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

担子菌亚门的真菌称为担子菌,是真菌中最高等的一类真菌,其特点是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
由于多数担子菌没有明显的单倍体营养阶段,所以很少见到分生孢子繁殖,担子菌有两种类型的菌丝体,一种是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倍体,每个细胞只有一个核的初生菌丝体,另一种是经过双核化而形成的每个细胞中有一对细胞核的次生菌丝体,常见的是后一种,担子菌菌丝体上锁状联合现象比较普遍。
通过本次试验掌握担子菌的形态特征及担子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为担子菌的分类和病害鉴定打下初步基础。
孢子堆外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中间残存寄主维管素组织形成的中轴,轴黑粉菌属(Sphaelotheca)如玉米丝黑穗病菌(S.reiliana)(三)发生规律玉米丝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丝轴团散黑粉菌属病原真菌侵染致病。
穗内的黑粉是病菌冬孢子。
成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
担孢子萌发后侵入寄主。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病菌侵染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关键阶段。
由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中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牲畜取食的病菌孢子经消化道消化后仍具有侵染力。
病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5年,且侵染期较长(齐兆生,1995)。
冬孢子萌发产生的“+”、“一”不同的担孢子萌发后相结合形成的双核菌丝才具侵染力,侵入寄主幼苗生长锥,完成侵染过程,以侵染胚芽为主,根部侵染次之,在胚芽上,胚芽鞘侵染率高于中胚轴,根的各个部位均可侵染,以胚根感染率最高。
冬孢子侵染玉米的适宜温度为2l一28℃,需较低或中等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缺氮时易发病。
康绍兰(1995)等证明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还可以从叶片侵入,引起局部黄斑症状,病菌在寄主的组织间或细胞内扩展,接种辰50d就可以在寄主组织内形成冬孢子。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资料介绍,玉米丝黑穗病于1919年传入东北地区。
近年来,由于连作严重、品种抗性差等原因,锦州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局部地块发病较重。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经感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给玉米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影响玉米的正常产量,也造成玉米籽粒品质降低。
一、病原菌及生活史玉米丝黑穗病为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轴黑粉病属真菌。
该病菌以冬孢子形态越冬造成第二年的传播危害。
冬孢子主要在耕层土壤中越冬,有些冬孢子则会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及玉米秸秆中越冬。
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冬孢子可存活2-3年。
夏季,春玉米雌穗吐丝,冬孢子开始陆续成熟,发病的雌雄穗黑粉包成熟破裂散出的黑粉,就是冬孢子。
冬孢子呈黄褐或暗紫颜色,为球形或近球形状,单个体积非常小,直径为10μm左右,冬孢子表面有细刺。
冬孢子在成熟以前经常汇聚成孢子球,被菌丝所组成的薄膜包裹,成熟后孢子球破裂冬孢子分散。
冬孢子萌发所需温度17-32.5℃,适宜温度25℃,氧气缺少时冬孢子不易萌发。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23-36℃,最适温度为28℃。
冬孢子萌发最适的酸碱度为弱酸性,中性及偏酸性的条件也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但碱性环境会抑制冬孢子的萌发。
丝黑穗病病原菌有明显的对侵染作物的选择性,侵染玉米的丝黑穗病病原菌不能侵染高粱,但侵染高粱的丝黑穗病病原菌能够侵染玉米,只是侵染力非常弱。
冬孢子在春季萌发后产生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
玉米播种后,种子在发芽期或出苗期病菌开始侵染,在玉米2-8叶期均可侵染植株。
侵染时侵染丝从胚芽或胚根开始侵入玉米,快速扩展到茎部并且沿生长点侵染扩散。
玉米花芽分化时,病菌进入花器原始体侵染雌雄穗,破坏玉米植株的雄花、雌花。
有时菌丝扩展较速度低于玉米植株生长速度,菌丝没能侵入植株生长点,会出现病株只在雌穗发病而雄穗没有发病的情况。
玉米丝黑穗病 瘤黑粉病及防治

发病株率平均在 4.47% 。到 2009 年,全 v 市发病面积 6.7 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 30.5%,发病株率平均在6%。2012年全市 玉米种植面积20万亩发病面积7.6万亩,占 种植面积的38%,今年春季在我中心提出 选种抗病品种更换高感品种农大84及一系 列措施后,发病株率降到1%。
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 成为第二年的初浸染源,混有病残体的 堆肥也是初浸染源之一。玉米抽雄前后 如遇干旱,又不能及时灌溉,常造成玉 米生理干旱,膨压降低,抗病力变弱, 利于病菌的浸染和发病。田间高温多湿 易于结露,以及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 损伤,都会造成严重发病。连作田、高 肥密植田往往发病较重。
