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_张翼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_张翼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_张翼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张翼

张翼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感谢《国际经济评论》和《拉丁美洲研究》编辑部组织讨论会以及参会者对本文提出建议。文责自负。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识别不精准、文件下达的致贫结构与现实不符、脱贫规划未能完全动态跟进、产业扶持未能完全与贫困人口精准对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强化“扶真贫”与“真扶贫”之间的有效联系,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将政府的扶贫投入与市场评估相结合、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相结合、与贫困人口自我产生的脱贫努力相结合、与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并为“后小康时代”的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结构社会建设

2016年8月甘肃省康乐县发生的杨改兰恶性故意杀人自杀事件,暴露出当前

扶贫工作中存在识别与退出问题。当然,瑕不掩瑜,毫无疑问,在“六个精准”思想指导下,中国扶贫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仅2015年就有1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走上正常发展道路。但在看到既已取得成绩的同时,还需检视日常工作,在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改进和提升扶贫质量,更有效地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脱贫任务。那么,当前扶贫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不同致贫原因的人口结构分析尚不精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大下降,贫困程度也大为减轻。以2010年不77

张翼

变价格,以农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2300元[1]计,截至2015年年底,贫困人口的数量已降低到5500万左右[2]。根据我们2016年4-7月在江西、甘肃和安徽的村落调查,在贫困人口中:因老弱病残致贫的人口大约占40%~45%左右(在有些村庄甚至于占50%以上),因各种灾害致贫的人口占20%左右,因供子女上学致贫的人口占10%左右,因缺少劳动技能或项目扶持而仍然贫困的人口占10%左右,因其他原因而致贫的人口占5%~10%左右。这是中国贫困人口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决定了精准扶贫工作顶层设计的框架格局。只有在了解此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在国家层面或局部地区,具有精准意义地设计适用于现实需求的扶贫政策。但在现实中,有些地区对致贫原因还不甚了解,上报的致贫结构还与实际发生的致贫结构存在差距。因为农民的外出打工,有些村落甚至于找不到需要扶贫的“贫困人口家庭户”,留守家庭成员的主要特征就是老弱病残,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力,其基本生活需要子女供养或社会政策托底。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扶贫工作的精准设计。

第二,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识别还不精准。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争取到扶贫资金的支持或者为在后来的扶贫过程中减轻脱贫压力,存在扩大贫困户数量与比重的问题,使一些非贫困户建档立卡在贫困户中。[3]另一方面,有少数贫困户因种种原因,却未能被纳入贫困户之列。同样,根据我们2016年4-7月在甘肃、江西、安徽村落的调查,某些村庄甚至于有1/3左右的建档立卡户事实上为非贫困户。其他研究所做的调查也表明,大约有40%的建档立卡户为非贫困户[4]。有些虽然脱贫但不幸返贫的贫困户,却没有重新获得扶持。在村落社会,家族关系与血缘网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户的识别,与村干部关系密切

[1]考虑到社会发展与通货膨胀的影响,到2016年,很多地方已将贫困线调整到2800元左右。某些

沿海省份已调整到4000元左右。而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已经将贫困线调整到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在10000元左右。“常州高新区划定贫困线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元”,中国江苏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814348544.html,. cn/system/2016/06/12/028908779.shtml[2016-10-27]。

[2]《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

扶贫标准计算,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比上年减少1442万人。

[3]有学者通过对湖北省W村的调查发现,按贫困村认定标准,W村实际上最多只有15%的人口符合条件。为了达到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3%以上的要求,村干部采取纸面上“做作业”的方式,通过制作材料把实际上不符合贫困人口标准的许多家庭也纳进贫困户行列。见刘磊:“精准扶贫的运行过程与内卷化困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5~12页。

[4]有学者对乌蒙山片区60个行政村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均收入超过贫困线,而有58%的非建档立卡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现行的贫困识别标准的错误率接近50%。见梁士坤:“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内涵阐释、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长白学刊》,2016年第5期,第127~132页。

78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的家庭易于被识别为贫困户,与村干部关系疏远的家庭,则难以被识别为贫困户。非贫困户对扶贫项目的分享,摊薄了扶贫资金的效力,也使扶贫工作人为增加了道德风险。本来为缓解贫困所进行的社会治理投入,却反倒在引发“相对剥夺”意义的社会矛盾。

第三,“十三五”规划设计的扶贫类别规划与现实之间存在张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正因为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短板,在于能否让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所以,贫困人口以何种方式脱贫,就成为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所在。当前设计的“四个一批人”的脱贫格局是:通过产业扶持脱贫3000万人,通过异地搬迁脱贫1000万人,通过劳务输出脱贫1000万人,通过社会政策托底脱贫2000万人(这个基本格局,是以2014年年底贫困人口为基数设计的)。[1]2015年完成的1442万人的脱贫,主要集中在产业扶持与进城务工方面。在现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中,伴随老龄化程度的加速,原来预计的2000万因老弱病残而致贫的贫困人口,可能还会以每年100万~15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即需要社会政策托底的人口,会在2000万的基础上逐年上升,到2020年达到约2500万~2750万左右。在有些村庄,因老弱病残发生的贫困要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0%以上,这可能成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后最主要的贫困来源。需要产业扶贫而脱贫的人口,可能已经降低到2200万左右。异地搬迁的人口,到2016年年底可能会减少到800万左右[2],这部分人口既是搬出地的贫困人口,也是移入地的贫困人口,在移入新居住区之后,他们需要3-5年的时间适应新生产环境并进行生活方式的转型——或者从游牧转变为定居,或者从山地种植转变为平地种植,或者从原有粮食种植转变为新型果树栽培:这一切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达到既定目的,不可能短期脱贫。通过劳务输出而脱贫的人口,只是暂时脱贫,如果其在城镇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则会重新返贫。即使找到相关工作,其收入也会较低(贫困人口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即越是贫困的人口,其人力资本就越低,由此决定了其收入也会较低)。另外,贫困地区越来越严重的一个新现象是“因婚致贫”——越是贫困,越难以找到媳妇,越需要支付更高的聘礼才可能完婚,甚至于需要举家打工才能赚取到适宜的礼金。于是造成礼金日渐高涨,有些地方要拿出20万左右的聘金,有的地方女方一定要在当地的城镇买到

[1]葛倩:“中国现存7000万贫困人口”,东方网,https://www.360docs.net/doc/a814348544.html,/eastday/13news/auto/news/ world/u7ai4836767_K4.html[2016-10-27]。

[2]根据我们在甘肃、江西、安徽调查到的贫困人口的结构状况进行的动态推算。

79

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

张翼

房屋才能结婚(丈母娘推动的城镇化)——如果贫困家庭背上房屋按揭,几乎终生都会沦落为贫困状态,难以得到新发展机会。

在贫困人口贫困结构的转变中,为了增加精准扶持的力度,还需要动态调整流程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瞄准贫困人口发力,以保证脱贫政策的效力。在这种情况下,当前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在加强其他扶贫力度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社会政策托底的比重,以形成较为强大的社会保护力量。也就是说,在全面完成劳务输转脱贫、产业扶持脱贫和异地搬迁脱贫任务时,应该考虑到因农业户籍人口老化、慢性病、伤残、农民工返乡等致贫而可能增加的贫困人口数量。

