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的研究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资料介绍,玉米丝黑穗病于1919年传入东北地区。
近年来,由于连作严重、品种抗性差等原因,锦州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局部地块发病较重。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经感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给玉米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影响玉米的正常产量,也造成玉米籽粒品质降低。
一、病原菌及生活史玉米丝黑穗病为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轴黑粉病属真菌。
该病菌以冬孢子形态越冬造成第二年的传播危害。
冬孢子主要在耕层土壤中越冬,有些冬孢子则会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及玉米秸秆中越冬。
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冬孢子可存活2-3年。
夏季,春玉米雌穗吐丝,冬孢子开始陆续成熟,发病的雌雄穗黑粉包成熟破裂散出的黑粉,就是冬孢子。
冬孢子呈黄褐或暗紫颜色,为球形或近球形状,单个体积非常小,直径为10μm左右,冬孢子表面有细刺。
冬孢子在成熟以前经常汇聚成孢子球,被菌丝所组成的薄膜包裹,成熟后孢子球破裂冬孢子分散。
冬孢子萌发所需温度17-32.5℃,适宜温度25℃,氧气缺少时冬孢子不易萌发。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23-36℃,最适温度为28℃。
冬孢子萌发最适的酸碱度为弱酸性,中性及偏酸性的条件也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但碱性环境会抑制冬孢子的萌发。
丝黑穗病病原菌有明显的对侵染作物的选择性,侵染玉米的丝黑穗病病原菌不能侵染高粱,但侵染高粱的丝黑穗病病原菌能够侵染玉米,只是侵染力非常弱。
冬孢子在春季萌发后产生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
玉米播种后,种子在发芽期或出苗期病菌开始侵染,在玉米2-8叶期均可侵染植株。
侵染时侵染丝从胚芽或胚根开始侵入玉米,快速扩展到茎部并且沿生长点侵染扩散。
玉米花芽分化时,病菌进入花器原始体侵染雌雄穗,破坏玉米植株的雄花、雌花。
有时菌丝扩展较速度低于玉米植株生长速度,菌丝没能侵入植株生长点,会出现病株只在雌穗发病而雄穗没有发病的情况。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其主要症状为玉米穗变黑、变腐,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
那么,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防治呢?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原因
1. 病原菌感染: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玉米赤霉菌和玉米赤霉
毒素菌,它们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滋生和繁殖,从而导致玉米
丝黑穗病的发生。
2. 环境因素: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气温、湿度、土壤条件等。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滋生和繁殖,
从而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3. 玉米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不同,一些品种
容易感染病原菌,从而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
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和繁殖,从而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3. 喷洒农药: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喷洒一些有效的农药,如三唑酮、多菌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4. 加强管理:加强玉米田的管理,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保持田间
通风透气,可以有效地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病原菌感染、环境因素和玉米品种
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喷洒农药和加强管
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引言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它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从原因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探讨,以帮助农民有效预防和减轻该病害的发生。
一、病害原因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条件:高温潮湿的气候是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这样的气候下,真菌病原体更容易在玉米花部定殖和繁殖,导致丝黑化。
2.病原菌: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黑穗镰刀菌(Gibberella zeae),它以侵染玉米丝部为主要特征。
丝黑穗镰刀菌通过玉米花柱部进入玉米胚胎,破坏具有养分的丝,导致玉米丝变黑。
3.玉米品种:一些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较低,容易感染。
4.土壤条件:土壤中的含水量过高,会为丝黑穗镰刀菌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病原菌的繁殖。
5.玉米种植密度:玉米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玉米植株之间的空气流通不畅,湿度增大,从而有利于丝黑穗镰刀菌的生长繁殖。
二、防治措施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病害防范•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控制播种密度:避免过密的种植密度,保证玉米植株之间的适当空气流通和湿度控制,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2. 合理施肥管理•合理施肥: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增强植物的自身抗病能力。
•避免氮素过量:减少氮肥的使用量,过量的氮素会导致玉米组织松软,易受病原菌侵染。
3. 病害监测与预警•定期巡查:定期巡查玉米田,及时发现病害的初期症状,便于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
•借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等手段对玉米田进行航测,及时获取病害的分布情况,提前预警。
4. 环境调控•架设防雨棚:在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架设防雨棚可以减少病菌传播和降低病害的发生。
