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对丝黑穗病抗性评价

合集下载

通化市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通化市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通化市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产量严重损失。

对该病发病规律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玉米丝黑穗病具体防治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防治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及相关行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通化市是吉林省的重要玉米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8万hm2左右,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总产量70万t以上。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通化市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严重的发生地块可达30%~50%,甚至更高,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搞好玉米生产,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提高产量和品质,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调查找出了该病在通化市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以对玉米栽培生产有一定指导意义。

1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原为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ca reiliana),俗称乌米或灰包,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1]。

该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受害病株多数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球型,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外观不呈瘤状。

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

黑粉一般结成块,内部夹杂有丝状物。

少数病株整个植株果穗畸形,呈现刺猬状,大多数病株仍保持原来的穗型,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也有个别整个雄穗受害后变成一个大黑粉包。

受害严重的幼苗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具体以下几种类型:①矮化型:主要是节间短,全株矮小,上粗下细,如笋状,向一侧弯曲,叶片簇生,暗绿色,叶片带有黄白条斑,抽出的雌雄穗为黑穗;②矮化丛生型:病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整个植株短粗繁茂,果穗增多,一般每个腋芽都能长出黑穗;③多分蘖型:病株分蘖较多,每个分蘖茎上均形成黑粉,且大部分顶生[2]。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病株都有这些明显的典型症状,生产中常因应用品种抗病性强弱,土壤病菌数量的多少,以及环境条件是否有利于病害流行而变化,有时,苗期发病症状又与病毒病、生理性病害等症状相混淆,所以,以上症状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

浅析玉米杂交品种抗丝黑穗病鉴定

浅析玉米杂交品种抗丝黑穗病鉴定

浅析玉米杂交品种抗丝黑穗病鉴定【摘要】本站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920个玉米杂交种对丝黑穗并的抗病性。

结果表明,高抗型占1.3%,抗病型占10.1%中抗型占12.6%感病性占62%,高感型20.9%。

在不同区实验类型品种中,中抗—高抗型中晚熟和青饲玉米较多,经抗病鉴定,通过审定的50个品种有4个高抗、11个抗病、19个中抗。

【关键词】玉米;黑丝穗病;杂交种玉米丝黑穗病【Sporisorius reilianum(Kuhn)Langdon Fullerton】是时间性重要病害。

20世纪70年代,此病在我国春玉米区大范围流行,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成为国内玉米的主要病害。

80年代后,通过大面积推广种植抗病品种,使该病一度得到控制。

90年代后期,随着感病新品种的大量,丝黑穗病又在我国蔓延。

黑龙江玉米区丝黑穗病害日趋严重,局部地区爆发成宰,一般田发病率10%左右,重病田达50%以上。

玉米病害的发生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密切相关,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

玉米不同品种对病害的抗性有显著差异,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丝黑穗并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鉴定品种的抗病性则是抗病育种的重要环节。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品种为黑龙江省西北地区实验品种(特早熟玉米早熟玉米晚熟玉米甜、糯等特用玉米品种920个)。

参试品种有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公室提供。

供试菌株采自玉米丝黑穗并的病穗,讲病穗压碎过筛,取100g混匀菌粉佳100kd过筛细土,充分拌匀,配制成0.1%的菌土。

1.2田间设计与接种方法鉴定地点在设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田,鉴定材料每份种植2行,行长10m,行距67m,株距40m,采用穴播方式,每穴用100g菌土覆盖种子。

每穴留2株,没份材料留苗100株左右,齐319和海9-21为抗、感对照品种。

1.3病情调查与抗性评价标准玉米雌雄穗抽出、症状表现明显后调查病株率。

根据病株率评价品种的抗病性,抗性评价标准参照国家玉米区域试验制定的统一标准。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典型的土传病害,播种后条件适宜病菌即通过玉米的幼芽侵入,3叶期前尤其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

丝黑穗病多发生在低温冷凉地区,近年来东北地区丝黑穗病的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1丝黑穗病发生原因丝黑穗病原菌可存活多年,通过土壤、粪肥和种子进行侵染传播,一年侵染一次。

发病轻重主要由土壤中菌量、品种抗性、环境条件决定。

1.1玉米多年连作东北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地,玉米是这一地区的优势农作物,栽培面积大而且非常集中,无法倒茬轮作,有的地块连续多年乃至十几年种植玉米,导致土壤中菌源大量积累。