第四,产业扶持与贫困人口之间还需要精准对接。在社会政策托底、异地搬迁和劳务输转之政策投入既定的情况下,贫困人口的主要脱贫方向,只能集中到产业扶持上。但在现实中,产业扶持与精准帮扶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继续强化。其存在的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仍然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在能够“灌”到的地方,的确可以在短期内使相关村庄脱贫。但在“灌”不到的地方,或者在“漫灌”不力的地方,贫困人口就很难脱贫或者只能在短期脱贫,而不能转化为持续性脱贫。一旦缺少产业投入,则很多已经脱贫的人口会重新返贫。

二是产业项目的投入选择与精准脱贫之间存在矛盾。现在村庄的开发式扶贫,一般采取支持私人企业开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支持村集体办企业开发、支持家庭户开发四种主要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开发模式,因存在很多缺点而渐趋式微,有些专业合作社已被大户掌握而难以带动群众脱贫(大户的市场逻辑与脱贫的合作性或利他性逻辑本身就存在矛盾)。投入于村集体办企业的做法,也因为产权与收益矛盾而易于发生争议。唯有私人企业,才更关心自己的收益。但这种扶贫项目的运转结果,则往往是富了企业,但却难以让村民增收。很多私人企业,无论是转包或转租了土地,还是在一定时期买断旅游经营权等,都存在这类问题。一些极端的情况是:企业的收益在连年增长,但村民却仍然只能拿到相当于每亩地每年400斤稻谷的地租收益,原来指望能够在企业打工,但企业却偏好雇佣外地人和临时工而不愿雇佣贫困村民“添乱”。另外一些极端的情况是大户流转到了土地,如果能够盈利,则经营土地;如果不能盈利,则一跑了之,农户根本就拿不到流转费。支持家庭户扶贫的产业项目,往往在有些年景能够赚钱,而在另外一些年景严重亏损。比如养殖猪牛羊鸡鸭兔等,就很难在该产业的周期性波动中维持盈利的可持续性。

80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三是不同部门的扶持力度存在差异。在市级层面,为完成扶贫任务,“四大班子”会依据各乡镇村落贫困线的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地域,随后再依据职责分工安排——党委负责几个县、人大负责几个县、政府负责几个县、政协负责几个县,并以此深化“双联”(联村联户)。在县与乡层面,通常会依据上级的划分标准而对口帮扶、分配具体任务。因为不同部门的实权不同,所以,其扶持的力度会存在差异。这就使扶贫工作难以齐步推进,不但造成各个县乡贫困人口的收益不同,而且造成相邻村镇之间的发展差距。另外,在城镇化影响下,农村居民生活的商品化已逐渐形成为统一市场,于是收益较高区域会拉高一个地区整体的物价水平与生活水平,这会在心理比较意义上使收益较低的贫困户感觉自己更趋于贫困,扩大了地区内部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感触心理,增加了相对剥夺感。

四是扶贫措施单一难以形成组合拳。扶贫政策的投入,没有与当地的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教育扶贫只是帮扶因教致贫家庭的学费,而没有将教育与就业结合在一起,没有将人力资本积累、产业配置与当地的扶贫项目结合在一起。这使扶贫项目常常表现为单打独进,而没有与基层政权建设和乡村社会建设结合在一起。有时候,为扶贫而建立的农业产业,在市场的波动中还会更为严重地伤害贫困户的积极性,比如说西瓜种植、大枣种植、玉米种植取得了丰收但价格却持续下跌,形成瓜贱伤农、枣贱伤农、玉米贱伤农的局面。凡此种种,都是政府干预与市场背离而发生的矛盾现象。有些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不仅没有获得贫困户或农民阶层的认同,反倒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结果是花了钱、费了力,但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当前扶贫问题发生的原因

第一,政府扶贫需要强化“真扶贫”与“扶真贫”之间的有效机制。虽然从制度设计上,各地都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为准则制定了方针政策,规划了路线图与时间表,[1]但实际执行的结果还不尽如人意。有些村落没有严肃对待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工作,没有控制亲缘关系对扶贫工作的侵蚀,没有分析致贫人口的贫困结构;有些驻村干部还没有真正驻村,有些驻村干部没有真招实招;有些扶贫政策还浮在上面,没有沉入基层;有些扶贫还是完成任务式的扶贫;有些村民为争做贫困户而引发了社会矛盾;有些干部与相关利益

[1]因为县级主要领导的提拔与调动与脱贫相关,这刺激了地方领导号召全县积极脱贫的积极性。

81

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

张翼

主体结为联盟,编造各种项目挪用扶贫资金,损公肥私。[1]总之,扶贫政策还没有完全从机制建设上下工夫,尤其是没有从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工夫。就是说,在短平快的要求与长期性的机制建设之间本应辩证结合,但实际却存在很多矛盾。

第二,政府扶贫与市场规律脱节。在扶贫工作中,政府能够扶什么、不能扶什么,这表面看起来不是问题,但实际却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为什么以政府名义支持的扶贫项目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较低?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投入的时候缺少市场评估,并以政府工作人员自己的评估代替了市场评估。虽然扶贫并不以市场为目的,但扶贫工作的产出却要通过市场体现其价值,并以是否具有市场价值而表现其可持续性[2]。因此,把市场的交给市场,把政府该管的交给政府,把社会该管的交给社会,应该是扶贫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困难救助只是扶贫的一项内容,而不应该是全部内容。

第三,政府扶贫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脱节。对政府来说,主要应该以扶能力、扶基础设施、扶长效机制、扶进取文化为主,并使贫困人口具有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需要看到,那种大规模的、国家动员式的、群众运动式的扶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前三十多年,虽然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已消减了效率。现在最大的攻坚克难方向是精准扶贫。要精准,就需要破解前三十几年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新的扶贫方式。现在,社会组织参与不足,市场相对缺位是扶贫工作的主要缺点。政府在扶贫工作中更多地表现为直接决定“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但没有将扶贫工作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结合起来[3]。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作为国家治理的扶贫与作为国家替代其他方进行的扶贫存在认识矛盾。二是作为国家治理的扶贫,需要有限政府假设、需要试错机会、需要文化扶贫,需要通过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需要支持贫困人口自身产生脱贫动力、需要后期第三方评估,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结合。三是作为政府单方面进行的扶贫,在客观上会形成上级依赖心理。在无限政府假设之下、各方均视政府为万能主体,在基层政府或地方政府无法完成任务时就理所当然地要求上级政府的支持、上级政府难以完成任务则会理所当然地向中

[1]刘辉武:“精准扶贫实施中的问题、经验与策略选择——基于贵州省铜仁市的调查”,《农村经

济》,2016年第5期,第112~117页。

[2]郑瑞强:“精准扶贫的政策内蕴、关键问题与政策走向”,《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年第3