•种植间作物:采取合理的间作措施,如与大豆、甘蓝等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从而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通辽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建议

通辽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建议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的穗部,会
导致玉米穗部变黑、变软、变腐,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通
辽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建议:1.发生原因:(1)气候因素:
高温多湿的气候是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发生原因之一。
(2)土壤因素:
土壤中的病原菌和病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过多,会导
致病害的发生。
(3)玉米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对病害的抵抗力不同,
一些品种容易受到玉米丝黑穗病的侵害。
(4)管理不当:不合理的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容易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2.防治建议:(1)选择抗病品种:在种植玉米时,应选择抗病品种,提高玉米的
抗病能力。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免疫力,减少病害
的发生。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
减少病害的发生。
(4)使用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玉
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同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5)定期检查:定期检
查玉米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病害扩散。
总之,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需要综合施策,从土壤管理、品种选择、田间
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提高玉米的
产量和品质。
玉米丝黑穗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分析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黑丝穗能够直接影响玉米雄、雌穗的生长发育,该病发病时期较长、致病因素较多,所以要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加以预防,通过农业防治或其他防治措施,有效减少该病发病率及危害,以确保农作物质量及产量。
一、玉米丝黑穗病概况及危害玉米黑丝穗病在辽宁山区发病率较高,在2004年至2006年间,其发生面积约4000hm2以上,平均发病株率为16%左右,最终导致玉米总产量减产24%,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玉米丝黑穗病在玉米苗期可表现为植株矮化等症状,而在玉米成株期时则以危害雄、雌穗为主。
危害雄穗时则表现为花序局部变形,严重时则由黑色菌粉取代雄花序,直至将花序全部吞噬降低玉米产量。
危害雌穗时则表现为刺状膨大囊状物,严重时的症状与雄穗相同。
该病发生会导致玉米产量、质量急速下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因玉米黑穗病为土传病害致病因素较多,而气候、土壤等因素缺乏稳定性人为无法控,所以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减少该病发生。
此病能够在次年侵染其他健康苗株,为此与其他病害相比危害更大。
二、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规律玉米黑穗病又称乌米,属于半知菌亚门,不仅能侵害玉米,还能侵害高粱、苏丹草等农作物,危害较大。
此病为土传病害,遗留在土壤的病株残体和携带病菌的幼种,能在次年侵蚀健康幼种,成为主要侵染源头。
玉米黑穗病原病菌会以冬孢子的形式越冬,并在土壤中存活三年左右,若环境与温度适宜,还会存活七年以上。
玉米黑穗病会在玉米生长到七叶期时进行侵蚀,其侵染主要部位在玉米胚芽,而后逐渐蔓延到根部,玉米生长到三叶期时此病侵蚀最严重。
玉米黑穗病原菌还能侵染雌穗与雄穗,待作物生长到成熟期时,则在花器组织上形成黑粉菌孢子堆,待寄主破裂后释放冬孢子扩增侵染范围,增加危害程度。
此病发生与气候、栽培措施、品种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根据研究表明,在低于16℃或高于33℃时发病率较低,而在27℃至31℃时,此病发病率较高且存活时间较长。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条件与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条件与防治措施白艳凤【摘要】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病害,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属绝产性病害,植株一旦得病,几乎颗粒无收。
70年代后期,玉米丝黑穗病的大面积发生,逐渐成为限制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提高的制约因素,经我国几代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对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病原菌、侵染途径、侵染条件、侵染规律,抗病遗传规律等都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介绍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症状、病菌来源、侵染途径、侵染条件、生理小种等特性,并提出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抗病弱的品种正确包衣种衣剂、药剂拌土、促进出苗、加强田间管理等相应的防治措施。
%Maize Head Smut is a worldwide disease, it can be happenedin any corn fields. The late 70’s, a large area of maize head smut disease happened, has become a constraint to maize yield and total yield improvement in China. In China, after several generation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worker effort, symptom, pathogen, infection of Maize Head Smut, resistance genetic regularity were studie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nset of symptoms, Maize Head Smut pathogen infected sources, ways, infectio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kind of characteristics, and put forward the crop rotation, selection of resistant variety, resistant varieties, seed coating agents the right soil mix, promote seedling, strengthening field management and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measures.