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电视剧论文
真实的传奇——以《下南洋》为例浅析迁徙类题材的电视剧作

真实的传奇——以《下南洋》为例浅析迁徙类题材的电视剧作摘要:我国电视剧的产量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
其中,迁徙类题材电视剧作为新的题材形式以其真实的背景,传奇的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本文以《下南洋》为例,试图分析出迁徙类题材电视剧在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以及反映出来的独特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特色。
关键词:《下南洋》,迁徙,真实,传奇引言所谓迁徙题材电视连续剧,指的是以迁移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作品。
近年来,随着观众对电视剧内容取向的不断变化,迁徙类题材电视连续剧成为当前荧屏中活跃的电视连续剧题材之一,《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都备受观众喜爱。
这类电视剧在创作过程中都是以迁徙类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反映了人们在迁徙过程中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
电视剧《下南洋》自从在中央电视台8频道黄金时间播出以来,观众反响十分强烈。
该剧不仅真实的再现了广东、福建两省的民众到海外谋生的真实历史事实,同时通过电视剧《下南洋》的播出,也让观众了解到真实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文化艺术传承。
同时在这部电视剧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创作风格也成为迁徙类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典范。
对我国该类型电视剧的创作在内容呈现和风格把握方面提供了切实可循的实际经验。
一、真实的历史背景引发观众共鸣根据史料记载,南洋这个称呼的由来源于明、清时期。
南洋是我国在明清时期发展历程中对东南亚一带的一个整体的称呼。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南洋事实上不仅仅是指一个区域,而是涵盖了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的一个大范围的地理名词。
所以,南洋实际上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1。
在电视连续剧《下南洋》中,其所指的南洋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包含了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的一个空间的范畴,电视剧中所指的南洋是相对于中国而言的。
电视连续剧《下南洋》在央视频道开播以来,观众对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好评始终不断。
浅析《历史的天空》中梁大牙的性格特征

浅析《历史的天空》中梁大牙的性格特征[摘要]梁大牙(梁必达)本是一个小镇米店的伙计,日军侵略中国,梁大牙带领伙伴们杀了几个日军逃了出来。
从此他开始了革命的人生。
这是一个艰难曲折甚至危机四布的过程。
梁大牙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足智多谋,在战斗中屡打胜仗。
他讲哥们儿义气,重视友情、亲情。
这个莽汉的人性亮点:有正义感,不怕死,重情重义、敢爱敢恨。
但他又经常暴露出草莽英雄的特点:鲁莽、刚愎自用、个人英雄主义。
他只是按中国农民军人的习惯行事、做人。
这篇论文主要分析论证梁大牙有正义感,不怕死,重情重义、敢爱敢恨,鲁莽、刚愎自用、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重情重义;有正义感;敢爱敢恨;鲁莽;刚愎自用;个人英雄主义《历史的天空》激起了人们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新一轮关注的兴奋,也为军旅文学再次冲锋吹响了嘹亮而又浑厚的号角。
《历史的天空》被评为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曾经受到很多读者的亲睐,后来又拍成了热播的电视剧。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进程中,军事题材小说和农村题材的小说构成了当代文学的两块奠基石,抽去其中任何一块,当代文学的大厦都不会稳实。
作为‘农家军歌’的领唱者之一的徐贵祥以其独特的人生体验和高超的艺术把握能力,把对农村题材小说内隐的民间情怀和作为军旅文学基本母题的英雄意识进行了巧妙构筑,奉献出了长篇军旅小说《历史的天空》。
”①《历史的天空》之所以引起巨大的反响,与作品中塑造出一个生动真切的英雄梁大牙形象有着直接的关系。
作为军人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徐贵祥曾经说:“当农民是我最大的梦想,希望能有一分土地种地”。
作家的自供充分表现了他对农民和土地宗教般的情怀,“在这质朴且不加修饰的话语中流动的是对民间和土地的执著和热爱。
出身于农家的徐贵祥,是在传统文化与地方风俗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而对民间文化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认同,一种永远难以化解的心理情结。
”②凝结作家民间情怀的《历史的天空》对民间角色的塑造,人物心理特征的刻画都倾注着徐贵祥对民间的深深挚爱和特别的关注。
风风火火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审美内涵

尝寸 平
影视评
焦作师专 }石立干
