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如何记忆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优秀范文(精彩8篇)

读书报告优秀范文(精彩8篇)读书报告篇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歌吟母亲的诗文很多,相比之下,赞颂父亲的篇章却是很少。
慈母严父像是一个定理模式,多年不变。
在治理教育下一代时大多数是母亲唱红脸,父亲唱黑脸。
母爱如水,润物细无声,像杨柳风,吹面不寒。
父爱像山,巍峨稳重,像树遮风挡雨却寡言少语。
而在背影中,朱自清先生撇开一切模式,用自然朴素的文字展现了一个在生活中常见但却轻易被人忽视的一个小细节,从背影处着手将父与子的情感描述的感人肺腑。
从小的出口喷薄出滚烫情感总是能让人心神激荡。
朱自清先生将情感透过买橘子这一小事而展现出来,有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怜爱,却不明白如何表达,只是执意要为儿子买些橘子在路上解渴。
有儿子对父亲的爱惜与心疼,看着父亲臃肿的身体穿越月台时的艰难而掩面抹泪。
有时爱真的。
会让语言变得苍白无力,变得无力承载爱的重量。
文中的背影,几乎每个人都曾目送过,可那样的情感,只有经过多年岁月的洗礼懂得人世艰辛的人才更能体会。
重读《背影》,读后感随着生活阅历增加也更深了。
艰难的举动,臃肿的背影,不仅仅模糊了儿子的眼,也让读者的胸口发闷,像一个人抽闷烟时,看着渐渐缠绕上升的烟时一样陷入了苦闷的发呆中。
读书报告篇二《穷人》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
当时,底层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作者同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生活与他们完美的心灵。
渔夫和桑娜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使我万分感动。
此刻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也有一些偏远山区的人,生活不好,得了病也无法医治,因此就去世了。
我看过一个节目,就是几个得了不治之症的人聚在一齐成立了一个协会,让得了不治之症的人退出黑暗走向光明。
我还看过一个节目,他是把一些有名的人的东西拿过来拍卖后所得的钱拿来给穷人治病,一个写满了运动员的名字的球拍,从几百元拍卖到十万元。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800字(篇)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800字(篇)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是一本书,读书报告就像是一个个生命的小标记在记录每天的生活与学习。
读书报告有着不同于其他书的一些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增长自己的见闻,提高人生阅历,提升人生价值。
而读书报告就是自我的一个生命成长过程,它的意义也在于此。
关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是一本书,读书报告就像是一个个生命的小标记在记录每天的生活与学习。
读书报告有着不同于其他书的一些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增长自己的见闻,提高人生阅历,提升人生价值。
而读书报告就是自我的一个生命成长过程,它的意义也在于此。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报告是一本书,读书报告就像是一个个生命的小标记在记录每天的生活与学习。
读书报告有着不同于其他书的一些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增长自己的见闻,提高人生阅历,提升人生价值。
而读书报告就是自我的一个生命成长过程,它的意义也在于此。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
读书报告,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任何权势。
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第一,要有正当的意识;第二,要有坚定的信念;第三,要有良好的习惯;第四,要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第五,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要有坚定的信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是一个有一定阅读兴趣的人,读一些读书报告就像在和朋友交谈一样。
这些看起来枯燥的报纸,其实很容易让我产生兴趣,而我也从中找到了一些我感到比较适宜的读书内容。
社会如何记忆读书报告

《社会如何记忆》读书报告生物工程学院生工01班陈阳20136526按要求读了《社会如何记忆》这本书,可惜,实在不大能看懂。
以下都是比较粗略的感想。
这本书总分三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社会记忆。
它主要就是举例了法国大革命处死路易斯十六和革命时期服装变化来讲解。
对于处死路易斯,它说这是一场仪式取代另一场仪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仪式应该是更优于原来的仪式,同时意味着新的政权是强与旧的政权。
比如中国的1949年的开国大典,不就正是取代了几千年的传统皇帝的登基仪式么?同时我们的国家也因正确的政权而繁荣起来。
在服装变化中说:与旧的社会秩序彻底决裂的企图,遭遇到一种历史积淀,因此有破产的危险。
同时它说,新政权的渴望越是坚定,它越是专制的寻求隐入强迫性忘记的时代。
其实它指的是在他们迫切想要和以前不一样的时候,他们就得花很多的时间去研究过去是怎么样的,所以忘记旧的社会几乎是没可能的。
因为你不可能一边研究它一边又想和它完全不一样然后忘记它。
在关于乡村生活的例子中,它说:如果我们要在一群比较陌生的人面前表演一个可信的角色,我们就必须摆出或至少暗示我们自己的历史:这是一个非正式的说明对我们的身世略有交代,为我们现在的地位以及我们与面前这群人有关的行动,寻找正当理由或借口。
我个人对此理解是觉得很像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说是他的下属做的,就有了一个既可以皇帝又不用受民众谴责的借口。
或许更像武则天刚当上帝王之时,到处寻找关于女帝的书籍,终于找到在一本古经中有关于女帝的消息,便全国广修寺庙,全部诵念该古经。
以此作为其称帝的完美借口。
在第二部分纪念仪式中,主要举例是希特勒夺权周年纪念日。
我对此的认识是:他们通过仪式的方式来记住过去,同时他们通过记忆上演的方式是后来的当时根本没有参与到事件中的人们参与到了事件中。
似乎好像他们通过记忆重演,他们知道事情的全过程,他们都成了纳粹,他们自己和希特勒有了多深的联系。
实际上肯定不是这样,参与其中的人早死了,他们自己更是和希特勒八竿子打不着。
读书的整理与总结

读书的整理与总结读书是提升自我、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与总结呢?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读书整理与总结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消化所读内容,并提升学习效果。
一、书籍摘抄法书籍摘抄法是将读书过程中觉得重要或有启发的句子或段落摘抄下来,并进行整理与总结。
这种方法既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也可以作为以后复习和回顾的资料。
在整理摘抄时,可以按照主题或章节进行分类,方便后续查找和利用。
