破老旧住宅片区更新动力机制为方向,积极探索,创新思路,推动实现南京市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秦淮区是江苏省首家成立区城市更新办,并进行实体化运作的试点区,目前已经成功地实施了小西湖历史地段的微更新,石榴新村、小松涛危旧房的改造,建立了区城市更新办与规划、建设、房产、财政等多个单位协同作战的机制。

但是在更新的过程中,过多地关注空间的优化和形态美学的考量,对如何进行持续性的运营缺乏考虑。

因此,文章选择靠近新街口中心、具有文化内涵、以量大面广老旧多层建筑为主的石榴新村片区为例,尝试基于城市运营的视角,对城市更新路径进行探索,以为南京老城及全省城市更新提供积极的借鉴经验。

2城市运营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城市更新的实践意义2.1城市运营的基本概念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政府对城市及城镇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而城市运营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合了城市经济学、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城市竞争力思维的,基于市场化运作的综合开发建设运营理念。

2012年,中央党校课题组“中国城镇化与城市运营”在研究成果发布会中对城市运营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城市运营是指政府和企业在充分认识城市资源的基础上,运用政策、市场和法律的手段对城市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创新,从而取得城市资源的增值和城市发展最大化的过程。

摘要 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显而易见,城市更新行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然而,城市更新可以通过哪些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呢?研究以朝天宫街道石榴新村片区为例,基于实地调查、现场访谈的方法,从城市运营视角对城市更新的路径进行探究。

研究发现,以城市运营的思路进行城市更新,同时植入“大物业”的管理方式,结合“政府—社区—居民—第三方”的发展体系,能更有效地实现城市更新的目标。

南京市龙潭新城总体规划

南京市龙潭新城总体规划
两个副中心分别位于龙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路面公交为辅助常住人口城镇人口城镇化率万人万人潭过江隧道以西花园路以东临港大道以北以及宝华下蜀地区以提供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出租车为补充的公交客运体系构建集约2015106868主要功能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成果介绍》 Nan Jing Urban Planning
常住人口 (万人)
10
16.5
33
城镇人口 (万人)
6.8
15
32
城镇化率 (%) 68
90
96
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以带型布局为基础,局部功能混合,形成“两心三带 三组团”的空间结构。
“两心”,指新城中心与片区中心 。 “三带”,指沿江港口带、综合发展带和滨水景观带轴。 “三组团” ,指保税物流组团、滨江生活组团和临港产业 组团。
龙潭新城是沿江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是以江海联运港 口新城、新型工业和产业研发为主的沿江综合性新城。随着 江海联运港、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和南京经 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扩,龙潭新城社会经济发展迎来前所未有 的良好机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为促进新城发展,加强规划管理,我局会同南京经济技 术开发区共同组织编制《南京市龙潭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该规划于2012年11月获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
道两侧防护绿带以及集中的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的生态隔离带。
பைடு நூலகம்
综合交通规划
1、城市道路系统
新城道路系统包括快速路、主干
路、次干路及支路。快速路5条,呈 “两横三纵”格局,红线宽度60米。
综合交通规划图
主干路17条,呈“五横十二纵”格局,红线宽度45-60米。次干路红线宽度
33米,支路红线宽度12-24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地—经济发展模型的综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地—经济发展模型的综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May.2021No.3(TotM 168)2021年5月中国林业经济第3期(总第168期)・研究报告・CHINA FORESTRY ECONOMICS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地一经济发展模型的综合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吕蕊汐】,吕忠全打王惜凡2,于祯朦】,吕欣晔彳(1.南京林业大学 理学院,南京210037; 2.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3.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210018)摘 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绿地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爛权法计算各区域绿地-经济发展模型的综合分数,利用K-Means 方法进行空间聚类,最后基于空间计量分析进一步探究综合分 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滯后效应和相关性,研究表明:①人均GDP 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大能够提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且三者能够显著拉升绿地经济发展模型的综合分数;②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综合分数的贡献度很低,江苏 省主要通过传统重工业来提高民生经济,这不利于绿地建设;③绿地经济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滞后性,前者 主要来自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产业圈辐射时间差,后者则由苏南到苏北在发展程度逐渐降低、边际向内部逐渐降低的滞后效应。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绿地-经济发展模型;爛权法;K-Means 聚类;空间计量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919(2021 )03-0036-05DOI : 10.13691/23-1539/f.2021.03.009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Green-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Take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LV Rui-xi 1, LV Zhong-quan 1, WANG Xi-fan 2, YU Zhen-meng 1, LV Xin-ye 3(1.College of Scienc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3.Nanjing No.9 Middle School, Nanjing210018, China)Abstract : This paper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 ­tion.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it designed indexes and used Entropy method to calculate thetotal score of each area. It used Means method to make spatial clustering and calculate the lag effect and correlation of comprehensive scores on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It got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er capita GDP and per capita park green area,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GDP devel ­oped, and the third industry could increase green-economic score. 2.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isposable in ­come of urban residents was low. Jiangsu Province mainly used traditional heavy industry to improve the收稿日期:2020-10-09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基于数据 分析下新型城镇化对人均平均公园面积的影响:以江苏省为 例”(201910298026Z)第一作者简介:吕蕊汐(2000-),女,内蒙古自治区呼 伦贝尔市人,本科生。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综合交通体系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目录前言一、开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一〕综合交通开展成绩显著〔二〕综合交通开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三〕“十五〞综合交通开展面临的形势二、开展方针和目标〔一〕开展方针〔二〕“十五〞开展目标〔三〕2021年开展设想三、“十五〞综合交通建设重点〔一〕铁路〔二〕公路〔三〕沿海港口〔四〕内河航运〔五〕民航〔六〕管道〔七〕城市交通四、“十五〞综合交通开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比拟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二〕广开资金渠道,加快交通根底设施建设〔三〕交通价格改革〔四〕推进交通运输技术进步〔五〕扶持西部地区交通开展前言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开展的根底,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开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开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十五〞方案的重要内容。