由于土壤中菌种的数量已经超过接种鉴定时的菌种数量,一些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在田间仍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感病。

1.2感病品种不合理种植在田间菌源富集的情况下,如果品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丝黑穗病一般也不会暴发。

但也正是因为多年病害发生较轻,人们忽视了玉米丝黑穗病暴发的危险性。

一些感病品种推广面积逐渐扩大,在丝黑穗病发生区域种植,为病害发生埋下了隐患。

1.3气候条件不利东北地区常常发生春旱,许多地区习惯抢墒早播。

播后若遇阶段性低温,会延长种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提高病原菌侵染概率。

另外,玉米丝黑穗病菌以散落在土壤的冬孢子越冬,冬季如出现暖冬现象,病原菌越冬基数就会增高,翌年种植玉米也会增加感病几率。

1.4种衣剂使用不正确正确选用种衣剂能够有效地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防效一般可达80%以上。

但由于目前玉米种衣剂种类繁杂,大多数不含对丝黑穗病具有防效的杀菌剂成分,而农民在选择时往往只注重价格盲目购买。

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科学知识,不正确使用种衣剂也会导致防治效果不佳。

1.5栽培管理措施失当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发病田中病株未能及时拔除并运至田外销毁,都会造成病原菌的大量积累。

另外,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低,以及播种过深,会延长出苗时间,增加侵染机会。

2丝黑穗病防治措施对丝黑穗病的防治要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中心,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探析

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探析

Z i x u n t a i对于北方玉米的种植而言,玉米丝黑穗病是最为常见的病害,一般发生在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春玉米区,其中,尤以东北地区的发生情况最为严重,玉米的种植和生长面临严峻的考验。

因此,相关人员一定需要切实解决玉米丝黑穗病,根据该病害的发生情况,选择科学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北方玉米顺利生长。

一、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一)土壤成分含有致病菌目前,北方很多地区的玉米种植都以多年连作形式为主,且连作的年限一般都超过3年。

这样一来,玉米丝黑穗病的致病菌就可以在种植土壤中生存2—3年,细菌长期在土壤中积累,土壤成分中就会含有大量的致病菌。

而玉米是一种主栽农作物,很难对其进行倒茬处理,在病菌常年积累的背景下就会造成玉米发病。

(二)肥料含菌很多农民在种植玉米的时候,没有对玉米的秸秆进行科学处理,在将秸秆用作肥料的时候,就会导致肥料含有致病菌。

将含菌成分的秸秆用作玉米种植的肥料,黑穗病的致病菌在经过牲口的肠胃之后仍然能够存活,这就会导致玉米种植的粪肥中含有病菌。

若是将含有致病菌的秸秆等进行沤粪,在进行还田的时候,粪肥中的病菌就会进入田地。

(三)气候影响北方玉米种植的气候因素也是导致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是冬季出现了暖冬现象,病菌就会出现越冬现象。

此外,玉米播种期的气候温度若是较低,土壤会偏干旱一些,玉米种子在土壤中的时间会较长,这就给病原菌的影响提供了条件。

二、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具体防治措施(一)实施轮作种植目前,玉米品种的抗性提高相对比较缓慢,若是一味实施连作,可能会导致玉米大面积感染玉米丝黑穗病。

因此,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出现,种植人员需要尽量减少玉米种植土壤中致病菌的富集,并且将连作形式尽量改为轮作形式,这样可以有效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二)做好拌种与拌土在玉米种植中,可以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拌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致病菌对玉米种子造成感染。

