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的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
剪 毛剪 1 , %碘酒 少量 。 把 5
j 2驱虫
+ 有计划的进行驱虫, 全场性驱虫( 全群驱虫 ) 与内外驱 T虫结合。 注意驱虫与环境消毒灭卵结合, 针对性驱虫要注意
;用 药量 。
病羊 取站 立保 定 , 断好 包 囊所 处 部 位 , 颅 骨 判 在
{3 消毒
全场最 少 12次 /  ̄ 星期 , 消毒对 象包括 栏舍 、 环境 、 饮
t水 、 人员 、 猪体等。

消毒方法是用小型 背负式喷 雾器、高 压水枪及全自 动
{喷雾设备, 最好是气雾而不是水雾, 雾粒 8~ 2 微米, 0 10 喷雾
j量约为 5 ~0 毫升 / 0 10 立方米 , 也就是 30 0 平方米地面的猪
;舍约需要消毒液 1 0 0 千克 。 接种疫苗 ( 包括点眼 、 滴鼻 ) 2小时后可照常消毒。


在大脑半球有寄生虫的病羊精神 便, 治愈率高, 适宜基层推广, 但用该法治疗羊脑包
萎靡 , 喜卧, 向病侧作旋转运动 ; 大
一 脑 颞 叶有 寄生 虫 的病 羊 视 觉 发 生 障碍 , 向患侧 作 强 迫 运 动 ; 生 部 寄
7^ 1J
. .
薄 位为大脑额叶的病羊低头前奔, 遇 救措施。 可静脉注 射甘露醇以降低脑内 同时静脉 压,
( 黑龙 江省哈 尔滨 华
囊法和药物治疗法供大家参考。
2 1针 刺 包 囊 法


免疫失败的原因包括变异株的产生、 变异株的产生、 超
{强株 的出现 、 同血清型、 不 疫苗被污染 、 新病毒 、 苗本身失 疫
寄 生在 脑 表 面 的包 囊 可 引 起局 部颅 骨 软 化 , 手 指 按压 可感 觉 到包 囊所 处 的位 置 。具 体 操作 方 法 是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羊脑包虫病是一种由绵羊脑组织中的包虫引起的疾病。

发病机理主要是通过食用被包虫囊泡污染的绵羊脑组织而引起感染。

绵羊是包虫病的中间宿主,它们摄入了带有包虫卵的粪便,其中的卵会孵化成囊蚴,然后通过淋巴和血液系统进入绵羊的各个组织器官,最终脑组织也会被感染。

绵羊被感染后,包虫囊泡会在脑组织中形成并逐渐生长。

感染的羊脑组织中的包虫囊泡可以释放出囊液中的虫卵,这些虫卵可能被羊的粪便排出,继续污染环境。

当人食用被包虫囊泡污染的绵羊脑组织时,虫卵即可进入人体,引发羊脑包虫病。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对于绵羊要进行定期的驱虫和体检,减少其受到包虫感染的机会。

要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绵羊的粪便,并进行有效处置,以杜绝虫卵进入环境。

对于人类,预防也是非常关键的。

要注意不食用未经煮熟的绵羊脑组织,特别是来历不明或者怀疑感染的绵羊。

要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定期洗手,保持环境清洁。

如果有可疑的症状出现,如头痛、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细致的检查。

在治疗方面,羊脑包虫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被包虫囊泡感染的脑组织。

手术后,还需要药物治疗,以预防术后复发。

在手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身体状况、感染程度等因素,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和药物治疗方案。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是绵羊食用了包虫卵后,包虫囊泡逐渐在其脑组织中形成;而人类通过食用被包虫囊泡污染的绵羊脑组织也可以感染。