例如,读完一本关于领导力的书籍后,读者可以将书中关于激励团队的理论、案例和技巧摘抄下来,分类整理,并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心得。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方便复习和应用。
二、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将信息以图形化方式呈现的方法。
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读者可以将所读书籍的主要观点、关键词和关系进行整理与总结,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整体把握和梳理思路的书籍。
读者可以从书中提炼出关键词和主题,并将其作为中心节点,在其周围分支出读书笔记、思考和补充的内容。
通过思维导图,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书中各个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关联,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
三、读书总结报告读书总结报告是将所读书籍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后编写的一份综合性报告。
它要求读者对书籍的主题、观点、结构、论证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
这种方法适用于读者想要深入研究和理解特定领域或专题的书籍。
在写读书总结报告时,读者可以按照书籍的章节或主题进行逐部分的分析和总结,包括作者的观点、论证逻辑和实例等。
同时,读者还可以对书籍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改进建议。
通过撰写读书总结报告,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消化所读内容,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读书笔记整理法读书笔记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来的重要内容和感想。
通过整理和归纳读书笔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清思路,提炼出重要观点和知识点。
读书报告格式_读书报告参考

读书报告格式_读书报告参考读书报告格式_读书报告参考精选篇1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
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
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
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
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
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
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
如果有条件的话,能同时找到其它有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2、作者其它作品;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如巴金的《回想录》与杨绛的《干校十记》等)。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扬与批评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
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清丽……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
读书调查报告心得(通用5篇)

读书调查报告心得(通用5篇)读书调查报告心得篇1以下是一篇读书调查报告心得。
本次读书调查活动旨在了解学生对阅读的认知程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和兴趣。
活动结束后,我们收集到了大量的反馈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心得:1.学生对阅读的认识存在不足。
在分析数据时,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阅读只是一种消遣方式,缺乏对阅读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对阅读的认知教育,提高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
2.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书籍存在偏好。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书籍存在偏好。
例如,小说、漫画、科普等。
针对学生的阅读偏好,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主题阅读、科普讲座等,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3.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频率需要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频率较低。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增加阅读时间和频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家庭和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引导。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庭和学校对阅读的引导和鼓励不够。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引导和鼓励,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阅读环境和资源。
综上所述,本次读书调查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上心得,为今后的阅读教育和推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读书调查报告心得篇2读书调查报告心得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和职业群体中的阅读喜好和习惯,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阅读建议和指导。
二、调查结果1.阅读偏好:(1)文学类图书:文学类图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经典小说和现代文学作品备受关注。
(2)社科类图书:社科类图书在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探讨方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3)科技类图书:科技类图书在提高生活品质和关注未来科技发展方面受到广泛关注。
2.阅读时间:(1)晨读:约60%的受访者喜欢在早晨进行阅读。
读书报告的形式

读书报告的形式
读书是一种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好方法,通过读书可以
不断地吸收知识,积累经验,开阔眼界,提高个人素养,让自己
变得更加优秀。
在读书过程中,作为一种记忆和总结的方式,写
读书报告是很不错的选择。
那么,读书报告的形式是什么呢?
