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常见病害之一。
资料介绍,玉米丝黑穗病于1919年传入东北地区。
近年来,由于连作严重、品种抗性差等原因,锦州地区玉米丝黑穗病局部地块发病较重。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经感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给玉米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影响玉米的正常产量,也造成玉米籽粒品质降低。
一、病原菌及生活史玉米丝黑穗病为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属担子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轴黑粉病属真菌。
该病菌以冬孢子形态越冬造成第二年的传播危害。
冬孢子主要在耕层土壤中越冬,有些冬孢子则会混入粪肥或粘附在种子表面及玉米秸秆中越冬。
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冬孢子可存活2-3年。
夏季,春玉米雌穗吐丝,冬孢子开始陆续成熟,发病的雌雄穗黑粉包成熟破裂散出的黑粉,就是冬孢子。
冬孢子呈黄褐或暗紫颜色,为球形或近球形状,单个体积非常小,直径为10μm左右,冬孢子表面有细刺。
冬孢子在成熟以前经常汇聚成孢子球,被菌丝所组成的薄膜包裹,成熟后孢子球破裂冬孢子分散。
冬孢子萌发所需温度17-32.5℃,适宜温度25℃,氧气缺少时冬孢子不易萌发。
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23-36℃,最适温度为28℃。
冬孢子萌发最适的酸碱度为弱酸性,中性及偏酸性的条件也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但碱性环境会抑制冬孢子的萌发。
丝黑穗病病原菌有明显的对侵染作物的选择性,侵染玉米的丝黑穗病病原菌不能侵染高粱,但侵染高粱的丝黑穗病病原菌能够侵染玉米,只是侵染力非常弱。
冬孢子在春季萌发后产生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
玉米播种后,种子在发芽期或出苗期病菌开始侵染,在玉米2-8叶期均可侵染植株。
侵染时侵染丝从胚芽或胚根开始侵入玉米,快速扩展到茎部并且沿生长点侵染扩散。
玉米花芽分化时,病菌进入花器原始体侵染雌雄穗,破坏玉米植株的雄花、雌花。
有时菌丝扩展较速度低于玉米植株生长速度,菌丝没能侵入植株生长点,会出现病株只在雌穗发病而雄穗没有发病的情况。
玉米病害——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病害——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开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
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危害相当严重。
俗称“乌米”或“灰包”。
1、症状识别: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
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
有时一侧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
天花发病的植株一般无花穗,刚抽出的花轴顶端变成一小堆黑色孢子堆,有时天花抽出后小花畸形变为叶状物。
2、影响发病的因素:病菌厚垣孢子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越冬。
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
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随植株生长,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无再侵染产生。
土壤温度较低并且比较干燥时,玉米出苗迟缓,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发病率高,有利于丝黑穗病的流行。
因此,在冷凉地区,丝黑穗病发生就重。
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倒茬3年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实行轮作、深耕:连作多年易使土壤中菌量增多,发病重。
实行3年以上轮作,基本上可消灭土壤中病菌的危害。
深翻土壤,将病菌孢子压到播种层以下,可减少菌源、减轻发病。
③早期拔除病株:在病穗白膜未破裂时就拔除病株,并把病株拿到地外深埋或烧毁,以免病菌落入土中。
④药剂防治:此病是苗期一次性侵染的病害,在苗期利用药剂预防病菌的侵入,将会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
第一,用25%的粉锈宁或羟锈宁,按0.3%剂量拌种,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
也可用玉米糊作粘着剂增加药效。
第二,利用种衣剂防病。
目前生产上有多种包衣剂,可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驻马店市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措施

驻马店市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措施作者:岳金钟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9年第10期岳金钟一、玉米粗缩病(一)危害特征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侵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
幼苗在5~6叶期可表现症状,初期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纹,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
病株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质硬,心叶不能展开,严重矮化,仅为健株的1/3,叶背面侧脉上出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