北方某市在玉米种植中,为了有效避免玉米出现玉米丝黑穗病,当地种植人员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之下选择科学的药剂进行拌种处理,当地选择烯唑醇进行拌种,将药剂的比例设定在1:200左右。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气候条件:东北地区的 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丝 黑穗病的发生和传播, 加大了防治压力。
农民认知不足:部分农 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认 知不足,防治意识不强 ,影响了整体防治效果 。
成功的防治案例
案例一
某某农场通过采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药剂拌种等综合防治措施,成功降低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提高了 玉米产量。
全。
04 东北地区玉米丝 黑穗病防治的实 践与探索
防治现状与挑战
01
02
现状概述:近年来,东 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发 生频率逐年升高,对玉 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 重影响。为应对这一问 题,东北地区已经开展 了一系列玉米丝黑穗病 防治实践。
主要挑战
030405Fra bibliotek病原菌变异:病原菌的 快速变异导致部分防治 手段效果降低,增加了 防治难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等 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需要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加 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
03 玉米丝黑穗病的 防治策略
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
在东北地区,应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且对 玉米丝黑穗病有较强抗病性的玉米品种 进行种植。
未来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建议 加强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提高玉米自身的抗病能力。
倡导合理轮作,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减轻发病压力。
未来防治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农业科研投入,研发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和生物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认知和防治技能。
05 玉米丝黑穗病对 东北地区玉米产 业的影响
VS
品种轮换
避免长期单一种植同一品种,定期进行品 种轮换,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源鉴定及抗性遗传研究

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源鉴定及抗性遗传研究

8 | 。在我 国 , O _ 1 ] 主要 发生 在 春玉 米 产 区 , 东 北 是
玉米产 区的主 要病 害之 一 。玉米 丝黑 穗 病属 绝 产
型的病害 , 病株 率 每增 加 1个 百 分点 , 感 玉米 约 减 产 10k ・ m2 0 g h - L 。经 过大 量 研 究 和实 践 证 明 , 选
S UN nje Ya -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uh a B a c f Heln j n a e f Agiut rlS in e , uh a Heln j n S iu rn h o i gi g Acd my o r l a c cs S iu , i gi g o a c u e o a
1 材 料 与方 法
1 1 材 料 .
第 一 作者 简 介 : 淑 珍 (9 2) 女 , 东 省 莱 阳 县 人 , 读 农 左 17 一 , 山 在 业 推 广 硕 士 , 级 农 艺 师 , 事 玉 米 育 种 与 栽 培 研 究 。 E 高 从 _ ma :u s u h n s h . o 。 i z oh z e @ o u c r l n 通讯作者 : 学慧(92 , , 宁省 绥中市人 , 读博 士 , 靳 16 ) 男 辽 在 教 授 , 士 生导 师 , 事 植 物 病 原 真 菌 学 研 究 。 硕 从
摘 要 : 了鉴 定 玉 米 自交 系对 丝 黑 穗 病 的 抗 性 , 究抗 病 力遗 传 效 应 , 用 人 工 接 种 鉴 定 法 , 究 评 价 了 7 为 研 采 研 2份 玉 米 自交 系 对 丝 黑 穗 病 的 抗 性 。其 中 高 抗 系 1 8个 , 2 % , 病 系 1 占 5 抗 5个 , 2 . , 抗 系 1 占 O8 中 2个 , 占 1 . 。 玉 米对 丝 黑 穗病 的 抗 性 遗 传 属 细 胞 核 遗 传 , 正反 交 差 异 。F 和 F 的发 病 率 介 于 双 亲 之 间 , 超 亲 67 无 2 无 优 势 , 抗 病 亲 本 回 交 的 后 代 基 本 表 现 为 抗 病 , 感 病 亲 本 回 交 后 代 表 现 为 感 病 。要 选 育 中抗 以 上 类 型 杂 F与 与 交 种 , 双 亲之 一 必 须 为 抗病 系 , 杂 交 方 式 有 : 抗 × 高抗 、 抗 ×抗 病 、 抗 × 中 抗 、 病 × 抗 病 、 病 × 其 其 高 高 高 抗 抗