期,第1~5页。

[3]万江红、苏运勋:“精准扶贫基层实践困境及其解释——村民自治的视角”,《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第149~154页。

82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央政府伸手要钱要政策。这种单方面进行的扶贫,往往会表现为赶超性扶贫和资金注入性扶贫。其赶超性的表现是:国家要求在2020年完成脱贫任务,省一级可能要求在2019年,市一级则要求在2018年,县里就要求在2017年完成任务。需要知道,政府能够推动产业,但政府不能提供市场;政府能够投入资金,但政府不能保证贫困人口均衡受惠。政府在推动经济扶贫的同时,也强化了贫困主体对政府的依赖心理。我们在边远山区的多项调查表明,地方干部视伸手要钱为扶贫唯一抓手,认为没有中央的支持就不可能脱贫,或认为脱贫的主要责任在中央政府那里。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传导到贫困户那里,就是其对政府和扶贫干部的依赖心理。因此,在扶贫中需要防止过度干预,防止大包大揽,防止形成政府单方面扶贫的格局,尤其是防止形成中央政府单方面扶贫的格局。

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建立扶贫长效机制

只有防止包办做法,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路开展扶贫,才能转变扶贫观念,形成长效扶贫机制,避免重示范建设而轻全面开花的现象,精准施策,对口帮扶,防止扶贫目标的虚置,而将政府的扶贫和贫困人口的积极脱贫结合起来、将社会发展与成果共享结合起来,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边界,各司其职,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形成多元参与局面,进一步明确“脱贫主体是贫困人口,政府只是扶贫主导力量”的正确认识。

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式开展扶贫,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努力相结合。很多贫困人口,或者自己不觉得自己是贫困人口;或者安于贫困之现状、习惯于原有生活方式与作息安排;或者以贫困为由坐等扶持、不思进取;或者以扶贫是干部的责任,自己只等待项目上门。极端的情况是,有些贫困户自身不思进取,只一味强调自己不脱贫帮扶干部就得不到提拔,就会受到上级处理,而将自己的脱贫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于是出现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以贫困为“困”,反以贫困为资本相要挟的现象。[1]有些地方干部也错误地认为:既然贫困人口自己不觉得

[1]很多调查发现了此一问题的存在。有研究表明:地方形成的依靠国家投入的扶贫意识,造成当地干部群众对扶贫工作方式的固有认识,“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扶贫就是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目前,中西部地区虽然也制定了精准扶贫的工作规划,但依赖的依然是“输血式”的扶贫模式。见贺东航、牛宗岭:“精准扶贫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11期,第58~65页。

83

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

张翼

自己是贫困,政府为什么要扶贫?还有些人认为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生活的多元化。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应该着力将政府扶持政策与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努力相结合。需要知道,脱贫归根结底的目标,是贫困人口自己产生了脱贫实践并形成了持续性生产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对扶贫资金与扶贫项目的监管,防止巨额扶贫资金被利益集团俘获,防止企业以扶贫为幌子大发扶贫财。

第二,把贫困人口的经济脱贫与文化脱贫相结合。如果经济上的扶贫投入,没有与对贫困文化的改造联系在一起,就会使脱贫的效果大打折扣。那种生活稍加改善即停步不前,或者将自己脱贫的原因归结为神灵保佑的想法,是极其成问题的想法。那种在原有贫困文化意识形态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也牢牢束缚着新社会结构下贫困人口的文化进取心。政府扶持的企业扶贫项目,不应该表现为资金下乡而应是文化生活方式下乡。那种只把农村作为生产的车间,或者将农民的土地流转出来,而不管农民流出土地后的就业安排或者不为农民培育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以及生产能力的制度设计,都会削减扶贫工作的效力。

第三,把贫困人口的当前脱贫与长期脱贫和代际脱贫相结合。短期投入的扶贫措施,比如养殖业,只满足于当前的算账脱贫——以每只羊的市场估价去评估贫困户的家庭收入,但事实上,贫困户当年养殖的牲畜,可能在第二年仍然养殖在家里,而没有在市场上转变为现金货币——实际上并没有脱贫。有些干部,还为帮助婚姻适龄贫困人口结婚,劝说一个贫困人口与另一个残疾的贫困人口结婚或者使一个残疾的贫困人口与另一个残疾的贫困人口结婚——这会形成残疾家庭的贫困代际继承,因为这对残疾夫妇生育的孩子,也很可能是残疾儿童。残疾儿童在成长、上学过程中,又会被其他孩子所歧视,难以通过升学教育转变自己的阶层身份,由此成为新的贫困人口,这是典型的贫困的生产与再生产。所以一定要将贫困人口当前的脱贫与长期或代际脱贫结合起来思考精准扶贫的具体举措。

第四,把扶贫政策与地方政权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结合。除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建立扶贫动态记录、厘清贫困人口的内在结构外,还要看到:越是贫困的地区,村委会的老龄化程度就越高、村委会成员的带动能力就越低,就很难促进基层发家致富脱贫。越是贫困的地区,距离当地中心城市越远,来自于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的驻村干部就越难以长期驻村,外在的输入型扶贫力量就越难起到应有作用,农村的空挂户就越多,人们对当地的发展就越失望,撂荒的情况就越严重,发展就越没有人气。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种地、老人治村的可能性就越大”。外出就业之后,贫困人口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乡党邻亲关系就疏远,

84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熟人社会就转变为半熟人社会,村落的社会团结关系就易于断裂,贫困户与低保户对扶贫政策的依赖就越强。这就形成越扶越贫、一直扶一直贫的局面,难以达到原有路线图和时间表设计的扶贫效果。

第五,把农业帮扶与非农帮扶相结合。伴随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土地流转将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二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影响到普通农民收入的增长;三是农民工收入增速减缓,影响了工资性收入的提升;四是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在这种收入格局下,种植农收入的增长就存在市场的约束现象。所以,只有在设计农业养殖业帮扶的具体办法时,结合贫困农民可能形成的非农产业建设,拓展非农收入空间,才能形成增收的多元格局,防止农业歉收对脱贫工作的影响。

第六,将政府扶持与市场预期相结合。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不是生产能力低下所形成的贫困,而是农业产品难以实现其价值而引发的贫困。政府对扶贫项目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到贫困农民的生产能力,而且,更重要地是规划其实现价值的市场机会,防止农产品价格周期性变化伤害农民生产积极性事件的发生。因此,要设法打通生产、存贮、养殖与流通和消费的通道,帮助农民抵抗周期性发生的风险。

第七,高瞻远瞩地设计好“后小康时代”的扶贫政策。到2020年,中国一定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在小康社会实现之后,仍然会存在“后小康时代”的贫困问题。“后小康时代”的贫困,将主要体现为因老弱病残而发生的贫困,社会政策的兜底功能会更为凸显,对国家扶持资金的依赖也会更为强烈。因此,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扶贫工作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扶贫的长效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为贫困户创造脱贫机遇、提高贫困户的生存技能、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角度设计好农民发展的基础平台。竭力避免越扶越贫、越扶村落越萧条、越扶越没有抓手、越扶贫困人口越依赖政府情况的发生。

