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病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羊脑包虫病是一种由绵羊脑组织中的包虫引起的疾病。
发病机理主要是通过食用被包虫囊泡污染的绵羊脑组织而引起感染。
绵羊是包虫病的中间宿主,它们摄入了带有包虫卵的粪便,其中的卵会孵化成囊蚴,然后通过淋巴和血液系统进入绵羊的各个组织器官,最终脑组织也会被感染。
绵羊被感染后,包虫囊泡会在脑组织中形成并逐渐生长。
感染的羊脑组织中的包虫囊泡可以释放出囊液中的虫卵,这些虫卵可能被羊的粪便排出,继续污染环境。
当人食用被包虫囊泡污染的绵羊脑组织时,虫卵即可进入人体,引发羊脑包虫病。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对于绵羊要进行定期的驱虫和体检,减少其受到包虫感染的机会。
要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绵羊的粪便,并进行有效处置,以杜绝虫卵进入环境。
对于人类,预防也是非常关键的。
要注意不食用未经煮熟的绵羊脑组织,特别是来历不明或者怀疑感染的绵羊。
要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定期洗手,保持环境清洁。
如果有可疑的症状出现,如头痛、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细致的检查。
在治疗方面,羊脑包虫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被包虫囊泡感染的脑组织。
手术后,还需要药物治疗,以预防术后复发。
在手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年龄、身体状况、感染程度等因素,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和药物治疗方案。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是绵羊食用了包虫卵后,包虫囊泡逐渐在其脑组织中形成;而人类通过食用被包虫囊泡污染的绵羊脑组织也可以感染。
在预防和治疗方面,要做好绵羊的驱虫和环境卫生管理,加强个人卫生意识,不食用未经煮熟的绵羊脑组织。
对于患者,要及时就医,进行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以减少病情的恶化和复发。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 - 养羊技术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羊脑包虫病的治疗-养羊技术羊脑包虫病,其实也就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羊的大脑中寄生了大量多头绦虫的幼虫,一旦羊群中的个别羊出现这种病症,扩散范围比较大,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给养殖户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脑包虫病的预防羊脑包虫病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的对象是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182只羊脑包虫病病羊。
患病羊临床表现是精神萎靡、食欲不佳、无目乱走、磨牙流涎等。
根据脑包虫寄生部位与病羊表现进行分析,其中大脑半球发病75只,大脑颞叶发病51只,大脑额叶发病32只,大脑发病15只,小脑发病9只。
1.2发病原因羊脑包虫在羊脑寄生后,可出现囊泡,大小如鸡蛋,囊泡壁薄,内有透明液体。
囊内膜有大量粟粒大的结节状。
羊脑包虫感染途径主要经口感染,多头带绦虫卵进入胃肠后经血液转移到羊脑或脊髓,并不断成长,羊感染虫卵2~3个月后可发病。
1.3 治疗方法1.3.1药物驱虫羊脑包虫病刚开始发病时,给予病羊吡喹酮70 mg/kg口服,必要时可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连续治疗14天。
如果羊脑包虫病发展到晚期,治疗价值不大。
部分病羊在口服药物治疗后,因囊泡破裂引起抽搐症状、精神萎靡或其他神经症状,有的还出现废绝、体温升高等症状,个别羊可因此而死亡。
因此在给予抗菌药物和吡喹酮口服后,观察羊的表现,一旦有异常则及时抢救,给予甘露醇1000~2000 mL、安钠咖2g治疗,症状轻的病羊给予25%~5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
1.3.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羊脑包虫寄生部位在左侧大脑颞顶区。
判断方法是让羊在空地运动,如果羊向左做大圆圈运动,说明羊脑包虫寄生时间大约在10~14天,如果病羊同时有对侧眼睛模糊状况,则可选择手术治疗。
先将病羊绑稳,并固定羊头部。
用手检查羊头部左侧顶骨,可见皮肤隆起、骨质软薄。
采用皮肤浸润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剪掉术区羊毛,并进行备皮。
羊脑包虫病的诊断防治措施核心要点构架

羊脑包虫病的诊断防治措施核心要点构架【摘要】羊脑包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疾病,由绦虫幼虫寄生在羊的大脑组织中引起。
本文通过介绍羊脑包虫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防范这种疾病。
