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遥感技术的历史及未来发展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前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推进,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严重威胁到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

而如何快速、准确地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成为维护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一、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是利用遥感卫星、飞机和船舶等无人机设备进行实时海洋环境监测,得到海洋环境信息、图像和数据,进而提取相关生态参数,实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估及预警。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卫星系统的不断完善,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传统的海洋微生物监测方法是通过在实验室中培育测定,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着很大限制。

而遥感技术可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将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在海洋环境信息和图像上,使监测更加全面、快速、准确。

二、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环境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极大。

而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准确、及时地监测海洋环境污染。

利用遥感卫星获取的海洋影像和数据,可以对海洋环境污染区域进行高精度的反演和识别,进而实现环境污染源的追踪和监测。

2、海洋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也是海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之一。

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包括水温、盐度、涡度、氧化还原电位、营养盐浓度等生态参数。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这些生态参数的监测,通过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3、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海洋渔业资源被认为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类口粮中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的减少和枯竭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和预警,及时发现、管理和保护渔业资源,使其得以合理开发和利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遥感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遥感技术如同一位“千里眼”,为我们揭开了海洋神秘面纱的一角。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人类尚未完全了解的领域。

遥感技术的出现,为海洋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突破。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非接触式的手段获取远距离目标的信息。

在海洋研究中,它主要依靠卫星、飞机、船舶等搭载的传感器,收集海洋的各种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海洋表面的温度、盐度、海流、海浪、海冰等物理参数,以及海洋中的叶绿素浓度、悬浮颗粒物等生物和化学参数。

海洋表面温度是海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热红外传感器,大范围、高频率地监测海洋表面温度的分布和变化。

这对于了解海洋环流、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与海洋表面温度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遥感技术对海洋表面温度的长期监测,我们能够提前预测这些气候现象的发生,为农业生产、渔业捕捞等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海流是海洋中的“高速公路”,对全球的物质和能量输送起着关键作用。

遥感技术中的微波传感器可以测量海面的高度变化,从而推算出海流的速度和方向。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洋中的物质循环、渔场的形成以及污染物的扩散等过程。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海浪的高度、周期和方向等信息。

这对于海上航行安全、港口建设以及海洋工程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海洋生态研究方面,遥感技术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叶绿素浓度是衡量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通过光学传感器,可以获取海洋中叶绿素浓度的分布情况,从而了解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状况。

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它们的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海洋中的悬浮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不仅反映了海洋中的泥沙运输和沉积过程,还与海洋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海冰是极地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海洋资源监测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海洋资源监测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海洋资源监测的最新进展和应用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精确的监测方法,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海洋资源监测利用遥感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海洋资源监测的最新进展1.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突破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资源监测中。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能够提供更为清晰和详细的海洋图像,使得海洋资源的监测更加精确和有效。

同时,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实现对海洋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决策支持。

2. 多源遥感数据的综合应用当前,除了卫星遥感数据,还涌现出了无人机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监测等多种遥感数据源。

这些不同的数据源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可以相互补充和协同使用,提高海洋资源监测的精确度和时效性。

同时,多源遥感数据综合应用还能够实现对海洋资源变化的长期监测和评估。

3. 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海洋资源监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通过对大量遥感数据的分析和学习,实现对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海洋污染等问题的智能监测和预测。

这一结合将大大提高海洋资源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海洋资源监测的应用1. 渔业资源监测渔业资源是海洋资源中重要的一部分,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渔场分布、渔船活动和渔业资源衰减情况的监测。

通过对海洋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动态监测和评估,为渔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避免过渔和资源浪费。

2.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对于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海洋水体的色度、叶绿素浓度、水温等指标,判断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同时,遥感技术也可以帮助监测海洋污染和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变化,提供及时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3. 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海洋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潮汐能、海洋风能等。

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广袤无垠的蓝色星球上,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

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广阔性,对其进行全面、准确和及时的观测一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幸运的是,海洋遥感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海洋的窗户,使我们能够从太空俯瞰海洋,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海洋遥感技术是指利用电磁波与海洋表面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卫星、飞机、船舶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式的观测。

