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资料介绍,玉米丝黑穗病于1919年传入东北地区。
近年来,由于连作严重、品种抗性差等原因,锦州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局部地块发病较重。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经感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给玉米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影响玉米的正常产量,也造成玉米籽粒品质降低。
一、病原菌及生活史玉米丝黑穗病为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轴黑粉病属真菌。
该病菌以冬孢子形态越冬造成第二年的传播危害。
冬孢子主要在耕层土壤中越冬,有些冬孢子则会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及玉米秸秆中越冬。
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冬孢子可存活2-3年。
夏季,春玉米雌穗吐丝,冬孢子开始陆续成熟,发病的雌雄穗黑粉包成熟破裂散出的黑粉,就是冬孢子。
冬孢子呈黄褐或暗紫颜色,为球形或近球形状,单个体积非常小,直径为10μm左右,冬孢子表面有细刺。
冬孢子在成熟以前经常汇聚成孢子球,被菌丝所组成的薄膜包裹,成熟后孢子球破裂冬孢子分散。
冬孢子萌发所需温度17-32.5℃,适宜温度25℃,氧气缺少时冬孢子不易萌发。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23-36℃,最适温度为28℃。
冬孢子萌发最适的酸碱度为弱酸性,中性及偏酸性的条件也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但碱性环境会抑制冬孢子的萌发。
丝黑穗病病原菌有明显的对侵染作物的选择性,侵染玉米的丝黑穗病病原菌不能侵染高粱,但侵染高粱的丝黑穗病病原菌能够侵染玉米,只是侵染力非常弱。
冬孢子在春季萌发后产生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
玉米播种后,种子在发芽期或出苗期病菌开始侵染,在玉米2-8叶期均可侵染植株。
侵染时侵染丝从胚芽或胚根开始侵入玉米,快速扩展到茎部并且沿生长点侵染扩散。
玉米花芽分化时,病菌进入花器原始体侵染雌雄穗,破坏玉米植株的雄花、雌花。
有时菌丝扩展较速度低于玉米植株生长速度,菌丝没能侵入植株生长点,会出现病株只在雌穗发病而雄穗没有发病的情况。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其主要症状为玉米穗变黑、变腐,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
那么,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防治呢?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原因
1. 病原菌感染: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玉米赤霉菌和玉米赤霉
毒素菌,它们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滋生和繁殖,从而导致玉米
丝黑穗病的发生。
2. 环境因素: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气温、湿度、土壤条件等。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滋生和繁殖,
从而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3. 玉米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不同,一些品种
容易感染病原菌,从而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
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和繁殖,从而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3. 喷洒农药: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喷洒一些有效的农药,如三唑酮、多菌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4. 加强管理:加强玉米田的管理,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保持田间
通风透气,可以有效地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病原菌感染、环境因素和玉米品种
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喷洒农药和加强管
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怎样防治和治疗玉米丝黑穗病

A 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
加大对玉米丝黑穗病综合防治技术 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防治效果
。
B
C
D
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
建立健全的玉米丝黑穗病监测预警体系, 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为防治决策提供 科学依据。
抗病育种技术的进步
加强抗病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培育出 更多具有优良抗病性能的玉米新品种。
THANKS
增加成本
为了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农民需要增加农药和人工 成本,增加了生产成本。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传播途径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一种土壤中的真菌引起的,可以通过土壤、肥料和水等途径 传播。
发病条件
当土壤温度较低、湿度较高、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等条件下,容易发生玉米 丝黑穗病。此外,播种时间过早、种植密度过大等因素也会增加病害的发生率 。
03
玉米丝黑穗病的治疗措施
土壤消毒
药剂选择
根据玉米丝黑穗病的土壤类型 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如石
灰氮、氯化苦等。
施用方法