近期而言,因为很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际是非贫困户,所以,2015年的脱贫人口,可能是在“挤出效应”中完成的(即通过对非贫困户的识别,将那些通过做假账而“识别”为贫困户的人挤出建档立卡户,以此增加脱贫的人数)。即使在2016和2017年,估计也能如期完成对建档立卡户的减贫任务。但在2018年之后,因为剩余的贫困户都是真正受困于贫困之中的家庭户,也是很难脱贫的家庭户,故扶贫任务会越来越艰巨。

85

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6期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of governments of the country’s poor counties.We find that China’s government-l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s are ill-targeted and poorly managed by local governments.To solve the problem,China needs to improve local governance and use the anti-poverty funds more efficiently through encouraging social institutions to get involved in poverty-reduction programs.Moreover,it also needs to facilitate free migration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 and strengthen targeted transfer of payment for the poor.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Yi77 China’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 mainly suffers from the following problems:the poor people have not been accurately identified;policymakers have failed to understand the real situation in the poor regions;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s have failed to be adjusted dynamically with changes in the real situation;and the poor people have not benefited from industry supports as much as planned.Therefore,the government need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overnment,market and society,adjust its poverty reduction policies in accordance with market-based assessment results and requirements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social construction.It also needs to build its poverty reduction policies on the basis of encouraging the poor people to become more self-driven in shaking off poverty and make them a long-term mechanism that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after China becomes an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Exit Strategy in Inter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Practi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ang Lianquan86 During the past20years,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CCT)program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wi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aid to the issue of exit strategy.Cases in Latin America show that the exit mechanism is a long-term strategy that not only targets“program exit”,but also the capacities of poor families to sustain their life in the long run.Exit from poverty is a complex process for which most of the countries have not been well prepared.To implement the exit strategy,both certification of beneficiaries and income intervention are important.Experienc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carrying out the Welfare to Work(WTW)initiative show that income interventions based on labor market outcome are mo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poverty.

6

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调研报告

针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村轮流戴帽、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不精准、贫困户扶智立志难度较大、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建设、贫困户产业扶持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等问题,我办建议精准扶贫工作应从提高贫困地区生产能力和贫困户脱贫能力入手,做到识真贫、改贫境、断贫根、扶贫户。 一、识真贫,做好贫困村认定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工作 (一)严格贫困村认定工作。从调查情况来看,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贫困村指标自上而下分配,而不是由基层根据贫困程度逐级申请审批后确定。二是贫困村“帽子”轮流戴,一戴五年,到期退出,不考虑是否真正实现脱贫,因此,检查发现少数“十三五”贫困村并非真正贫困。三是从“十五”扶贫到“十三五”扶贫,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导致因贫困程度较深而较早列入名单的贫困村得到的扶持力度反而较小。 针对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年对贫困村进行再次认定,并严格按以下条件和程序进行认定:一是严格贫困村认定条件,包括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凡是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一律不能认定为贫困村,不能享受贫困村相关政策,更不能轮流戴帽,搞平均主义。二是建议对面积较大、自然村发展水平不一的行政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申报贫困村。三是在贫困村的认定程序上,应由行政村(或自然村)根据贫困村认定条件提出申请,最全面的参考写作站经村民大会通过后,报乡镇、县、省逐级审批,不应限定名额、分配名额。四是根据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将贫困村分为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和一般贫困村,在资金分配中不搞平均分配,重点向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倾斜。五是严格贫困村的退出条件,加强退出考核,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对未脱贫的贫困村要持续扶贫。 (二)继续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收入确定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人口普遍外出务工,流动性大,收入多,调查人员难以全面掌握其收入情况。二是国家扶贫标准较低(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46元)。以1户4-5人的农村家庭为例,按照目前最低月平均工资13 元计算,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在外务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就会超过扶贫标准(除纯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外),导致不能确定为贫困户。三是因病致贫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在收入指标基本失去意义的情况下,因病致贫成为重要认定因素。如吉安县年初未脱贫贫困户 5 户,其中因病致贫1 34户、占比47.91%,因残致贫759户、占比35.16%。但由于因病致贫认定条件不明确,一些病情较轻(如轻微骨折、关节炎、腰椎病、阑尾炎、轻度糖尿病)、不影响劳动能力、生活并不贫困的病人及家庭也被认定为贫困户。四是家庭财产调查难。扶贫办、乡镇政府难以全面掌握贫困户在外就业、购置商品房、车辆等情况。 对此,我办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一是根据最低工资水平情况适度调整扶贫标准,并根据中西部不同区域情况规定不同的扶贫标准。二是实行劳动收入推定办法,即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家庭,按当地月最低工资乘以12个月除以家庭人口作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以破解收入调查难的问题。三是鉴于非贫困人员多以因病为理由要求享受扶贫政策,建议重点对因病致贫情况进行再识别、再确认。要从病情病种、治病费用绝对额或占家庭收入比重、有无影响劳动能力等方面入手明确因病致贫条件,凡属病情较轻、治病费用不高、没有严重影响劳动能力的农户,不能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四是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建立扶贫与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将税务、工商、社保、不动产登记、金

关于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工作措施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工作措施的建议 近两年来,全省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也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政策宣传落地难。基层干部对于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宣传比较谨慎,尤其是扶贫资金和补贴政策方面更不敢大范围推广宣传。其主要原因为,专项扶贫资金到位难,实现每个贫困村投入不少于500万元扶贫资金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同时,相关政策后续配套措施出台较慢,产业扶贫补贴等相关政策落实和补贴核发流程没有明确,补贴由谁来核定,资金由谁承担,导致部分扶贫补贴未能及时到户。 (二)小额信贷兑现难。据基层干部和贫困户反映,扶贫小额信贷正式协议签订时间拉的太长,启动后申报审批条件严格,逐级申报审核程序繁琐,审批流程过长,资金发放太慢,且拨付到贫困户手中的贷款与申请金额差距较大,不能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融资需求,未完全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 (三)产业帮扶到户难。由于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大多为老弱病残,发展产业缺乏后劲,贫困村都希望将专项扶贫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公益项目和改善村貌的建设之中,不愿投入到一家一户发展产业。据了解,部分驻村工作队的产业帮扶措施多以村为主体,难以做到因户施策,导致产业发展速度偏慢、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对贫困户的扶贫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驻村帮扶坚持难。据部分包联部门和单位反映,由于单位小、人员少,本职工作任务多,无法保证长期脱产驻村,实属无奈之举;有的驻村工作队每年只为村集体办几件实事,而对贫困群众的帮扶较少;有的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多“输输血”就能活过来,只注重眼前的短期效果,忽视了长远发展。 为此,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措施,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增强信心。针对目前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工作中存在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扶志气”与“增智力”上下功夫,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使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解决问题、克服问题、战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在困难面前敢闯敢试,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技术培训、服务和指导,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致富技能,充分调动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二)实行资源整合,增加投入。一方面,建立扶贫投入整合平台。要完善建立扶贫投入整合机制,严格落实省委提出的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责任“五到”工作要求。按照省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的要求,由财政将当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的存量资金5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用于扶贫开发的比例不低

