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通用型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应用与发展

机 除了 主 要用 于收 获 水 稻 外 , 可 以 收 小麦 、 还 大豆 等 作物 ; 复合 式 宜 , 类指 导 , 强 县域 农 机 服 务 中心 站 、 分 加 乡镇 农机 管 理服 务 重 点
1 规模 化经 营促 进机 收 市场 的形 成 。 着农机技 术 的进 步和 省 市县 乡村 五级 农机 网络 。主管部 门要在 每次 作 业 前下 达技 术标 . 2 随 农 村经 济 的发 展 , 收割 机 的经 营方 式也发 生 了变 化 , 种变 化 准 , 联合 这 作业后 要 认真 检查 验 收 , 绝 不合 格和 不经 检 验 的机 具参 加 作 杜
李 雪红 (96 , , 工程 师 , 事农 业 机械 化 方面 的教 学 16-)女 助理 从 安全 生 产 、 业质 量 等 。通 过加 强 管理 、 作 规范 中介 、 序流 动 、 工作 。 有 强化
古棘 耻 姐墨 9 /
11 . 联合 收 割机 市 场 潜 力广 阔 。使 用 水 稻联 合收 割 机 进 行收 等 。所 以 , 生产 区 应根 据 当地 的实 际 睛况 , 水稻 收 获机 的 水稻 抓好 要深 入基 层 , 水稻 田收 获 l况 , 实 际情 况 , 好 了解 青 根据 搞 获 , 一次性 完成 收 割 、 粒 、 可 脱 清选 及装 袋等 过程 , 以 大大 提 高水 选 型 工作 。 可 抓好 做 稻 收获 效 率 , 成 本 , 且损 失相 当小 。 降低 并 因此 , 发展 水稻 机收 特别 技 术设 计 , 技术 创新 。坚 持 渐进 性和 示 范性 的推 广 原 则 , 好
玉米联合收割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玉米联合收割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玉米联合收割机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机械设备,它能够大大提高玉米收割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规模化。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玉米联合收割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玉米联合收割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问题分析1. 技术跟进不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目前国内玉米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研发相对滞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不足,导致机器的性能、节能性和环保性有待提高。
2. 适用性不强当前的玉米联合收割机主要针对平原地区的玉米种植,对于丘陵地区和山区的玉米收割,机器的适用性较差。
由于地形起伏和坡度大,机器在运行中易发生故障,导致收割效率低下。
3. 维修保养难度大目前市场上的玉米联合收割机种类繁多,但配件和维修售后服务不完善,使得用户在使用中遇到机器故障时难以得到及时维修,影响了机器的正常使用。
4. 安全性和操作性不足玉米联合收割机是一种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目前的机器操作方式较为复杂,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较高,新手上手难度大,易发生操作失误和事故。
二、建议提升1. 加强科技研发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玉米联合收割机技术研发的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研发新型玉米联合收割机,提高其性能和质量。
注重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提升机器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玉米种植特点,研发多种型号的玉米联合收割机,以适应不同地形和环境的玉米收割需求。
加强对特殊地区玉米联合收割机的技术改进,提高其适用性和稳定性。
加强对玉米联合收割机维修和保养的培训,提高用户对机器维护的自觉性和技能。
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加强配件的供应和维修人员队伍的构建,确保用户在使用中能够及时得到维修保养服务。
加强对玉米联合收割机的安全警示和教育培训,提高用户对机器操作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研发智能化操作系统,简化机器操作界面,提升新手上手的便利性和操作的安全性。
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机械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展现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展趋势,并拥有着广阔的前景。
一、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与自动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是当前农业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系统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农业机械能够实现自主作业、精准施肥、精准播种和精准灌溉等功能。
例如,自动驾驶的拖拉机能够根据预设的路线和作业任务,在农田中自动行驶和作业,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精度,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同时,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还能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肥力、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自动调整作业参数,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管理。