本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十五〞方案的重要组成局部,是落实加快交通根底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的重点专题规划,是指导和组织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开展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开展现状和未来形势的分析,“十五〞综合交通体系的开展方针和目标、开展重点以及主要的政策措施等内容。

一、开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一〕综合交通开展成绩显著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开展,消除交通运输严重的“瓶颈〞制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加投入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推进了交通运输的改革与开展,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开展的交通运输落后被动的局面初步扭转。

综合交通开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有:1、根底设施快速开展,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的运输根底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和装备技术水平,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和铁路提速成为九十年代交通运输快速开展的形象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县城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应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县城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应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县城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应对储金龙【摘要】As a big agriculture and population province, Anhui is one of the two experimental provinces of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e lies in on-site urbanization.the paper makes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role of counties in Anhu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nalyzes its position and function on the three levels of the country,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Anhui Subregion, the major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Counties are the core and key link on the work of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inAnhui.(2)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unties in Anhui is one of the great tasks to carry out the great deci⁃sion of promoting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by the State Council.(3)Counties are the important supporting poi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agglomeration in Anhui. Finally, it presen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for counties development in Anhui from development modes and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choice and so on.%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业和人口大省,安徽省成为国家首批两个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省之一,建设的核心在于就地就近城镇化。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7.02•【字号】宁委发[2010]29号•【施行日期】2010.07.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二○一○年七月二日宁委发〔2010〕29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大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力度,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奋力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前列,建设城乡一体发展的大南京新南京,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三个发展”总体部署,树立“大南京、新南京”理念,推进“全域统筹、一体发展”,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以“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完善“多予少取、重在放活”制度设计,激发郊县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城乡发展空间集约利用。

坚持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着力提高郊县新型工业化程度、城镇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富裕程度,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二元结构,形成城乡融合互动、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实现路径。

充分发挥南京大城市优势和带动作用,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承包经营土地的集中度、流动性和财富性。