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蜡白色条斑。
病株分粟多,根系不发达易拔出。
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重病株多提早枯死或无收。
(二)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减少毒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缩短玉米苗期时间;在病害重发地区,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
2.药剂防治。
在灰飞虱传毒危害期,尤其是玉米7叶期前,可喷洒下列药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7500~10 000倍液,或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
玉米苗期,喷洒5%菌毒清水剂300~5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50~300倍液,喷洒叶面,每7~10??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二、玉米锈病(一)危害特征玉米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玉米苞叶和叶鞘,严重时也为害茎秆,田间发病时,先从植株顶部开始向下扩展。
发病初期在叶片基部散生淡黄色斑点,后突起形成红褐色疤斑,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突起,开裂露出褐黑色冬孢子。
发生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籽粒不饱满,导致减产,更重时,造成叶片从受害部位折断,全株干枯,减产严重。
(二)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和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合理施肥、灌水,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2 . 2 . 1 速保利 按 4 0 - - 8 0 g有效成分 与 1 0 0 k g种子拌种 。 2 . 2 . 2用 5 0 %多 菌 灵 可 湿 性 粉 剂 按种 子重 量 0 . 3 %一 0 . 7 %用量拌种 , 或 甲基托 布津 5 0 %可湿性粉剂按种 子重量 O . 5 %一 0 . 7 %用量拌种。 2 . 2 . 3用 5 0 %矮壮素液 剂加水 2 0 0倍 , 浸种 1 2 h ( d ' , 时1 , 或再用多菌灵 、 甲基托布津拌种。 2 . 2 . 4用有 效成分 占种子 重量 0 . 2 % 0 . 3 %的粉锈 宁和
羟锈 宁拌种 , 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 2 0 %萎锈灵 I k g , 加水 5 k g ,
株, 在苗期 可表现各种症状 。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形 , 植 株 明显矮化 , 节间缩短 , 叶片颜色 暗绿挺直 , 农 民称此病状是 : 个头矮 、 叶子密 、 下边粗 、 上边细 、 叶子暗、 颜色绿 、 身子还 是 带弯 的。 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 的黄 白色条斑 , 有
关键 词 : 玉 米 丝 黑穗 病 症 状 防 治
1 . 发 病 症 状 1 . 1 苗期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 性病 害。一般 在
杀菌剂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较好 ,大面积防效可稳
定在 6 0 % 7 0 %。
穗期表现典型症状 ,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严 重的植
另外 , 清洁 田园 , 处理 田间病株残体 , 同时秋 季进 行深翻土 地, 减少病菌来源 , 从 而减轻病 害发生 。 2 , 3 . 4 实行 3 年 以上轮作 f 、 调整播期 , 提高播种 质量 , 适 当迟播 , 采用地膜覆盖新技术 。及时拔除新 病田病株 , 减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属种苗侵入系统性侵染的黑穗病。
幼苗期多数病株不表现异常,中后期在雄穗上全部或部分分枝被破坏,形成病瘤,外面包有白膜,破裂后露出黑粉,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穗轴,有的小花颖壳增生成小叶状。
雌穗发病时,基部膨大,端部尖,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由一侧裂开,内部全变成黑粉,外有白膜包被,膜破黑粉散出后,残留黑色丝状物,有的仅穗上部受害,基部籽粒变成畸形丛生的小叶状物,内含少量黑粉。
雌病穗前期黑粉包在苞叶内不易见到。
玉米丝黑穗病只为害雌、雄穗,使病株全无收成。
此病以土壤传播为主,粪肥传播为辅,病菌在土中可存活2-3年。
1.发病原因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
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
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
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
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1.1防治措施不力组织领导不到位,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1.2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
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3~5年以上。
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1.3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
2.防治技术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2.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从长远的目标,可持续控制的观点出发,防治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应是选育抗病品种。