它具有大面积、长时间、同步和动态监测等优点,能够弥补传统海洋观测方法的不足。

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海洋遥感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遥感手段可以探测海底地形地貌,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遥感技术还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为海洋矿产的开采提供指导。

此外,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管理和评估,海洋遥感也大显身手。

它可以监测海洋水温、叶绿素浓度等参数,从而推断出鱼类的栖息地和洄游路线,为渔业捕捞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中的油膜、垃圾漂浮物等进行监测和追踪,及时发现污染源,为海洋污染的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同时,遥感技术还能够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如珊瑚礁的分布和生长情况、红树林的面积变化等,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海洋气象和气候研究中,海洋遥感技术同样不可或缺。

海洋与大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海洋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因素都会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海冰覆盖范围、海面风速等数据,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海洋与大气的能量交换过程,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

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海洋遥感技术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分析,为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气候灾害提供预警。

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进展

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进展

随着对海洋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的精度要求的提高,未来中国将发射更多高 分辨率的海洋卫星,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
2、多谱段观测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未来中国将发展多谱段观测的海洋卫 星,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全方位观测和数据采集。
3、实时化数据传输
随着对海洋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的实时性要求的提高,未来中国将发展更快 速、高效的数据传输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应用。
一、技术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探索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1972年,中国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随后便开始了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在海洋 卫星遥感方面,中国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2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 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星,标志着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雷达遥感
雷达遥感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海洋表面的技术。它可以穿透云层和夜间观 测,提供更准确的海洋信息。中国在雷达遥感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功 研发了多型雷达遥感系统,包括机载雷达、星载雷达和地面雷达等。这些雷达系 统可以获取海洋表面信息、海洋地形地貌和海流等信息,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重 要的数据支持。
4、大数据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未来中国将加强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能力,从 数据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5、全球覆盖能力提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合作的需要,未来中国将加强对全球覆盖能力的提 升,通过发射更多海外卫星等方式提高全球观测能力。
总之,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成就。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加,中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 为推动全球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广袤无垠的地球上,海洋占据了约 71%的面积。

对于这片神秘而广阔的领域,人类一直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海洋遥感技术的出现,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海洋的窗户,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观测和研究海洋的各种现象和过程。

海洋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飞机、船舶等搭载的传感器,非接触地获取海洋表面和内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信息的技术手段。

它具有大面积、同步、实时、长期等优点,能够克服传统海洋观测方法的局限性,为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预警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遥感手段,可以对海表温度、海表盐度、海流、海浪、海风等海洋物理参数进行监测。

例如,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表温度的分布情况,这对于研究海洋环流、气候变化以及渔业资源的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而微波遥感技术则能够穿透云层,实现全天候的海表观测,为海上交通、海洋气象预报等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在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中,海洋遥感技术也大显身手。

它可以监测海洋叶绿素浓度、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变化,从而了解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状况。

此外,还能够对海洋污染、赤潮等生态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通过遥感图像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海洋中的污染区域和赤潮发生的范围,为采取相应的治理和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也离不开海洋遥感技术。

在油气资源勘探方面,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海底地形、地质构造等进行探测,为油气资源的评估和开采提供基础数据。

对于海洋渔业来说,遥感技术能够帮助渔民了解鱼群的分布和活动规律,提高捕捞效率。

同时,在海洋矿产资源的探测和开发中,遥感技术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在海洋灾害预警方面,海洋遥感技术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可以对台风、风暴潮、海啸等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

通过对海表风速、海浪高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能够提前预警灾害的发生,为沿海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然而,海洋遥感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海洋遥感卫星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_林明森