【期刊名称】《生物灾害科学》【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3页(P185-187)【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危害特性;防治对策【作者】白艳凤【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31.4+2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全球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与有效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与有效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与有效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地防治这种病害,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它的发生原因以及可行的防治措施。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玉米丝黑穗病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其发生机理,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这篇文章,你将能够全面理解玉米丝黑穗病的特点,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来遏制其发展。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1. 天气条件:玉米丝黑穗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发生与大气温度和湿度相关。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从而促使病害的爆发。
2. 环境因素:农田土壤的酸碱度、湿度和通风情况等也会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酸性土壤、高湿度以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会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特点1. 苗期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苗期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小的黑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且会因病原菌的侵染而导致叶片枯黄、干枯甚至死亡。
2. 成熟期症状:在玉米成熟期,受感染的玉米穗会出现黑色、干枯和扭曲的症状,丝也会变成黑色。
这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外观,还降低了玉米的品质。
三、有效的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玉米丝黑穗病的品种是预防病害的有效手段之一。
抗病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补充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增强玉米的抵抗力,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 病害监测与防治:定期巡视玉米田,查找患病植株,及时追踪病情变化。
一旦发现受感染的植株,应立即将其移除并销毁,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4. 环境调控:保持适宜的土壤酸碱度、湿度和通风情况,促进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5. 农药防治: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农药,遵循使用说明,并在使用后适当的时间内进行农产品安全期控制。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气候条件:东北地区的 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丝 黑穗病的发生和传播, 加大了防治压力。
农民认知不足:部分农 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认 知不足,防治意识不强 ,影响了整体防治效果 。
成功的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某农场通过采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药剂拌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成功降低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提高了 玉米产量。
全。
04 东北地区玉米丝 黑穗病防治的实 践与探索
防治现状与挑战
01
02
现状概述:近年来,东 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 生频率逐年升高,对玉 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 重影响。为应对这一问 题,东北地区已经开展 了一系列玉米丝黑穗病 防治实践。
主要挑战
030405Fra bibliotek病原菌变异:病原菌的 快速变异导致部分防治 手段效果降低,增加了 防治难度。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等 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需要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加 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
03 玉米丝黑穗病的 防治策略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在东北地区,应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且对 玉米丝黑穗病有较强抗病性的玉米品种 进行种植。
未来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建议 加强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提高玉米自身的抗病能力。
倡导合理轮作,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减轻发病压力。
未来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农业科研投入,研发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和生物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认知和防治技能。
05 玉米丝黑穗病对 东北地区玉米产 业的影响
VS
品种轮换
避免长期单一种植同一品种,定期进行品 种轮换,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土壤湿度对发病率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与病害侵染发病有较明显的关系
7 表 !8& 从表 ! 中看出 $ 当温度为 &!% % 湿度为 !)*
时发病率为 4/4* $ 而湿度提高到 !+* 时 $ 发病率达 到了 "!/"*$ 当湿度提高到 &)* $ 发病率又明显下
图!