【 摘要】历史题材电 视剧的繁荣构成了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权力斗争与权术运用构
成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人物塑造上以帝王将相、 王公贵族为主, 体现了一种“ 高大权” 的 特征。 本文旨 在挖掘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审美内涵.揭示其“ 风风火火闯九州” 的原因。
剧里有一股“ 豪华风”剧中 , 人物多是大款大 腕, 入高级饭店, 出 行则名车居则豪宅;即使
表现普通人的故事 , 到极致的
赫的权贵人物在屏幕上占据了先导地位。 从 一、 满足了 老百姓对封建社会权力运作 昔日 王家生活搬上荧屏, 演一演当 年的辉煌 《 努尔哈赤) K 末代皇帝》 ] ( 末代皇妃》 的知情权。 R 再至 K , 虽不能说权力的争夺是和“ 阴谋” 气派, 让今人也见识见识? 于是帝王题材走 从《 唐明皇)R 1 雍正王朝》 ( 再到《 康熙王朝》 连在一起, , 起码也是和“ 神秘” 连在一起。 世 红, 权势与富贵交响, 国事与家事变奏, 其宫 碱 武则天R K 大明宫词陌 至 还珠格格) ( K , 世代代 , ) 老百姓不仅没有参与的可能, 连弄 殿之巍峨, 府第之豪华, 金碧辉煌, 续罗绸 从 孝庄秘史A lK 乱世英雄吕不韦》 铁齿 清楚的权利都没有。 《 ( ( .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 缎, 那是何等的富贵,那是富贵之巅, 谁人 铜牙纪晓岚》 以及《 大宅门》 走向共和笋 、 《 等 式. 根据人物性格, 历史情势和艺术的可能 不仰慕? 就满足人们的富贵乃至权贵之梦 等, 另外, 还有《 汉武帝》 秦始皇》从这一 性对团团迷雾进行符合艺术逻辑的想象和 想而言, 、 《 。 大概没有比皇家更合适的了。 无论 系列剧名可以看出 达官贵人粉墨登场, 滚滚 演绎, 就好像历史的真实再现, 比那干巴巴 如何, 皇家是人世间种种世俗梦想的一个集 而来 , 成为历史剧的主人公 , 尤其皇帝更是 的历史教科书不知要生动形象多少倍, 极大 合之地, 是人世间欲望的一个极地, 你想要 无处不在, 占据了历史剧的中心。 这里绝没 地满足了人们知解历史内幕的需求, 也极大 什么? 权力? 金钱? 美女? 奴仆? 抑或是 有平民百姓的位置, 虽然历史是人民创造 地满足了人们对几千年来秘而不宣的封建 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爱民如子, 救民于 的, 但他们默默无闻, 名不见经传, 不在“ 历 权力的知情权。 可不是吗? 政治权力争夺有 水火的使命与责任?这一切都一应俱全。 但 史” 的记载范围之内, 也就不可能成为“ 历史 着深刻的人性根源, 封建社会最高统治集团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 天高皇帝远,西北 “ 居” 」中的主人公。 剧作家为什么要把这些帝 内部是文明社会最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 却 望长安, 可怜无 山”老百姓不可能看到皇 ,
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间离策略

一
、
“ 问离”为何 而来 ?
究 其 实质 ,在 现代 历 史 题 材 电视 剧 的叙 事 进 程 中 ,无论 偏 向 于 “ 重 历 史叙 事 ” 的 任何 一 双
06 3
极 ,其 文本 都 同样 与 红 色 政 的 “ 元叙 事 ” 与 “ 世 创
度上 “ 架空历史”。
2 0 年 热 播 剧 集 我 的 团 长 我 的 团 》 ( 下 简 09 以 称 团长 * ) 即表 现 出 这样 一 种 深 沉 的叙 事 意 图。 在 该 剧 中 ,创 作者 通 过 种 种 颠覆 叙 事 常 规 的 “ 类 ”手 另 段 ,最 终 使 得叙 事 的 虚 构 性 暴 露无 遗 一 一 以往 教 科 书
与 断隙 所 在 。由 此 ,受 众 在 创 作 者的 着 意 引导 下 跳 出
剧作品中 ,以主导意识形态诉求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经 常过 分压制艺术伦理,长期通过直白、一元的叙事模
式进 行 政 治宣 教 ,因 而逐 渐 引 发 了受 众 的 审 美疲 劳 情 绪 ,突 出 表现 为 一 时期 内受 众 对 宏大 叙 事 的普 遍 厌 一 段 倦 ;而 世 纪之 交 ,又 有少 数 现 代 历 史题 材 电 视剧 作 品 在 对 商业 伦理 的盲 目迎 合 中走 偏 —— 其 对红 色经 典 和
与 情感 ,因而最 终遭 到官 方和 普通 受众 的共 同抵 制 。
最近 i五 年 间 ,就 整 体而 言 ,现代 历 史题材 电视
现代 革 命 历 史的 无 分 戏 谑 ,产 生 了对 主 导意 识 形 态 r 价值 取 向 的 负面 消 解 作 用 ,也 伤 害 了许 多观 众的 信 仰
戏剧情境之外 ,同创怍者一道展开对历 史、对战争 、
古代历史剧的观后感

古代历史剧的观后感古代历史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电视剧的重要题材之一。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历史剧通过展现古代历史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将观众带入一个神秘而又激动人心的时空之中。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以古代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深深被其艺术魅力所吸引,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这部历史剧以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为主线,通过展现当时的政治斗争、家族纷争和个人命运的交织,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动荡而又辉煌的时代。