发病条件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 侵入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病菌侵染最适时期 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 米时,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关键阶段。由 此,幼芽出土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播种深度、 出苗快慢、土壤中病菌含量等,与玉米丝黑穗 病的发生程度关系密切。
此病发生适温为 20℃~25℃,适宜含 水量为 18% ~ 20% ,土壤冷凉、干燥有 利于病菌侵染。促进幼芽快速出苗、减 少病菌侵染机率,可降低发病率。播种 时覆土过厚、保墒不好的地块,发病率 显著高于覆土浅和保墒好的地块。玉米 不同品种以及杂交种和自交系间的抗病 性差异明显。
( 3 )施用无菌肥料、不用带菌的玉米 秸秆作饲料,施用经过发酵的有机肥料。 ( 4 )及时拔除病株减少菌源。在玉米 生长期,无论是苗期、中期、还是抽穗 后,都要勤检查,及时发现病株及时拔 除,力争在菌源未扩散前拔除病株,带 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玉米收获后对病株 残组织要及时处理,压低菌源。
(5)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
玉米丝黑穗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分析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黑丝穗能够直接影响玉米雄、雌穗的生长发育,该病发病时期较长、致病因素较多,所以要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加以预防,通过农业防治或其他防治措施,有效减少该病发病率及危害,以确保农作物质量及产量。
一、玉米丝黑穗病概况及危害玉米黑丝穗病在辽宁山区发病率较高,在2004年至2006年间,其发生面积约4000hm2以上,平均发病株率为16%左右,最终导致玉米总产量减产24%,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玉米丝黑穗病在玉米苗期可表现为植株矮化等症状,而在玉米成株期时则以危害雄、雌穗为主。
危害雄穗时则表现为花序局部变形,严重时则由黑色菌粉取代雄花序,直至将花序全部吞噬降低玉米产量。
危害雌穗时则表现为刺状膨大囊状物,严重时的症状与雄穗相同。
该病发生会导致玉米产量、质量急速下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因玉米黑穗病为土传病害致病因素较多,而气候、土壤等因素缺乏稳定性人为无法控,所以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减少该病发生。
此病能够在次年侵染其他健康苗株,为此与其他病害相比危害更大。
二、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规律玉米黑穗病又称乌米,属于半知菌亚门,不仅能侵害玉米,还能侵害高粱、苏丹草等农作物,危害较大。
此病为土传病害,遗留在土壤的病株残体和携带病菌的幼种,能在次年侵蚀健康幼种,成为主要侵染源头。
玉米黑穗病原病菌会以冬孢子的形式越冬,并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若环境与温度适宜,还会存活七年以上。
玉米黑穗病会在玉米生长到七叶期时进行侵蚀,其侵染主要部位在玉米胚芽,而后逐渐蔓延到根部,玉米生长到三叶期时此病侵蚀最严重。
玉米黑穗病原菌还能侵染雌穗与雄穗,待作物生长到成熟期时,则在花器组织上形成黑粉菌孢子堆,待寄主破裂后释放冬孢子扩增侵染范围,增加危害程度。
此病发生与气候、栽培措施、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根据研究表明,在低于16℃或高于33℃时发病率较低,而在27℃至31℃时,此病发病率较高且存活时间较长。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
1、积极推广抗病品种
目前我省审定推广种植的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晋单43、晋单44、晋单48、农大108、农大84、泽玉2号、屯玉52、强胜1号、中北410、同单36、京单958、富友1号等。
严格控制感病品种的生产应用,能够有效预防丝黑穗病的爆发。
2、适期播种,促进早出苗,出壮苗
根据气候条件及时调整播期,避免盲目早播,缩短病菌在土壤中对玉米的侵染时期,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3、在重病区推广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
用2%立克莠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2%拌种,用黑败、黑虫双全、福•克•戊等种衣剂按药:种1:50包衣种子,防病效果可达80%以上。
4、实行轮作倒茬、拔除病株减少菌源
实行轮作倒茬是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措施,尤其是病重地块更要实行轮作,至少要进行2年或1年轮作。
病重田还需轮作种植抗病品种。
根据苗期病株典型症状,结合定苗中耕铲除表现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窄小、丛生、茎弯曲、基部稍粗、分蘖多的病苗和可疑苗。
同时应重视将田间病株在黑粉未散出时及时拔除或将病果穗摘除深埋或烧毁。
- 1 -。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要点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开花,-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