病因主要是通过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传播,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测,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食用生鲜羊肉及加强环境卫生。
治疗方法则主要是手术切除或使用抗寄生虫药物。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引起人们对羊脑包虫病的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关键词】羊脑包虫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羊脑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生在羊只身上,但也可能影响其他哺乳动物和人类。
这种疾病在许多地区都有报道,特别是在畜牧业发达的地区。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给农牧业生产和群众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
背景介绍部分将介绍羊脑包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原体结构特点、传播途径、宿主和保护因素等方面的内容,为后续正文部分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背景介绍部分也将概述该病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病因的研究现状和预防控制工作的进展。
通过对羊脑包虫病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起广大读者对于这一疾病的重视和关注,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羊脑包虫病的病因羊脑包虫病的病因是由绦虫属动物尾蚴形成的囊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人羊共患绦虫属动物绦虫病称为绦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
羊脑包虫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人或动物摄入感染了囊虫的卵或幼虫,经胃肠道的消化过程后,幼虫经血液循环到达各个器官组织中寄生,形成囊肿,其中以脑内最为重要。
绦虫病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食用生牛羊肉:在羊群中,如果存在感染囊虫的动物,那么其肉中含有囊虫幼虫,人群在食用生或未煮熟透的羊肉时易受到感染。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羊脑包虫病是一种由绦虫的幼虫包虫囊寄生在羊脑组织中引起的疾病。
其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如下: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主要表现为绦虫幼虫感染羊体后,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最终在脑内形成包虫囊。
绦虫幼虫对人体组织具有侵袭性,在寄生的过程中,会破坏脑组织,导致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产生。
绦虫幼虫分泌毒素也会对脑组织造成损害,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体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在包虫病高发地区,加强对农民和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羊脑包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宣传教育内容可以包括如何预防绦虫感染、如何正确处理羊肉等。
2. 强化检疫措施:加强对羊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确保市场上的羊肉产品符合卫生标准。
对羊的安全饲养、屠宰等环节进行监管,严格控制包虫感染的风险。
3. 开展定期检测:对羊群进行定期的包虫检测,发现感染者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包虫病疫苗的感染情况,为疫苗研发和使用提供依据。
4. 进行有效治疗: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情况来确定。
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5. 做好个人防护:在接触羊肉或羊体时,应注意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羊肉和羊粪等可能感染包虫的物品。