一、大众读书报告
这是一种常见的读书报告方式。
在公共场合,例如学校、图书馆、书店等地,经常会看到大众读书报告的现象。
这种报告形式
是根据特定主题举办的,由“主讲人”或“阅读小组”的成员进行演讲,并与现场听众交流讨论。
这种读书报告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大
家互相交流讨论,增强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个人读书报告
这是一种适合个人阅读报告的形式。
个人读书报告通常由书籍
的读者亲自撰写,是一种详细的书评或读书笔记。
个人读书报告
不同于大众读书报告,它的主要目的是概括书籍的内容、介绍书
籍的亮点、道出阅读心得,总之就是通过写作来巩固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也更好地掌握所读书籍的内容。
三、学术读书报告
这是一种适合学术研究和讨论的读书报告形式。
学术读书报告更加严谨,它不仅要包括书籍的内容,还需要评估它是否合适,该书籍是否对学术研究贡献有限,并分析它是否符合学术要求。
学术读书报告通常由教授、学者或研究人员进行,该报告形式主要针对专业人士而言。
无论是大众读书报告、个人读书报告还是学术读书报告,它们都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场合。
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选择不同的报告形式,让自己走得更远,知识之路上磨砺出坚实的足印。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怎么写5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怎么写5篇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怎么写(精选篇1)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
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
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
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
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就够用了,可到了实习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
我们访问的社区是荷花园街道东方新城社区,乍听还觉得社区和我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没什么关系,其实是有关系的。
社区也是需要一定的管理经验的,和我们管理专业息息相关。
第一天,我们刚去,社区主任就给我讲了主要的实践内容。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显得有些拘紧,不敢放松,但在他的鼓励下我们也慢慢放开了,与他进行了开心而又有意义的谈话采访。
通过这次采访,我明白了礼仪的重要性。
然后分配了各自的任务后,我们开始进行下一部工作。
我们的目的是把社区的老人福利工作做好,并且把任务做好。
我了解到:理论知识也要与实践很好的结合才是最好的,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学好社交礼仪,让自己的知识库更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如何记忆》读书报告一、“知人论世”——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 is a sociologist.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work in memory studies.Connerton's first book, How Societies Remember (1989), opened the discuss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per Maurice Halbwachs and others) to include bodily gestures, finding in clothing, manners, musical performance, and other socially negotiated practices locii where memory is "silted" (to use his verb) into human corporeal consciousness and praxis. Connerton followed up this work with How ModernityForgets (2009), which emphasizes what Connerton calls "place memory," or memory that is dependent upon topography and particularly upon topography as it relates to the human body. Connerton argues that modernity is characterized by a particular sort of forgetting "associated with processes that separate social life from locality and from human dimensions: superhuman speed, megacities that are so enormous as to be unmemorable, comsumerism disconnected from the labour process, the short lifespan of urban architecture, the disappearance of walkable cities."