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危害相当严重。
俗称“乌米”或“灰包”。
【症状识别】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
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
有时-侧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
天花发病的植株-般无花穗,刚抽出的花轴顶端变成-小堆黑色孢子堆,有时天花抽出后小花畸形变为叶状物。
【发病因素】病菌厚垣孢子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越冬。
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
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随植株生长,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l年l次的侵染循环,无再侵染产生。
土壤温度较低并且比较干燥时,玉米出苗迟缓,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发病率高,有利于丝黑穗病的流行。
因此,在冷凉地区,丝黑穗病发生就重。
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倒茬3年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品种有滇丰4号、路单l0
1。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现代 农业科 技
21 年第 2 00 O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玉 米 黑穗病 和 丝黑穗 病 的发 生 与 防治
于振 连 张 留生
(山 东 省 莘 县农 业 局 , 东 莘 县 2 2 0 莘 县 古云 镇 技 术 站 ) 山 5 40;
摘 要 对玉米 黑穗病 和丝 黑穗病 的病原 、 症状 、 生条件 、 发 传播 途径进 行 了详 细介 绍 , 别针 对 2种 病 害的特 点 , 出相 应 的防 治措施 分 提 和对 策 , 为玉米病 害的 防治提 供参 考。 以 关 键 词 玉 米 ; 穗 病 ; 黑 穗 病 ; 生 特 点 ; 治 黑 丝 发 防
快 , 垣孢 子萌 发适 温为 2 ~ Oq , 高 3 厚 63 最 C 8℃, 低 5℃。 最 玉 米丝 黑 穗病 越 冬 的厚 垣 孢 子 与玉米 播 后发 芽 同期 , 玉米 随 植 株 生 长发 育 , 菌进 入花 芽 和穗 部 , 病 形成 大 量黑 粉 , 生 产 大 量冬 孢子 , 冬孢 子侵 染适温 2 - 0℃。 03
病。 ②种植感病品种促进了玉米黑穗病的发生。 甜玉米较马
2 防 治 对 策
1 . 症状。 .3 2 玉米 黑穗 病 所 侵 害部 位 , 形成 肿 瘤 。 能 肿瘤 未
成熟 时 , 外披 白色或 淡红 色具 光泽 的柔嫩 组 织 , 熟时 变为 成 灰 白或灰 黑 色 , 裂后 散 出黑 粉I; 米丝 黑 穗 病雄 穗 染 病 破 Z玉 ' l
时 , 的整 个花 序 被破 坏变 黑 , 的花 器变 形 增 生 , 片 增 有 有 颖 多、 延长 , 的部 分花 序 被害 , 有 雄花 变成 黑 粉 ; 穗 染 病 时 , 雌 整个 果 穗变 成 一 团黑 褐 色粉 末和 很 散乱 的黑 色丝 状物 , 苞 叶破 裂 , 黑粉外露 。 散出黑粉 。
浅析玉米黑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我国各玉米栽培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受害较重,一般发病率在!—"#之间,个别重病地块发病率可达$%—&%#以上。
近年来,在吉林、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由于注意推广防治方法,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先就具体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进行详细探讨,以期能有更大的推广。
一、症状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
当雄穗受害,多数病穗仍维持原来的穗形,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外包白膜,破裂后散出黑粉(冬孢子)发病重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
病果穗较粗短,基部膨大,不抽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被破坏变成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寄主的维管束组织呈丝状,故名丝黑穗病。
二、形态特征为害轻的雄穗呈淡褐色,分枝少,无花粉,重则全部或部分被破坏,外面包有白膜,形状粗大,白膜破裂后,露出结团的黑粉,不易飞散。
早期病株多表现为全身症状,植株发育不良,表现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色暗绿,稍窄小伸展不匀,生有黄白色条班;茎弯曲,基部稍粗,分蘖增多,重则甚至早死。
多数病株,前期不表现症状,植株较正常株矮'()*!+,,果穗以上部分显著细弱。
有的病株前期没有异常表现,但抽穗迟。
三、病原病理丝黑穗病菌(-./012345/21062737080)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轴黑粉病属。
此菌厚垣孢子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至紫褐色,表面有刺。
孢子群中混有不孕细胞。
厚垣孢子萌发产生分隔的担子,侧生担孢子,担孢子可芽殖产生次生担孢子。
厚垣孢子萌发适温是!&*)'摄氏度,低于'&摄氏度,或高于)!9,摄示度不能萌发。
厚垣孢子从孢子堆中散落后,不能立即萌发,必须经过秋、冬,春长时间的感温的过程,使其后熟,方可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