大力推进新城、新市镇和新社区载体建设,通过“三个置换”实现“三个转变”,即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分散的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置换城镇产权住房,以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民身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 发展 特点
城市规模
中等城市规模出现 城市半径:10km~20km
城市沿交通线呈现带状单侧发展 出现“码头城市”
城际性交通 加强,影响工 业的集中和市 场的扩展,工 业和城市主要 沿海、沿江分 布。
城市形态
1.1. 2内河时代
2、内河运输时代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点-轴式结构
芜湖:沿江、湖发展
航空时代 高铁时代
19世纪出现 “车站城市”
3 铁路运输时代
18世纪,此时 的城市形态为 “码头城市”
18世纪,此时 的城市为 “港口城市”
2 海运港口运输时代
交通枢纽组织城市 空间时代的来临!
1 内河运输时代
从18世纪的“码头城市”到20世纪的“多中心及新城”,历史发展的轨迹证明:
1. 空间与产业、交通互动发展,产业升级、城市演进与交通系统相伴而生、相伴而行;
向“服务于整个海峡大区的商务中心”发展。
1.2.1历史沿革的基本规律
交通、产业与城镇互动的双维视角
1、纵向历史观的透视分析
1.2交通、产业与城镇的基本规律
大都市区进一步 大型化发展阶段 郊区化扩展阶段
5