2、大型化与高效化为了适应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呈现出大型化和高效化的发展趋势。
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功率不断提高,作业幅宽不断增大,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作业任务。
例如,一些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收割效率可以达到每小时数十亩,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高效化的农业机械还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和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多功能化与一体化多功能化和一体化是农业机械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多种作业环节的协同配合,因此农业机械也逐渐向多功能和一体化方向发展。
例如,集耕地、播种、施肥、喷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机械能够一次性完成多项作业任务,减少了作业次数和机械的进地次数,降低了对土壤的压实和破坏,同时也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
此外,一些农业机械还能够实现与其他农业装备的快速换装和组合,满足不同作业需求,提高了机械的通用性和适应性。
4、绿色环保化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农业机械的绿色环保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农业机械学9

而在进行双支承切割时,切割 速度为Vp = 1~2 m / s,相对于割刀 的上下抗弯能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强, 动定刀片之间的切割间隙可允许在 δ= 1~1.5mm范围内,这就给切割 器的设计、使用、安装提供了比较 宽松的条件,所以目前收获机械普 遍采用双支承切割方式。
⑵无支承切割——只有动刀片而无 定刀片直接切割茎秆的切割称为无 支承切割。
实验结果表明:谷物茎秆的切 割过程与割刀的特性、茎秆的 物理机械性质、切割方式、切 割速度、割刀与茎秆的相对位 置等有关。
1、切割方式对切割 性能的影响
所谓切割方式主要是指割 刀进入材料的方向,归纳起来 主要有正切和滑切两种基本方 式。
⑴正切——割刀的绝对运动方向垂直 与割刀刃口的切割方式。如图所示:
P
割刀刃口
V 茎杆
观察几种典型的切割方式
P P
横切
斜切
削切
实验结果表明:正切中的三种切割方式因其切入茎 秆的方向与茎秆本身的纤维方向存在较大的差异,切割 阻力和切割功率消耗也不同。其中,横切阻力最大,斜 切比横切下降30%~40%,削切比横切下降60%。
结论:横切、斜切、削切三种切割方式均应属正切。
低速有支承切割
高速无支承切割
⑴有支承切割——在动刀片运动 的反向施加一支承力的切割称为 有支承切割。
☆单支承切割—— 用动刀片配合定刀 片的切割。
定刀片
P 动刀片
双支承切割——用动 刀片配合带有护刃器 的定刀片的切割 。
有支承切割可使茎秆 获得一定的抗弯能力, P 可在低速状态下进行 切割,切割速度为: Vp = 1~2 m / s。
⑵滑切——割刀的绝对运动方向与割 刀刃口既不垂直又不平行的切割方式。
设:Vn——割刀运动的法向速度;
我国水稻联合收获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思路

1 我 国水稻 收获机械化 现状
我 国 水 稻种 植 面积 、产量 分 别 占粮 食 播 种 面 积 、产量 的 3 % 4 % 0 和 0 以上 。水 稻生 产的发展对 我 国粮 食生 产起着 举足轻重 的作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稻 生产机械 化 中 ,收 获 乃重 中之 重 。 1 9 9 6年 ,全 国水 稻机 收 面 积仅 占水 稻种植 厩积 的 3 8 % . 8 ,发展水 稻机 收尤其 是联台收 获具 有广 阔的前景 。近 几年 ,东部苏 、 、 浙 沪等发达 省市水 稻机 收发展 十分 迅 速 ,但 中西部地 区发 展较缓 。因此 ,我 国要 达 到在 2 1 年基本 实 00 现水稻 收 获机械化 的 目标 ,任重 道远 。
本土使用 良好 ,但 仍需改 进才销 往我 国。这说 明 了 其 产 品并不 完全 适 应 我 国水 稻 地 区 的作业 要求 。 如 :带水 收割 的双季早稻 田和深 泥脚单季 稻 田的通 过性 ;抛 秧 和水 、早直播 等轻 型栽植农 艺产 生 的随 机杂乱 和不均 匀性分孽 给切割造成 的困难 ;重 要零 部件使 用 寿命 偏低等 。
时多要求 低茬 。半 喂人 式机 型最 适合 这一地 区 。全 喂 人式 机型在不 要完 整秸秆 的地 区也有市 场 ,但在 性 能方 面必须有 收获高 秆 、高产 、潮湿 梗稻并低 茬
【 珥 日期 】 2 O 一 90 收 O l0 - 5
个 轴流滚筒与 凹板实现脱 粒 与分离两 个功 能 ,使
产 区单 产量较 高 ,作物植 株也 较 高 ,全喂 人脱粒 功
耗 大 ,部分 地 区还 要求秸秆 完整 。在这 里推广 的机 型需适 应性 好 ,功 能多样 。 目前 ,该 产区机 收水平 不 到 0 4 ,各种机 型均处于研 制开发 阶段 。 .%
国内外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国内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现状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广,但传统的手工种植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规模种植的需要。