玉米播种期与丝黑穗发病率的关系
参考文献 $
!"# 吕国忠 " 陈
捷 " 白金铠 $ 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 $
%*# 吴新兰 " 庞志超 " 田立民 " 等 $ 玉米丝黑穗病菌侵染条件与栽培措
施的研究 %&# $ 植物保护学报 ""’2" "2+"- $,"/,1 $
!,3 布仁巴雅尔 " 徐淑琴 " 冯至兰 " 等 $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条件的研究 !&3 $ 植物病理学报 ""’2" """+,- $4./4" $ !43 晋齐鸣 " 王晓鸣 " 王作英 " 等 $ 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
收稿日期 ! (""*$!!$+" 基 金 项 目 !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发 生 规 律 及 种 子 处 理 技 术 (黑 龙 江 省 农 科院科技攻关项目 作 者 简 介 ! 李 宝 英 ,!%&*$. " 女 " 副 研 究 员 " 主 要 从 事 植 物 病 理 学 研 究 $ EFL !"*#!$-&&2!(#* B$U9<L !;<=>\9:L<a;9N::0W:U0W=
!+* 时 玉 米 丝 黑 穗 的 发 病 率 最 高 为 "!/"* ’!$% 低
温下发病率为 !)/,* 3 !6/$* ’ 温度在 &’% 时 $ 发病 率为 "/$* 3 ’/4*& 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在低温条件下$ 病菌的萌发率虽然较低 $ 但玉米种子萌动也慢 $ 幼苗 出土时间延长 $与病原菌接触时间加长 $ 增加了病菌 侵染几率 $使发病率增高 & &!% 是病原菌萌发和侵染 的适宜温度 $发病率在田间达最高值 &在较高的温度 条件下 $ 玉米种子出苗迅速 $ 病原菌与胚芽鞘接触时 间变短 $ 不利于病菌侵染 $ 从而使发病率明显下降 &
#"$
播种期对发病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 玉米播种期与丝黑穗病的发病
率有很大关系 &在本试验所设计的播期内 $ 玉米丝黑 穗的发病呈现出 & 个高峰值 #图 !8 & 第一个峰值也是 最高峰值为 ’ 月 !$ 日播种 $ 其发病率为 !4/&* $ 以 后随时间推移 $ 发病率有所下降 $ 但仍维持较高水 平 & + 月 4 日播期的发病率又攀升至 !+/$* 的高度 $ 达第二高峰值 $ 而后随播期推移发病率急剧下降 $+ 月 !+ 日播期的发病率下降到 $/)* & 综合不同播种 期病害消长及产量情况认为 ! 在哈尔滨地区 $ 过早 #’ 月 !$ 日 8 播种 $ 由于土温低 $ 玉米粉籽严重 $ 不能保 证出苗率 $ 同时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增高 $ 其产量并 未因提早播种而增产 ’ 过晚 #+ 月 !+ 日 8 播种 $ 在土壤 水分充足的条件下 $ 出苗迅速 $ 病害显著减轻 $ 但晚 播造成总有效积温不够 $ 玉米贪青晚熟 $产量明显下 降 $ 在生产上无实际意义 & ’ 月末至 + 月初播种 $ 发 病率虽较高 $ 但玉米产量水平也很高 & 因此 $ 在实际 生产中 $ 为降低玉米黑穗病的发病率 $ 提高玉米产 量 $ 应提倡适期播种 $ 选用耐低温发芽品种 $ 采取覆 膜 % 移栽玉米等促进出苗的措施 $ 对于中抗或感病 品种 $ 种子一定要进行药剂处理 &
&
#"!
结果与讨论
土壤温度对发病的影响 玉米丝黑穗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 $ 与其它土传
病害不同的是它的侵染期比较集中 $ 主要在玉米 " 叶期之前 & 因此 $试验设计的土壤温度控制设定在 ’ 叶期前 $’ 叶期以后感染的病株率忽略不计 & 从表 ! 试 验 结 果 可 以 看 出 $ 当 土 壤 温 度 为 &!% % 湿 度 为
玉米丝黑穗病是 2" 年代初我省玉米生产上的 主要病害 $ 由于当时推广的绝大多数杂交种如嫩丰 系列 & 龙单 !# 等品种不含抗玉米丝黑穗病基因 "感 病杂交种的大面积种植导致玉米丝黑穗病大流行 " 使玉米生产遭受严重损失 $ ’ 六五 (&’七五 (&’ 八五 ( 期间 " 玉米丝黑穗病作为玉米主要病害 " 被列为国家 重点攻关项目 $ 通过对基础材料的筛选及抗病基因 的转育 " 培育出一批抗性较好的抗病品种 " 同时对防 治该病的单项防治技术进行组装配套 " 通过综合治 理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从平均 ("1 左右 " 压低 到 !1 3 (1"病害基本上得到控制 $-" 年代初期以来 "
表! 土壤温湿度对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的影响
总株数 病株数 发病率
!+* "&)* $ 土壤绝对含水量 ($ 即 !$%!)* %!$%!+* " !$%&)* "&!%!)* "&!% !+* "&!% &)* "&’% !)* " &’%!+*"&’%&)* 共 , 个处理 & 品种为龙单 !,&
菌土及播前准备 - 先将土壤风干经高温灭菌处 理 $ 按所需量将水和土混拌均匀装入塑料袋中封闭 处理 $ 经 " . 完全吸湿后 $ 按所需量再加病菌 $ 制成 菌土 & 病菌含菌量为土壤重的 !*& 每处理 &) 盆 $每 盆 " 粒种子 $ 种子用 $)* 的酒精消毒 )/+ 012 $ 用 蒸 馏水冲洗 $晾干 & 播种后用塑料袋封口 $ 保证土壤湿 度 $ 按不同处理要求将盆钵摆放到不同温度梯度下 $ 待玉米 " 3 ’ 片叶龄时移植到田间 & 玉米抽雄后调 查总株数和病株数 $ 计算发病率 &
!&&
玉
米
科
学
!" 卷
!