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行为和言语都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相吻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被剧中的人物所吸引,不禁沉浸其中,仿佛与他们一同经历了那段历史。
剧中的历史背景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通过细腻的布景和精心的服装设计,观众被带入了古代的宫廷、市井和战场。
这些场景的呈现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是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在观看剧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剧情的发展,更是对古代历史的了解和思考。
除了剧情和历史背景,这部历史剧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道德思考。
剧中的人物面临着各种选择和抉择,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不仅仅关乎自身的命运,更关系到家族的荣辱和国家的兴衰。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标准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却是永恒的。
通过观看这部历史剧,我不禁思考起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抉择,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和理解。
古代历史剧的观看也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有了新的深度。
在学校的历史课上,我们只能通过教科书和老师的讲解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而通过观看历史剧,我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与复杂。
我了解到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因果关系和意外事件。
这种对历史的直观感受,让我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剧是一种令人着迷的艺术形式。
通过展现古代历史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它让观众沉浸在一个神秘而又激动人心的时空之中。
观看这类剧集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对历史的了解和思考。
关于尊重历史的议论文5篇

关于尊重历史的议论文1有感之所谓历史剧唐太宗曾经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记载着我们强大中国的历程。
现在社会兴起了‘传统文化热’。
而历史电视剧不计其数:《延禧攻略》、《隋唐英雄》、《鸿门宴》、《琅琊榜》……。
那么这些剧是否真的可以称为历史剧呢?《隋唐英雄》中,李世民在编剧的笔下早出生不止10年。
电影《鸿门宴》中,虞姬大弹魏晋时才传入中原的乐器——琵琶。
作为开年大剧的《楚汉传奇》,诸多史实性错误受到质疑: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背景下,竞有儒生在私塾中教孩童们读宋代才有的《三字经》;有段对白也贻笑大方,有人向赵高汇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无论哪个朝代,当政者都不会把“造反”称为“起义”。
网友吐槽,“秦末居然有阿拉伯数字”“韩信大人好高科技,竟然作文不拿汉简,读纸书”。
《山河恋之美人无泪》中,多尔衮写给大玉儿的字条是:“你就是你,不需要作假。
请接受我的道歉。
祝你快乐。
”《楚汉传奇》中刘邦的台词更是俗不可耐:“我要命,我要什么脸”“他不懂,你把他当个屁放了吧”。
《甄嬛传》则更荒谬,把一个勤勤恳恳的雍正皇帝写成愚蠢,只关注后宫的糊涂皇帝……。
而还有一种“古装电视剧”,像《琅琊榜》,不说是哪个朝代的哪个事,只是向你阐述一个故事,也不属于历史上胡编乱造,而且人物对比鲜明,布局精美,演员演技炉火纯青,很让观众喜爱。
《雍正王朝》在1999年获第17届中国优秀长篇连续剧。
其实《雍正王朝》改编于二月河的长篇小说。
这个编剧还是很尊重史实的,只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上加一点“料”来博得观众的眼球。
虽然剧中陈设有些破旧,不如现在剧中的精美,但是因为尊重历史,在加上演员演技炉火纯青,获得观众大量称赞。
现在所谓的历史剧并不是指真正的历史,编剧不再关注真实性,让人们误解历史,相信那些根本不真实的人物形象,相信那些所谓的历史事件,导演们对影视剧作品的质量不关注,只知道赶紧收钱投资下一部,如此恶性循环下,我们中国人对历史的认知在一点点偏离轨道。
从中国叙事传统看历史题材电视剧

个社会中历史、 艺术及历史艺术这三种文化类型均获得 良
从 中 国 叙 事 传 统 看 历 史 题 材 电 视 剧
段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 “ 表现” 一词 , 心” 但“ 显然是与“ 表 现” 密切相联的。 事实上, 无论在古代 中国还是西方 , 再现型与表现型的 艺术创作均有。但是 , 从艺术创作及理论 建设的历史出发 ,
中西方在古代社会相当长的时间里, 确实分别 有所侧重地 选择了各自的艺术发展道路。
2 崇史 抑神 : . 中国古 代叙 事艺术 的社 会地 位
强力参与之下 , 孔子思想与史记传统两个因素交叠在一起
长期影响后代 , 共同形成了中国人的崇史抑神意识。这种 意识直接影响到古代中国经史子集及小说戏剧等文类的社 会地位问题 。一直到晚清 , 白话小说作家的社会地位依然 极低。到“ 五四” 新文化运动时 , 小说 、 戏剧或其创作者们才 开始真正跻身于上流社会。
作特 点 , 就更 是 一个无 言 的明证 。
关 键词 : 电视 剧 ; 历史 文 学化 ; 崇史 抑神” “ 意识 ; 现性 艺术 表
历史 文 学化 的史 著传 统
1历 史文 学化 的史 著传统 .