在预防和治疗方面,要做好绵羊的驱虫和环境卫生管理,加强个人卫生意识,不食用未经煮熟的绵羊脑组织。

对于患者,要及时就医,进行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以减少病情的恶化和复发。

羊病综合防疫羊脑多头蚴病(脑包虫病)诊疗技术

羊病综合防疫羊脑多头蚴病(脑包虫病)诊疗技术

羊病综合防疫羊脑多头蚴病(脑包虫病)诊疗技术羊脑多头蚴病是由带科的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俗称脑包虫)所引起的。

多寄生在羊的大脑、肌肉、延脑、脊髓等处,是一种严重危害绵羊的寄生虫病,尤以两岁以下的绵羊易感。

【流行病学】成虫多头绦虫在终宿主犬、豺、狼、狐狸等的小肠内寄生,其妊娠节脱落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妊娠节或虫卵被中间宿主羊吞食,六钩蚴在胃肠道内逸出,随血流被带到脑脊髓中,经2~3个月发育为多头蚴。

终末宿主吞食了含有多头蚴的脑脊髓,原头节附着在小肠壁上逐渐发育,经47~73天发育成熟。

【临床症状】有前期与后期的区别,前期症状一般表现为急性型,后期为慢性型;后期症状又因病原体寄生部位的不同及其体积增大程度的不同而异。

(1)前期症状以羔羊的急性型最为明显,表现为体温升高,患畜做回旋、前冲或后退运动;有时沉郁,长期躺卧,脱离畜群。

(2)后期症状典型症状为“转圈运动”,所以通常又将多头蚴病的后期症状称为“回旋病”。

其转圈运动的方向与寄生部位是一致的,即头偏向病侧,并且向病侧做转圈运动。

多头蚴囊体越大,动物转圈越小。

【病理剖检】剖开病羊脑部时,在前期急性死亡的病羊见有脑膜炎及脑炎病变,还可能见到六钩蚴在脑膜中移动时留下的弯曲伤痕。

在后期病程中剖检时可以找到一个或更多的囊体,有的在大脑、小脑或脊髓表面,有时嵌入脑组织中。

与病变或虫体接触的头骨,骨质变薄、松软,致使皮肤向表面隆起。

在多头蚴寄生的部位常有脑的炎性变化。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

剖检病死羊,根据其脑部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及查出多头蚴,即可确诊。

【药物治疗】1)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100~150毫克,内服,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

2)阿苯达唑:按每千克体重25~30毫克,拌料喂服或投服,每天1次,连服5天。

3)甲苯达唑:按每千克体重50毫克,拌料喂服,每天1次,连服2次。

【预防措施】防止犬吃到含脑多头蚴的牛、羊等动物的脑及脊髓。

羊脑包虫病的诊断防治措施核心要点构架

羊脑包虫病的诊断防治措施核心要点构架

羊脑包虫病的诊断防治措施核心要点构架【摘要】羊脑包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疾病,由绦虫幼虫寄生在羊的大脑组织中引起。

本文通过介绍羊脑包虫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防范这种疾病。

病因主要是通过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传播,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测,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食用生鲜羊肉及加强环境卫生。

治疗方法则主要是手术切除或使用抗寄生虫药物。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人们对羊脑包虫病的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关键词】羊脑包虫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羊脑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生在羊只身上,但也可能影响其他哺乳动物和人类。

这种疾病在许多地区都有报道,特别是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给农牧业生产和群众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背景介绍部分将介绍羊脑包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原体结构特点、传播途径、宿主和保护因素等方面的内容,为后续正文部分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背景介绍部分也将概述该病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病因的研究现状和预防控制工作的进展。

通过对羊脑包虫病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起广大读者对于这一疾病的重视和关注,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羊脑包虫病的病因羊脑包虫病的病因是由绦虫属动物尾蚴形成的囊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人羊共患绦虫属动物绦虫病称为绦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

羊脑包虫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人或动物摄入感染了囊虫的卵或幼虫,经胃肠道的消化过程后,幼虫经血液循环到达各个器官组织中寄生,形成囊肿,其中以脑内最为重要。