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举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具体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始终坚持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统筹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1月6日,肖超英书记深入濉溪县临涣镇开展脱贫攻坚调研,强调要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更实的作风、更细的措施,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完成全市脱贫任务。5月4日,肖超英书记再次到临涣镇调研扶贫工作,强调要精准施策转作风,严明纪律抓整改。去年底,黄晓武市长在深入濉溪县四铺镇调研扶贫工作时,强调要把握精准扶贫核心,力争率先完成脱贫任务。年初,黄晓武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脱贫攻坚作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10项重点工作之一。4月14日,市委副书记戴启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光继深入濉溪县百善镇开展脱贫攻坚精准核查工作督查调研,现场随机抽查贫困村、贫困户,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定期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开展调度指导。3月15日,沈光继副市长在全市扶贫开发调度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努力实现脱贫攻坚战的良好开局;二是建立和完善分工协调机制。市扶贫办按照职能分工,由10个指导组牵头制定脱贫攻坚工作具体方案、发展规划、配套文件等,定期开展调度,协调解决问题,切实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健全机构,加强力量。按照市委常委会要求,加强人员力量,各县区均成立了扶贫专职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保障工作经费,濉溪县有贫困人口的乡镇均成立了扶贫工作站,均按不低于3人配置,22个贫困村设立扶贫工作室,进一步健全了扶贫工作保障机制。 (二)明确年度脱贫目标任务。20xx年省下达我市430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全市实际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33人,按照省统一安排,经市调查队实地抽查核实和省确认,误差率为0.33%,低于省规定的3%的误差率,在全省位居前列,已完成系统内标注。根据省下达我市今年脱贫计划(14600人)和各县区上报的“十三五”期间脱贫滚动计划,结合全市脱贫攻坚总目标和各县区上报脱贫计划,制定并下达了全市20xx年脱贫计划。20xx年全市计划4个贫困村出列、2.21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濉溪县4个贫困村出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思考.pdf

摘要:近两年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及中央、省、市扶贫攻坚领导部门提出的有关措施和要求,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让农村困难群体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了农村困难群体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金管理 精准扶贫攻坚脱贫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通过对各地精准扶贫工作检查,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个别地方政府及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扶贫工作“精准”方面 (一)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设置不完善 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录入残疾人信息时,要求在身份证列中填写残疾证号码,致使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中贫困人口身份信息不准确。 (二)贫困人口信息录入不精准 1.个别乡(镇)在录入贫困人口信息时,将贫困人员身份证号码录入错误,没有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 2.个别乡(镇)中录入贫困人员领取扶贫款物信息时,将贫困人员身份证号码录入错误,没有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 (三)非贫困人员进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在鉴别贫困人员身份时,与财政、扶贫、民政、残联、殡葬、工商、交警、社保、工资统发办、住房公积金等有关部门信息进行比对,发现有车辆、工商执照、社保、县城中有房产等不符合贫困标准人员是该地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确认的贫困人员。 (四)贫困人口认定与退出机制不顺畅 在扶贫工作中或上级检查部门检查时,已发现部分人员不符合扶助对象,但因为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进入与退出权限在国家扶贫办,地方扶贫机构无法将符合贫困人口人员录入该系统,不符合贫困人口人员和已经脱困人员也无法从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清退出来。 二、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安全”方面 (一)未因地制宜认定贫困对象,致使贫困县虚报贫困人口数量 2002年,某地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按照省扶贫办下达指标,至2015年末该地贫困人口人数国家又下达了数量指标。国家扶贫办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认定贫困对象,致使该地虚报贫困人口数量,扩大了贫困人口的规模。 (二)非认定贫困人员领取扶贫款物6000.00元 个别乡镇有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取了扶贫款物。 (三)弄虚作假套取扶贫资金 近年来,个别乡镇有人是领取廉租住房补贴城镇居人,在领取扶贫款物时,弄虚作假,隐瞒是城市人口身份信息,套取扶贫款物。 (四)扶贫资金未专户核算管理 个别乡镇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中,财政局拨付的各项扶贫款项后,未进行专户管理,而是与其他各项专项资金在一个账户内进行核算,存在不良风险隐患。 (五)大型集中扶贫项目未进行监管存在风险和隐患 某大型集中扶贫项目未当地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存在风险和隐患,当地政府及相关各乡(镇)应密切关注该集团有限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情况,防止出现扶贫资金的风险与隐患。 三、扶贫项目“绩效”方面 (一)虚报项目完成数,增加扶贫合作企业和部分扶贫干部负担 个别镇等五个乡(镇)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扶贫项目对贫困户全履盖的任务,在扶贫项目未履行完程序,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要求扶贫项目合作企业及部分扶贫干部预先向贫困户发放扶贫效益款。 (二)滞拨扶贫资金 扶贫资金未拨付到位,主要是项目管理费和绩效评价奖励等资金为及时到位,影响项目正常进度,效益受到影响。 (三)部分项目进展缓慢,致使项目资金滞留 个别乡(镇)实施危房改造扶贫项目,进展缓慢,至项目竣工年末尚有部分危房改造资金滞留在各乡(镇)。 四、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其他方面 (一)签订合作经营项目合同存在漏洞 个别乡(镇)在实施扶贫项目签订合同时,部分合同没有签订合同日期和法定代表人签名。 (二)合作经营扶贫项目操作环节管理不规范

精准扶贫对口帮扶方案

精准扶贫对口帮扶方案 【篇一: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自治区党 委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 意见》、《xxx市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6—2020年)》和《xxxx 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6—2020年)》结合我村实际,为如期实现 全村脱贫致富达小康的奋斗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 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施策”,针对我村 因基础设施薄弱致贫、因缺资金致贫、因缺劳力致贫、因病致贫等“四大主要致贫原因”,充分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破除我村基础 设施薄弱瓶颈制约,充分发挥“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网的“兜底”作用,集中力量开展一场集中脱贫攻坚战,确保2016年全面消除国 家标准线下贫困人口,到2018年基本消除市低保线下贫困人口,到2020年稳定实现全村贫困人口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保障脱贫致富。按照镇党委、政府决策指导、规 划制定、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与相关部门联动协调推 动落实。充分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三到两强”、“四定三到”、“万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的开展,按照 上级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助推全村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 2.坚持因贫情况,具体分类施策。根据贫困户具体情况,差别化对待,实施脱贫攻坚行动,制定“一贫一法”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 的贫困户实施产业覆盖,对无劳动能力的困难户,充分发挥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网的“兜底”作用。 3.坚持精准扶贫,确保精准脱贫。全面落实上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积极与包扶单位沟通协调,以因贫情况切实把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派人精准、脱 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落到实处,将产业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大力宣传发展。