好发展的时候 , 不与艺术相杂的历史是更为典型的历史, 不 与历史相杂的艺术是更为典型的艺术。 中国历史著述具有文学化的传统, 也就是说 , 由于多种
有的历史学家指出历史叙述与其说是科学的, 不如说是“ 诗 式” ④而中国的史著传统中历史文学化的程度已经超越 的。 了广义历史文学化的界限 , 从而成为 中国历史著作的一个 显著特点, 形成了相对独特的中国史著传统。 中国这种历史文学化的传统 , 其直接源头一般 上溯至
是保持其存在的必要性或 日独立 自主性 的必需前提, 必须 放弃在两者公共空间的发展可能 , 转向更为典型的艺术方
历史题材电视剧与其主题曲的互文性研究

文 章 编 号 :1 7 — l l 2 0) 1 0 2 — 2 6 3 2 1 ( 01 1 - 2 9 0
首 诗 经 。而 关 于 《 经 》 一 本 什 么 样 的 书 , 为 中 国 人 , 家都 不 诗 是 作 大 历 史 题 材 电 视 剧 本 身 因 为 多 是 根 据 历 史 文 本 或 者 历 史 演 义
第八 章 《 范雎 逼 仇 》 — 《 经 ・ 风 ・ 微 》 — 诗 邶 式
那 个 时 代 的诗 歌 。 但 是 电 视 剧 《 周 列 国春 秋 篇 》 编 导 却 硬 将 东 的 《 经 》 内 容 和 战 国那 个 时 代 的 故 事 剪 切 拼 贴 在 一 起 , 果 非 要 诗 的 如
达 战 国时 代 的 感 情 , 未 尝 不 可 。 也
第 九章 《 窃符 救 赵 》 — 《 经 ・ 风 ・ 衿 》 — 诗 郑 子
2相 关 分 析
上 面 三 个 方 面 的原 因 , 不 是 《 周 列 国 战 国篇 》 编 导 们 的 是 东 的 想 法 , 得 而 知 , 是 《 周 列 国 战 国篇 》 片 头 曲 片 尾 曲 的 歌 词 不 但 东 的 剪 切 拼 贴 了《 诗经 》 内容 确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了 , 种 互 文 手 法 的使 的 这
就可以, 《 经》 而 诗 真是 一 张 漂 亮 的包 装 纸 。第 三 , 国 时代 是春 秋 战
时代 的 一 个 延 续 , 春 秋 时代 的 一 个 派 生 , 以春 秋 的 时 代 精 神 是 所
和 战 国 的 时代 精 神 也 是 一 脉 相 承 的 , 以用 春 秋 时 代 的诗 歌 来 表 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探讨历史真实问题以历史记载为准绳难以立足。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分属于不同的层面,事实判断不能代替历史判断。
以《汉武大帝》和《雍正王朝》一些细节比对说明对历史进行艺术化讲述意味着允许虚构。
历史剧面临的困扰不在于正说与戏说两种样式之间的比例是否失衡的问题,关键在于历史剧整体创作理念的厘清,正说、戏说各自承担起题中应有之义才是历史剧的出路之所在。
关键词
关键词1:历史剧;关键词2:《雍正王朝》关键词3:《汉武大帝》;关键词4:“实事求似”原则关键词5:创作理念
历史正说剧在技术性方法上讲究“大事实小事虚”:导向性方法上力求弘扬传统文化传递历史智慧。
以屡受好评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为例。
在处理史有记载的史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时,此剧遵循着“大事实”“小事虚”的原则,即首先大处谨尊历史。
《汉武大帝》以《史记》、《汉书》为蓝本,力求再现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全景式地描绘汉代人民的生活风貌。
此剧以恢弘的气势讲述了汉武帝刘彻自幼年至古稀纵横跌宕的人生,以浓墨重彩展示此间发生的七国之乱、儒道之争、汉匈和亲、李广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征战漠北、张骞出使西域以及汉朝政治格局的整
饬等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
同时,对细部多加雕琢。
丰腴的细节是史剧的魅力之所在,唯有如此,历史剧才能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才能摆脱生硬地说教、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汉武大帝》一剧中,创作者将“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一事移植到了长公主刘嫖身上。
这一改动,有助于塑造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因宿怨而费尽心机打击栗氏母子让刘嫖一向飞扬跋扈睚眦必报的性格得以完满展现。
不仅如此。
这一细节对于塑造一个前恭后倨、野心满腹、隐忍而富有城府的王娡起了延宕强化之功效。