海洋遥感卫星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_林明森
下面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国内外海洋卫星和对 地观测卫星中具有海洋观测功能的卫星的发展历程。
2.1 美国 2.1.1 海洋卫星
美国是世界上首个发展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国 家,在1978年 发 射 了 世 界 上 第 一 颗 海 洋 卫 星 SAE- SAT,近 40 年 来 美 国 发 展 了 海 洋 环 境 卫 星 、海 洋 动 力 环境卫星和海洋水色卫星等不同类型的专用海洋卫 星,实现了从空间获取海洋水色和海洋动力环境信息 的能力。
有关海洋动力现象的有效性。SEASAT 于1978年6 月27 日 在 范 登 堡 空 军 基 地 发 射 ,1978 年 10 月 9 日 , 卫 星 电 源 系 统 发 生 故 障 ,11 月 21 日 卫 星 正 式 宣 告 失 败。尽管该卫星工作了仅3个月,但获取的数据对后 续雷达高度计遥 感 技 术 的 发 展 意 义 重 大。SAESAT 卫星的主要性能参数见表2。
海洋卫星 能 够 对 全 球 海 洋 大 范 围、长 时 期 的 观 测,为人类深入了解和认识海洋提供了其他观测方式 都无法替代的数据源。海洋遥感卫星通过搭载各类
遥感器来探测海洋环境信息,按照功能可分为海洋水 色 卫 星 、海 洋 动 力 环 境 卫 星 和 海 洋 监 视 监 测 卫 星 。 目 前,全球共有海洋卫星或具备海洋探测功能的对地观 测 卫 星 50 余 颗 。 美 国 、欧 洲 、日 本 和 印 度 等 国 家 和 地 区均已建 立 了 比 较 成 熟 和 完 善 的 海 洋 卫 星 系 统[1]。 我 国 已 经 发 射 了 两 颗 海 洋 水 色 卫 星 (HY-1A/B)和 一 颗 海 洋 动 力 环 境 (HY-2A)卫 星 ,初 步 建 立 了 我 国 的 海 洋卫星监测体系,为完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建 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的海洋卫星监测体系 尚不完善 ,观测 要 素 相 对 较 少 ,数 据 服 务 的 连 续 性 还 有待加强[2]。

我国GNSS_R遥感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_李黄_夏青_尹聪_万玮

我国GNSS_R遥感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_李黄_夏青_尹聪_万玮

雷 达 学 报Journal of Radars我国GNSS-R 遥感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李 黄*①夏 青①尹 聪①万 玮②①(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北京 100081)②(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摘 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不仅能够为空间信息用户提供全球共享的导航定位信息、测速、授时等功能,还可以提供长期稳定、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的L 波段微波信号源。

近年来利用其作为外辐射源的遥感探测技术,形成了一门新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气象学(GNSS/MET),其中GNSS-R 反射信号遥感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一种介于被动遥感与主动遥感之间的新型遥感探测技术,可以看作为是一个非合作人工辐射源、收发分置多发单收的多基地L 波段雷达系统,从而兼有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者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先后开展了许多利用GNSS 系统进行大气海洋陆面遥感等领域研究工作。

该文系统介绍了GNSS-R 遥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并针对该技术给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外源助动遥感(Exogenous-Aided Remote Sensing, EARS)。

关键词:遥感;GNSS-R ;双基地雷达;主动;被动;助动中图分类号:TN958.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283X(2013)0-0 DOI : 10.3724/SP.J.1300.2013.13080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GNSS-R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in China and Future DevelopmentLi Huang ①Xia Qing ①Yin Cong ①Wan Wei ②①(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Center ,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 Beijing 100081, China )②(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 Peking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ll areas of human activity, not only can provide users with shared global navigation, position and timing information, but also can provide a L-band microwave signal source of long term stability and high temporal-spatial resolution. In recent years, development of the navigat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using GNSS as a external illuminator, it has been forming a new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METeorology (GNSS/MET), of which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flection (GNSS-R) signal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rising. It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non-cooperative artificial illuminator, bistatic (multi-static) radar system,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passive and active remote sensing. Then it ge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and favor, and broadening into Atmosphere -ocean and land surface remote sensing fields. However, the address of this technology is very mess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not able to accurately express its special mean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give a new term: Exogenous-Aided Remote Sensing (EARS) for discussion.Key words : Remote sensing;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flection (GNSS-R); Bistatic radar; Active; Passive; Exogenous-Aided1 GNSS-R 遥感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以美国GPS 系统为代表取得巨大的2013-08-30收到,2013-09-25改回;2013-10-16网络优先出版中国气象局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导航卫星电离层三维探测技术研究和探空技术开发》, “十二五”民用航天预先研究项目《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关键技术评价与验证》资助课题 *通信作者: 李黄 hl@成功,对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调查与观测课程考核论文题目:我国海洋遥感技术的历史及未来发展姓名:学号:分数:2010年4月25日我国海洋遥感技术的历史及未来发展摘要: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拨尼克克1号”进入太空。