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篇一:精准扶贫发言材料】 在全市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上的发言 围绕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省市扶贫开发会议精神,我区及时调整工 作思路和举措,制定最强有力的措施,实行挂图作战,下大力打好 这张扶贫“精准牌”。 ---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 按照国家和省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 我区严格执行识别标准,把最贫困的户、最贫困的村纳入帮扶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帮扶计划。全区先后3次组织专门力量对61个行政村 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分村分社逐户建立了基本情况数据库,识 别贫困人口1.66万人,并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 总体思路,精心编制了平川区“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确立 了贫困村主导产业,填写发放了贫困村、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区有档”,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动态化管理。并对识别出来的 贫困村、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 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具体采取扶贫项目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捆绑发展、就近务工等扶贫模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 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 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切实 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致富能手培育起来,把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 队合理利用起来,按照每村1名包片领导,2名驻村干部的人员配备标准,全区抽调36名干部在贫困村组建12个帮扶工作队,每月至 少进村1次,负责协助村两委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 帮扶计划,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中心村建设起来,把偏远村带动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 把乡村两级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村经济和各项事业 健康发展。 ---管“好”扶贫资金,确保精准扶贫“准确滴灌”。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作出精准扶贫工作决策部署后,我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 * * 和省委、市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精准发力,重点突破,精准扶贫扎实有效推进,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需引起重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等扶贫一线工作人员,对贫困户脱贫户后如何有效防止返贫的思考不多,对真正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理念认识不足,个别基层干部仅仅满足于算“经济账”“收入账”,喜好短平快的扶贫效应,而忽视了建立长效机制的“造血式”扶贫。 二是脱贫意识极其缺乏。舆论引导上宣传政策的较多,引导群众自主脱贫的较少。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靠自身努力奋斗实现脱贫的典型事例,挖掘不够,宣传氛围不浓。致使部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自信心缺失,“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主动发展、自主建房意识淡薄,以至于出现没钱就找政府,存在“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不正常的现象。 三是少数政策不够连贯。住房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三保障”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我县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的易地扶贫搬迁和危

房改造指标任务于去年底已全部完成,全县尚未脱贫人口中住房安全问题未得到保障的,若要脱贫目前没有相关政策支撑。 四是扶贫队伍人心不稳。县 * 反映,该单位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牵头协调综合部门,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清贫清苦,加之没有纳入公务员法管理单位, * 工作人员得不到公车改革及其他政策待遇,人心思走现象突出。 二、工作建议 一是强化干部培训,提升思想认识。把 * * * 重要战略思想作为干部轮训的重点内容,认真制定实施《2018—2020 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干部轮训规划》。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力争年内所有扶贫干部轮训一遍,着力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二是强化宣传教化,激发内生动力。深入学习宣传 * 新时代 * * 扶贫思想,总结我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做好先进典型 * ,汇聚脱贫攻坚正能量。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加强政策引导、引导、典型引导,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树立勤劳致富光荣脱贫导向,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 三是强化政策支撑,解决民生实事。创新出台结合本地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进一步做好全县有搬迁意愿贫困户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加强后续产业及就业扶持,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同时,要创新出台结合本地实际的危房改造政策,

局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局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导读:本文是关于局精准扶贫工作总结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范文一:XX局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根据溪办文[20XX]23号《中共竹溪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和溪办发[2014]26号《中共竹溪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我局严格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要求,积极开展精准扶贫驻村帮扶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驻村联户包扶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将包扶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周密筹划,扎实推进。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熊继宏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由熊继宏、赵桂平、张安均、周子荣、马传礼五人扶贫工作队。工作队负责组织、协调、实施、督办本单位驻村扶贫各项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县联系村领导师利龙、吴立新多次到村入户认亲,多次看望帮扶对象,结对、制定方案、指导扶贫工作。 二、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工作成效 一是研究制定精准扶贫工作6年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9月23日,由县领导吴立新带领局工作队,在镇党委政府、村两委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该村组农户调查了解村情民意,与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开展多次座谈了解具体情况,共商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6

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二是做好结对帮扶工作。根据该村贫困户名单,结合我局干部职工实际情况,确立了由局机关20名干部职工与该村62户257贫困人口建立结对帮扶,并建立完善了结对帮扶档案。 三、2016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通过实施驻村帮扶工作,到2020年该村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农村贫困对象实现“一有、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通过开展“五送、五帮”活动,使贫困村整体达到“五通、五有”目标。 (二)帮扶方式。建立健全局机关帮扶工作机制,确保局机关每名干部帮扶3-5户贫困户,全面开展帮扶活动,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局机关将组织驻村工作队,及时了解掌握帮扶村的动态信息和村民的个人信息,做到精准定位扶贫。 (三)工作任务。严格按照“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建农村基层组织、帮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的总体要求,具体任务是: 1、帮扶单位包村任务:一是制定贫困村6年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二是培育主导产业,帮助贫困村培育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引进市场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培植产业大户。重点协助抓好全村土地流转130亩规划,帮致富带头人种植玄参、桔梗、金银花等为主

关于扶贫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关于扶贫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近期,安徽肥东县白龙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就该镇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现在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全镇共有贫困户1014户,1910人,其中五保621户741人,低保92户280人,一般贫困户301户889人;其中因病致贫596户1225人,因自身动力不足致贫的204户283人,因残致贫148户284人,缺劳力36户46人,缺资金1户2人,缺技术6户19人,缺土地1户1人,因学致贫17户29人,因灾致贫5户21人。不安全饮用水117户202人。全镇有18个村共计68户“三无特困户”(无劳力、无资金、无稳定收入来源)。2014年脱贫60户188人;2015年脱贫58户169人。 三河贫困村。全村有420户1758人。有贫困户40户81人。其中五保20户24人,低保15户41人,一般贫困户5户16人。因病致贫18户38人,因残致贫7户22人,因学1户2人,自身发展动力12户17人,缺土地1户1人,缺劳力1户1人。 二、工作推进情况 1、根据全镇贫困户的不同情况、不同原因,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制定脱贫计划,建立工作台账,确保脱贫措施落实到位。一是各级干部包联。市委组织部帮扶结对三河村,联系白龙镇的县直单位是县卫计委、人武部、交通局、粮食局、联通公司、农商行。目前结对帮扶人已全部到贫困户走访慰问和制定具体帮扶措施。 2、推进产业脱贫。三河社区把大棚种植蔬菜和莲藕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发动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就业帮助。对全镇有劳力、缺技能的贫困户,组织参加就业创业等实用技能培训。实施光伏脱贫,三河社区已安装30千瓦的村集体光伏电站一座,年可为村增加集体收入3万元,今年预计再安装1座30千瓦的太阳能。2015年为三河社区9户贫困户安装了家庭光伏电站,今年除了五保户,下剩的贫困户全部安装光伏,每年可为贫困户增加收入3000元。 3、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三河社区近两年来已实施土地整理5000亩,修建7.8公里水泥路、3.2公里砂石路、对9条河流经行清淤整理、整村安装自来水和125盏太阳能路灯等。今年新建蔬菜大棚10个。明年种植2000亩以上的莲藕。全镇今年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43户。 4、实行社会保障脱贫。对因病致贫的626户和因残致贫的161户,不折不扣落实大病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残疾人救助等特惠政策,对贫困户中的101户低保、623户五保“应保尽保”、兜底脱贫,真正让“顶层设计”在“基层生根”。 5、鼓励在外成功人士扶贫。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白龙镇在外成功人士对贫困村和贫困户捐资捐助,对贫困学子结对助学等。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

