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性中心到男女两性中心--对_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_的批判性分析
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

(一)基本释义
2-3为什么要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到公共政策研究中来
一 我国目前的性别平等状况亟于改善的需要
二 社会性别制度是导致社会性别差异的根源
2008-11-23
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研究小组 指导老师:陈振明
一、我国目前的性别平等状况亟于改善的需要
平民男性 所Biblioteka 女性女性平民男性家
结论:
现存的社会性别差异都可以在传统的父 权性别制度中找到解释,性别分工和父权家 庭制度是男女两性社会性别差异的主要根源, 要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就必须在政策 上弱化和淡化这种传统的性别分工和父权家 庭制度。
(二)研究热点
1
2 3 4
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社会性别预算 社会性别分析方法 性别视角下公共政策的分类
性别发展指数(GDI):分别 测定健康、知识、收入情况。 指数越接近1,男女平等就越 接近,反之差距越大。由表 可见北欧各国较接近,中国 在130个国家中排名71位。
性别权能指数(GED):分别 测定在就业、专业和管理岗 位上的份额及议会席位上的 份额。国际社会规定的临界 线是30%,中国总体落后于欧 美,但高于其他亚洲国家
2-5我国性别预算工作的现状
1995 第四次世界妇女 大会成为承诺社会性 别主流化的 国家之一
《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 2001- 2010)》 ,把 “ 保障妇女平等分享经 济资源的权利”列入总 目标 实践层面的 2005年 12 月, 全国首个 社会性别预 公共预算基础知识参与 算在中国还 式培训项目在河北省石 是一个空白 家庄市举行
引言
社会性别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西方女 权运动,之后,这一概念引发的社会理论建设成为西 方女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促进了学术领域的 繁荣,引导了妇女运动的深入发展。 该理论也逐渐影响了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学者把社会性别理论运用到了自 己的研究中。对公共管理而言,社会性别理论提供了新 的方法论和观察视角,帮助和提醒人们在制定公共政策、 从事公共管理活动中,引入社会性别意识,强调两性共 同参与公共管理、共同发展,将正义、平等、公正的价 值纳入到性别构成的现实实践中。
第8章 性别批评

后现代女权主义:妇女生活在这样一种压力之 下:不仅要服从纪律,而且要遵从规范,自己 制造出自己驯服的身体。
在后现代女权主义看来,所有旧式的女权主义 模式都属于一个男权压迫和禁制女性的模式, 其主要逻辑是,男权长期压制着处于弱势地位 的妇女。 美容、美体:女性自己自我管制、自我监督、 自我遵从规范的结果。 女为悦己者容
“用不着武器,用不着 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 禁制,只需要一个凝视, 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 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 压之下变得卑微,就会 使他成为自身的监视者, 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 对每个人的监视,其实 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 施的。”(福柯)
女性群体内部的差异:欧美白人中产阶级女性、 第三世界女性、第三世界有色人种女性 “全美女性学者联合会”(National Women’s Studies Association) 由白人女性把持的、只为白人女性说话的团体 “第三世界妇女”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大量 物质的与历史的差异,并且,被当作与第一世 界妇女相对的“他者”来巩固西方女权主义者 的自我身份,以便把第三世界妇女政治上的 “不成熟”与第一世界妇女的“成熟”进行对 比:
她们的唯一梦想就是当无可挑剔的贤妻 良母,最大的奢望就是生五个孩子并拥 有一幢漂亮住宅,她们唯一的奋斗就是 找到中意的丈夫并保持稳定的夫妻关系。 她们从来不去想家庭之外的世界上与女 性无关的各种问题;她们希望由男人去 作重大的决定。
她们为自己作为女人的这种地位感到光 荣,在调查表上颇为骄傲地填写上: “职业:家庭主妇”。
妇女社会工作考点