将药剂与适量的有机肥料混合均匀 后,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深翻土 壤。
注意事项
土壤消毒应在玉米种植前进行,并 确保药剂在土壤中均匀分布,以充 分发挥药效。
药剂防治
药剂选择
选用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杀菌剂 ,如三唑酮、烯唑醇等。
不适时的防治
有些农民可能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没有及时进 行防治,导致病害的发生。
对策与建议
提高防治意识
综合防治
加强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的 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
适时防治
采用农业、生物和化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综 合防治,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生 物防治等。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引言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它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从原因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探讨,以帮助农民有效预防和减轻该病害的发生。
一、病害原因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条件:高温潮湿的气候是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这样的气候下,真菌病原体更容易在玉米花部定殖和繁殖,导致丝黑化。
2.病原菌: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黑穗镰刀菌(Gibberella zeae),它以侵染玉米丝部为主要特征。
丝黑穗镰刀菌通过玉米花柱部进入玉米胚胎,破坏具有养分的丝,导致玉米丝变黑。
3.玉米品种:一些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较低,容易感染。
4.土壤条件:土壤中的含水量过高,会为丝黑穗镰刀菌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病原菌的繁殖。
5.玉米种植密度:玉米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玉米植株之间的空气流通不畅,湿度增大,从而有利于丝黑穗镰刀菌的生长繁殖。
二、防治措施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病害防范•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控制播种密度:避免过密的种植密度,保证玉米植株之间的适当空气流通和湿度控制,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2. 合理施肥管理•合理施肥: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增强植物的自身抗病能力。
•避免氮素过量:减少氮肥的使用量,过量的氮素会导致玉米组织松软,易受病原菌侵染。
3. 病害监测与预警•定期巡查:定期巡查玉米田,及时发现病害的初期症状,便于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
•借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等手段对玉米田进行航测,及时获取病害的分布情况,提前预警。
4. 环境调控•架设防雨棚:在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架设防雨棚可以减少病菌传播和降低病害的发生。
•种植间作物:采取合理的间作措施,如与大豆、甘蓝等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从而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症状区别与综合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症状区别与综合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是两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它们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症状区别以及综合防治方法。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在玉米成熟期出现。
病害的症状如下:
1. 穗部变黑:玉米穗部发生黑化,丝部也会变黑。
2. 穗部干燥:发病后,玉米穗部变得非常干燥,且颗粒数量减少。
3. 病害扩散:玉米丝黑穗病具有传染性,病害会在潮湿的环境下迅速扩散。
二、瘤黑粉病的症状
瘤黑粉病也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的症状如下:
1. 叶片变黑:叶片上出现黑色的病斑,且逐渐扩散。
2. 植株生长缓慢:发病后,玉米植株生长缓慢,产量减少。
3. 病害扩散:瘤黑粉病也具有传染性,病害会在潮湿的环境下迅速扩散。
三、综合防治方法
1. 选择健康的种子:在种植时,选择健康的种子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 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玉米生长需要适当的水分,但过度湿
润的环境容易导致病害发生。
因此,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病害。
3. 喷洒农药:在病害发生时,喷洒适量的农药可以控制病害的扩散。
4. 采用轮作制度:在轮作制度下,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通过轮换作物可以避免同一地区种植相同作物。
综合来看,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选择健康种子、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喷洒农药等等。
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确保高产高效。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气候条件:东北地区的 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丝 黑穗病的发生和传播, 加大了防治压力。
农民认知不足:部分农 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认 知不足,防治意识不强 ,影响了整体防治效果 。