玉米丝黑穗病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及防治措施作者:石宜娟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06期[摘要]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严重威胁着玉米的生产和产量,给农户造成了很大损失。
本文主要分析了不同时期的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症状,并针对其防治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病害症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68-02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害,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一般与玉米品种抗病性不强、致病菌变异及连续重茬栽培等有直接关系。
这种病害发病不是很规律,在某些年份个别地方危害较为严重,病株率会达到30%以上,给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一、玉米丝黑穗病症状与表现玉米丝黑穗病的一般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底端变大,内部变为黑粉,影响雄穗形成。
相对于雄穗,雌穗则是果穗变短,底部肥厚,果穗内部由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构成,而苞叶未发生明显变化。
1. 玉米丝黑穗病在苗期的表现症状在病理上,玉米丝黑穗病属于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
染病的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型,幼苗生长受到威胁,节间距离缩短,叶面颜色呈现深绿色,幼苗心、叶卷曲,似鞭状;有的叶面会出现黄白色条斑,与叶脉相平行。
穗期雌穗和雄穗都会此病害受到影响,如果染上此病,受害植株将会颗粒无收。
2. 玉米丝黑穗病在成株期的表现症状成株期玉米丝黑穗病病状有两种类型:(1)黑穗型:表现为病穗果穗短,底部粗大,顶端尖细,不吐花丝;整个果穗除苞叶外变成黑粉包外,在内部还混有明显的丝状及主维管束组织。
(2)畸形变态型:雄穗花器变形故而无法生成雄蕊,出现颖片多叶等症状;雌穗则是颖片过度生长章成管状的底部较粗、顶端略细、中间空送、长短不齐的长刺,呈刺猬头状,整个果穗由基部向上畸形丛生。
一般情况下,田间病株多为雌雄穗同时受害。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介绍近圆球形或卵形,黑褐至赤褐色,直径9~14um,表面有细刺。
玉米丝黑穗病如何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如何防治?一、玉米丝黑穗病症状及危害玉米丝黑穗病又叫乌米、哑玉米、灰包,是我国春玉米区重要病害,各大玉米产区普遍发生,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此病属苗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玉米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全株无收成。
1、玉米叶片表现症状:自种子萌动至五叶期都能感染玉米丝黑穗病,以三叶期前,特别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受侵染的玉米植株矮化,节间缩短,茎秆稍有弯曲,叶片密集,色浓绿叶片向上发直或叶片上有黄白条纹。
2、玉米雄穗表现症状:玉米雄穗发病后,部分或整个花器变形,基部膨大,内包黑粉。
3、玉米雌穗表现症状:玉米雌穗发病时,外观短粗,无花丝,除了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1个大黑粉包,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内混有许多丝状物,是残留的维管束组织,故称丝黑穗病。
二、玉米丝黑穗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左右。
病田土壤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来源。
病菌可以附在种子表面的厚垣孢子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
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在玉米播种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萌发,从玉米幼芽的芽鞘、胚轴或幼根侵入,并到达生长点,其菌丝随玉米植株生育扩展,至玉米花芽分化时,进入花芽和原始穗,破坏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
玉米丝黑穗病病菌的侵染高峰在玉米三叶期以前。
如玉米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严重。
套种或夏播的玉米一般很少发病。
土温21℃、土壤含水量12%~20%,最适宜发病。
在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水浇地发病轻,坡地、山地或较干旱的田块,发病重。
施用带菌粪肥、田间管理粗纺,均可加重发病。
三、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方法1、选种抗病玉米品种,种子在播种前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30克或2%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10千克玉米种,病害严重地区可适当增加药量。
土壤处理可用50%甲基托布津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克拌50千克细土,播种时每穴用药土100克盖在种子上。
研制对于玉米主要病害具有防治作用的生物制剂