因此,我国在水稻机械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水稻播种机械化水稻播种机械化是水稻机械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我国已经研发出了多种类型的水稻播种机,包括插秧机、直播机、精量播种机等。
其中,插秧机是最常用的播种机之一,它可以实现自动化插秧,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2. 水稻收割机械化水稻收割机械化也是水稻机械化的重要环节之一。
我国已经研发出了多种类型的水稻收割机,包括轮式水稻收割机、履带式水稻收割机、半喷式水稻收割机等。
这些机器可以实现自动化收割,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收割效率。
3. 水稻田间管理机械化水稻田间管理机械化是指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活动中,采用机械化手段进行作业。
包括水稻杂草机、水稻施肥机、水稻灌溉机等。
这些机器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管理效率。
二、国外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的现状与我国相比,国外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更加成熟。
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了水稻机械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日本水稻机械化技术日本是世界上水稻机械化技术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
日本的水稻机械化技术已经应用了半个多世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稻作机械化。
稻作机械化是一种组合机械化技术,包括耕、播、栽、育、收等多个工序。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2. 韩国水稻机械化技术韩国也是水稻机械化技术比较成熟的国家之一。
韩国的水稻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水稻播种机、水稻收割机、水稻田间管理机等。
其中,韩国的水稻收割机采用了履带式结构,可以在水稻田中自由行驶,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的应用,包括耕作作业、田间管理、种植、收割、运输等环节。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现代化。
以下是对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目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耕作作业方面,耕地面积占比达到了90%以上,大规模农机整地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整地。
在田间管理方面,灌溉机械、施肥机械、病虫害防治机械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种植方面,精量播种机、收获机械等农机的使用普及,提高了种植效益和农作物品质。
在农产品运输方面,农机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的特点,逐渐替代了人工运输,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
许多农区还是以人工劳动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方面,由于土地块分散、规模小,农机具投入有限,无法实现大规模农机整地、种植、收割和运输。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也对农业机械化造成了阻碍,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农作物种植等农业生产环节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
2. 推进农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机智能化、数字化等成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趋势。
通过在农机上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农田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
通过无人机和卫星技术,可以监测农田的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提供农作物的精细化管理。
农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 加强农机装备研发与创新。
农机装备研发与创新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
以新型精准农机、特种农机、节能环保农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机装备得到迅速发展。
研发和应用节能环保农机可以减少能源消耗、环境污染。
推动农机与农业机械自主化制造,提高农机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对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玉米收获机发展趋势

维普资讯
法国布光 6 行玉米 收获 机
进入 2 世纪 , l 经济发达国家的玉米机