成功的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某农场通过采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药剂拌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成功降低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提高了 玉米产量。
全。
04 东北地区玉米丝 黑穗病防治的实 践与探索
防治现状与挑战
01
02
现状概述:近年来,东 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 生频率逐年升高,对玉 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 重影响。为应对这一问 题,东北地区已经开展 了一系列玉米丝黑穗病 防治实践。
主要挑战
030405Fra bibliotek病原菌变异:病原菌的 快速变异导致部分防治 手段效果降低,增加了 防治难度。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等 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需要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加 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
03 玉米丝黑穗病的 防治策略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在东北地区,应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且对 玉米丝黑穗病有较强抗病性的玉米品种 进行种植。
未来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建议 加强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提高玉米自身的抗病能力。
倡导合理轮作,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减轻发病压力。
未来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农业科研投入,研发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和生物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认知和防治技能。
05 玉米丝黑穗病对 东北地区玉米产 业的影响
VS
品种轮换
避免长期单一种植同一品种,定期进行品 种轮换,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如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识别、预防和治疗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控 制病害。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种子带菌
种子带菌
玉米种子未经过消毒处理,直接播种,导致病菌随种子进入土壤。
拌种不规范
使用药剂拌种时操作不规范,没有达到预期的杀菌效果。
气候条件的影响
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增加。
高温多雨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可能导致病原菌迅速繁殖和传播,增加了侵染机会。
利用拮抗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进行 抑制或杀灭,从而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
02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
土壤中菌源的残留
上一年的玉米残株
上一年的玉米残株未被清理干净,残留的病菌在土壤中越冬 ,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
肥料带菌
使用未经高温发酵的带菌肥料,如秸秆肥、沼渣等,增加了 土壤中病菌的数量。
如何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2023-11-04
目录
• 玉米丝黑穗病概述 •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 •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实践建议 •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注意事项 •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未来展望
01
玉米丝黑穗病概述
玉米丝黑穗病的分布与危害
分布
玉米丝黑穗病在玉米种植区广泛分布,特别是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
药剂防治
拌种处理
使用杀菌剂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可以有 效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预防病害发生。
VS
喷洒药剂
在玉米抽穗前3~5天,喷洒药剂可以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常用的药剂有萎锈 灵、羟锈宁等。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
玉米丝黑穗病雌穗症状特点

玉米丝黑穗病雌穗症状特点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所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玉米的雌穗部分。
它会导致雌穗变黑、萎缩和畸形,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一、病害特点:1. 黑色病斑: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症状是雌穗上出现黑色病斑。
这些病斑通常从雌穗的顶部开始,逐渐向下发展。
初期病斑呈现为淡黄色或淡褐色,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变为黑色。
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有时会融合在一起,覆盖整个雌穗。
2. 萎缩和畸形:受感染的雌穗会逐渐萎缩,丧失正常的生长能力。
病斑会扩展到雌穗的表皮组织和内部组织,导致雌穗的形态变得异常,呈现出扭曲、畸形的外观。