L - 氏培养基 、 改良P D A培养基 、 水琼脂 + 蔗糖培养基 、 M B 一 5 0 汁) , 冬孢 子的萌发率为 7 3 . 1 4 %, 两种 培养 基对 冬孢子萌发的促进作 培养基 、 营养琼脂培养基 、 P D A培养基 、 G . A、 MM培养基 、 水 +麦芽 用在 5 % 的水平上差异显著, 但在 1 %的水 平上差异不显著, 筛选 出 糖培养基、 寄主培养基 。 . 水琼脂与麦芽糖的混合培养基为冬孢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 筛选方法: 将上述 1 0种培养基制成 平板 , 将冬孢 子配成一定浓 3 . 2拮抗放线菌 的分离与筛选 度 的孢悬液涂沫在 1 0 种培养基平板上, 低倍镜下每视野 3 0 —4 O 个 3 . 2 . 1放线菌 的分离 冬孢子, 每处理重 复 3 次, 4 8 h后观察计算孢子萌发率 。 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土样中的放线 菌, 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化, 共 萌发率 , % =冬孢子萌发数 /观察冬孢子总数 1 0 0 % 获得 4 5株放线菌分离物 , 分别 编号 为 M 一 1 ~M一 2 8 ,S - 1 一S - 1 7 , 以 2 . 2 . 2土壤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玉米丝黑穗为靶标菌进一步筛选出有高拮抗活性 的放线菌 。 土壤样 品经 阴凉处风 干后 , 称取 1 0 g于 9 0 m L无菌水 中,振荡 3 . 2 . 2拮抗放线菌 的筛选 3 0 m i n 后静止 1 0 m i n系列梯度稀释, 取2 0 0 I . L L 稀释 1 0 的土壤悬浮 通过 4 5株放线菌发酵液对冬孢子萌发抑制率的测定, 从供试 的 液涂布 于高 氏 1 号培养基上, 置于 2 8摄氏度恒温培养, 7 d后分离放 4 5株放线菌 中筛选出 6 株对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 子萌发有 抑制作 线菌并进行纯化 。 用的菌株 ( 见表 2 ) , 分别为:M 一 1 , M一 4 ,M 一 1 3 , M一 2 1 , S 一 1 , S - 1 2 。其 中 2 . 2 . 3孢子萌发率 的统计 对冬孢子萌发抑制率超过 7 0 %的有 2株:S - 1 和 M一 2 1 , S 一 1 发酵液 f 1 ) 发酵液 的制备 :发酵培养基 1 . 5 %大豆粒 ( 加 适量水煮沸 对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 子萌发 的抑制率最高 , 达到 7 3 . 2 4 %。 0 . 5 — 1 . 0 h取滤液 ) 0 . 5 %蛋 白胨, 0 . 2 5 %硫酸 氨,2 . 0 %葡萄糖, 1 %淀粉, 4讨 论 O . 0 2 5 %硫酸镁, 0 . 0 2 %磷酸二氢钾,0 . 4 %氯化钠, 配成水溶液, 调p H 玉米丝黑穗病 菌冬孢子萌发产生 的先菌丝可在 玉米 5叶期 前 至7 — 8 , 加入 1 %碳酸钙湿热灭菌 3 0 ai r n 将纯化培养好 的放线菌菌株 完成对玉米的侵染并在植株体 内繁殖。 因此本试验从抑制冬孢子 的 接入原始发酵培养液 中,在 2 8 摄 氏度 , 1 8 0 r / a r i n 的条件下 进行振 角度 出发, 从玉米根际土壤 中分离得到放线菌 4 5株, 其中S - 1 发酵 荡培养。4 d 后, 将培养物用灭菌的滤纸过滤, 然后再将滤液经 液对玉米丝黑穗冬孢子萌发有较强 的抑制作用 。 对冬孢子的萌发抑 3 0 0 0 r / m i n - 1 离心 1 5 a r i n 。取上清液用滤膜过滤 , 得 到代谢产物。( 2 ) 病 制率达到 7 3 . 2 4 %。推测放 线菌菌株 发酵代谢物 中可能存在某种 物 原菌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用接菌钩挑取少量冬孢子粉经 甲醛高锰酸 质抑制冬孢子的萌发, 有待 于进一步的研究 。 钾混合液表 面消毒 。 用无菌水配制低倍镜下每视野 3 0 - 4 0 个冬孢子 参考文献 的孢悬液 。( 3 1 发酵液对冬孢子萌发抑制率 的测定 : 将上述配制好 的 『 l 1 晋 齐鸣, 王晓鸣, 王作 英. 东北春 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 大发 生原 因 孢悬液与发酵液 1: 1 混合置于水麦芽糖琼脂培养基中。2 8 摄氏度 及对策『 J 1 . 玉米科学, 2 0 0 3 , 1 1 ( 1 ) : 8 6 — 8 7 . 恒温培养 2 d , 计算萌发率 。孢子萌发 以先菌丝长度超过冬 孢子半径 f 2 1 郑俊 强, 高增贵 . 玉米土传 病 害生物 防治 的研 究进 展 [ J ] . 玉米 学, 为准 。 以孢悬液与发酵培养液 1 : 1 混合置于水麦芽糖琼脂培养基中 2 0 0 5 , 1 3 ( 1 ) : 1 1 4 — 1 1 8 . 培养作 为对照, 每处理 3 次重复, 计算 2 0 个不同视野冬孢子萌发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条件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玉米多年连作,田间积累 发 大量病原菌,有利于玉米丝黑 病 穗病的发生。发病植株不清除, 条 带菌粪肥施入田间,投入少, 件 管理粗放,都是发病的诱因。
发病与连作、施肥的关系如何?
5.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这是防治玉米 丝黑穗病的根本措 施。由于玉米丝黑 穗病和大斑病的发 生和流行区一致, 所以要选兼抗这两 种病害的品种。
症状表现的器官!病斑形状!
雌穗染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 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 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 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 畸形,黑粉极少。偶而侵染叶片,形成 长梭状斑,裂开散出黑粉或沿裂口长出 丝状物。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
穗部表现特征!
玉米丝黑穗病
一般雄穗早期发病,出现 典型症状。病株的雄穗全部 或部分分支形成病瘤,瘤外 包有一层薄膜,破裂后散出 与 瘤 黑 粉 病 的 区 别
侵染循环区别 发病条件区别 防治措施区别
症状区别
1、发生时期不同。玉米丝黑穗病一 般到穗期出现典型症状;而玉米瘤黑 粉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能发生。 2、受害部位不同。玉米丝黑穗病 主要为害部位是雄穗和雌穗,抽雄时 症状最明显;而玉米瘤黑粉病在玉米 植株的地上部位均可发病。
病害发生地区主要有哪些?