械化收获已经实现 ,玉米收获机械的研究 与生产技术 已经成熟。 法国 、 德国、 乌克兰 、 俄罗斯等国家 。 玉米的收获( 包括籽粒和秸 秆青贮 ) 已基本实现了全部机械化作业。 美 国、 加拿大等国家由于其种植地块大 、 且多 为一年一季种植 ,收获时玉米籽粒 的含水 率很低 ,一般是在谷物联合收获机上换装 玉米割台, 采用直接脱粒 的收获方式。 对于大部分 国家 ,玉米的种植行距是 统一 的, 例如 , 国玉米的种植行距为 7 0 美 6 m 玉米割台设计基本不用考虑不对行收 m, 获问题 。统一的行距不仅有利于收获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通用型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联合收割机智能化、自动化发展趋势越来
越明显,在提高农作物收获效率的同时,降低收获损失,提高操作方便性。我国
当前的农机发展状况,在智能化方面相比国外较为落后。因此我国未来的收割机
研发,需要在收割机工作状态实时监控,自动化调整,及智能化故障提醒等方面
进一步加强,使收割机时刻处于最佳收获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主要阐
述国内外通用型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联合收割机;技术;现状和发展
随着我国联合收割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联合收割机2012年的年产量达到110
万台,成为全球联合收割机制造第一大国。联合收割机型很大程度上以专用型为
主,有针对性的对农作物进行收割,一般一台联合收割机在不更换功能部件的情
况下,最多收获两种作物。由于我国的地理及气候特点,作物收获期短,地域跨
度大,收割机作业时间受收获季节影响明显,作业时间集中,如果在收获期出现
故障,将会严重影响收割机使用率。
1.国内外通用型联合收割机技术现状
1.1国外通用型联合收割机技术现状
对于通用型联合收割机的研制技术在国外发展较早,大约在18到19世纪就
已有人研制出来,但不具备使用价值。直到20世纪20年代,通用型联合收割机
在美国开始广泛应用。而后又被推广到了澳大利亚,苏联,及加拿大等国家。在
21世纪后,欧美一些国家对其技术掌握已逐渐成熟。为了提高其机器的利用率
和效果,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辅助试验(CAT),辅助制造 (CAM),及计算
机辅助设计 (CAD),对机器进行设计优化,采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自动化
技术及智能化新技术,对联合收割机的作业参数行实时监控调整。目前,国外采
用模块化设计技术的联合收割机类型较多,其主要特点是底盘和机体的通用性较
强,根据作物的收获特性及机器功能部件参数配置,更换相应的部件,从而满足
收获多种作物的需求。
1.2 国内通用型联合收割机技术现状
我国通用型联合收割机技术相比国外起步较晚,发展初期主要以仿制国外机
型为主。20世纪80年代,我国通用型联合收割机技术发展迅速,研制出了新疆
2背负式小麦收割机、轮式自走式稻麦收割机和履带式稻麦收割机等机型。近年
来,很多国外新技术被应用在现代新型收割机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CAN BUS、组合仪表舵柱的应用,不但可以方便调整、操作机器,还减
轻操作者的工作强度;GPS测速装置和喂入量自动计算装置的应用,可实现收割
机作业速度及未喂入量的时时显示,操作者可以方便的调整操纵机器,使机器达
到喂入量和行走速度最佳匹配状态,整机动力分配均衡,从而在提高收割机作业
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收获损失率,提高机器收获性能。联合收割机关键部件故
障监测及声光预警装置的应用,可使操作者及时发现收割机的故障,实施必要维
修维护,保证收割机在工作时正常的运行,提高收割机可靠性。凯斯纽荷兰工业
研发的国产4077、4088单轴流联合收割机,应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和监测装置,
功能强大,调整方便,是当前国产联合收割机技术发展的一大进步,但相对凯斯
纯进口收割机还存在一定差距。
2.通用联合收割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在农业生产中,联合收割机的应用无论在收割机机型和结构方面时
刻都在更新。我国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朗的,向着大型化、智能化和
通用化方向发展。
大型化:大型化收割机割幅将会有所增大,随着机器功能的不断增加,发动
机功率也会增加,喂入量增大,作业效率更高。这种发展趋势将更快的提高联合
收割机的收获效率,降低收割成本。
智能化:未来的收割机将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将会融合信息技术和微电子
控制技术等一些先进技术。对发动机的工作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全方位提高收
割机的工作性能。
舒适化:加强驾驶室的密封,减震,除尘以及降噪性能,改善驾驶环境,提
高人机工程和驾驶舒适性。同时通过先进的辅助技术,加强自控、监测装置的应
用,减小驾驶员的疲劳,提高操作方便性。
通用化:未来收割机还将提高通用性,满足不同作物收割需要,向通用化方
向发展。通用型收割机除过桥接口能够连接不同割台外,还应提高底盘及机体通
用性,只通过简单参数调整,即可满足收获不同作物的需求,真正实现一机多用。
3.结束语
随着农业耕种和收获方式的不断更新,联合收割机运用科学化的耕种和收获
方式,为农民减轻了负担。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用户对对智能、先进的通用型
联合收割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联合收割机需要持续的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
换代。要研制出技术先进的规模化收割机,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并结合我国制造业的水平,研制出适合我国规模化生产的通用型联合收割机。
参考文献:
[1]王刚,吴崇友,伍德林.我国通用型联合收割机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农
机化学报,2013,06:6-8.
[2]梁学修.联合收割机自动监测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13,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