3. 黑色孢子层:在病变的雌穗上,会形成一层黑色的孢子层。
这些孢子层是由病原真菌产生的孢子所组成,它们会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过风、昆虫等传播到其他玉米植株上,引起病害的扩散。
二、病因解释: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是Ustilago maydis,它能在玉米的雌穗上生长繁殖并引起病害。
该真菌通常通过空气中的孢子或受感染的种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
一旦真菌感染到玉米的雌穗,它会侵入植物组织并开始繁殖。
真菌在雌穗内部形成菌丝,菌丝会分化出孢子,形成黑色的孢子层。
当孢子成熟后,它们会被风吹散到周围的玉米植株上,引起新的感染。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候条件、植物品种、病原菌的侵染力等。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容易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玉米品种对该病害较为敏感,容易受到感染。
病原菌的侵染力也是影响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侵染力强的菌株能更快地侵入植物组织并引起病变。
三、预防和控制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热水处理或药剂浸种,可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3. 土壤管理:保持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避免土壤过湿,有助于减少真菌在土壤中的繁殖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担子菌亚门的真菌称为担子菌,是真菌中最高等的一类真菌,其特点是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是一种外生孢子。
由于多数担子菌没有明显的单倍体营养阶段,所以很少见到分生孢子繁殖,担子菌有两种类型的菌丝体,一种是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倍体,每个细胞只有一个核的初生菌丝体,另一种是经过双核化而形成的每个细胞中有一对细胞核的次生菌丝体,常见的是后一种,担子菌菌丝体上锁状联合现象比较普遍。
通过本次试验掌握担子菌的形态特征及担子菌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为担子菌的分类和病害鉴定打下初步基础。
孢子堆外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中间残存寄主维管素组织形成的中轴,轴黑粉菌属(Sphaelotheca)如玉米丝黑穗病菌(S.reiliana)(三)发生规律玉米丝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丝轴团散黑粉菌属病原真菌侵染致病。
穗内的黑粉是病菌冬孢子。
成熟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
担孢子萌发后侵入寄主。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直接侵入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病菌侵染最适时期是从种子破口露出白尖到幼芽生长至1~1.5厘米时,幼芽出土前是病菌侵染的关键阶段。
由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系统侵染的土传病害,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中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牲畜取食的病菌孢子经消化道消化后仍具有侵染力。
病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5年,且侵染期较长(齐兆生,1995)。
冬孢子萌发产生的“+”、“一”不同的担孢子萌发后相结合形成的双核菌丝才具侵染力,侵入寄主幼苗生长锥,完成侵染过程,以侵染胚芽为主,根部侵染次之,在胚芽上,胚芽鞘侵染率高于中胚轴,根的各个部位均可侵染,以胚根感染率最高。
冬孢子侵染玉米的适宜温度为2l一28℃,需较低或中等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缺氮时易发病。
康绍兰(1995)等证明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还可以从叶片侵入,引起局部黄斑症状,病菌在寄主的组织间或细胞内扩展,接种辰50d就可以在寄主组织内形成冬孢子。
冬孢子能否顺利完成侵染则取决于寄主植物的抗性,土壤中的孢子数量与适宜的侵染时期的温度和土壤湿度。
玉米从种子萌发到5叶期都可以侵染发病,但最适宜的时期是从种子萌玉米丝黑穗瘸属于幼苗系统侵染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鉴定玉米是否发病。
苗期主要采用幼苗褪绿斑点鉴定、质壁分离法、乳酚棉兰染色法鉴定。
应用较多的是乳酚棉兰染色法。
其方法主要是:拔取幼苗,水洗,剥去外叶,露出生长锥,自冠节下切留生长点,置于5%NaOH溶液中2-3min,稍加热,取出用清水洗5次,洗后再放入苯胺兰染色剂中染色5min,稍加热。
染色后水洗一次,再置于乳酸液中加热5min使寄主组织褪色。
取出已染色的材料成行列置于载玻片,滴加甘油一滴,加盖玻片并轻轻压下,在低倍镜下观察,菌丝被染成深兰色,寄主组织染成浅兰色(刘惕若,1980)。
苗期鉴定用地少、省时,可快速鉴定寄主的抗病性。
成株期鉴定主要是接种后在乳熟期进行田间调查,即于上一季节从典型病株上采集病穗,装布袋置通风干燥处越冬,播种前一周将病瘿上的菌粉抖落。
用40目铜筛筛出冬孢子,按0.1%比率与细土混合配成菌土,播种时先播下种子,覆盖菌土1009,上面再覆田土。
在乳熟期进行病株率调查,分级标准为高抗(病株率0—5.O%)、抗病(5.1-20.096)、感病(20.1-50.o%)和高感(50.1%以上)。
优点是鉴定结果可靠,但用地量大,鉴定材料纯度要高,群体不少于50株,同时需要在多将病菌冬孢子用无菌水稀释,配成孢子悬浮液,在显微镜下检查每视野冬孢子数量,直到稀释到每视野中有4-5个孢子,用200 u L移液枪吸取孢子悬浮液于PDA平板上,使其分布均匀后,在27—28℃条件下培养2d后,取出平板在显微镜下检查孢子萌发情况,挑取单孢置在另一PDA平板上,继续培养5d,转移到PDA斜面上保存菌种,备用。
玉米丝黑穗病菌生物学性状的研究目前关于玉米丝黑穗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发生与流行规律、抗性遗传、品种资源抗性评价等方面。
关于该病菌的生理分化及与生物学多态性的研究较少。