要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是绦虫幼虫感染羊体后寄生在脑组织中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预防和控制羊脑包虫病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检疫措施、定期检测、有效治疗和个人防护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羊脑包虫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藏区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析

藏区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析藏区羊脑包虫病是一种由包囊蚴寄生于人体脑组织中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
该病主要通过食用受感染的蔬菜水果或肉类而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藏区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藏区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一、预防措施1. 饮食卫生:要加强食品卫生意识,选择有保健证书的食品购买、让生食蔬菜水果经洗涤后食用、将油炸、煮熟和高温灭菌法熟食肉类等。
2. 饲养管理:养殖户要做好羊、牛及野生动物的打疫制度,不允许羊与犬、猫同食同饮。
3. 兽医监管:保证畜禽的疫病不残留,兽医部门要多做羊肉等畜产品的检查,对发现有病的畜群严密控制。
4. 环境改造:每个农户的环境卫生加强,鼠防线、昆虫防治、灭菌保洁做到尽善尽美。
5. 人体防护:在联系野外侵染区时,要倍加注意,任何蔬菜水果及生肉都不可生食,饮食宜用农家自产,村中餐也应多加挑选。
通过以上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人们感染藏区羊脑包虫病的风险,加强卫生意识、饮食卫生安全和环境卫生保护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二、治疗方法目前对于藏区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三种。
1.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效果最好的方法,可以将寄生虫完全清除,但手术治疗存在风险,患者术后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藏区羊脑包虫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丙硫异嘧啶、甲硝唑和滴虫胶囊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药物治疗需要长期使用,并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放射线照射患者的脑部,可以有效杀灭寄生虫,减轻症状。
但放射治疗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影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以上三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根据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86摘要:羊脑包虫是在养羊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主要是由于羊受到多头蚴的感染寄生后导致本病发生。
羊在发病后表现为神经症状以及脑部的严重病变,见于脑炎和脑膜炎。
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死亡情况,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羊脑包虫病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总结,并着重研究诊断方法和防治技术,可供羊场在预防以及发病治疗时进行参考。
关键词:羊;脑包虫病;防治技术羊脑包虫病又称为羊多头蚴病,是羊的一种最常见的寄生虫病。
随着羊养殖业的不断扩大,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在养殖场不仅要预防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对寄生虫病预防也不能松懈。
尤其是羊脑包虫病的发生能够给养殖场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
1 病原简介羊脑包虫病的病原为多头绦虫,这是一种体长约在400~600mm,宽度为5mm 的寄生虫[1]。
脑包虫的形态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外观呈乳白色且半透明,在其内部充满透明的液体。
成熟的脑包虫能够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的卵子。
脑包虫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在自然条件下,存活数年,但其对热较为敏感,通常在70℃的环境中可以被杀死。
2 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通常以春季和秋季较为多发。
本病的发病范围较广,各地羊场均有发生。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脑包虫病,但其中以绵羊的易感性最高,在不同年龄的羊群中羔羊的易感性为最高。