妇女社会工作知识概要1.妇女社会工作的定义:以妇女为案主而进行的社会工作服务,换言之,妇女社会工作是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对妇女进行服务的活动。
2.妇女工作的研究对象:妇女、儿童、男性、社会3.社会妇女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奥茉认为应该覆盖以下方面:1、女性的境遇2、女性为中心的实践3、女性不同的声音4.关注多样性1)公共领域:①社会主流价值观②社会政策③政治制度④经济制度⑤教育制度⑥大众传媒2)私人领域:①自我价值观②美丽牢笼③婚姻的梯度效应④家庭权力⑤家庭暴力4.西方女性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特征与我国比较5.两次女性主义浪潮(目标/思想诉求/特征)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源自于18世纪中后期,以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为背景,主要代表人物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和约翰·斯图亚特·米尔。
第一次浪潮中女性主义的核心奋斗目标是男女平等,主要思想基础是自由主义,具体斗争诉求是选举权、教育权、就业权的获取。
第二次浪潮中女性主义对男女平等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平等不再是核心诉求,差异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对差异的解释以及如何让解释差异,怎样面对差异成了最为重要的问题。
6.激进女权主义核心概念:父权制1)“父权制”这个理论最早由凯特·米列特引入。
父权制最早是用来描述钱现代社会中男性来做家长、做统治者的一个普通名词,米列特将它一如女权主义话语系统之后,这个词变成了女权主义反对男性压迫一件极有力的武器,而且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米列特看来,权力是政治的本质,两性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不平等的政治集中体现为父权制社会这个现实存在,通过着这种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男性以各种方式实践着一种潜规则——性政治。
由此实现男人这个集团对女人这个集团权利的控制和支配。
2 )父权制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系统化、制度化的男性压迫女性的政治体系,是男性对女性支配和控制的一种社会性制度,也就是说在工业、农业、军事、政府、社会、大学、中学等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充满了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甚至连女性最私密的性经验也逃不脱性别的压迫,因为个人的本质是政治的。
社会性别的概念及特点(优.选)

2011级社会学陈钊(18号)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一、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是由一系列有关社会性别的认识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社会性别概念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社会性别”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国际妇女运动中,1980年代后逐渐被联合国广泛采用,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分析性别平等的重要和基本概念。
1.关于生理性别。
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区别,指普遍存在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或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的生理特征,简称性别。
生理性别一般是不可改变的,或者是很难改变的。
2.关于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是指人们认识到的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或建构的。
社会性别概念被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二)社会性别差距和对妇女的歧视消除不合理的社会性别差距和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使命。
1.关于社会性别差距。
社会性别差距指任何领域内,由于男女两性存在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社会发展参与程度、获得资源、机会、权利、能力和影响力以及工资报酬与福利等方面,实际存在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
2.关于对妇女的歧视。
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歧视,是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人权、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内容。
所谓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
对妇女的歧视,是最常见的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的歧视。
(三)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是社会性别主流化的终极目标。
1.关于社会性别平等。
社会性别平等包含着这样的含义:所有人,不论男女,都可以在不受各种成见、严格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观念,以及各种歧视的限制下,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和自由做出选择。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姓名: 马艳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 社会学班级: 社会51班学号: 2215102指导教师: 魏丰职称: 副教授2008年6月25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马艳指导教师魏丰摘要:近年来,性别问题不仅成为妇女运动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机制,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
笔者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文献进行简要综述。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概念、发展历程、内容及意义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状况及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的研究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社会性别;男女平等;女性主义The social sex theory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a YanTutor Wei FengAbstract:In recent years, gender issues become not only the women's movement of the key issues of concern, but also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ddress gender inequalities caused by social and cultural mechanisms, scholars have raised gender theory. I read in a wide range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ender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four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on this basis that the existing theory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Key words:Social Sex; Gender Equality ; Feminism引言在当今社会,性别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
对《劳动合同法》的社会性别分析