各类卫星技术纷纷出现,其中海洋遥感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众多海洋学家、环境学家的高度重视。

利用这项技术,人们可以很轻松的取得数万平方公里的近乎实时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控,为解决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海洋遥感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从一开始只提供简单大概的数据到现在提供复杂精确的数据,这期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关键词:海洋遥感技术;历史;发展;The history of marin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Abstract: October 4, 1957, the Soviet Union launched the world's first artificial satellite, "Hi story of dial Nike Ke 1" into space. Various types of satellite technology have emerged, including ocea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since the date of birth on the cause of many oceanographer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are highly valued. Using this technology, people can easily tens of thousands of square kilometers of the acquisition of near real-time Shu Ju, use these data to monitor the marine environment,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the settlement program. Ocea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a gradual process cycle, from the start about the data only provide simple to complex now provides accurate data, this period spent a great deal of manpower and resources.Key words: ocea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istory; development;我国海洋遥感应用研究起步于七十年代末期。

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有:接收气象卫星资料进行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环境污染航空遥感监测,大面积航空测温,海岸带和深海资源航空遥感调查,利用遥感资料进行悬浮泥沙、叶绿素、海冰的应用研究。

近期将建成海洋航空遥感业务系统,同时,积极开发航天遥感技术,包括建立海洋环境卫星遥感资料的接收和处理系统。

海洋遥感技术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

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类提供了从空间观测大范围海洋现象的可能性。

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已发射了10多颗专用海洋卫星,为海洋遥感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

1.海洋遥感技术的定义海洋遥感是指利用传感器对海洋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图像或数据资料。

海洋不断向环境辐射电磁波能量,海面还会反射或散射太阳和人造辐射源(如雷达)射来的电磁波能量,故可设计一些专门的传感器,把它装载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飞机、火箭和气球等携带的工作平台上,接收并记录这些电磁辐射能,再经过传输、加工和处理,得到海洋图像或数据资料。

遥感方式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1、主动式遥感。

先由遥感器向海面发射电磁波,再由接收到的回波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

这种传感器包括侧视雷达、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激光雷达和激光荧光计等。

2、被动式遥感。

传感器只接收海面热辐射能或散射太阳光和天空光的能量,从中提取海洋信息或成像。

这种传感器包括各种照相机、可见光和红外扫描仪、微波辐射计等。

按工作平台划分,海洋遥感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3种方式。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以光、电等信息载体和以声波为信息载体的两大遥感技术。

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探测海洋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探测海底地形、进行海洋动力现象的观测、进行海底地层剖面探测,以及为潜水器提供导航、避碰、海底轮廓跟踪的信息。

[1]国际上海洋遥感技术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气象卫星/陆地卫星的海洋应用阶段;第二阶段是海洋卫星应用阶段。

后一个阶段是美国于1978年发射的海洋卫星SEASAT-A而开创的。

目前,中国海洋遥感技术仍处于第一阶段,即气象卫星/陆地卫星的海洋应用阶段,为了步入第二个阶段,中国海洋遥感学者在最近3年中作了一些试验研究。

由于中国气象卫星--风云系列(FY-IA、FY-IB)卫星上有2-4个海洋通道用于观测海洋水色等要素,因此,国家海洋局在北京、杭州、天津等3个城市建立了气象卫星地面接收应用系统。