3岁以上的羊群对本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本病的传染源为已经发病的肉食动物,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当肉食动物体内寄生的多头绦虫的节片脱落后,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对饲草和水源等造成污染,当健康的羊群采食这些被污染的饲草和饮水后就容易被病原所感染而导致发病。
这些虫卵在羊体内能够迅速发育生长成六钩蚴[2]。
六钩蚴是对机体损伤较大的一个寄生虫阶段,其不仅会破坏羊的肠道黏膜还可以到达脑部积液中,并在其中发育为多头蚴。
本病的易感动物为牛、羊等偶蹄类动物,也可以感染马和猪,甚至可以感染人。
羊脑包虫病的诊断防治措施核心要点构架

羊脑包虫病的诊断防治措施核心要点构架
羊脑包虫病是一种由犬、狼等终宿主的成虫钩头绦虫寄生于羊等中间宿主脑内所引起的疾病。
具有潜伏期长、症状轻微、易误诊的特点,常导致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就如何诊断羊脑包虫病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作为核心要点进行探讨。
一、诊断要点
1、群体检测。
由于症状轻微,单个动物感染难以发现,因此进行群体检测是羊脑包虫病诊断的重要方法。
2、病理检测。
在屠宰场或诊断实验室,通过对中间宿主脑组织进行镜检,可见到典型的包虫囊或残留壳,判定是否感染羊脑包虫。
3、各种材料检测。
如血清学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等,可以检测人体和动物血清中的包虫特异抗体水平,初始诊断非常重要。
二、防治要点
1、对高风险人群的预防。
疫区居民应在家禽及牲畜饲养管理中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犬、狼等终宿主排放感染源,严格卫生管理以及加强对食物安全的检验,防止感染。
2、开展钩头绦虫的驱虫活动。
可以通过对犬、狼等终宿主定期进行驱虫,减少其排放的成虫和虫卵数量,降低中间宿主的感染率。
3、加强屠宰和肉制品销售的检验。
在屠宰场和超市等销售场所加强卫生管理,对肉制品进行质量检验,保证肉制品来源的健康和安全,防止羊脑包虫病的传播。
综上所述,羊脑包虫病的诊断和预防控制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村庄和家庭的卫生管理,对犬、狼等未驱虫的终宿主进行驱虫等,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和感染,保障人和动物的健康。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 - 养羊技术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养羊技术羊脑包虫病又称羊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羊脑和脊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不仅容易引起羊脑膜炎、脑炎等神经症状,严重时还会直接引起羊只死亡,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寄生虫病.羊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反应迟钝、沉郁不动等临床症状,确诊后通过手术治疗大部分可治愈.临床经验表明,93%的感染羊只经过手术治疗可逐渐恢复健康,但术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且避免损伤血管.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
1、临床症状病羊的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并在放牧过程中独自离群,具有神经症状,如盲目向前冲且不转弯,或者先向右转圈再向左转圈,遇到障碍物时头抵在上面不动,走动不稳,往往卧地不起,采食时需要将饲草放在嘴边或者颈部依物而立自行采食。
发病前期,羔羊最常见发生急性型,且随着六钩蚴的移行导致脑部出现炎症,呈现明显发热,脉搏、呼吸加速。
有时会呈现过度兴奋,作前冲、后退或者回旋运动;有时会表现出精神萎靡,脱离羊群,长时间躺卧,大多数羔羊会在3~5天内由于发生急性脑炎而导致死亡,有些耐过急性期后会变成慢性型。
急性型。
羔羊会表现出最明显的症状,感染后经过大约15天开始表现出发热,食欲减退,反应退钝或者敏感,盲目奔走或者长时间的精神沉郁。
症状严重时,会表现出精神极度萎靡或者过度兴奋,部分颈向一侧弯曲,呈现斜视,磨牙、流涎;部分做圆圈运动、前冲或者后退,接着出现痉挛;部分独自离群,往往躺卧。
病程一般可持续5~7天,具有较低的死亡率,大部分症状会逐渐消失,转变成慢性型。
慢症型。
病羊寄生有一个或者少数囊泡时,且囊泡大小没有长到对周围脑组织造成严重压力前,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
经过4~6 h,由于囊泡明显增大,导致脑和脊髓受到压迫,才会开始出现症状,且虫体寄生部位不同,会使其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如在大脑后部枕骨区寄生时,头部会高抬,作后退运动,呈角弓反张姿势;在脊髓寄生时,会导致走动后躯无力,甚至出现麻痹,排尿失禁,呈犬坐姿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绵羊脑包虫病又称多头蚴病,终末宿主为:犬、狼、豺、狐等食肉动物,中间宿主以及绵羊、牛、山羊、骆驼甚至可以感染人类。