四种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

四种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
LU Z n — h , U n —a o g z iH Ho g to
( l t rt t nI tu .inA a e yo gi h rl c ne , ogh l g16 0 , hn ) Pa o co s t e Jl cdm n P e i n it i fA r u ua Si c G nzui 10 C i c e s n 3 a
( ) 试作 物 : 感 丝 黑 穗 病 的 玉 米 品 种 吉 单 3供 高
2 9。 0
或残 效 期 较 长 的三 唑 类 杀 菌 剂 对 种 子 进 行 包 衣 处 理 , 而达 到 对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的 防 治 目的 。 为 了 比 从 较 目前 市 场 上几 种 杀菌 剂 成分 不 同 的种 衣 剂对该 病 的防 治效 果 , 推广 应 用 提供 依据 , 为 特设 计该 试 验 。
卢 宗 志 , 洪 涛 刘
( 林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帻 保 所 , 主 岭 16 0 ) 古 公 3 10
[ 摘
要 ]本 试验利用 目前 市场上常 见的 4种 用于防治玉 米丝黑 穗病 的种 衣剂对 该病进 行 防治效 果 的对 比性
试验 。结 果表 明 ,5 1%黑 穗净 防效最 高 , 8 ,% , %吉农 4号次之 , 6 ,% , 达 19 1 7 为 37 其余 两种种衣剂 效果 则不足 5 %。 0
维普资讯
玉 米 科 学 Ju a o Ma eSii s 02 1( )9 —9 or l f i c c 0 ,0 2 :7 8 n z m e2
[ 文章编号 ]10 —96 20 )2() —2 0500 (02 0一 9 0 K7
四种 种 衣 剂 防治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药 效 试 验

推广玉米新品种要重视丝黑穗病的防治

推广玉米新品种要重视丝黑穗病的防治
25 包衣 种 子 要 规 范 化 、 准 化 . 标
玉 米播 种 至 出苗 期 间的 土 壤温 、 湿度 条 件 与发 病 的关 系最 为密切 。 土壤 温 、湿度 对 玉米 种 子发 芽 、 生 长和病 菌冬孢 子 的萌 发 、侵 染都 有直 接影 响 。据 有关 资料介 绍 , 病 菌侵染 的适温 与幼 苗生 长 的适 温一 致 , 在2 5℃左 右 ;适 于 侵染 的土壤 湿 度 以土壤 含 水量 在 2 0%时为最适 。 以 , 早年份 常 为病害 的流 行年 。 所 春 另 外 , 种 过深 有利 于发 病 , 与 中胚 轴 在 深层 土 中形 播 这 专 家 , 年 亲 临 参 试 点 的 机 会 太 少 , 难 对 水 稻 品 种 每 很 从 感 性认 识 上 提 出 客观 评 价 。建 议 改 变 目前 人 员 组 成 ,充实 一部 分 水稻 主产 区的基 层 科 技推 广 专 家 , 每
维普资讯

种子 科 技 ・
・0 6 2 ・ 20 ( )
中 图分 类号 : 3 .3 .* S 4 51 1 2 4 文献标识码 : C
・ 群言 堂 ・
文章 编 号 :1 0 — 6 0 2 0 ) 2 0 2 — 2 0 5 2 9 (0 6 0 — 0 8 0
22 轮 作倒 茬 , 免 连作 . 避
避 免 连作 是 减 少 田间 菌源 、减 轻 发 病 的有 效 措 施 , 积极 调整 种 植计 划 , 到 合理 布 局 和合 理 轮 作 。 应 做
轮作 三 年 以上 才 能达 到 防病 的 目的 , 用抗 病 的 玉 米 应 新 品种也 是轮 作 的一种 形式 。 23 施 用腐 熟厩 肥 , 除病 苗和病 株 . 拔
近 几 年来 ,审定 推广 的玉 米新 品种 不 断增 加 , 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对丝黑穗病抗性评价摘要:文章就吉林省主推玉米品种人工接种丝黑穗病菌,鉴定出不同级别的抗性品种,得出病害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吉林省;玉米;丝黑穗病;抗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72-1
1 玉米丝黑穗病国内外发展现状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于1876年在意大利首次报道,目前已遍布世界各玉米生产区,1919年在国内东北发现,现在各玉米栽培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生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之间,个别地块可达60%~70%。

1975年仅东北三省就减产玉米3.75亿kg。

病株果穗和雄穗同时表现症状者占病株的60%~70%,仅果穗发病而雄穗正常的占30%~40%,雄穗发病而雌穗正常的极为少见。

丝黑穗病是苗期侵染的系统病害,无再次侵染。

发病程度取决于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和环境因素。

在丝黑穗病防治上,采取了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或用处理种子等方法。

用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轮作也可以减轻病害发生。

2 玉米品种抗性鉴定
吉林省区域试验参试品种分别有1400份。

由育种单位提供。

玉米丝黑穗病接种,在播种时同步进行。

播种时,将配制好的0.1%菌土以每穴100g用量覆盖玉米种子。

播种前应先进行田间浇灌,
以确保土壤湿度适宜。

播种时的土壤温度应在20℃以上,土壤湿度约20%~28%,以利于病原菌的萌发和浸染。

鉴定材料随机排列,每50份鉴定材料设一组已知高抗和高感对照材料:mo17(高抗)或齐319(高抗)、黄早四(高感)。

在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每份鉴定材料至少选取100株,逐株调查,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