城市化鼎盛时期 区域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起步阶段

20世纪出现 “多中心及新城”
4 汽车运输时代
1.1. 2内河时代
2、内河运输时代
时间 交通 运输 特点 主要交通工具 主要交通动力 18世纪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木船、轮船(平均速度:10~30km/h ) 水力、人力
交通运输对城 市发展的作用
交通形态
城市化进程
水面
城市化起步
工业化进程
产业及职能
工业出现(家庭手工业)
二产开始逐步城市城市经济重要组成 产业呈现“点-轴”式分布
2. 城市空间将以交通枢纽来组织(机场、高铁等重要对外交通枢纽)
1.2.2基本理论的演变
1.2交通、产业与空间的理论基础
1、杜能农业区位论(19世纪初)
获得最大地租,农作物经营根本目的是利润;
运输距离大小决定农业耕种形态空间分布;利 润的大小取决于运费,运费取决于距离。
1.2.2基本理论的演变
时间
交 通 运 输 特 点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20世纪中、后期以后
飞机、高速火车、客车、地铁 (平均速度:50~150km/h )
交通运输对城市发展的 作用
主要交通工具 主要交通动力 交通形态 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进程
城 市 发 展 特 点
产业及职能
城市规模
城市形态
网络化的城镇空间里, 空间距离和地理因素已 电力、磁力 不再是区位选择的主导 影响因素。需要更加快 地面、高架、地下、空中 捷、运载量大的高速交 通体系支撑。 大都市区进一步大型化发展 航空、高铁、高速公 后工业化时代 ,第三产业主导 路所决定的“一日通勤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知识经济和信 圈”的范围不断扩大, 息时代到来 使具有高加工程度的产 以金融、信息等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业(电子、电器等新兴 产业)集中在大型国际 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工业生产空间组合方式以地域上的分散化 航空港附近, “临空 型”工业区开始出现; 代替传统大规模工业区的存在方式 以高铁枢纽为核心。 大都市连绵带出现 高速交通枢纽地区将 城市半径:200km~500km 成为促使城市与周边地 城市空间结构从传统的圈层式走向网络化 区人流、物流、资金流、 ( “21 世纪绝非是中心地城市的时代,而是逐 信息流交换,带动城市 步走向全球城市网络化的时代” ——卡斯特) 发展的关键节点。
1.1. 4汽车时代
4、汽车运输时代
时间 20世纪出现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交 通 运 输 特 点
主要交通工具 主要交通动力 交通形态 城市化进程
汽车 (平均速度:50~150km/h )
发动机 地面、高架
交通运输对城 市发展的作用
工业化进程 城 市 发 展 特 点
产业及职能
城市规模
城市形态
汽车交通的快 速发展直接引 工业化时代 发了城市郊区 城市服务功能日益突出。城市中心区功能逐渐 化运动; 由产品加工和底层次服务向信息处理和高层服 公路网的完善、 务方面过度。 多种运输方式 产业呈现“带状”分布 联运的普遍推 行,使区位选 城市群出现 择机会大为扩 城市半径:40km~100km 展。 区域经济不平衡特点出现,产生空间经济梯度, 聚集程度不断加强,首位性城市和中心地等级 特征开始表现,开始出现“新城”; 城市同心环状结构开始重建 。
巩固阶段:90年代,随着城市继续向 西拓展以及向北跨过涑河发展,新建、 改建、扩建专业性批发市场,促进规 模、档次、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提升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京 沪高速全线贯通,城区西北部靠近京 沪高速公路新辟专业批发市场,促进 由传统商贸向现代物流转变
1.1. 5高速交通时代
5、高速交通(航空、高铁、高速公路)运输时代
1、步行、马车、人力车时代
时间 18世纪以前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交通 运输 特点
主要交通工具
主要交通动力
步行、人力车、马车 (平均速度:5~10km/h ) 人力、畜力
交通运输对城 市发展的作用
交通形态
城市化进程
地面
城市产生
工业化进程
产业及职能 城市 发展 特点
城市规模
城市形态
交通运输处 于稚嫩时期; 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 政治功能是城市主导功能,经济功能微弱, 交通网络相 对城市形态发 聚集力和辐射力非常弱 展是被动的; 规模较小 城市受人为 城市半径:4km~8km 控制力、地理 基本独立,具有明显封闭性,内部空间结 条件限制较强。 构呈紧凑同心圆形态 区域范围内城市呈点状分布,城市的等级 和规模尚未形成,形成均质无序的极核式空 间结构 前工业化时期
交通运输对城市 发展的作用
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进程 产业及职能
区域城市化
工业化加强(工场手工业)
城市 发展 特点
二产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 产业呈现“点-轴”式分布
大城市出现 城市半径:15km~30km
城市规模
城市形态
城市聚集效应加强 城市临海化布局,形成“港口城市”
现代航运技术 的进步对经济区 位的影响继续加 强; 随着港口的多 功能化,船舶的 大型化、高速化, 运费大幅降低, 沿海、沿江等 “临港型”工业 和产业带继续受 到重视
◆时空变革:欧洲之星使伦敦、巴黎、布鲁塞尔
三个首都之间的时间距离缩短为2.5小时。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区位优越:里尔位于三首都中间。
◆“欧洲里尔”计划:由市长Pierre Mauroy
(后成为法国总理)推行,促使里尔从传统工业 型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变。 ◆空间结构重构:城市发展重点逐渐由传统中心 向枢纽节点转移。欧洲里尔已经成为一个以商务 办公为主的城市综合性门户, ◆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10年转变,并在
* 城市半径指:人在一小时内所能到达的距离
1.1. 1自然力时代
1、步行、马车、人力车时代
区域:极核式结构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百乘之国,中而立市,东南西北度五十里; 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东南西北度百五十里; 万乘之国,中而立市,东南西北度五百里。 —《管子》
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以城]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粟,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 战胜。—《尉缭子· 兵谈》
1.2交通、产业与空间的理论基础
2、韦伯工业区位论(20世纪初)
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 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 间机制。
(资料来源: Getis A, Getis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the People. USA: Wm.C.Brown Communications Inc,1995)
1.1. 5高速交通时代
5、高速交通(航空、高铁、高速公路)运输时代
城 市 网 络 化 形 态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阿姆斯特丹: 高速交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
中心站
史基辅 机场
城市网络和第五次空间规划报告中的 “空间经济结构”发展设想
RAI 车站
1.1. 5高速交通时代
5、案例,里尔(高铁10年)
1.1. 3海洋时代
3、海运、港口运输时代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天津:港口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1.1. 4铁路时代
4、铁路运输时代
时间 交 通 运 输 特 点
主要交通工具 主要交通动力 交通形态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19世纪 火车 (平均速度:50~100km/h )
蒸汽机、电力
交通运输对城市发展 的作用
3、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论(20世纪30年代)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选址原则 1、市场原则:等级与职能、规 则与区位、数量与市场,K=3; 适合低等级中心地。
郊区化时期
1.1. 4汽车时代
4、汽车运输时代:京沪建设与被遗 忘的革命老区—临沂互动之路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城市与交通发展
批发市场:全国 “第三”,江北最大 商品集散地,龙头产业,2010年度成 交额700亿元。
起步阶段:80年代起,由占地60多亩 的棚式小商品批发市场发展为规模比 较大的专业批发市场
1.1. 4铁路时代
4、铁路运输时代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城市:指状扩展形态 快速城市化时期 ,铁路网络 开始完善,铁路车站对城市 的扩展及乡村的城镇化起到 极大的推动作用。 全国城镇群的发展呈现出以 北京,沈阳,上海三座人口 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为 中心的三大片区,改变原有 的以长江、京杭大运河为主 线的城镇群分布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