(From Wikipedia)二、本书想要论证的问题“记忆”是一种极其普通的个体官能,但相对于个体记忆,还存在另一种记忆——社会记忆。
那么,什么是社会记忆?社会通过什么方式来记忆?社会或群体的记忆如何保持和传播?这即是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集体)记忆”理论概述“社会记忆”一词由涂尔干学派第二代成员莫里斯·哈布瓦赫(1877-1945,涂尔干/迪尔凯姆的学生和同事,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提出的“集体记忆”演变而来。
其实,在哈布瓦赫之前,已有很多学者讨论过“集体记忆”的相关概念。
卢梭提出了“集体性”的观念,对涂尔干有很大影响。
之后,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提出了含有“集体记忆”意味的“集体欢腾”,认为宗教的观念诞生于欢腾本身,因为“惟有集体思想具备这种效力,要创造一个观念的世界,并使经验现实的世界通过它发生变形,就必须得有一种智力的过度兴奋,而这种过度兴奋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
1之后玛丽·道格拉斯(1921-2007,女爵士,英国人类学家,因其对于人类文化和象征主义的作品而闻名于世)提出了:当常规行为成为一个时代的秩序时,在平淡无奇的时期里,是什么把人们整合在一起的问题。
哈布瓦赫认为,“存在于欢腾时期和日常生活时期之间的明显空白,事实上是由1对于“集体欢腾”,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不知道是否准确):涂尔干指涉的不仅是宗教在初民社会里的一种仪式性质的集体表象,放到现代社会,集体欢腾也许还象征着公民公开自由表达意愿的途径和环境,有点像广场政治,但我觉得没有约束的状态极易导致宗教式的狂热。
集体记忆填充和维持着的,这种集体记忆以各种典礼性、仪式性的英雄壮举的形式出现”。
他进一步分析道“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比如一尊塑像、一座纪念碑、空间中的一个地点),又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某种具有精神涵义的东西、某种附着于并被强加在这种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
因此,他认为“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与记忆的社会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将自身置于这些框架之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
”但是哈布瓦赫关注的是集体记忆的社会框架——家庭、宗教、社会阶级,认为不同的集体有不同的记忆,而并没有讨论集体记忆如何传递的问题,因此后来出现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
康纳顿在《社会如何记忆》一书中正是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社会记忆是如何传递和维持的。
总之,先于康纳顿之前的研究者关于“社会(集体)记忆”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人们从社会中得到记忆,也在社会中拾回、重组这些记忆;(2)每一种社会群体皆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藉此该群体得以凝聚及延续;(3)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来说,记忆常常是选择性的、扭曲的或是错误的,因为每个社会群体都有一些特别的心理倾向,或是心灵的社会历史结构;回忆是基于此心理倾向上,使当前的经验印象合理化的一种对过去的建构;(4)集体记忆依赖其某种媒介,如实质文物(artifact)及图像(iconography)、文献,或各种集体活动来保存、强化或重温。
(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四、文本内容结构的梳理这本书结构很简单,除导论外,共分为三章分别论述社会记忆、纪念仪式以及身体实践。
康纳顿主要讨论了两大主题:一是何为“社会记忆”,二是“社会如何记忆”。