【精准扶贫帮扶措施内容】精准扶贫帮扶措施

巩固和扩大近年来扶贫帮困的工作成果,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此制定扶贫帮困工作计划。以下是小学生作文网为你推荐的精准扶贫帮扶措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精准扶贫个人帮扶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相关会议精神为引领,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的重大机遇,围绕县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和乡人民政府的安排,切实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努力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按帮扶对象所原则。采取“技术性帮扶、微小产业扶持”。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二)帮扶工作深入一线,深入农户家中,通过走访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村情民意,找准贫困原因和发展瓶颈,围绕群众最盼望、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落实帮扶重点,从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扶贫生态移民等方面入手,明确帮扶任务,细化帮扶措施。 (三)建立一个帮扶台账。摸清贫困户存在的困难、急需解决的生产发展项目等情况的基础上,要逐户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建立帮扶对象台帐,把贫困户急需而自己无力解决的实际困难及时向民政部门汇报。 (四)整合一批帮扶项目。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发挥部门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协调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的落实。注重整合涉农部门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支持扶贫对象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计划执行人 精准扶贫个人帮扶计划二 按照《绍兴镇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绍兴镇2014年精准扶贫帮扶实施方案》等总体要求,结合XX村实际,紧紧围绕“六个到村到户”,本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贫困优先、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特制定本帮扶计划。

村级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计划

XX村2014年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计划 按照《绍兴镇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绍兴镇2014年精准扶贫帮扶实施方案》等总体要求,结合XX村实际,紧紧围绕“六个到村到户”,本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贫困优先、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特制定本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镇驻地北15公里,地处六背山腰,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亩,其中稻田面积436亩,旱地面积60亩。苗族聚居,村驻地XX寨,海拔910米,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山体滑坡较严重。地质构造古老复杂,有5个自然寨,有5个村民组,207户,922人。主导产业为水稻、养殖和外出务工。2013年XX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2013年全村粮食产量261吨,人均占有粮食283公斤。今年重新审定后划为二类贫困村。贫困人口419人,贫困户107户。公路通村,有民办小学一所。 二、致贫原因分析 XX村属全省苗系贫困村之一,是黎平县二类贫困村。从人均收入指标看,与全镇总体水平相比,差距也是很明显的,处于全镇倒数。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尚有村组步道没有完全硬化。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

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按照国家贫困标准,全还有贫困人口419人(含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口),贫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其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之深,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贫困发生率31%),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52亩,且大部分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传统的“水稻、薯+养猪”模式是XX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非常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由于交通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公路路况差,政府和群众无力养护公路,大量生产生活资料难进入,农产品难运出。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仍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由于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正是由于以上原因,XX寨举家外迁的一拔接一拔,目前全村外出的有72户,324人。外出劳动力110人,目前主要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

杏园中心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制度

安定区杏园中心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靠实每位教师的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做好扶贫到户工作,实现精准扶贫,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经研究,决定制定我校精准扶贫工作制度。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各级领导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县委《》()的通知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实现稳定脱贫,全面完成扶贫攻坚工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联系对象 以建档立卡的户、名扶贫人口为扶贫攻坚的主要对象. 三、工作任务 (一)认真研读政策。联户教师要认真学习并潜心研究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重点围绕省、市、县确定的各项扶贫文件精神,不断提高政策理论和业务工作水平,增强做好农村扶贫工作、服务群众的本领,确保联户工作取得实效。

(二)摸清家底状况。按照扶贫户建档立卡的标准和要求,对联系对象逐户认真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脱贫门路、解决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等信息。 (三)完善建档立卡。配合县扶贫办、联村单位,将扶贫对象信息录入国扶办开发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平台,并进行审核,做到村、镇台账完整、信息清楚准确,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可靠依据。 (四)制定帮扶计划。联户教师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活动载体,认真倾听联系户的意见、建议,找准其存在问题的结症和根源,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和措施,尽最大努力为联系户提供政策、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五)严格纪律要求。联户教师每周联系农户不少于1次,每月小结一次个人联户工作,每季度至少撰写1篇心得体会或联户感言,每半年撰写一篇调研报告,并及时主动向学校分管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真正做到带着感情、怀着爱心常下去、真下去、办实事、破难题、求实效,坚持做到全年联系不断线、不脱贫不脱钩,达到精准扶贫脱贫的目的。学校将采取调查走访、随机暗访、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多种形式,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实绩进行考核,提出评鉴意见。对工作成效明显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力、群众

2018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2018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城东北部,离县城53公里,辖7个行政村,43个农业合作社,1954户,7860人,幅员面积37.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和国定贫困乡镇,贫困率达19%。XX年12月7日全市精准扶贫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我乡立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在贫困户精准识别“回头看” 工作中,我乡在XX年481户,1495名贫困人口的基础上共清退333户,1019人,清退率达68.2%;新进307户,923 人;按县扶贫移民局业务要求,XX年学村脱贫20户,55人,XX年全乡预脱贫200人,其中学堂山村预脱贫9户,33人。按照“十步工作法”、“八个比对”、“六个不纳入”等业务要求,现我乡精准准识别贫困户共475户,1402人,其中低保贫困户206户,550人;残疾人贫困户76户,83人。 全乡475户,1402名贫困人口全部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计划。其中: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300户,507人;移民搬迁安置242户,765人;通过低保政策兜底240,642人;通过医疗救助扶持229户,245人。 二、具体工作 (一)强化帮扶队伍,夯实组织基础.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乡组织了专班,落实了专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态势。

一是成立以党委书记、乡长为双组长,分管副乡长和其余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乡级各单位和村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设立扶贫开发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扶贫开发办主任;专职副主任则由年富力强的业务能手担任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2名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利用驻村帮扶单位的本身优势,充分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回引创业人员作为扶贫攻坚生力军的辐射带动作用,确保实现全域脱贫。目前我乡三品寨村在市土地储备中心的帮扶下回引了2两户养牛专业大户,采取“分户散养、集约经营”的发展模式,带动该村23户贫困户参与黄牛养殖,计划年出栏50头,实现贫困户年均赢利2万元。启动了该村的办公阵地新建工程(现已完成选址及图纸设计),该工程集村部办公、村小学、村医疗卫生服务和休闲文化娱乐等于一体,初步投资200万元,建成后将是我乡第一个现代化村级阵地。 (二)细化帮扶方案,夯实理论基础.根据县委《关于决战决胜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部署要求,我乡以县扶贫攻坚实施方案为蓝本,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携班子成员、各站所负责同志编制了《乡扶贫攻坚实施方案》、《乡各村扶贫开发专案》和《乡总体扶贫规划》。各分管领导就分管领域也制定了详细的专项方案。同时以“规划至村、帮扶到户”为原则,为各村制定了契合村情的发展规划和行之有效帮扶方案。截止目前我乡已为7个村制定专项发展规划26份,制定贫困户发展规划470份,基本实现贫困