绦虫病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食用生牛羊肉:在羊群中,如果存在感染囊虫的动物,那么其肉中含有囊虫幼虫,人群在食用生或未煮熟透的羊肉时易受到感染。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2021年第01期羊脑包虫病是由棘球蚴寄生于羊的脑部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包虫病呈全球性分布,多流行于牧区。

在我国的内蒙、宁夏、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西部、陕西等畜牧主产区呈地方性流行特征。

因其具有人畜共患的特点,又被列为职业病。

患羊脑中寄生有大量的棘球蚴幼虫。

羊群中个别羊发病,会很快波及全群,甚至引发较高的死亡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研究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扩散对降低该病带来的养殖损失有着重要意义。

1流行病学羊脑包虫病在牧区以呈地方流行趋势,因此需要加强牧区的羊脑包虫病监测。

调查显示,羊脑包虫病多感染3周龄内的幼羊,以春、秋季节发病率最高。

棘球蚴的直接宿主为狼、狐狸、犬等。

羊作为中间宿主,极易从狼、狐狸、牧犬粪便污染过的草地、水源等区域被感染。

从感染到发病,潜伏期大约2个月。

2临床症状病羊表现精神低沉、食欲不振、行走盲目、行走不稳、转圈、喜卧等症。

牧羊时病羊会出现离群现象,遇到障碍物时头抵住不动。

幼羊转入急性脑炎后3~5d 会发生死亡。

未死亡的幼羊会转为慢性脑炎。

急性脑炎具有明显的发热症状,同时伴随精神极度萎靡或亢奋,表现斜视,磨牙、流涎等症。

慢性脑炎当囊泡增大压迫到脑部神经时,部分病羊表现出尿失禁、后躯麻痹、犬坐姿势。

部分病羊会表现出头抬高、不断后退、角弓反张等症状。

这些症状持续1~2个月后发生死亡。

3预防措施消灭传染源是预防羊脑包虫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根据羊脑包虫病的流行病学,牧区的牧犬为主要传染源。

建议防疫部门对牧区的所有犬都进行登记备案,定期做包虫病的检测,做好动态性监测。

对病犬及所有犬的情况登记在册。

按照记录定期为犬驱虫。

对牧区犬驱虫要采用吡喹酮月月驱虫,定期投药,预防虫卵污染草原。

此外,对包虫病流行区域,加强放牧区域和羊舍内外的杀虫消毒,预防虫卵感染。

牧民要养成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不食用未检疫的内脏。

携带有包虫囊泡的内脏要统一无害化处理,防止感染羊群。

防疫部门要下乡镇对牧民做好对包虫病的防控宣传,让牧民对包虫病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建立对羊脑包虫病的预防意识。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摘要:羊脑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在羊的养殖中比较常见,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发病范围广的特点,羊一旦感染了脑包虫病,会直接侵害羊的脑部,病羊会出现反应慢、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现象,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极易造成病羊死亡现象,严重威胁到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羊;诊断;脑包虫病;防治技术引言:近年来,羊养殖业蓬勃发展,养殖数量和养殖密度剧增,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

养殖人员要高度重视该类寄生虫病,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做好防治工作,避免此类疾病在养殖场中大面积扩散。

一、临床症状羊感染了脑包虫病后,出现的临床反应不同,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采食量下降、精神不佳、四肢无力现象,随着病情不断加重,病羊会出现转圈以及癫痫等神经类症状。

绦虫进入到羊脑部,会引发急性脑膜炎,一旦发病,几天之内病羊就会死亡。

未死亡的病羊,会出现四肢无力、站立不稳、走路一直转圈的现象,这是由于绦虫压迫了羊脑部的神经造成的。

如果是羊的小脑被侵害,会出现不爱运动,行走困难的症状;如果寄生虫压迫的是羊的眼部,则会影响羊的视力,甚至出现失明情况。

羊在感染脑包虫病初期,不会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不易被养殖人员发现,等症状比较明显时,病情已经发展的比较严重了,容易延误治疗。