当鉴定圃中的高感对照材料达到其相应感病程度(9级),该批次抗丝黑穗病鉴定视为有效。

3 调查试验结果和结果分析
早熟高抗丝黑穗品种有吉星32、银河25、c501w等20个品种;早熟抗病品种有e120、新春23、延单20等40多个品种;早熟中抗品种有吉星519、通油8、e121等15个品种;中熟高抗品种有
x1121h、长单506z4221、z7020等100多个品种;中熟抗病品种:hz0304、北龙02—1、吉单261等170多个品种;中熟中抗品种:屯玉88、吉星33、吉星526等80多个品种;晚熟高抗品种:吉东4、吉东6、f2011等180多个品种;晚熟抗病品种:郝98、龙府4号、农大259等110多个品种;晚熟中抗品种:hl90、郝5708、长单38等60多个品种;高密高抗品种:kx9574、吉星2018、吉星270等30多个品种;高密中抗品种:益丰12、京科458、吉农大509等15个品种;耐密高抗品种:x1132j、泽玉20、p518336等40多个品种;耐密抗病品种:dh3619、平安57、kx1571等60多个品种;耐密中抗品种;四育101、吉单34等60多个品种。

吉林省主推玉米晚熟品种高抗丝黑穗平均比率为39.43%;玉米
晚熟品种抗丝黑穗平均比率为33.37%;玉米晚熟品种中抗丝黑穗平均比率为20.68%;玉米晚熟品种感丝黑穗平均比率为6.02%;玉米晚熟品种高感丝黑穗平均比率为0.5%。

其中,玉米晚熟品种高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最高,玉米晚熟品种高抗、抗病、中抗、感病、高感平均比率按序递减。

吉林省主推玉米高密品种高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为27.1%;玉米高密品种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39.58%;玉米高密品种中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22.27%;玉米高密品种感丝黑穗病平均比率8.92%;玉米高密品种高感丝黑穗病平均比率2.1%。

其中,玉米高密品种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最高,玉米高密品种高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次之;玉米高密品种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最高,玉米高密品种高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次之;玉米黑穗病平均比率为35.65%;玉米品种中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为23.7%;玉米品种感丝黑穗感丝黑穗病平均比率8.92%;玉米高密品种高感丝黑穗病平均比率2.1%。

其中,玉米品种高感丝黑穗病平均比率为1.55%。

其中,玉米品种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最高,玉米品种高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次之;玉米品种中抗丝黑穗病平均比率和感病平均比率、高平均比率按序递减,高抗比率呈下降趋势。

农大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抗丝黑穗病调查中,高抗丝黑穗品种比率为17.42%;抗丝黑穗品种比率为39.08%;中抗丝黑穗病品种比率为22.4%;感丝黑穗病品种比率为18.94%;高感丝黑穗病品种比率为2.74%。

其中,抗丝黑穗品种比率最高,中抗丝黑穗病品种
比率次之,高抗和感丝黑穗病的品种比率相近,高感丝黑穗品种比率最低。

高抗、抗、中抗丝黑穗病品种比率总数均在80%以上。

对吉林省的主推玉米品种进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在所调查的所有品种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玉米丝黑穗病的变化各年份差异不大较平稳,但有上升趋势。

玉米丝黑穗病的年份变化较小,原因是所调查品种中抗玉米丝黑穗病。

随着玉米育种进程的加快,如何有针对性地从选系时即加强对抗病性状的选择。

以及通过回交、诱变和分子辅助育种的方法选育抗病自交系是通过品种解决玉米主要病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杨信东,高洁,杨伟光,张德才,等.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抗丝黑穗病及叶斑病性状鉴定[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5).
作者简介:李彦林(1974-),男,就职于九台市苇子沟农业站,研究方向:农作物栽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