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建议 针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村轮流戴帽、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不精准、贫困户扶智立志难度较大、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建设、贫困户产业扶持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等问题,我办建议精准扶贫工作应从提高贫困地区生产能力和贫困户脱贫能力入手,做到识真贫、改贫境、断贫根、扶贫户。 一、识真贫,做好贫困村认定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工作 (一)严格贫困村认定工作。从调查情况来看,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贫困村指标自上而下分配,而不是由基层根据贫困程度逐级申请审批后确定。二是贫困村“帽子”轮流戴,一戴五年,到期退出,不考虑是否真正实现脱贫,因此,检查发现少数“十三五”贫困村并非真正贫困。三是从“十五”扶贫到“十三五”扶贫,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导致因贫困程度较深而较早列入名单的贫困村得到的扶持力度反而较小。 针对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中央在2017年对贫困村进行再次认定,并严格按以下条件和程序进行认定:一是严格贫困村认定条件,包括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凡是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一律不能认定为贫困村,不能享受贫困村相关政策,更不能轮流戴帽,搞平均主义。二是建议对面积较大、自然村发展水平不一的行政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申报贫困村。三是在贫困村的认定程序上,应由行政村(或自然村)根据贫困村认定条件提出申请,经村民大会通过后,报乡镇、县、省逐级审批,不应限定名额、分配名额。四是根据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将贫困村分为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和一般贫困村,在资金分配中不搞平均分配,重点向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倾斜。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xx街道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准扶贫工作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切实做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制定规划、实施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地落实扶贫政策,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街道面积x平方公里,辖x个行政村,人口x万,农业人口x万,x户。2014年,全街道确定省定标准贫困户x 户x人,已全部脱贫;2016年核定县定标准贫困户x户x人,2017年去世x人、改嫁至外地x人、新出生x人、新增x户x人,已全部脱贫;2017年全街道省定标准贫困户x户x人,县定标准贫困户x户x人;2018年新增县定标准贫困户x户x人。截至目前,县定标准贫困户去世x户x人,省定贫困户x户x人脱贫不享受政策,剩余省定贫困户x户x人,县定贫困户x户x人(其中省定贫困户与县定贫困户交叉x户x人),不含交叉贫困户共x户x人;2018年,开展动态调整工作纳入建档立卡县定贫困户x户x人。自然增减去世x 户x人,现有贫困户x户x人。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领导重视,组织措施落实。一是成立以党工委书记和办事处主任为组长,党工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其他

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xx街道精准扶贫实施方案》。领导小组下设扶贫办公室,明确了扶贫工作人员、职责、制度等内容。各村也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市与街道、街道与村签订了脱贫攻坚工作承诺书,并将扶贫工作纳入年底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明确了工作目标。二是利用会议、标语、横幅、宣传栏、公示、公告和发放精准脱贫工作宣传手册、脱贫攻坚工作应知应会、走访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意义、任务、做法、要求,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知晓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内容和具体要求。三是严格操作程序,在精准识别过程中充分发动村两委、包村干部、村民代表调查、评议、公示过程中的把关和监督作用,要求他们签字负责。严把精准识别关,将真正贫困的村民纳入到建档立卡对象。四是落实督查机制,对未落实相关工作的帮扶干部给予通报和处理,使帮扶干部工作作风有明显好转。 (二)因户施策,帮扶措施落实。针对识别出的贫困户,按照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有关要求,认真填写了贫困户相关表格,建立和完善了贫困人口台账,做到户上有联系卡、街道一户一档。贫困户建档立卡后,街道与村、帮扶责任人签订的脱贫攻坚工作承诺书,明确了脱贫攻坚任务。为此,各村、帮扶责任人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一户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

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有哪些

精准扶贫帮扶的措施 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千差万别,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应从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出发,因村因户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村一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实行扶贫对象“双向全覆盖”,做到每位干部都参与帮扶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帮扶服务。 一是结对帮扶。坚持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下简称“三送”)为抓手,积极开展“三送”干部结对帮扶。驻点“三送”干部每名干部帮扶3-5户,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扶贫对象活动。即在职的市级领导干部、各县(市、区)在职正副县级领导、市直、驻市单位“一把手”分别结对帮扶贫困户3户;市直、驻市单位副县(处)级领导干部、县(市、区)直和驻县(市、区)单位及各乡(镇)在职的正副科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户;市、县(市、区)直及各乡(镇)在职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户。 二是产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的扶贫对象,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动员扶贫对象以土地、山场、水面及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入股的形式参与到扶贫经济实体中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发展1-2项种、养殖业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特别注重同步发展专

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三是移民搬迁帮扶。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等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结合“进城进园”、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项目,重点把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安置在工业园区、中心镇或中心村等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改善生活环境和就业条件,提升发展能力。通过对口培训、定向定点招工等形式,引导贫困人口向中心镇、工业园区转移,把发展特色产业与招工就业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好搬迁户的后续发展问题。 四是技能培训帮扶。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应用果业生产先进技术水平、提高农民谋生手段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以及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 五是基础设施帮扶。对贫困村每村每年安排10万元以上整村推进扶贫资金,有效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重点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建设,打造一批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

2020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结汇报(最新版)

2020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结汇报(最新版) The work summary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it can clarify the direction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2020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结汇报(最 新版) 根据省委、市委、县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全市、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我镇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六个到村到户”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步骤和时间节点开展工作。 一、落实工作保障、广泛宣传动员 县“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工作会议后,我镇立即组织召开了党政联席会,研究成立了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组,建立了独立办公室,明确2名业务人员到办公室工作。充分利用干部职工会,党员说事会、小组长会等平台,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六个到村到户”、“四个一工作法”和市委胡吉宏书记到海雀的4篇调研报告等进行了学习传达。同时,通过召开群众会、驻村

干部走村串户、镇工作信息平台、党务村务公开栏、《林泉之窗》期刊等方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为了加强学习力度,我镇专门将精准扶贫“四个一工作法”、“六个到村到户”好和海雀精准扶贫“十子歌”等宣传资料印发各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干部、村干部等进行学习,同时组织群众自编自演精准扶贫“十子歌”、快板表演等。强化了宣传力度,调动了广大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 二、当前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1、建档立卡工作。严格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联网运行、数据更新等九个步骤,按照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1330户5091人和8个贫困村识别的建档立卡工作。 2、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县派4个县直单位帮扶我镇的基础上,结合全镇及各村综合条件等情况,从镇属各单位、各村(社区)选派干部、村干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