!"!
材料与方法
土壤温度 ! 湿度与发病的关系 处理!设 " 个温度#!$%"&!%"&’%(#" 个湿度#!)*"
降 $ 说明干旱与高湿条件下均不利于病菌孢子萌发 & 因此 $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春季土壤湿 度# 墒情8 $ 土壤湿度为 !+* 时利于孢子萌发与侵染 &
!$ !$ !$ &! &! &! &’ &’ &’
处 理 温度 #%8 湿度 #*8
#株8 !!) !&6 9 !"6 !"’ 9 !&’ !") !&6
#株8 !& &! 9 !& ’& 9 6 6 ’
#*8 !)/, !6/$ 9 4/4 "!/" 9 ’/4 ’/6 "/$
!) !+ &) !) !+ &) !) !+ &)
!"#
播期与发病的关系 供试杂交种为龙单 !, & 播期分别为 ’ %’ 月 &, 日 %+ 月 4 日和 + 月 !+ 日 & 每一播
期播 " 行 $行长 + 0 $ 行距 $) 50 & 每埯种 " 粒 $ 不间 苗 $ 重复 " 次 & 玉米抽雄后调查总株数和病株数 $计 算发病率 &
67 89:$;<=>? @ABCD E<F$GH=? DIJ KH$L<9=> ,!"#$%&’( )**(%&’+%,- ./0/’1&" 2/-+/13 4#%(,-56%’-5 )7’8/$9 ,: )51%&;(+;1’( <7%/-7/03 4’1=%- !#""-& " MN<=9. 567"89)"O ENF PFL9Q<:=RN<S :T R:<L QFUSFP9QHPF? R:<L NHU<V<Q;? RFFV<=> Q<UF 9=V :WWHPPF=WF :T U9<XF NF9V RUHQ YFPF RQHV<FV0 ENF PFRHLQR RN:YFV QN9Q QNF V<RF9RF <=W<VF=WF :T U9<XF NF9V RUHQ Y9R +!0+1 YNF= R:<L QFUSFP9QHPF Y9R (*/0 7Q Y9R !"0%1 $ !&021 9=V +021 $ *0-1 YNF= R:<L QFUSFP9QHPF Y9R (!/ 9=V !2/ PFRSFWQ<ZFL;0 4:<L U:<R[ QHPF W:=QF=Q Y9R PFL9QFV Q: V<RF9RF <=TFWQ<:= :\Z<:HRL;0 !#1 R:<L NHU<V<Q; Y9R RH<Q9\LF T:P RS:PF >FPU<=9Q<:= 9=V <=[ TFWQ<:=? QNF V<RF9RF <=W<VF=WF Y9R +!0!10 ]NF= R:<L Y9QFP W:=QF=Q Y9R !"1 9=V ("1? QNF V<RF9RF <=W<VF=WF Y9R +021 9=V -0-1 PFRSFWQ<ZFL;0 ^P:H>NQ 9=V N<>N U:<RQHPF <R =:Q >::V T:P RS:PF >FPU<=9Q<:= 9=V <=TFWQ<:=0 AHU<V<Q; <R QNF U9<= PF9R:= T:P V<RF9RF <=W<VF=WF :T U9<XF NF9V RUHQ0 B9PL; R:Y<=> W9HRF RFZFPF V<RF9RF0 69QF R:Y<=> W9= PFVHWF V<RF9RF \HQ QNF ;<FLV <R L:YFP0 4H<Q9\LF RFFV<=> Q<UF <R 9VZ:W9QFV0 :2% ;&8$7O _9<XF NF9V RUHQ‘ EFUSFP9QHPF‘ AHU<V<Q;‘ 7=VHW<=> W:=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