玉米丝黑穗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是一项较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对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及进一步深入探讨病菌的变异、致病机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章对该病菌的培养性状等生物学玉米丝黑穗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前3d均为黄白色颗粒状小点,以后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性状如菌落的颜色、光滑和黏稠与否(见表5—2和图版5一1),大多数菌株菌落黄白色,少数呈黑色或褐色。
根据病菌的生长性状将其分为6组:1.菌落黄色、干燥,不光滑:包括菌株03—13、03~29、03 08、03—16、03-1l和03—27。
2.菌落黄白色,光滑、黏稠:包括菌株03—20、03—25、03—26和03—07。
3.菌落正面黄白色四周黑色,背面黄白色,四周黑色:包括菌株03一03、03—24、03—19、03~14和03—22。
4.菌落黑色:包括03—23、03一12、03—17、03-04和03—01。
5.菌落棕褐色:包括菌株03—18。
6.菌落红褐色:包括菌株03-09和03—10,而二者的菌落形态恰好相反。
色素能力也弱,致病力强的菌株产生色素能力也相应强如菌株03—10菌落颜色为红褐色,发酵液颜色为黑红色。
说明病菌致病力强弱与其产生色素深浅有一定相关性菌株致病性弱,其产生色素能力弱,菌株致病力强产生色素能力相应增强。
丝黑穗病菌有两个专化型,一个侵染玉米,另一个侵染高梁、苏丹草等。
侵染玉米的是丝轴团散黑粉菌[助orisoriu旧relianum(kuhn.)1angdon&Fullerton]引起的。
异名有Ustilago reiliana(kUhn.),Sorosporiumreilianum(kahn.)McAlpine Sphace]otheca reiliana(kUhn.)Cuton.(张满良,1997)。
病菌冬孢子堆生在花序中,侵染整个花序,使之全部变成黑粉体,初宵白色膜包围,后期包被膜破裂,露出黑褐色冬孢予球。
幼时聚集呈球形,商径约60—80Ism。
成熟时散开,同时露出由寄主组织生成的很多细丝。
不育细玉米丝黑穗瘸是由丝轴团散黑粉(Sporisorium reilianum)引起的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冬孢子萌发产生粗而赢的,稍有分枝的先菌丝,通常是4个细胞,顶生或侧生担孢子,担孢子还以芽生方式再生次生担孢子,有时冬孢子也可直接产生分枝菌丝。
在营养液中,产生大量的次生担孢子与先菌丝在一起,形成次生担孢予链。
多数担孢子是单核的,但有时芽生的可能有2个或多个核,在萌发中也可能看到许多不规则的萌发方式(Hanna.w.F,1929)。
根据担子菌是否形成担子果,以及担子果是裸果型还是被果型等性状特点,将担子菌亚门分为冬孢菌纲(Teliomycotes),层菌纲(Hymenomycetes)和腹菌纲(Gasteromycetes)三个纲。
其中寄生性较强,与植物病害关系密切的是冬孢菌纲的锈菌目的黑粉菌目,冬孢菌纲真菌一般认为是低等担子菌,没有担子果,形成分散或成堆的冬孢子。
1、黑粉菌科(Ustilaginaceae)(1)黑粉菌属(Ustilago)冬孢子堆粉状,彼此分离,孢子堆外没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包围,冬孢子表面光滑或有纹饰。
观察小麦散黑穗病(U.tritici)、玉米瘤黑粉病(U.maydis)和谷子粒黑穗病(U.crameri)的标本,注意受害部位及症状特点:取小麦散黑穗病菌制备片201镜检冬孢子及冬孢子萌发的形态。
(2)轴黑粉菌属(Sphacelotheca)冬孢子堆粉状,彼此分离,孢子堆外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包围:孢子堆中间有由寄主维管束残余组织形成的中柱,冬孢子表面光滑或有纹饰、观察玉米丝黑穗病(S.reillana)、高粱丝黑穗病(S.reiliana)、高粱散黑穗病(S.cruenta)和高粱坚黑穗病(S.sorghi)标本,注意症状特点,比较高粱三种黑穗病症状有何不同,挑取高粱或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制片,镜检其大小、形状、颜色及表面特征,另取高粱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制备片204,观察冬孢子萌发的特点。
(3)团黑粉菌属(Sorosporium)冬孢子堆多产生在花部,冬孢子集结成球,外面往往有由菌丝构成的假膜包围着,成熟后呈粉状或颗粒状,观察高粱长粒黑穗病(S.enrenbergii)标本,注意为害特点,是否有长形囊状物形成,取高粱长粒黑穗病菌冬孢子制备片210,镜检由许多冬孢子组成的球形或卵圆形的孢子球,注意外面是否有膜包围。
1.2.6 曲利苯兰酒精一乳酚酸组织透明染色参照Frye等的方法,并进行优化改进。
将接种不同时间的叶片(即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在曲利苯兰一酒精乳酚油染色液(无水乙醇20 mL,苯酚10mL,83%乳酸10 mL,水10 mL,曲利苯兰10mg)中沸水浴10 min,再将染色后的叶片置于酒精乳酚油中沸水浴3 min,取出后置于饱和的水合三氯乙醛溶液中脱色过夜,然后置贮存液中备用。
1.2.8 显微镜观察分别取上述贮存液中材料,以水为浮载剂,将叶片叶背朝上置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效果。
曲利苯兰染色曲利苯兰与菌体细胞质的特定组分结合而使菌体着色,染色时间为10 min(图2)。
用该法能进行玉米丝黑穗病菌整个生长发育过程的染色观察。
如图2冬孢子在玉米叶片上(图2—1)萌发产生牙管(图2-2),牙管进一步生长形成先菌丝并产生担孢子(图2—3);担孢子产生的无侵染能力的单核菌丝经菌丝融合形成具有侵染能力的双核菌丝,并开始侵染叶片内部组织(图2—4);侵染菌丝侵入到叶片组织内部后,沿细胞壁或穿透细胞壁扩展(图2—5、2—6)。
该法尤其适用于在组织细胞间隙扩展及伸人细胞内的菌丝染色,其最大特点是寄主组织脱色彻底,呈浅蓝色。
菌丝染色后为深蓝色,与背景反差大,便于观察。
2-1:冬孢子2—2、2—3:冬孢子萌发2-4:菌丝侵染2—5、2-6:菌丝扩展a为冬孢子,b为牙管,C为先菌丝,d为担孢子,e为菌丝融合,f为侵染菌丝2-l:Teliospores 2-2,2-3:Teliospores germ 2-4:Infection hyphae 2-5,2-6:Expansion hyphae a.Teliospore b.Germ tube C.Promycelium d.Basidiophore e.Hyphae conjugation f Infection hyphae图2 曲利苯兰染色丝轴团散黑粉菌Fig.2 Staining of Sporisofium relianum with trypan blue曲利苯兰是一种细胞质染色剂,能对玉米丝黑穗病菌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进行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