一般年份发病率在 2% ~ 8% ,个别地 块达 60% ~ 70% ,损失惨重。 20 世纪 80 年 代,玉米丝黑穗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 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因病穗内部混有丝状寄主组织,故 名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害对生产的危害!
主要特征
1、症状
感病部位
病状表现
(4)适 期 播 种
玉米生育阶段不同,其抗病 能力也有差别。一般雨水多湿 度大有利于发病,若此时正值 玉米抽穗灌浆期,往往发病严 重;而早播可以躲过这一时期 以减少病害发生。地膜覆盖玉 米不仅是增产措施,也可起到 减轻病害的作用。
(5)药 剂 防 治
玉米播前用10%烯唑醇乳油20克湿拌玉米 种100千克,堆闷24小时。也可用种子重量 0.3%-0.4%的三唑酮乳油拌种,或40%拌种双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7%拌 种,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 的0.2%拌种。采用此法需先喷清水把种子湿 润,然后与药粉拌匀后晾干即可播种。此外, 还可用种子重量0.7%的50%萎锈灵可湿性粉 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 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2) 减 少 菌 原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 理病残体,秋季进行土壤 深翻,重病地实行轮作, 不从病区调运种子,田间 施用的有机肥要高温堆沤, 充分腐熟,发现病株要及 时拔除。
(3)加强栽培管理
提高播种质量。播前要精选种子, 整地保墒。播种时覆土深浅要适宜, 也可通过地膜覆盖,促进种子快发芽、 快出土、快生长。
危害部位、主要特征、病状表现是关键!
主要特征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期侵染的系统性 病害。有些自交系的苗期即可表现症状, 其主要特点是个头矮,叶子密,下边粗, 上边细,叶子暗,颜色绿,植株弯曲。 玉米抽雄时症状更加明显。
丝黑穗病害的主要表现如何?
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一般在出穗后 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 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 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还有一些 二者兼有或6~7片叶显症。雄穗染病有的整个 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 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
病害循环特点如何?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害 循 环
4.发病条件 玉米连作、播种过深、种子品质差以及从 播种至幼苗期田间偏旱,病害发生重。高寒冷 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 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侵染温限 15-35℃, 适宜侵染温度20-30 ℃最适。在春玉米产区, 若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遇春早年份,此病易 盛发流行。
玉米丝黑穗病的孢子特点如何?
冬孢子萌发
冬孢子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菌 冬 孢 子
病原孢子特征如何?
3. 病 害 循 环
病原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约定,成为次 年初侵染源。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 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 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 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玉米 丝黑穗病病害的症状鉴别诊断 技能及大田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在华北、 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 此病自1919年在中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 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中国来 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 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
天水农业学校
农作物病害防治技术数字化资源课程
知识点导学
丝黑穗病危害 一、症状
目 录
二、病原物
三、病害循环 四、病害发生条件 五、防治技术
六、丝黑穗与瘤黑粉比较
知识目标
玉米丝黑穗病教学的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玉米丝 黑穗病的发病特点、症状特症、病原 形态、病害循环和防治方法。
能力目标
玉米丝黑穗病教学的能力目标
雌穗 短小, 不吐花 丝线, 整个雌 穗变成 一个大 菌包。
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特征如何?
病株的 雄穗全部 或部分分 支形成病 瘤,瘤外 包有一层 薄膜,破 裂后散出 块状黑粉。
2.玉米丝黑穗病病原
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黍轴黑 粉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茶褐色,表面 细刺明显。冬孢子常集结成团,但黏 结不紧,易散碎。冬孢子萌发时,担 子也侧生 4 个担孢子,但病部冬孢子 堆外围的薄膜由菌丝所组成,与黑粉 病菌不同.。
雄穗发病
病株的雄穗全部或分支发病
玉米雄穗上的表现!
雌穗短小,不 吐花丝线,整个雌 穗变成一个大黑包, 苞叶张开后露出大 量块状黑粉。
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
节间缩短,叶片簇生
节间缩短,叶片簇生
有些病株在苗期就表现症状,如节间 缩短,叶片簇生,暗绿僵化,植株下粗上 细。有些品种在叶片上产生与叶脉平行的 黄色条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