由于多头蚴寄生在中间宿主的脑部,故此可引起动物的多种神经症状一转圈,又俗称为"转头病、回旋病"。
一、发病情况
我团由于多年来对包虫病未彻底地根治,至今脑包虫病依然是造成我团牲畜死亡的高发病种之一。
每年每群系,成年羊群中的发病率高达5%~6%。
根据我团小畜群的病理调查发现,羊群初被感染的年龄主要是在3~4月龄的羔羊。
在从事多年的兽医工作中,对绵羊多头蚴病治疗50余例,治愈率75%,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二、发病过程
脑包虫是多头涤虫的幼虫,而成虫多涤虫寄生在狼、犬、狐等动物的小肠内,待虫卵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出体外,其结果是污染草场、水源及饲料。
3~4月龄的羔羊由于误食了含有虫卵的饲草、水源后,经过一系列的发育成为六钩蚴,循环移行到脑部而长期寄生,最后发育形成豌豆大甚至鸡蛋大的包囊。
如不及时治疗,将造成病羊因急性脑膜炎死亡。
不死者则转为慢性型。
若不妥善处理病死羊只,致使病死畜的尸体,特别是死畜的头部被犬、狼、狐食人后,多头蚴又进入终末宿主的小肠内发育成成虫,继续排卵传播,造成循环式的感染。
三、临床症状
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症状和后期症状。
1.前期症状
羊群误食了含有虫卵的草料后,引起脑炎症状。
随个体的不同,动物机体表现出体温升高,呼吸、脉搏加速,强烈的兴奋或沉郁,有前冲、后退、躺卧等神经症状。
但此期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往往由于观察不仔细或疏忽,而延误了最佳诊断治疗时机,造成后期症状。
2.后期症状
羊群被感染后经过7~8个月时,六钩蚴在脑部已发育为多头蚴而形成包囊,由于包囊压迫到脑的一侧或两侧大脑半球,致使病羊出现明显的特征性症状如:头向后仰、作前奔、后退、转圈运动、倒地不起、后肢麻痹等症状。
病羊随之而逐渐消瘦、衰弱,食欲减退甚至没有食欲,最后导致死亡。
四、剖检变化
经对20只死亡羊只进行剖检,发现多数包囊寄生在大脑左右侧顶叶或枕叶区表层上方各占40%,也有的包囊寄生在小脑部位,包囊大小不一,呈圆球形或椭圆形,囊液无色透明,有些转为粘稠,数量10~15毫升不等。
囊中有许多白色小米大小的头节,相互靠近散布囊的内膜上,几十个甚至达到数百个,包囊外膜半透明、较簿,脑组织被压迫下隔而萎缩。
五、诊断方法
绵羊脑包虫病到后期主要通过仔细观察羊群表现出的特异神经症状来进行确诊、治疗。
如果包囊寄生在脑的前部,则可能表现为头向后仰,直向前奔,头顶饲槽前肢蹬空等症状;如果包囊寄生在脑后部,则可能表现为直向后退,紧靠墙壁等症状;如果包囊寄生在左半球或右半球时,则造成对侧的视力障碍,甚至眼睛失明。
在寻找食物时,会向有包囊寄生的一侧转圈;包囊寄生在脑的深部或小脑部位时,患畜表现敏感,四肢痉挛、昏迷、倒地等症状。
寄生在脑表面的包囊可引起局部颅骨变软,通过手指按压可感觉到包囊所处的部位。
具体操作方法:两手紧抓住羊的两角或双耳,以拇指用力按压在两角基连线两端1/3处,如感觉到骨质有下陷,变软或隆起有明显的弹性感,即可判定包囊所处的位置。
六、治疗措施
1.圆锯开颅法
操作方法:由助手保定好羊只,特别要固定好头部,术部向上,剪毛、消毒、皮肤浸润麻醉(一定要无菌操作),做一直径为2~3厘米的"U"字形切口,切开皮肤后及时止血,创口要整齐干净,分离皮下组织及骨外膜,翻起切开的皮肤向后拉用夹子夹住或与头后部皮肤做一针缝合,用圆锯在最软的顶骨上锯一圆孔,慢慢取下骨片,此时可看见脑膜,用一根缝合针缓慢地从创缘的一侧平行刺入脑膜,不能刺破脑膜下的包囊壁,针尖平行通过脑膜搭在对侧颅骨上,挑开骨膜,此时,可见到包囊会向外出一部分,确定是包囊后,用小号针头连接好注射器,慢慢从最高点刺人包囊,吸出一部分囊液,同时用摄子轻轻夹住包囊壁一边向外吸取囊液,一边慢慢将包囊提出。
取出包囊后,松开切开的皮肤,连续缝合皮肤,创口进行清理消毒。
为防止感染,特别要对创口进行包扎处理。
术后要注意抗炎护理,连续使用1周的抗菌素,以预防感染。
2.针刺包囊法
①术前准备 16号针要求质量好且有一定的钢韧性,14~16号细铁丝10厘米,量到于针头同长度处折弯,作为通针蕊用。
5毫升玻璃注射器一只并连接一根长15~20厘米的塑料管,也可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针头的一段。
另外准备5%的碘西丁。
②治疗方法判断好包囊所处部位后将羊侧卧保定,术部向上固定羊头,下
面可垫麻袋等物,防止碰破脸部。
在颅骨最软处剪毛清理消毒,术者以左手拇指压住软骨部位,右手持针,刺入颅骨,刺入深度2~3厘米。
一般以见到囊液喷出为准,有囊液流出时,倒置羊头使针孔向下,流出囊液,如出现流通不畅或断流(主要是由于多头蚴头节堵住了针孔引起断流)可用细铁丝通入针蕊,再抽出囊液并会自行流出,也可用有软管的注射器直接抽取囊液,一般抽出10~30毫升不等,当见有少量气泡表明囊液见底。
囊液抽完后,把羊头摆正,针孔向上,用注射器取1~2毫升的碘酊,从针孔注入,停几秒钟后迅速拔出针头,用碘酒棉球压住针孔,此时不能立即将羊只放开,要固定头部数分钟后再放开,将羊慢慢扶起,术后1~2天内羊只可能还有转圈等现象。
此时应防止惊慌,禁止舍外放牧,注意术后护理和饲养管理,一周后羊只可恢复正常,随群放牧。
七、总结
第一种治疗方法打开颅骨虽然取出了虫体,但手术较难掌握,术后不易护理,创口遭雨淋可发生感染引起死亡。
第二种治疗方法针刺放液注入碘酒方法简便易作。
此法同样可以杀死多头蚴头节,致使包囊死亡而防止愈后不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