一般情况下,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急性型羊脑包虫病、慢性型羊脑包虫病、亚急性型羊脑包虫病。

急性型的症状出现时间为羊染病1个月左右,幼虫会侵害病羊的大脑,此时幼虫的数量一般是七到二十五个,羊会出现突然死亡情况,该类型病羊在死亡前会出现痉挛以及尖叫的躁狂现象;亚急性型的症状出现时间是在羊染病后的两个月左右,症状主要表现为每天发生间歇性癫痫,发作时间在五到十分钟左右,此时羊脑部的包虫有二到七个;慢性型的症状出现的时间是在羊染病二到三个月,症状主要表现为每天发作一次癫痫,部分羊的表现为隔天发作一次癫痫,发作频次降低,这个阶段羊脑内只有一个包虫[1]。

二、诊断方法(一)鉴别诊断在羊的养殖过程中,会感染多种类型的寄生虫疾病,养殖人员要仔细观察染病羊的具体症状,作出判断,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然后,再配合实验室诊断方法确诊羊感染的是什么类型的寄生虫疾病。

中医疗法治疗羊脑包虫病

中医疗法治疗羊脑包虫病

临症资料20234257中医疗法治疗羊脑包虫病郝雨佳(沙河市农业农村局,河北邢台 054100)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畜牧养殖技术的发展和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畜牧养殖工作的发展,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面对着羊脑包虫病高安发的情况,当前该疾病的发病几率越来越高,对羊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地威胁。

羊脑包虫病会感染不同品种和不同日龄的羊,其作为一种寄生虫病,除了会制约羊的生长发育,严重时还会造成一定的死亡率,因此当前在养殖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还应重视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避免其可能对养殖工作造成更大的威胁。

实际治疗工作进行时,选择中兽医的方式进行治疗,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发挥出中药在疾病治疗时的优势。

基于此,主要对中医治疗羊脑包虫进行分析和探究,旨在为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脑包虫病;羊;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8655(2023)04-0058-03羊脑包虫病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寄生虫病,该寄生虫会寄生在羊的脑部,同时会寄生于羊的生活环境中。

若是寄生虫存在于羊脑中,会产出幼虫,幼虫会随着羊的粪便排出,并寄生于环境中,极易导致寄生虫传播,呈现寄生虫大范围传播和感染的情况。

一旦养殖户忽略了日常的饲养管理或是防控不及时,极易造成养殖场中的疫病大范围传播,制约养殖效益的提升。

对于该疾病的防控,还应建立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后期做好精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1 流行病学脑包虫病又名多头蚴病,当前该疾病在养殖过程中呈现高发趋势,其在一年四季中均可能出现,冬春季节气候相对比较寒冷,极易造成疾病高发,且疾病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很多地区呈现地方性流行,若是养殖场采取散养的养殖方式,其在进食和生长的过程中,接触到病原菌的几率更大,疾病发病率会随之提升。

同时疾病呈现慢性经过,疾病出现后,多头绦虫的幼虫即多头蚴会寄生在羊的脑部或脊髓等部位,后期逐渐生长,对脑组织和脊髓等造成压迫,容易造成脑组织萎缩,诱发多种神经症状,可能造成视力障碍、四肢痉挛,严重时还可能出现休克的情况。

羊脑包虫病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脑包虫病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中国动物保健2022.05疾病防治羊脑包虫病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李宜良(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看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济宁273501)脑包虫病是羊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又被称为羊多头蚴病。

该病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我国养羊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患病羊若未及时得到治疗,可出现大批量死亡。

人在接触患病羊或食用羊头部、大脑等可被传染。

为降低羊脑包虫病的发生,本文针对羊脑包虫病临床症状、诊断治疗措施以及预防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养殖人员参考。

;脑包虫病;症状;诊断;防治措施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牧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羊养殖规模逐渐庞大。