《汉武大帝》一剧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较为完满地复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期间的政治生活图景。
也不仅仅在于此剧塑造了诸如窦太后、景帝、武帝、王娡、窦婴、田玢、李广、卫青等等一系列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
更在于剧作中渗透的直抵人心的深浓情谊以及其中传达的处事为人的道理、经世治国的智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观全剧,《汉武大帝》之中饱含着浓厚的赤子之情、充溢着真挚的师生情谊。
动之以情”还需“晓之以理”,读史之所以能使人明智。
其缘由不外乎历史之中蕴含着处世为人的道理、经世治国的智慧。
历史剧的创作同样应该将传递历史智慧作为自身的使命所在。
总之,历史正说剧同历史一样,都是过去的生活即历史事实的“渐近线”,以正说面世的历史剧理应遵循大事实小事虚的原则,力求在展现历史知识的同时传递智慧,在讲述曲折故事的同时,宣扬真挚情感。
真正做到以史为鉴、以情动人。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是历史剧的核心问题。
非历史剧只会涉及艺术真实,而只有历史剧才会使人从历史与艺术两个角度去判断一部剧
作的优劣。
所以,只有理清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二者之的关系,才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历史剧。
郭沫若先生提出的“实事求似”原则可谓精辟。
“历史的研究是力求其真实而不怕伤乎零碎,愈零碎才愈逼近真实。
史剧的创作是注重在构成而务求其完整,愈完整才愈算得是构成。
”但这种观点混淆了“历史真实”与“历史事实”的概念一错把历史真实等同于历史事实。
而事实上“历史事实”只存在于考古学、人类学以及某些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之内。
而一旦进入了历史学的叙述层面,就变成了“历史真实”的问题。
比如《史记》就是历史真实而非历史事实。
首先要确立的观念即是:历史剧也是“剧”,它的存在价值全部体现在艺术上,否则只要有史学著作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历史剧呢?
其次,“历史叙述”所关注的是真理性,我认为在历史剧中,“历史叙述”与“艺术虚构”这二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对话”关系,只有在这两者的“对话”当中,历史剧才得以创作完成。
历史剧中的又一个问题就是必须摆脱“客观性”的纠缠,其实上文的论述已经说明了所谓“客观性”只涉及“历史事实”的审美理想进行取舍,不能反过来将其凌驾于历史剧的审美理想之上。
郭启宏所说的“历史剧是传达当代人的审美理想”的传神史剧论恰好说明了“对话”的意义所在。
现在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历史剧创作中的正当的主观性不等同于随心所欲。
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在《雍正王朝》这部历史剧中得到证实,首先《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有较强的编、导、演阵容,而且
在于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对立统一,它既尊重了基本的历史事实,又将康熙晚年和雍正年间的政治斗争和宫廷斗争表现得风云激荡、扣人心弦,而所有的还原历史只不过是为了更加真实地表达戏剧冲突而已,应该说《雍正王朝》在这一点上做到完美,在某种程度上,二月河的小一说被以一种历史正剧的形象呈现在荧屏上,而后来的《康熙王朝》、《乾隆王朝》在这一点儿上有所欠缺的,甚至在台词中会出现“我孝庄如何如何”这样的历史常识错误,所以后两者更接近于小说,或者说一种历史的艺术表现。
总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是“历史的叙述”和“艺术的虚构”的碰撞与对话,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它们互相碰撞和对立,构成了历史剧的内在矛盾和争议话题,而它们的相互统一和渗透造就了异彩纷呈的历史剧,我们只有把握住这一对矛盾的平衡与统一,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历史剧,才能真正体味到历史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沫若.郭沫若论剧作
[2]古斯塔夫。
弗莱塔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