虽然本书涉及的知识面十分的广泛,且大量引用了诸如人类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阐释学、音乐、艺术、宗教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让我无法在短时间内深彻理解作者的每一句表述,但是在文本阅读的过程当中,结合作者列举的各方面事例(论据),我对整个文本的内在逻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作了如下的梳理:1.关于“社会记忆”在康纳顿看来,记忆具有工具性,所有开头都包含回忆因素,为现实服务。
他举了一个例子:法国大革命时,通过在公开的仪式上进行的对国王路易十六的审判和处决来驳斥国王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光环”喻指君主制度以及使之合法化的政治神学)。
因为,一千年来,国王是通过加冕仪式——涂圣油、戴王冠——来建立一种社会记忆的,这样国王就拥有了神授的统治权,任何反对国王的人就是渎圣者。
而公开处死路易十六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除这种记忆,用一场仪式取代另一场仪式,用一种记忆取代另一种记忆。
但是,对国王的审判以及标志自由的着装实践(解释社会记忆的另一个例子2)都遇到了与旧的社会秩序彻底决裂时面临的一种因遭遇到历史积淀而破产的危险。
因为“一个人对时间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延续的意识,是对该社会制造的这种延续之形象的意识”。
因此,康纳顿认为,在这两种行为中,人们试图脱离回忆的因素来为一个激进的开端划出边界是不可思议的,进而他指出,建立开端就要回溯一种社会记忆模式。
也就是说,用一场仪式革命为另一个开端划出边界,回溯甚至打破一种社会记忆模式,是为了重塑另外一种崭新的社会记忆模式。
但是,社会记忆又不同于历史重构。
康纳顿认为历史重构不依赖社会记忆而更多的是做出推论,因为历史学家的思想对于他们的证据是自主的,他们有用来批评证据的标准,他们能发现完全被遗忘的东西,也能质疑所记忆的东西。
尽管相对于社会记忆,历史有其独立性,历史重构的实践可以在主要方面从社会群体的记忆获得指导性动力,也可以显著地塑造他们的记忆。
在这里,作者举了捷克反抗强迫性忘记的斗争、十字军东征和以色列建国的例子佐证。
接着他论述了与文本历史有同样重要作用的口述史,认为或多或少的非正式的口述史是描述人类行为的基本活动,是所有社群记忆的特征。
这里作者提到一个很有趣的关于乡村生活的例子,描述的是一战期间意大利南部有个名叫加里亚诺的村庄,当村民被问及关于战争的记忆,他们既没有提及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没有提到战争的死亡者,反倒是几个农民亲眼见证的一场关于土匪们的战争令村民们记忆犹新,由此可见民间叙述和记忆模式与官方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
可是尽管社会记忆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却得不到关注,康纳顿认为这是由于某些记忆申述的类别作为焦点而得到优先考虑。
这个焦点类型就是他划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个人记忆申述3和认知记忆申述4,而第三类则是“再现某种操演的能力”——习惯记忆(习惯行为模式),却经常由于回忆是心智的活动的传统观念而得不到重视。
康纳顿提出,受测者的社会习惯——记忆,不同于对规则和代码的认知记忆;它也不仅仅是一个附加或补充特征;它是成功地令人信服的操演代码和规则的一个基本因素。
(这一段关于心理精神分析等层面的内容,我不太理解)另外,康纳顿提出,个人获取、定位和回溯他们记忆的媒介通常包括兴趣、社会空间以及记忆传授行为与社会的持续性。
那社会记忆如何传递?康纳顿总结认为是通过纪念仪式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社会记忆的。
2.社会如何记忆在“纪念仪式”这一章节的一开始,康纳顿首先举了一个例子: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的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发动政变失败后被捕入狱。
纳粹上台后的每年11月8日,希特勒都要去啤酒馆发表演讲,举行纪念仪式(书中描述的希特勒时代的各色纪念日或2这个事例是说:法国大革命发生后,人们越来越多的抨击约定俗成的用服装样式(着装)来习惯性的区分平民与贵族的划分等级的惯例。
我的理解是,这种“体化形式的不平等”就是由过去的记忆触发的,它和处决路易十六事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在宣示与过去社会记忆和秩序的决裂。
3“个人记忆申述”指那些把个人生活史作为对象的记忆行为,我认为是一种自观、自在的个人记忆。
4“认知记忆申述”涉及对“记忆”的利用,记得词义,或诗句,或笑话故事,或城市布局,或数学公式,或逻辑真值,或未来事实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记忆并不要求记忆对象是过去的某事,而要求记忆那件事的人必须在过去遇到、经历或听说过它。
者说庆典大体有十种)。
通过仪式体现的纳粹价值不断地重复造成了一种再现“神圣”的魔力,这个新创造的仪式可以抹平时间差异,可以变得具有类似宗教的神圣性,获得德国传统的认同性,并且在重复的操演中长久地延续下来。