时形 成 了对 当事人 不 友 善 、 人恐 惧 甚 至充 满 敌 意 令 的工作 环境 , 这样 的 劳动 条 件 又如 何 能够 保 障 劳动 者 的身 心健康 呢?
作者简介 : 雷虹 (9 5一) 女 , 16 , 陕西渭南人 ,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 法理 学、 妇女 法。
J y. 0 9 ul 2 0
对 《 动 合 同法》 劳 的社 会 性 别分 析
雷 虹
( 陕西警官职 业 学院 , 陕西 西安 704 ) 103
摘 要 : 劳动合 同法》以构建和发展 和谐稳 定的 劳动 关系为宗 旨, 《 进一 步完善 了劳动合 同制度 , 明确 了劳动合 同双 方 当
.
为 ” ¨使 童某 的 工 作环 境 变 得 “ 常恶 劣 ” , 非 。在 现 实工作 中 , 似 的还有来 自同事 不堪入 耳 的黄段子 、 类
保护 的缺位 和歧视 。
( ) 关立 法模 糊 不清 , 乏 可操 作性 一 相 缺
色眯眯的窥视或盯视 、 在工作场所张贴煽情的裸露 海 报 、 阅色情 书 刊 、 传 制造 不必要 的身体碰 触等 。这
事人 的权利和义务 , 保护 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 , 从社 会性 别的视 角出发 , 其在维护妇女 的劳动权益 , 尤其在妇女 劳动权
益保 护 问题 上 仍 然 存在 许 多 问题 或 漏 洞 , 亟待 完善 。 关键词 : 会性别 ; 社 劳动 合 同 ; 女 ; 动 权 益 妇 劳 中图 分 类 号 :9 3 6 D 2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0— 4 7 2 0 )3— 10—0 10 54 (09 0 0 2 4
女性学教学大纲

女性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文件中指出,应该把性别研究作为一门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一—2010)》“妇女与教育”这一部分也明确指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考察,在高等教育相关专业中开设妇女学、马克思主义妇女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等课程,增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社会性别意识”。
《女性学》是湖南女子大学的必修课程,它是•门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别教育的重要课程。
女性学是一个以女性为对象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领域,它是一种融多学科、多层面、多领域、多视角,融历史、现实和未来于一体的一门新兴学科,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而言都有很大的挑战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突出女性学对以往的男性为中心所构建起来的“知识”大厦进行比较全面梳理的特点,并在两性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开创关注妇女和两性关系的思考空间,而不是简单地将妇女/女性作为研究对象;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以平等、尊重、赋权为原则,创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持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的师生关系。
在女性学的课堂里,学生的经验、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和见解都被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被开发出来, 并与参与者■起分享,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内在的自觉,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接受了女性学知识的传递, 并达到观念和行为的改变。
三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由于女性学所涉及的学科分布面广,与现实生活乂息息相关,因此许多图片、影视资料、歌曲、新闻报道、网页、甚至连征婚广告都可以应用于女性学的教学实践中。
如:《熟视无睹的性别偏差一一媒体中的性别》和《举手投足之间的性别规范一一习俗中的性别》等。
女性社会学

女性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女性本质及其生存发展现象与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女性学的产生:它是女性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潮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女性学产生于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现象的感知。
女性主义思潮启发了人们对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觉悟;也为女性学解释性别压迫与性别歧视提供了思想武器。
女性:是人类社会整体中与男性相互区别有密不可分的独立完整的人。
女性学的研究对象:一说是将女性学定为人学,即女性学是关于女性的学问,一说是将女性学的研究对象定为女性问题,最后一说则认为女性学研究对象是跨学科研究女性及女性问题。
如何保证让性别意识纳入所有立法、公共政策、方案和项目之中呢?1.提高决策者的性别意识观念2.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性别意识,将性别意识打入媒体主流,传播性别意识。
女性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妇女学说资产阶级人类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妇女地位演变进行讨论,阐述妇女解放的道路和途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女权主义理论:产生于人们对性别压迫和性别歧视的感知,试图在理论上解释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寻求消除这些现象的方法。
主要观点:反对强调性别差异;主张给予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倡导男女机会平等和权利平等;要求改革法律以实现平等。
激进女权主义观点:提出父权制理论;提出个人的就是政治的;主张通过生育技术改革实现女性解放;女权主义与多元文化:身份政治的冲突;女性主义似乎与所有传统文化为敌,现代的而非西方的价值;尊重他人文化的前提;文化的重组。
社会性别: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或社会期望上的特征和差异。
女性学的研究方法:社会性别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性别统计方法;访谈法;口述、实地观察、个案分析;妇女运动:是女性为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解放而掀起的有组织有纲领有目标的妇女群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