随着养殖规模日渐壮大,羊脑包虫病发病率逐年提高。

羊脑包虫病可感染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品种的羊群。

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由多头绦虫的蚴虫感染导致。

患病羊多为一岁以内的羊群。

健康羊群采食多头绦虫卵而出现感染。

寄生虫通过血液到达脑部和脊髓,随后发育成多头蚴感染健康羊群。

患病羊通常表现为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衰竭死亡。

养殖人员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防治,通过不断提高诊断、治疗技术、加强预防管理,从而降低疾病发生概率,保证养羊业稳步发展。

1病原多头蚴是引起羊脑包虫病的病原微生物。

多头蚴呈囊泡,囊泡内充满透明液体。

犬是多头蚴虫体的最终宿主。

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食物或存在多头蚴的牛、羊大脑从而被传染。

多头蚴幼虫在机体内可发育成成虫,存在于宿主的小肠内。

由于多头蚴繁殖能力强,24h 内可产生30万~70万个虫卵,因此对环境及羊群危害严重。

多头蚴虫体对自然环境抵抗力强,可长时间存活。

正常情况下在土壤内可存活3~5年。

低温情况下存活时间较长,零下10℃可存活5个月左右,在35~40℃环境下可存活一年左右,对环境温度不敏感。

高温条件下可使其灭活[1]。

2流行特点羊脑包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

该病在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广泛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脑包虫的治疗方法
一、肉用羊应在身体情况良好时进行屠杀。
二、采用手术疗法: 如寄生于脑的表面而能够触诊到多头蚴时,
可用外科手术取出。但如部位难以确定,或存在于脑子较深处时,手
术后果多不良。 经过手术得到痊愈的,往往都是部位确定,存在于
浅部,以及营养较好的幼羊。
手术方法有两种: 1.圆锯术 能模到骨软化区域时,即在该处
进行。否则,即在角基和角中心的内缘后部约1cm处施行。为了避免
损伤静脉窦而造成手术失败,应由中线一侧切开硬脑膜。大静脉窦有
两条:矢状窦位于大脑纵轴上,横窦位于大小脑之间,操作时必须特
别注意,要在严密消毒情况下按以下步骤进行手术: (1)在术部皮肤
上作一个十字形切口或“U”形切口,将皮肤揭开。 (2)用圆锯(或小
外科刀)除去露出的颅骨一块,不可损伤硬脑膜。 (3)看到多头蚴之
后,以镊子慢慢牵引出来。或在羊吸气以后,用手堵住羊口及鼻孔,
不让呼气,使脑内压力增大,可让羊吸入第二口气,再堵一次羊口及
鼻孔。亦可先刺破囊虫,徐徐抽出其中液体,以免因脑子压力骤减而
引起休克;亦可在看见白色囊虫以后,翻转羊体,让四蹄朝天,然后
保定头的人迅速使羊嘴朝天,创口朝地。让脑包虫慢慢从开口内滑出
来。 如果看不到脑包虫,可以插入细胶皮管,沿脑回向周围探索,
用注射器多次吸抽,常可将虫囊吸在胶皮管口上,然后抽回胶管,即
可拉出脑包虫。 (4)给寄生部位喷洒3~5ml含有青霉素的生理盐水,
盖上硬脑膜及骨膜,缝合皮肤,并以火棉胶或绷带保护术区。
2.穿刺术 即不用圆锯去除骨片,是将骨暴露出以后,用最小号
套管针或带有探条的针头对准术部,向后刺入颅骨,然后抽出套针(或
探条),如已刺入虫囊,套管内有液体流出。此时可用注射器,将针
插入套管内抽净液体,并将囊膜吸入套管内,与套管同时取出。 公
羊的额窦较大,穿颅时必须穿过此窦,应注意有第二次较大的阻力。
但有时由于多头蚴引起的膨胀可使双壁接触而让窦腔闭合。在作穿刺
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这些情况,才容易成功。
三、采用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可用吡喹酮,病羊按50mg/kg体重
连用5d;或按70mg/kg体重连用3d。可取得80%左右的疗效(严重
者可加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