[2]2.我国海洋遥感技术的第一阶段1988年9月7日,中国启用“长征四号”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

这一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达到新水平,它提高了我国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监测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风云一号”上装有两台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仪,共有5个探测通道,可探测白天和夜间的云图、地表图像、海洋水色图像、水体边界、海洋面温度、冰雪覆盖及植被生长情况。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

[3]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从发回的气象信息看,专家们认为图像清晰,纹理清楚,层次丰富,及时准确。

卫星结构上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采用了长寿命的三轴姿态控制系统,使卫星上的两台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扫描宽度可达3000公里)能始终对准地球,对地指向精度小于1.0度,星下点分辨率达1.1公里。

1988年10月15日14时26分,就在卫星发射后的第39天,从接收的气象卫星云图上,明显发现卫星沿滚动轴方向严重偏转,卫星姿态失控,导致整星失效。

[4]虽然“风云一号”只在太空遨游了39天,但它的成功发射却有着重大意义。

“风云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自己研制、发射和运行气象卫星国家的行列。

从中国的空间技术发展和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说,“风云一号”的成功发射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风云一号”在国内首次采用了不少先进的关键技术,而且得到了考验,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气象卫星相比,其起点要高得多。

3.我国海洋遥感技术的第二阶段2002年5月15日,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星发射成功。

海洋一号A星的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为我国海洋观测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实现了中国实时获取海洋水色遥感资料零的突破,为海洋卫星系列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表明了中国海洋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标志着中国海洋卫星遥感与应用技术迈入一个崭新阶段。

海洋一号A星质量为369千克,运行在高度为798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设计寿命为2年。

海洋一号A星装载有十波段海洋水色扫描仪和四波段CCD成像仪2个有效载荷,这2个有效载荷探测出海洋水色、水温、污染物以及浅海水深等环境要素。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可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情况、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与环境质量状况,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可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沿岸海洋工程及河口港湾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可监测海面赤潮、溢油、热污染、海冰冰情、浅海地形,为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执法管理提供基础信息;为海洋科研提供大洋水色环境资料。

该卫星可以通过海水光学特征、叶绿素浓度、海洋表面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和海洋污染物质,并兼顾观测海水、浅海地形、海流特征和海面上大气气溶胶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状况和环境质量,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5]4.我国海洋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依据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需求,我国海洋卫星及其应用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立起一整套海洋卫星及其应用体系,包括:以可见光、红外探测水色水温为主的海洋水色卫星(HY-1系列)、以微波探测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和海温为主的海洋动力环境卫星(HY-2系列)和以多光谱成像仪、合成孔径雷达、微波散射计、辐射计、雷达高度计等多种遥感器为主载荷的海洋环境综合卫星(HY-3系列),以及地面应用系统和海上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试验场,逐步形成以我国海洋卫星为主导的主体海洋空间监测网。

HY-1系列卫星以可见光、红外探测水色水温为主,其主要有效载荷为:水色扫描仪、CCD成像仪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其探测要素包括:叶绿素、悬浮泥沙、海温、污染物质等。

HY-2系列卫星以微波探测全天候获取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和海温为主,其主要有效载荷为: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微波辐射计等,其探测要素包括:海面风场、海面有效波高、海面高度、海面温度等。

HY-3系列卫星相对HY-1系列卫星和HY-2系列卫星是综合卫星,其主要有效载荷为:可见光、红外、主、被动微波遥感器,如多光谱成像仪、合成孔径雷达、微波散射计、辐射计、高度计等。

该系列卫星可获取时间同步的海洋水色和动力环境的信息,在每天运行时间上与前两类卫星交错,时间上互补。

三种系列各有侧重点,相互支撑可充分发挥效益。

[6]利用海洋卫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可以得出如各种海洋生物资源图,包含资源存量、资源再生量、资源流量、资源分布、相对丰度及资源所处环境等要素。

这类工作不是遥感技术所能全包的,但是利用遥感技术可极大地提高这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遥感技术已用于海表温度、海浪、海流、叶绿素浓度、浅海水深、海面油膜等的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